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痛风祛风湿偏方

治痛风祛风湿偏方

中药:
青风藤  , 桂枝,  海风藤 , 杜仲 , 追地风  ,牛膝 , 甲珠

各三钱 , 60度白酒三斤 , 这是1付 , 泡半个月后

早晚空腹喝每次15克  主治:痛风 祛风湿
=======================================
青风藤的功效与作用:

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青风藤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青风藤的作用是治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青风藤用药禁忌是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名:青风藤

 青风藤的功效与作用

  别名:清风藤、滇防己、青藤、寻风藤、大青木香、青防己、青藤碱
  性味:味苦、辛、性平
  归经:肝经、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主治:风湿痹痛、关节肿胀、麻痹瘙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克;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来源:青风藤为防己科植物青藤、华防己或清风藤科植物清风藤等的藤茎。
  

  1、青风藤除湿,祛风,行气,利水。治膀胱水肿,风肿,脚气湿肿。《中国药植志》
  2、青风藤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须与当归、枸杞合用方善也。《本草汇言》
  3、青风藤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入酒药中用。《纲目》
  4、青风藤,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此物善治风疾,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浸酒尤妙。以风气通于肝,故入肝,风胜湿,湿气又通于脾也。《本草便读》
  5、青风藤治一切诸风: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口便解。避风数日。(《濒湖集简方》青藤膏)
  6、青风藤治骨节风气痛: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煎水常洗痛处。(《贵州民间药物》)
  7、青风藤驱风湿,通经络。治风寒湿痹,鹤膝风,肢节肿痛。《温岭县药物资源名录》
  8、青风藤行水利尿,泻下焦血分湿热。治风水肿,脚气,风湿关节疼痛,口眼歪斜,痈肿恶疮。《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青风藤菝葜茶
  组成:青风藤15克、菝葜50克
  制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取药汁置保温瓶中,再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取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匀,代茶饮。1日内分数次饮完。每日1剂。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
  主治:风湿痹着,气血受阻所致的关节疼痛,痛势较剧,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宜忌:习惯性便秘者忌服。
  按语:青风藤为防己科防己属植物青藤的茎,性味苦、平,功能祛风湿、利小便。《本草纲目》说它能“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本草汇言》赞其为“散风寒湿痹之药也,能舒筋活血,正骨利髓,故风病软弱无力,并劲强偏废之证,久服、常服,大建奇功。”菝葜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能治“腰背寒痛,风痹”。二药合用,有祛风除湿镇痛之效。方内菝葜久服易致便秘,青风藤所含青藤碱给动物灌胃可有轻度胃肠道反应,须加注意。
  出处:《中医良药良方》
  
  脾胃虚寒者慎服青风藤。
  


【桂枝】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桂枝的功效是散寒解表,温通经脉,桂枝的作用是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心悸,痰饮,小便不利,桂枝用药禁忌是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桂


 药名:桂枝

 桂枝的功效与作用

  功效分类:解表药
  别名:柳桂
  性味:辛;甘;性温
  归经:膀胱经;心经;肺经
  功效:散寒解表;温通经脉;促阳化气
  主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癥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大剂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桂枝:用水稍浸泡,捞起,闷润至透,切片,晾干,筛去屑。
  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润透,切片,晾干。
  桂枝尖:取桂枝的细枝梢,稍浸,闷润至透,切片,晾干。
  

