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存德 | 忆孝中初期的吃饭

往期回顾 

·  培养出清华高材生的孝义人

·  忆父亲王进科 | 孝义南下干部

▼  点击收听  ▼  

作者:刘存德

古人言:民以食为天,说的是吃饭的重要性。一个人要生活下去,几天不工作、 不学习可以,可是几天不吃饭就不行。

孝中初期,老师和同学们的吃饭问题分几个类型来解决,学校有两个食堂,分为大灶和小灶,大灶就是大食堂,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吃饭问题,小灶为小食堂,供老师们吃饭使用。小食堂在原道德学社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有一名炊事员给老师们做饭,房间内有几张桌子和凳子,墙上贴着一张表格,是老师的花名册和早中晚三 格,谁吃了饭就自己在格内打一对勾,没有吃的就是空格,这样一月下来,根据对勾的数字就可以计算出每个老师每月交的伙食费,发工资的时候从工资中扣除就行了。吃得东西和学生大灶一样,不同的是,由于人少做得要精细些,例如大灶中午吃红面 “擦片子”而小灶吃的“擦尖”,但都是高粱面和少许“榆皮面” 一起加工而成的。榆 皮面是山区农民用榆树皮晒干磨成的面,有粘性,没有它要做“擦片子”是很难做成 的,这种特殊面当时市场上就可买到,而且没有假货,由于是小灶,菜炒得比大灶要香,老师们吃起来都很满意,个个吃完饭都是满面红光。

学生吃饭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在大灶吃,第二种是自带米面在学校附近找一位农 家大娘代做,每月加工费仅一元钱,到吃饭时间自己去就行了,自己有的带的炒面或其他干粮,大娘只烧稀饭就行了。第三种是家在县城附近的所谓“跑校生”,他们是放学回家吃饭,上课时赶到学校,离学校较远的同学就显得特别紧张,那时没有一位同 学有什么自行车,全靠两条腿跑就是了。

大部分同学在大灶吃饭,没有饭厅,吃饭都是露天,遇到天气不好,就端到教室里吃,吃饭时每十人一组,由值日生负责打饭,回来再分给每个人。早上是小米干饭有时是馒头稀饭,小米稀饭看去是金黄色,一碗能有一二十颗米粒就不错了。中午是红面即高粱面“擦片子”,吃了第一碗后桶里的已成了黑色(铁桶生锈造成的),但同学仍然吃第二碗,也很香,有时有同学回家带来些辣椒酱,调上去更是吃得津津有味。晚饭大部分是吃的“和子饭”,这是由小米、土豆、南瓜和少许面条一起煮成的,说干不干,说稀不稀,一个人吃上两到三碗就饱了。就这样,每天三顿饭,现在想起来还 是津津有味。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我自己觉得比在家吃得好,因为我家在山区,一年也吃不到白面,而在学校有时还能吃到。

学生的伙食费每月6.5元一7元,大部分同学能有助学金补助。助学金分为三等一等7.5元,二等5元,三等4。助学金由个人写出申请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报班主任审查,再由学校批准,基本政策是向贫下中农倾斜。

最有意思的是星期天的晚上。回家的同学都回到学校,有的带些熟食或零食回来都要分给同一宿舍的同学同吃共享,我至今还很难忘的是宋军同学从家中带来的“炒油茶”,用开水冲开喝起来特别香,他头一天分给大家吃,剩下的一点第二天晚上我俩偷偷地享用了。后来我才知道油茶是由白面、羊油、核桃仁、红糖混合做成的,既好吃又有营养。

在孝中读书没有人吃零食,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是没有钱的原因,星期天同学们在 —起玩,很少上街。

因我是1954年考入孝中的,正是建校初期,学校能在这样的条件下,把师生的基本生活安排好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五六百人的吃饭问题解决好了,才有可能解决其他问题。现在看来,那时的艰苦换来的是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人在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间章回:我的助学金
No1188 专署食堂(下)——黔阳专署大院印象(7)
想知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给大学生的生活待遇是怎样的?
【校园杂忆】吃饭在60年前的初中
乔永星:春 果(二十四)
李齐念:永兴一中读书生活片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