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致俊 | 怀念我的父亲王之录

往期回顾 

作者:王致俊

2013年农历12月29日,是父亲离开我们20周年纪念日,也是春节来临之际,在这喜迎新春的美好日子里,我不知不觉地想起父亲,他音容笑貌仍在我眼前,不由自主地泪水盈眶。往日之岁月一幕幕犹在眼前,不禁提笔写下怀念父亲王之录,以表怀念之情。


我的父亲王之录,字根有,民国九年(1920)农历6月6日,出生于孝义南船头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姊妹4人,上有一姐一兄,下有一弟,自幼家道贫寒,只读过初小,打得一手好算盘,毛笔字写得很好。他的姐姐为解救娘家的生活困难,15岁嫁到汾阳县西官村任姓殷实人家。21岁丧偶,生有一女一子,大者牵襟悲啼,小者嗷嗷待哺,既承受着失夫之痛,又要抚育儿女,千斤重担压在她的肩上。加之当时封建思想作祟,认为“好女不嫁二男”。祖父念及女儿青年失夫,无人关照,携手全家老幼从孝义南船头迁往汾阳西官村姑姑家定居,当时父亲6岁,由祖父和伯父靠农耕养家糊口,维持一家生计。父亲9岁时在孝义南辛庄初小读书,毕业后迫于生计返回姑姑家,14岁就随祖父从事农作,到20岁时则能独自耕地种田,种瓜种菜,驾着马车拉盐卖炭,样样农活在行,成为西官村驾车、种田能手,深受村人和任姓家族老小的尊重和赞誉。

1946年,父亲与汾阳县董家庄村名门仝广成之长女仝心兰结婚,母亲性情刚强,一生操持家务。父亲年轻时正值战乱,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接踵而来,别说温饱,能保住生命就是万幸。

1948年10月,太原战役打响后,在晋中区发出“男女老少齐动员,支援前线打太原”的感召下,时年28岁的父亲积极报名,参加了汾阳民工支前运输队,支前大队奉命开赴太原以东的罕山一带,执行从孟家井军运物资站向前线运送作战弹药、粮食、柴草等物资的任务。父亲凭着他多年的驾车经验,不分白天黑夜,驾着马车,顶风雪,战严寒,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穿过敌封锁线,临危不惧。先后参加了攻打风格梁、牛驼寨、麻地沟战斗的粮食、弹药、柴草等军用物资运送任务,部队打到哪里,就把物资送到哪里。

在一次执行运送粮食的任务时,父亲与同行的一辆车夫,刚进入罕山不远处却遭到了敌机的扫射,父亲亲眼目睹数十名战士壮烈牺牲。他们每时每刻都处于死亡线上,但父亲抱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誓言,冒着敌人的炮火,驾着车将粮食送上前线,顺利完成了后勤部交给的任务。就这样他坚持连续作战,全凭两条腿,走了不知多少路,有时爬山,有时蹚水,但他始终没有叫苦叫累,一心想着圆满完成任务。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前线后勤部命令首批顺利完成任务的民工返回各县,时任汾阳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国泽,率领支前民工推着独轮车,驾着大车连夜返回汾阳县城。次日县政府降重召开庆祝大会县长李国泽在讲话中说:“战后,前线总指挥徐向前说:解放太原要论功行赏的话,那第一功就该归功于后方的供应,归功于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并将革命烈士的英名写在白布上,挂在墙上,大家致礼默哀。当父亲回到家中,只见在家等待的妻儿老小泪眼模糊,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家人尚以为他再也回不来啦……

1951年,孝义进行“土地改革”,父亲与伯父王之福从汾阳西官村迁回南船头村,积极投身到“土改”运动中,带头将自己的马车、牲畜以及耕作农具全部入社,被划为贫农,分得土地和房屋。随后我母亲,伯母带着我5岁的姐姐也回到老家,生活安定了下来。母亲在家勤劳家务,父亲整天参加集体化劳动,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双手,起早贪黑,忙于集体化耕作,有时中午饭吃在地头。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体现出一名普通农民的忘我牺牲精神,是一名优秀的社员,受到劳动模范表彰。