  1、桂枝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2、桂枝治寒凝血滞诸痛证:桂枝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如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桂枝能温通心阳,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桂枝能温中散寒止痛,每与白芍、饴糖等同用,如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若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桂枝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可宣导活血药物,以增强化瘀止痛之效,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金匮要略》);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以祛风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伤寒论》)。
  3、桂枝用于阳虚不得温通之证。桂枝可温经通阳,胸阳不振,心脉淤阻。胸麻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桂枝汤。
  4、桂枝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5、桂枝治手足发冷作麻、筋抽疼痛,并外感寒凉等症。《本草再新》
  6、桂枝治痰饮、蓄水证:桂枝甘温,既可温扶脾阳以助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以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痰饮之邪,为治疗痰饮病、蓄水证的常用药。如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伤寒论》)。
  7、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本草汇言》
  8、桂枝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桂枝150克(去皮)、甘草100克、大枣十二枚(擘)、芍药30克、生姜150克(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小建中汤)
  9、桂枝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茯苓四两、桂枝150克(去皮)、白术100克、甘草100克(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10、桂枝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80克、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25克(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11、桂枝治心悸:桂枝辛甘性温,能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如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伤寒论》)。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12、桂枝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13、桂枝治实表祛邪。桂枝主利肝肺气,头痛,风痹,骨节挛痛。《本草经疏》
  14、桂枝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一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5、桂枝治风寒感冒:桂枝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其开腠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而善于宣阳气于卫分,畅营血于肌表,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如治疗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散风寒,如麻黄汤(《伤寒论》);若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伤寒论》);若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每与麻黄、附子、细辛配伍,以发散风寒,温助阳气。
  16、桂枝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17、桂枝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18、桂枝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19、桂枝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故。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0、桂枝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21、桂枝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桂枝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
  23、桂枝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茶
  材料:桂枝3g、芍药3g、甘草3g、大枣3枚、生姜3g、绿茶5g。
  用法:用250ml水煎煮桂枝、芍药、大枣、生姜至水沸后,冲泡甘草、绿茶10分钟即可。也可直接冲饮。
  功效:解肌表,和营卫。
  功效: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者。
  来源:《伤寒论》。
  
  桂枝山楂红糖汤
  材料:山楂肉15克,桂枝5克,红糖30克。
  做法:辑将山楂肉、桂枝装入瓦煲内,加清水2碗,用文火煎至l碗时,加入红糖,调匀,煮沸即可。
  3功效:具有温经通脉,化淤止痛功效。适用于女子寒性痛经症及面色无华。
  
  桂枝丹皮首乌汤
  材料:桂枝3钱,丹皮3钱,首乌3钱,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干姜3钱,龙眼10个(肉)。
  用法:水煎大半杯,热服;
  功效:两眼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来源:《四圣心源》卷八
  
  桂枝当归桃仁汤
  材料:桂枝3钱,芍药3钱,当归3钱,桃仁3钱,甘草2钱,茯苓3钱,川芎3钱,红花3钱。
  用法: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减:上热,加黄芩;中寒,加干姜;中气不足,加人参;血块坚硬,加鳖甲、(庶虫)虫;脾郁,加砂仁。
  功效:妇人经脉闭结,经血凝滞而不行。
  来源:《医学摘粹》
  
  桂枝粥
  组成:桂枝10克,大米100克,葱白2茎,生姜3片。
  做法:将桂枝择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葱白、姜末,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剂,连续3-5天。
  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畏风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以及痛经,经闭,冻疮等。
  

  热病高热,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禁服桂枝。
  


【海风藤】
海风藤的功效与作用:海风藤又名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海风藤的功效是祛风湿,通经络,海风藤的作用是治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腰膝疼痛,肺寒喘咳,屈伸不利,海风藤用药禁忌是阴虚火旺者慎服海风藤。

 

药名:海风藤
别名: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
主治: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筋脉拘挛。肺寒喘咳,屈伸不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浸酒。外用适量。
药材基源:海风藤为双子叶植物药胡椒科植物细叶青蒌藤的藤茎。


炮制方法:原药放清水中浸30-60分钟,取出放箩内润16-24小时,切片,晒干。
采收储藏:秋季采割全株,洗净,晒干。置干燥处储藏。


1、海风藤行散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可单用煎服。
2、《本草再新》记载:海风藤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除风,理腰脚气,治疝,安胎。
3、海风藤辛散之功又可用于跌打损伤,可与三七、没药,大血藤等合用。
4、海风藤治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海风藤、追地风各二两。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时不可加温,否则失效。心脏病人及孕妇忌服,感冒及月经期暂停服。
5、海风藤用于脘腹冷痛者,多与干姜、香附、陈皮等同用,以增散寒行气止痛之效。
6、《滇南本草》记载:海风藤治寒湿痹伤筋,祛风,筋骨疼痛,利小便及茎中痛,热淋初起,利小便急速。
7、海风藤治跌打损伤:海风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红牛膝、地乌龟。泡酒服。
8、《开宝本草》记载:海风藤主风血,补衰老,起阳,强腰脚,除痹,变白,逐冷气,排风邪。亦煮汁服,亦浸酒服,冬月用之。
9、《别录》记载:海风藤主金疮痛。
10、海风藤常用于风寒湿痹,筋脉动拘挛,肢节疼痛,可与羌活、独活、桂心、当归等配伍。
11、《纲目》记载:海风藤煮汁服,治上气咳嗽。
12、《浙江中药手册》记载:海风藤宣痹,化湿,通络舒筋。治腿膝痿痹,关节疼痛。
13、《本草图经》记载:海风藤治腰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或浸酒。外用适量。

