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喉舌備要秘旨

======喉舌備要秘旨======

<book>
書名=喉舌備要秘旨
作者描述=佚名
朝代=清
年份=1644 1911
分類=喉科
品質=0%
</book>

=====喉部=====

====論喉症====

喉痹一症,在古方書雖有十八證之辨,古人悉指為相火。然此症雖多由火,而復有非火證,不可不詳察也。蓋火有真假,凡實火可清者,即真火證也。虛火不宜清者,即水虧證也。且復有陰盛格陽者,即真陰證也。故《內經》曰: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嗌病頷腫,其義即此,何後人之弗究也?一、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少陰、陽明、厥陰,皆有此症,具列於後。但其中虛實,各有不同,蓋少陽、厥陰為木火之臟,固多熱症。陽明為水穀之海,胃氣直透咽喉,故又言陽明之火為最盛。欲辨此者,但察其情志鬱怒而起者,多屬少陽、厥陰。因口腹過嗜肥甘辛熱而起者,多屬陽明。凡患此者,多宜以實火論治,至若少陰之疾,則非此之比,蓋少陰之脈始於橫骨,終於會厭,系於舌本。凡陰火遂沖於上,多為喉痹。但少陰之火有虛有實,不得類從火斷。若果因實火,自有火症火脈現出,亦易知也。若因酒色過度,以致真水虧損者,此腎中之虛火證也,非壯水不可。又有火虛於下,而格陽於上,此無根之火,即腎中之真寒證也,非溫補命門不可。凡此諸經不同,而虛實大異,皆後人所罕知,獨褚氏遺之,有上病察下之說,誠見道之言也。

一、喉痹症總治之火,則名目雖多,似有不必盡辨者。然亦有不可不辨者,即如單雙乳鵝及單雙纏喉症之有不同也。蓋腫於咽之兩旁者為雙鵝,腫於一邊者為單鵝,此其形必圓突如珠,乃癰癤之類,結於喉間,故多至出毒,或宜刺出血而愈者。若纏喉風,則滿喉紅腫,多不成膿,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腫自消。此其所以有異,而治之亦當有法也。

====喉症總論====

夫喉症者,人之一身總關之際也,內通五臟六腑,外傳五音五色,乃氣息出入之門,聲音傳送之所,飲食往來必經之路,此乃真真總關之際也。諺云:一指痛,滿身疾,何況乎咽喉。

蓋喉症所發原由,多因人之本性發來,或好食煎炒,或恣味辛酸,或淫欲無節,或喜怒不常,或勞神過度,或耽於色,或過飲酒,好勇斗狠,皆能致疾。既未能謹節於平日,又不能急治於患後,日積月累,其病根蒂深固,則牢不可拔矣。若夫好食酸,則傷肝。好食辣,則傷肺。好食甜,則傷脾。好食苦,則傷心。好食咸,則傷腎。好食冷,則內熱。好食熱,則內寒。此因飲食傷臟,而發喉症者也。夫喉症發於內,左屬肝,右屬肺,舌屬心,唇屬脾,齒屬腎。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速,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緩,腎病則聲沉,此屬於臟大腸病也。蓋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連,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三焦無病,乃寄之名,此屬於腑。五臟六腑發於喉,皆由內而發外者也。然發形於外者,有虛有實之分,有緊有緩之說,有陰有陽之症。有紅有腫之形,有有痰者,有無痰者,有熱者,有寒者,有紅黃青白黑點者,有氣急咳嗽者。有聲啞音嘶者。有痰響如雷者。有氣響似鋸者,有牙關緊急者,有氣出不收者,有鼻內出血不止者,有耳內出膿血者,有口舌生瘡者,有斑似胎癬而 若蝦皮者,有一二或數根肉筍長短生來而針刺不忍痛者,有滿喉並無紅黃白青黑點,而痛不能進膳食者,舌有硬亦有軟者,有內紅腫而外不紅腫者,有外腫而內不腫者,有口唇粗濃而齒腳肉包牙齒者,有舌下生舌而正舌卷入內向者,有鼻生 肉而喉內上面生肉核者,有滿口形似熟瘦豬肉而干焦者,有喉痛而鼻出紅黃血水者,有舌硬如石三兩載而失舌者,有面暗神慘欲言而不能言者,有舌下發子弟瘡而升提毒於喉中生白膜者,有發痰火積久燒咽喉,而鏡上生紅絲線並無白膜者,有左右扯開而失 中子者,有口眼 斜怒目直視者,有舌出齒外而不能收入者,有舌藏內關而不能伸出外節者,有右傳左者,其病重,有左傳右者,其病輕。有牙床發痛而久出膿血者。有齒角生瘡而至內穿者,有 中子長大而滿口鮮紅色者,有開口臭而呼吸氣臭者。有內外結核出膿血而不腥臭者,有朝發夕愈而腹肚作痛者,有舌粗硬寸余滿口不能通活者,有大便閉結,而小便澀數者,有遍身軟痛,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有久患瘰 積熱而伏於咽喉者,有內傷吐血陰火伏於喉中作痛者,有風熱驟傷而忽然食惡物以發者,有婦女經水不調下閉忽送上升而致喉內作痛者,有犯夢遺日久,水衰火動而致口內作痛者。有雙松 、單松 、雙燕子、單燕子、雙鵝喉、單鵝喉、雙纏、單纏、懸蜞、合架、壙(音HT ) 、瘰 、乘枕、乘癤、斗底、HT 、聯珠、破頭、掩頭、大頭、穿額、魚鱗、玉筍、蓮花、梅花、黑疔、搶食、木舌、重舌、 舌、回舌、舌癰、驢嘴、魚口、喉癰、喉疔、喉箭、喉痹、剪喉、牙癰、牙疔、牙疳、肥豬、鵝口、胎毒、鎖子等症。此上症雖多端,治法惟可升提驅風,發散解毒清涼,切不可攻下通利,及補托熱燥收斂之藥。經云:毒在咽喉猶有救,毒歸臟腑病難全。諸症皆從臟腑發,醫從臟腑治其源。內外經絡能兼治,不是仙來也是仙。

