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致俊 :南船头龙天庙述略

作者:王致俊
南船头以龙天庙而著名,这座古庙至今奇迹般地峙立着,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南船头村名的变迁,与村中龙天庙的发展变化有关。据祖辈相传,古时洪水泛滥,汾河改道大水由北向南村中而过,因地处汾河南岸,为古河渡口,本村的田禾和村庄被河水淹埋。为此,村人便筑护村堰、桥梁、堰坝、择基设庙,从此,河流平静安澜。因龙天庙的地基似船形,故改名南船头,一直沿用至今。
南船头是个古老的地名,它位于孝义市区东北文峪河东岸12.5公里处,是孝义的东大门,省级冀孝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西至孝义,东达平遥,南通介休,北抵汾阳市境两公里就是汾平高速路。这里是一片平展展的开阔地,东倚磁窑河,西靠文峪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杨柳参天,花草艳艳。全村328户1280人,史有耕地2300余亩,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是孝义的粮食主产区,史有加工苇席的传统。


清代时的南船头龙天庙,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建筑群落,系本村及邻村迎神集会之地。本庙坐落在村东口南侧,据祖辈口口相传,龙天庙地基似船形,高出水平面一丈二尺许,是南船头王氏前贤出人出资,用牛车拉土近二年的时间垫筑起来的。本庙坐北向南三进院落。曾经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希望,从清代甚至更远的年代保留至今。虽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神秘而庄严。据考:本庙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岁次庚寅,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天庙渐渐年深日久,剥落凋残,断壁残垣。后于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夏四月,由村人王世元、师朝公、侯家祚等人发起并组织,动工修葺,历时二年,全貌依旧复原。大殿雕梁画栋,流光溢彩,形象逼真,神像目光炯炯,庙貌宛然如新,巍峨壮观。加之庙围柳树掩荫,显得深幽蔚然。从大门到二进院过殿山门、三进院过殿门楼、大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断意示着“连升三级”和“平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之科学安排。


庙宇整体建筑北高南低。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中端最宽)约41米,占地4510平方米。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布列:戏台、山门、门楼、正殿。中轴线两侧从南至北布列:前院东南隅有一水井,院东西建有对称的瓦房数间,西北部设有大门;二进院过殿山门两旁有朝院内倒坐的四间南房,院东西有厢房六间,西厢房北部有一夹道,夹道西端设一个坐东朝西的门洞;三进院过殿门楼两旁有配房四间,院东西有配殿六间。正殿两旁设有东西耳殿两间,总体似一个巨大的“山”字形笔架。2006年由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内建筑述略如下:
一是上院。正殿位于轴线最北端,殿前有砖砌台基,基高0.5米,面宽三楹约11.5米,进深四椽约8米,殿顶为单檐硬山式双坡面结构,灰脊板瓦盖顶,筒瓦补边,猫头滴水。正脊处施琉璃脊饰,两端鸱吻犹在,宝珠不存,两边有完好的砖雕墀头。正殿后有出檐、前有挑檐插飞,出檐深远,翼角升起升出明显,使殿檐呈现出一条优美的曲线。前檐下斗拱七攒,明间三攒,次间各一攒,均为一斗两升交麻叶形制。四架梁前檐单步梁,一步梁直接穿插出来作耍头,耍头出麻叶云形状。具体为四架梁对抱头梁形成前廊,四架梁上设金瓜柱,上承接三架梁,三架梁上承接金檩。三架梁正中间设角背、脊瓜柱、叉手直接承接脊檩和脊枋。装修次间设隔扇窗,金柱之间设有额枋,上面彩绘斑斓,活灵活现,雕花精美,雕刻精制。廊檐下两根圆柱粗约盈尺,圆形石鼓柱础。其结构朴实,形制、手法及风格具有明清建筑之特征。