海风藤药酒
组成:海风藤125g 追地风125g 白酒(40~60度)适量
用法:口服。每次10ml,每日二次,早晚空腹服,服时不可加温,否则失效。
制法:用浸渍法,制成1000ml。
功效:祛风利湿,通络止痛。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亦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禁忌:心脏病及孕妇忌服;感冒及月经期暂停服。
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三藤酒
材料:络石藤90克,海风藤90克,鸡血藤90克,桑寄生90克,五加皮30克,木瓜60克。白酒3000毫升。
用法:每晚服30毫升即可,温热服效更佳。
功效:袪湿,舒筋,活络。

舒筋通络酒
材料:黄芪15克,秦艽15克,木瓜15克,牛膝15克,白芍药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鸡血藤15克,川乌头15克,草乌15克,乌梢蛇15克,海桐皮15克,鹅肠草15克,海风藤15克,白酒500克.
做法:
1、将黄芪、秦艽、木瓜、牛膝、白芍、丹参、当归、枸杞、鸡血藤、生川乌、生草乌、乌梢蛇、海桐皮、伸筋草、海风藤切成片置于容器中;
2、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后,过滤去渣即成。
功效: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养血舒筋、活血通络之功效,适于急、慢性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等症患者饮用。

阴虚火旺者慎服海风藤。


【杜仲】
杜仲的功效与作用:杜仲分盐杜仲,杜仲制炭,杜仲的功效是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杜仲的作用是治腰脊酸疼,阳痿,小便余沥,尿频,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风湿痹痛,杜仲用药禁忌阴虚火旺者慎服杜仲。


药名:杜仲

别名:思仙、思仲、木绵、石思仙、扯丝皮、丝连皮、玉丝皮、丝棉皮。
功效分类:补益药。
性味:甘;微辛;性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腰脊酸疼;阳痿;尿频;小便余沥;风湿痹痛;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


1、杜仲: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
2、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100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3、杜仲制炭:取杜仲块,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但须存性,用盐水喷洒,取出,防止复燃,晾干即得,每杜仲块100kg,用食盐3kg,或取杜仲块,先用盐水拌匀吸尽后置锅中,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存性,用水喷灭火星,取出晾干。每杜仲块100kg,用食盐3kg。


1、《药性论》记载:杜仲主肾冷精腰痛,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2、《陕西中草药》记载:杜仲治高血压:一杜仲、夏枯草各五钱,红牛膝三钱,水芹菜三两,鱼鳅串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二杜仲、黄芩、夏枯草各五钱。水煎服。
3、《玉楸药解》记载:杜仲益肝肾,养筋骨,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
4、《本草再新》记载:杜仲充筋力,强阳道。
5、《本草求真》记载:杜仲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瘫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黄、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不已。
6、《活人心统》思仙散 记载:杜仲治腰痛:川木香一钱,八角茴香三钱,杜仲(炒去丝)三钱。水一钟,酒半钟,煎服,渣再煎。
7、《神农本草经》记载:杜仲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
8、杜仲配续断,功能补肝肾,利腰膝,固冲任,常用于肝肾不足所致诸症。
9、《本草汇言》记载:杜仲治小便余沥,阴下湿痒:川杜仲四两,小茴香二两(俱盐、酒浸炒),车前子一两五钱,山茱萸肉三两(俱炒)。共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五钱,白汤下。
10、杜仲配牛膝,补肝肾及强筋骨之力增强,常用于治肝肾不足的腰腿疼痛及两足无力等症。
11、《日华子本草》记载:杜仲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12、《名医别录》记载:杜仲主脚中酸痛,不欲践地。
13、杜仲配补骨脂,温补肾阳力增,兼补脾、肝,既涩下元,又固冲任,常用于肾阳不足,下元虚冷之阳痿,腰膝冷痛及下元不固之滑精遗尿,亦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软,胎动不安及脾肾阳虚泄泻等症。
14、《本草正》记载:杜仲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
15、《圣济总录》杜仲饮 记载:杜仲治中风筋脉挛急,腰膝无力:杜仲(去粗皮,炙,锉)一两半,芎藭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上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五里再服,汗出慎外风。
16、《药品化义》记载:杜仲沉下入肾,盖肾欲坚,以苦坚之,用此坚肾气,强壮筋骨,主治腰脊酸疼,脚膝行痛,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东垣云功效如神应,良不爽也。牛膝主下部分,杜仲主下部气分,相须而用。
17、杜仲配五加皮,既强壮筋骨又祛风湿,乃补泻兼施的药对,适宜治疗肝肾两虚,风湿侵入筋骨而致的腰腿痛,足膝酸痛,关节不利,两下肢无力等症。
18、《圣惠方》杜仲散 记载:杜仲治卒腰痛不可忍:杜仲二两(去粗皮,炙微黄,锉),丹参二两,芎藭一两半,桂心一两,细辛三分。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次入酒二分,更煎三、两沸,每于食前温服。
19、《箧中方》记载:杜仲治腰痛:杜仲一斤,五味子半升。二物切,分十四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滤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空服顿服。用盐、醋和之亦得。
20、《圣济总录》杜仲丸 记载:杜仲治妇人胞胎不安:杜仲不计多少,去粗皮细锉,瓦上焙干,捣罗为末,煮枣肉糊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嚼烂,糯米汤下。
21、《简便单方》记载:杜仲治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22、王好古 记载:杜仲润肝燥,补肝经风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或入丸、散。

