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建新 | 重返旧城

往期回顾 

·  山西各地常驻人口排行

·  孝义人郭炜担当总导演 | 北京智英会晚会创新迭出

寻走父亲生前在孝义工作的足迹,重温和追忆父亲从政的经历,是一直以来要做的一件事情。因为我的父母亲都出生于交城县,为了孝义的革命事业,受党组织的安排,于五十年代初期举家来到孝义工作。我的父亲梁德重在孝义县主政当任过县财贸部长,商业局长,当任过县委书记处书记,常委,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为了能够亲眼目睹父亲几十年来所走过历程,亲自感受父亲和那一代人在那个年代的艰辛付出。我选择了以父亲在50、60年代分别在县委会、县人委会和县招待所三个很有代表性的地方拍照的三张照片,开启重温和追忆父亲从政的那段经历。

于2020年7月21日早晨6点半骑着自行车出发,沿着大众路一路南行,顺着胜溪街来到今天去的第一站,坐落在园丁小区内的孝义县人民委员会的旧址,一眼望去,是令人难忘的一幕,在现代高楼林立的背景下,仅存的一幢两层楼却是那么的破旧不堪,但这是历经了50多年来的原县人委的办公楼,还有一排办公瓦房(平房),它见证了县人民委员会50年的历史。看着旧楼前后环顾转了一圈,选择拍照的最佳角度准备拍照,却被居住在这里的居民误解,好多居民用异祥的目光看着我,我急忙解释说,60年代我的父亲在这里工作过,办公室就在二层西面第二间,我想拍下来作为纪念保留下来,给日后留个记忆,再不拍照就没有日后啦。我用手机拍摄记录了下来。

在那个年代,县人委会在我幼小的脑海里已经有记忆了,后来长大了对县人委会的历史也有所了解。1955年2月孝义县人民政府改称 : 孝义县人民委员会,其在县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既是权力机构又是执行机构。那时的称呼为: 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副县长。县人委会始建于六十年代初期,在原孝午路北侧,孝西火车站往东,过了现在的大众路,再往东面百余米,整体格局是 : 坐北朝南,北面平房从东到西一溜排开,两幢两层楼房东西分别一字排开,好像是有六幢平房东西两边各三排间格排开,大门开在南面,中间为道路,从大门口由南向北一直顶至最后一排平房,房屋为砖瓦加木结构。文革之后,县人委会整体由县玻璃厂占用,那个时候除在原址北面新建车间之外,办公区的格局未做大的改变,基本保持了原样。当今随着房地产的兴起,现在的园丁小区就坐落原址的东半边,进小区的路口,差不多就是县人委会大门的位置,我现在保存的一张于1965年8月26日父亲及县人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在大门口的集体合影照像(据推测这是县人委会搬迁新址后拍照的,图中第二排坐者右起第七人为我的父亲),大概是在小区路口这个位置。通向小区的道路,就是原县人委会进入办公区的道路。我所拍照的(上图四张照片)是道路西面仅存的一排两层楼房和一排瓦房的一角,它见证了县人委会整个原址经过50年来辗转变迁的经过。

离开原县人委会旧址,顺着胜溪街一路向东骑行。第二站的目的地是--县委会旧址。穿过铁路桥洞,过了永安路,进入西关村地界,一路骑行来到城排防洪桥,过了此桥,进入楼西地界,再继续往前,旧县委就在眼前了,左转拐弯一看有点惊讶!原县委会的旧址被墙围起来了,心情突然一下子沉重许多,现状跟我脑海里的记忆、也和我去之前的想象是截然相反的。脑子里的记忆、想象和现实的场景距离太大了,围墙里杂草丛生,心里不免有些失望。一个住在铁栅栏门房的老人,看我这个陌生人突然来到这里都有点好奇,我说明来意,老人很同情,你进去看吧,我再三考虑还是在外面看看就行,离的较远透过铁栅栏,看到大门做过了大的改造,原有的《为人民服务》变成了城关二中的字祥,隐隐约约看到的其它建筑还是原来的样子。

下面这张照片是1965年8月15日在县委会门口拍照的(第二排右起第七人为我的父亲),大门上刻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完全可以见证县委会的原貌。

据老人讲 : 好多年了这里都没人来过了,想拍照就拍吧,再过几年恐怕连这(Zαⅰ)也没啦啦。听到这话心里的确有些酸楚,我很感谢这位老人能同情我、理解我现在心情。我拿出手机双手穿过铁栅栏拍了两张照片作为纪念。我谢过老人,转身准备离开的哪一刻,看到了左侧围墙铁栅栏里的另一个建筑一一水塔。