1958年,父亲参加了孝义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生产生活之苦不用细说,当时那个苦劲,是现在难于言表的。有一次,父亲上班在粉碎铁矿石时,被矿石砸伤腰部,但仍坚持劳动,后来疼得实在支撑不住了,才托请来民间医生治疗,发病时向头部和下肢放射,疼痛难忍。时隔不久,父亲又坚持劳动,就这样留下个腰疼后遗症。事业上的波折,工作上的劳累影响了父亲的身体。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中,连野菜也填不饱肚子父亲却得了一种病,俗称“水鼓”(现在叫肝硬化),也是一种很难医治的病。当时医学不发达,只能求助于民间医生。记得父亲的“水鼓”病,是靠一位老中医的针灸加中药治愈的。治疗期间,得到母亲的精心护理终于在半年多时间战胜病魔,这也是祖上有德,让父亲得救。

1967年,公推父亲为生产队饲养员。他从青年时候,就爱好耕地,驾马车和饲养牲畜。在解放初期,交通条件落后,驾车出行或运输是当时的主要工具。一匹马(骡)就是不竭的“动力”,无论多远的路,多重的货物,四个蹄子撒起欢来,便到达目的地。父亲担任饲养员时,与马(骡)日夜为伴,朝夕相处,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对他饲养的各类牲畜,自然是倍加小心地侍弄。父亲爱惜他饲喂的每头牲畜,精心饲养,经常更换磨坏的马掌,以保护脚力;及时清理马圈,以保持良好的卧宿环境,通风透气保暖乘凉。父亲饲养的牲畜膘肥体壮,在司马公社牲畜膘情评比会上,获得全社第一的荣誉称号。父亲十几年如一日,不知熬过多少夜,不知担过多少粪,只知全村有3名饲养员,父亲饲养牲畜的技术是最好的。直到1980年牲畜、土地下户,才不再饲养牲畜。

1981年土地下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人口,我家分得土地5亩,父亲自己辛勤耕作,勤劳致富,当年新盖瓦房四间,为家庭兴旺奠定了基础。

耕读传家,是我王氏家风。父亲教育我们要从小刻苦读书,长大做一个社会有用人才。在父亲的熏陶下我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是父亲教我们识字的必读书;《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是父亲教我们必背的基础东西。他每天晚上下工回来,吃过晚饭就开始教我们认字或算算术,一天认5个字或算5道题。父亲认真严肃,耐心细致的精神,至今使我们记忆犹新。由于父亲的谆谆教诲,我9岁上学也认识不少字,《百家姓》《乘法口诀》都可以熟背如流。一年级时全班考试第一,以后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均名利前茅。我从吕梁农校毕业后,选择了支援边疆西藏工作。临行前,原孝义县农机推广站站长郭璐生,土肥组组长高大旺等领导前来送行,这与父亲对我的教诲与引导是分不开的。父亲以一颗热诚的心付于儿孙的情如海深,恩似天高,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父亲一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生来手巧,毛笔字写得很好,逢年过节常帮邻居写对联;他会捻毛线、结毛衣、搓麻绳、纳鞋底;还会磨各类刀具,结衣用扣疙瘩。诸如上述活计不论谁来求他,都做到有求必应,记得在80年代前,群众生活条件差,大小人的穿戴全靠当母亲的去做。所以,找我父亲磨剪刀,纳鞋底、织毛衣、结扣疙瘩的人,几乎天天有。父亲利用午饭,晚饭后的时间,帮助办理,有时做到深夜。他的善行义举博得村人的尊敬和赞赏。然而,正值生活条件改善,儿孙满堂,乐享天伦之乐之时,父亲却因身体欠账太多,旧病复发,6个儿女陪侍床前,终医治无效,于1992年农历12月29日病故,终年73岁。

父亲的一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是无私奉献,战斗的一生;他是一个勤劳朴实,对人宽厚的人,也是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人。父亲虽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家产,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20年过去了,但父亲的精神常在,品德长存,是后辈儿孙永远学习的榜样。今天告慰父亲:后辈子孙没有辜负您的厚望,我们将铭记家训,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愿“耕读传家,质朴敦厚”之风,一代一代传下去。




更多人在读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彬同志在解放战争时期3、吕梁、汾孝战役
中华郭氏家谱字辈【山西篇】
汾孝秧歌
郭氏溯源
山西农村庙会会谱捌农历7月230个
《水经注》里的文峪河------《水经.文水注》考略(卷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