杜仲腌牛腰
配方:杜仲15克,牛腰500克,味精3克,姜、盐各5克,葱10克,白糖25克,料酒10毫升,生抽10毫升,酱油10毫升,香油20毫升。
制作:
1、将杜仲用盐水炒焦,研成细粉;牛腰用刀片成两块,除去白色躁腺,用沸水余熟,捞出,沥干水分;姜切片,葱切段。
2、将牛腰放人盆内,加人杜仲粉、料酒、盐、姜、葱、生抽、酱油、味精、白糖,腌制2小时即成。
3、将牛腰切薄片,装盘,淋上香油,装饰上桌供食。
食法:每周1-2次。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适用于肝肾不足,肾虚腰痛,腰膝无力,胎动不安等症。

杜仲猪尾汤
材料:猪尾1条,梅肉150克,杜仲10克,北芪5克,党参5克,枸杞5克,生姜10克,葱10克。清汤适量,盐8克,味精2克,绍酒5克,胡椒粉少许,花生油5克。
制法:
1、猪尾烧净毛砍成段,梅肉切成块,杜仲、北芪、党参、枸杞洗净,生姜去皮切片,葱捆成把。
2、烧锅下油,放入姜片炝香锅,投入猪尾、绍酒炒片刻,注入清水,煮去其中异味,倒出待用。
3、将砂煲放置火上,加入猪尾、梅肉、杜仲、北芪、党参、枸杞,加入清汤、葱把,用小火煲1小时,去掉葱把,调入盐、味精、胡椒粉,再煲20分钟即可。
功效:猪尾具有补尾龙骨的功效,而杜仲有健筋骨、补腰肾之功用,枸杞可滋阴。此汤对滋阴补肾有很好的效果。

附子杜仲酒
配方:杜仲(去粗皮,灸)50克,仙灵脾15克,独活、牛膝各25克,附子(炮裂去皮脐)30克,酒1公斤。
制法:将上药碎细,用酒浸之,7宿后即可开取饮用。
用法:每次饮10-20毫升,每日3次。
功效:主治感冒后身体虚弱,腰膝疼痛,行步困难。
来源:《古今图书集成》

杜仲牛膝煲
材料:杜仲30克、淮牛膝15克、红枣(去核)7个、猪脊骨500克、盐、黄酒、葱姜汁、清汤各适量。
做法:
1、杜仲,牛膝,红枣治净。
2、猪骨治净,抽去脊髓,剁成段,投入沸水锅焯透,捞出用清水洗净。
3、沙锅内放清汤,黄酒,葱姜汁,杜仲,牛膝,红枣,猪骨,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改小火约3小时,用盐调味即成。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健体延年。