手机还在手里没来的及装口袋,就推着自行车过去,记的当时人们很习惯性地说,县委会的水塔,那可是当时旧城的像征,一说水塔人们就知道是吃上自来水的日子,是几辈人的期盼。小时候就听人们说,水塔是当时县委县政府为民办的实事之一,还有拓宽新城街道等,文革开始后造反派给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扣上了罪名,其中就有旧城的水塔盖的高啦,新城的马路拓的宽了,还说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作怪。我随手拿的手机用同样的方法拍下了年久不用的水塔,做个留念吧!再过几年或者十几年后,恐怕连个影子也看不到了。

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县委会旧址,转眼功夫来到县巷(方)口了,这里是旧城人一提到,人人谐知的地方,县巷(方)口的意思我是这样理解的,不一定正确,我觉得这在当时也是人们习惯性思维形成的,意思是说从县委出来到正街经过的巷口,而正街是城里南北贯通的一条主街,南来北往的人只多不少,由此往西还是城里人出城的主要巷(路)口而倍受人们关注。所以,在这里经常贴个布告呀,通告呀,因为路过走过的人多,因此而停下脚步看的人也多,自然形成了发布消息的地方。

我对它的认知,并不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而主要的是因为它见证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父亲被造反派打倒就是在这里知道的。那时虽然年幼识字不多,但在这里贴出的大字报上,我还是影影约约、断断续续地能看出写有父亲被打倒的字句,看的虽然不完整,但按意思还是能知道一点,而且大人们的议论,也应证了我当时虽然看得不太懂,但看了能猜出大字报的内容是说什么。所以,对这个地方记忆还是印象比较深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拍摄的中阳楼

朝北远远望去,中阳楼耸立在街心的中央,那是当年旧城人的骄傲,现在是孝义的象征,望着它一路走来,在它的跟前仰视了一下,一眼望不到顶……。绕行中阳楼的指示牌,我骑车右行环绕中阳楼向东关村的方向骑行了大概二.三十米的样子,来到了我今天要去的第三站,孝义县招待所(后称一招)的旧址,前后看了半天,只剩下大门了,在侧面看到后院,也就是整个院子里的建筑,好像修善改造过?不敢确定,只是根据看到的一种猜想而已。我保存的这张照片于1958年11月7日是在县招待所院内拍照的(前排左起第六人为我的父亲),完全能见证了它的原貌。


看着招待所的正面,仔细观察,发现大门上方从左到右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这在好几十年以来的建筑物上已经看不到了。过往的行人也视而不见,偶而路过的人看到我神凝的举动,都感到好奇。此时此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既感到醒目的《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又觉得被人们遗忘而感到不安。

在原路返回的路上慢慢的骑行,思绪还在回味刚才的一幕,突然被路面的坑洼格蹬了一下,才知道该往北走了。今天想去的地方都去过了,往北骑行过了楼西村牌楼,就是宽敞的新安大街了,该回家了。忽然一个建筑物一闪而过,不由得停下脚步返了回来…… 意想不到,真的还没想到,惊喜真的还在后头哩,一座被遗忘几十年的建筑耸立在此,大门的上方刻有《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大门两边刻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如此建筑,保存之完美,真的少有。好像是县武装部的旧址?我也真的记不清了,那个单位的原址,已经不重要啦,我已经深深地被保留刻有毛主席语录,如此完整的建筑震憾了,嘴里情不自尽地念道着 : 保护的好哩,没有被人为的损坏,这让我也感到心慰,真的应当感谢当地的人们。话说的好像是什么大领导在作总结发言,但作为一个红二代内心真的有点太激动了。

这一路走来,用了一个半小时多一点的时间,但让我的内心很震撼,因此,在重返旧城的行程结束之时,忽然想到应该这样总结今天的行程为 : “踏着父亲走过的足迹,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但是还是觉得内心不太满意,因为这一路走来,多次看到毛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及我们共产党员不能忘记的根本,所以想起在2016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纪念日我写的一段随笔:“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至今40年了,对毛主席还是那么的崇敬,一切仿佛就在昨天。毛主席逝世时,我仅仅16岁,除去我不懂事的童年生活,毛主席的形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田,因为从我记事以来,也就是上了幼儿园的那时起,学的第一句话,就是*****,背诵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为人民服务》,回想当时,小小的我包括那时的我们,在孝义东风剧院为参加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的领导和所有与会人员,现场背诵《为人民服务》,至今记忆犹新,几十年过去了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言犹在耳”。就用这段话激励自己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该符号,为系统因敏感语句被隐藏)
(写于2020年7月21日,修改于2020年7月28日一一30日)

(“*****”该符号,为系统因敏感语句被隐藏)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知道大埔县城为何从茶阳迁至湖寮?
老城中的回忆,蒙阴这些老地方你还记得吗?
原太平县城(现黄山区)迁移六十年回顾(上篇)
长治市建国初期出版的报刊
碾庄战斗革命烈士陵园
旧城的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