按王氏老人回忆:正殿内须弥台上有三尊巨大的神像,即龙王居中,黑脸红袍,模样吓人;左配牛王、右配马王;以下东边风神雨判神位,西边云行雨施、水草大王。正殿两旁东西耳殿内的神像,因牌位遗失,其确切的身份已难以稽考。每遇春季天旱不雨或雨涝成灾,本村及周边民众举行祈求仪式,到庙内上香,行跪拜之礼,香火甚旺,十分隆重。偶遇时雨,便大举庆贺龙神和大王显灵。据说还很有灵验。古时,人们将一年风调雨顺的企求寄托于龙王,龙天庙因此香火日繁,从民俗而言,是一种传统文化。现在,每年二月初二,村人尚保留着闹红火,放焰火等习俗,这个习俗也与龙天庙有关。
殿前两侧植有两棵柏树,可惜一棵已遭砍伐,现仅有一棵仍郁郁葱葱,傲立天空;院东西两边有华丽的配殿六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五架梁双坡面结构,殿内原有布置不详;院正南中央设门楼,门楼两旁有配房四间,入深约4.7米,各宽3米,浑然一体,十分坚固。门外有一对“石狮”,左边为雄狮,张着口似乎注视来往信众;右边为雌狮,闭着口左爪下抚弄两只幼狮,表现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造型奇特。1988年大队将门楼及门楼两边改建为五间瓦房。
二是二进院。二进院过殿山门为砖砌台基,门前设平台,东西长约41米,南北宽约7米,台基比前院戏场高约1.2 米。山门高大雄伟,庙门朝南,由并列在一起的两旁朝院内倒坐的五间南房组成,进深四椽。山门顶为单檐硬山式双坡面五架梁结构。灰脊板瓦压顶、筒瓦剪边。正脊以琉璃装饰,明间镶有木质门框,两扇朱漆大门上饰铺首和门钉,兽头门环,铁环门搭。墀头砖雕动物、花卉图案。门前两侧的一对青石狮子及门框上的木雕,全为精雕细刻,十分精美,见证着建庙的时间,为明代晚期遗物。门楣上嵌木质匾额,上刻“龙天庙”三个鎏金大字,不愧为古代能工巧匠的艺术杰作。1988年大队将山门及山门两边改建为面宽13间,通宽41米,进深4椽的瓦房,作为大队办公场所。其中间一间为过门。


二院有东西厢房六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双坡面五架梁结构。西厢房北侧有一小夹道,夹道西端设一个用砖碹起的半圆形结构的门洞,俗称侧门,显得秀美大方。可通往村中的南北向大街。
三是前院。前院戏台位于轴线最南端,始建于1957年,坐南朝北,与山门、门楼、正殿遥相对应,砖砌台基。基高1.2米,由前、后台组成。面宽三楹11.5米,其中明间4.3米,进深四椽约7.9米,柱高3.8米。明间柱间设木雕雀替,圆形石鼓柱础。四架梁前搭单步梁,一步梁直接穿插出来作耍头,耍头出麻叶云状形,具体构架做法与正殿类同。台顶为单檐硬山式双坡面、灰脊板瓦覆盖,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组成。屋顶正脊鸱吻尚在,宝珠不存。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两边有完好的砖雕墀头。
戏台两边各有耳房两间,朝北各设一门两窗,戏台东西山墙都设有入台门,耳房直接通后台。前院东西建有两坡面砖木结构瓦房数间;前院东南隅(戏台东侧)有一口水井,井面用一块制做有一个直径约0.5米的圆孔的大石板覆盖,应是供庙内寺僧饮用;院西北隅靠二进院平台处,设一座坐东朝西的大门,门顶为硬山式两坡面板瓦盖顶,两扇门下设活动闸板,便于车辆通行;院内花草盈圃,是庙会时开设货摊、估衣市、停车歇轿之地。院周围杨柳成排,粗干茂冠,树荫送爽,数千人聚集戏场看戏,就是盛夏亦舒适如春。


南船头龙天庙,整体建筑,古色古香;庙宇戏台,漆画逼真;神像威武,金光四射;人物鸟兽,栩栩如生,可谓美轮美奂。憾近三百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神像搬毁。1988年大队又将二院、三院东西厢房、配殿拆毁,夷为平地,庙宇荒芜。曾一度学校、大队占用,后长期闲置,年久失修,破败至今。现仅存局部坍塌的正殿、耳殿、戏台、改建瓦房和一通大石碑。
综观本庙文物的特征和内涵,其中包含的宗教神观与文化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都是一处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在元、明、清古建筑大部被历史湮没的今天,更觉其价值的珍贵,应该得到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充分重视和保护。随着孝义民间文化的回归,旅游业的振兴,它的开发价值和前景,无疑是美好的!


李家庄席子销路宽

一个外地人眼中的三皇庙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田临水宫的一砖一瓦,你真的都懂吗?
【经典】临汾古戏台与铁佛寺
长治这66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 究竟都有些啥?
大木殇(五十七)山西高平琚庄三官庙、高平琚庄汤帝庙、高平大野川东岳庙
漫话静升两庙一塔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1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