花生杜仲牛尾汤
材料:花生60克、杜仲20克、牛尾1条、生姜3片。
做法:花生洗净,浸泡;杜仲置镬中洒上淡盐水,慢火炒干;牛尾买时请售者代处理干净,洗净后放滚水中煮沸10分钟,再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3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中医认为“春养肝、夏补心、秋养肺、冬补肾”,隆冬可谓补肾的好时机。花生杜仲煲牛尾气味香浓,有补血、益肾、强筋骨的功效。花生性平味甘,功能益气、养血、润肺、和胃,《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秋冬时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常用它来煲汤,是有益正气之干果品。杜仲是有名的补腰健肾中药,《本草经》说它能“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牛尾的功能亦是益气血,强筋骨,补肾。

杜仲独活汤
组成:独活4两,生姜6分,麻黄2两,桂心3两,芍药3两,甘草3两(炙),葛根3两,栝楼子2两,防风2两,杜仲4两,附子1两(炮),杏仁2两(去尖皮,碎),干地黄2两。
制法:上切。
用法:以水8升,清酒2升,煮取3升,分3次服。
功效:主治腰痛。
来源:《外台》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1、阴虚火旺者慎服杜仲。
2、《本草经集注》记载:杜仲恶蛇皮、元参。
4、《得配本草》记载:内热、精血燥二者禁用杜仲。
3、《本草经疏》记载:肾虚火炽者不宜用杜仲。即用当与黄柏、知母同入。

 【追地风】

开放分类:中医植物植物药药材


追地风,桐叶藤、利筋藤、地风皮,木兰科八角属常绿灌木,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细纵皱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气微香,味微涩。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等疾病。


 

追地风

常绿灌木,高1~3米,全株芳香。叶常3~5片聚生于枝端或节上,叶柄长13~20(~25)毫米;叶片革质,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7)10~14厘米,宽(2)3~5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至宽楔形,全缘,稍内卷,侧脉4~7对,4~5月开红花,腋生或近顶生,单朵或2~4朵簇生;花梗长6~12(~20)毫米,稍下垂;花被片15~17(20)片,肉质;雄蕊两轮,常为21个;开花时心皮常为13个,离生。聚合果常由9~11个成熟心皮组成,直径2.5~3厘米,蓇葖果顶端有弯尖头。[1]
 

地理分布
生于石灰岩的石山顶或石山疏林下。产广西西南部都安、马山、德保、巴马等县。

药用价值
药性:温。
药味:微辛、涩。
归经:归膀胱、肾经。
功能:祛风除湿,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腰肌劳损。
毒性:有小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或浸酒。
药材形状:本品呈卷筒状或槽状,长5~15cm,直径1~4cm,厚0.2~0.3cm。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有的可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细纵皱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气微香,味微涩。
药材饮片
饮片名:地枫皮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打碎,晒干。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的碎块状。外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偶见灰白色地衣斑,粗皮易剥离或脱落,脱落处棕红色。内表面棕色或棕红色,具明显的纵沟纹。质松脆,断面颗粒性。气微香,味微涩。
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牛膝】


以下关于中药材牛膝的介绍内容由诸多中医药网管理员整理自《中华草本》《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等资料,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不宜当做私自用药牛膝的参照,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牛膝
【名称】:
牛膝
【英文名】:
RADIX ACHYRANTHIS BIDENTATAE
【拼音】:
Niú Xī
【别名】:
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
【药材类别】:
根茎类
【性味】:
苦;酸;性平。
①《本经》:味苦酸。
②《别录》:酸,平,无毒。
③《本草正》:味苦甘,气微凉。
【归经】:
入肝、肾经。
①《纲目》:足厥阴,少阴。
②《本草汇言》:入足三阴经。
【入药部分】:
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
【产地和分布】:
分布于非洲、俄罗斯、越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以及中国。国内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根圆柱形,直径5-10mm,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或近无毛,分枝对生,节膨大。单叶对生;叶柄长5-30mm;叶片膜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12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两面被柔毛。穗状花序项生及腋生,长3-5cm,花期后反折;总花梗长1-2cm,有白色柔毛;花多数,密生,长5mm;苞片宽卵形,长2-3mm,先端长渐尖;小苞片刺状,长2.5-3mm,先端弯曲,基部两侧各有1卵形膜质小裂片,长约1mm;花被片披针形,长3-5mm,光亮,先端急尖,有1中脉;雄蕊长2-2.5mm;退化雄蕊先端平圆,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胞果长圆形,长2-2.5mm,黄褐色,光滑。种子长圆形,长1mm,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捣汁滴鼻;或研末撒入牙缝。

【注意事项】:
凡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下元不固,梦遗失精,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恶萤火,龟甲,陆英。畏白前。
②《品汇精要》:妊妇不可服。
③《本草经疏》:经闭未久,疑似有娠者勿用;上焦药中勿入;血崩不止者忌之。
④《本草通玄》:梦遗失精者,在所当禁。
⑤《本草正》:脏寒便滑,下元不固者当忌用之。
⑥《药品化义》:若泻痢脾虚而腿膝酸痛不宜用。
⑦《得配本草》:中气不足。小便自利,俱禁用。
【牛膝的功效与作用】:
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敌国(火)下行;利尿通淋。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徵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闭癥瘕,肝阳眩晕。

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
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
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
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
⑥张元素:强筋。
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
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
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
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
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附方】:
①治小便不利,茎中痛欲死,兼治妇人血结腹坚痛:牛膝一大把并叶,不以多少,酒煮饮之。(《肘后方》)
②治室女月经不通,脐下坚结,大如杯升,发热往来,下痢羸瘦,此为血瘕:干漆(杵细,炒令烟尽),牛膝(酒浸一宿)各一两六钱(为末)。生地黄四两八钱,取汁,慢火熬,丸如桐子大。空心,米饮或温酒下二丸,日再,勿妄加,病去止药。(《三因方》万病丸)
③治暴癥,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牛膝二斤,以酒一斗,渍,密封,于热炭火中温令味出,服五合至一升,量力服之。(《补缺肘后方》)
④治胞衣不出:牛膝八两,葵子一两。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梅师集验方》)
⑤取胎:用雄土牛膝一两,真麝香一钱,捣匀,溶蜡搓成长条,插入阴户,即能坠胎。(《药鉴》)
⑥治喉痹、乳蛾:新鲜牛膝根一握,艾叶七片。捣,和人乳,取汁灌入鼻内,须臾痰涎从口鼻出。无艾亦可。(《纲目》)
⑦治痈疖已溃: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握,捣,(敷)其上,随干随换。(《陈日华经验方》)
⑧治口中及舌上生疮,烂:牛膝酒渍含漱之,无酒者空含亦佳。(《肘后方》)
⑨治风瘙隐疹、骨疽、癞病:牛膝为末,酒下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⑩治金疮痛:生牛膝捣敷疮上。(《梅师集验方》)
⑾治风湿痹,腰痛少力:牛膝一两(去苗),桂心三分,山茱萸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⑿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苍术六两(米泔浸三宿,细切,焙干),黄柏四两(切片,酒拌略炒),川牛膝(去芦)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下,忌鱼腥、荞麦、热面、煎炒等物。(《医学正传》三妙丸)
⒀治鹤膝风:牛膝、木瓜、五加皮、骨碎补、金银花、紫花地丁、黄柏、萆薢、甘菊根,水煎服。(《本草汇言》)
⒁治痿痹,补虚损,壮筋骨,除久疟:牛膝煎汁和曲米酿酒,或切碎袋盛浸酒,煮饮之。(《纲目》牛膝酒)
⒂治痨疟积久不断:长生大牛膝一虎口。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一食顷服,第二服临发服。(《千金方》)
⒃治痢下先赤后白:牛膝三两。捣碎,以酒一升,渍经一宿,每服饮两杯,日三服。(《肘后方》)
⒄治消渴不止,下元虚损:牛膝五两,细判,为末,生地黄汁五升,浸,昼曝夜浸,汁尽为度,蜜丸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三十丸。(《经验后方》)
【甲珠】==========

治痛风祛风湿偏方


甲珠是一种中药,还有炮甲珠、炮山甲等名。一般由

鲮鲤(穿山甲)的鳞甲炮制后使用。炮制方法有烧、

酥炙、醋炙、童便炙、油煎、土炒、蛤粉炒。其味

咸,性微寒,归肝经、胃经。能活血散结、通经下

乳、消痈溃坚。主血瘀经闭、症瘕、风湿痹痛、乳汁

不下、痈肿、瘰疬等。气血虚弱、痈疽已溃者及孕妇

禁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络石藤的功效与作用
治痹证单方验方
背部疼痛不适如何用药?按图索骥、区域配药图解!
祛风寒湿药的简单归纳
【引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偏方
天雄的功效及作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