====辨喉症經絡治法====

夫咽喉者,乃人飲食呼吸之門,聲音吐納之路,此關一身,害人迅速,醫者不明,誤人更不可勝計。蓋口者脾之竅,口唇焦干為脾熱。焦而紅者吉,焦而黑者凶。若口唇紅腫,極熱也。口唇青白,極冷也。口爛舌乾,心熱也。口咽乾焦欲飲水者,陽明之熱也。口噤難言者,風熱閉竅也。口涎流而唇色紫者,胃氣虛也。肚痛口吐涎水者,蟲積也。如唇嘴反青黧黑,直如魚口,氣急不收,口唇顫動,搖頭不止,皆是不治之症。然口為脾竅,舌為心苗,口養精液,須通五氣。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然臟熱則口苦,臟寒則口咸,虛則口淡,冷則口甜,宿食則口酸,虛熱煩燥則口澀,腥臭之氣蘊結於胸臆之中,發沖於外,則口臭氣滯,加之風熱勞郁之毒,則口舌生瘡,法當清胃瀉火為主。假如喉內左邊先起,或紅或白,或黃或黑,或有膜無膜,有核無核,此皆屬肝經發來之毒風熱。當用甘桔東加柴胡、白芍為君。實熱加生地、丹皮、膽草為佐,痰涎壅盛加連翹、蒡子、花粉,有膜則用蟬蛻,有核用獨活、丹皮。初起有潮熱,則用防風、荊芥、薄荷,虛熱用元參為君。倘或右邊先起,其色或紅或黃,或白或黑,有膜無膜,或有核無核,皆是屬肺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黃芩、桑白皮為君。

實熱則加生地、丹皮、羚羊。痰涎壅盛有膜,及有潮熱虛熱,用藥同上。如在 中上下舌根左右起者,其色或紅黃青白黑不等,此屬心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川連、梔子。舌硬用羚羊、犀角。痰涎壅盛有膜有潮熱,用藥俱同上。左齒上大齒屬膽,加膽草。左下大齒屬肝,加柴胡、白芍。右上大齒屬大腸,加枳殼、杏仁。右下大齒屬肺,加黃芩、桑皮。當中上四齒屬心,加黃連、犀角。當中下四齒屬腎,加黃柏、知母。上兩旁屬胃,加川芎、白芷。下兩旁屬脾,加蒼朮、白朮。若其滿喉發來色黃者,此乃脾家發來濕毒,亦當燥脾驅風,除濕解毒。其有滿喉黑色者,此屬腎經發來之毒,其毒久積,元氣損傷,津液敗壞,精神傾散,勞神過度所致,是乃險症也。其有喉內二三肉筍,滿口乾渴失音舌脫等症,皆系毒瓦斯攻臟所致,此等症候,千人犯著千人死,靈丹百救無一生,不可不知之。

====喉科辨症====

===雙松症===

此症發於喉鏡內左右,俱有形如松 樣。先起三五白點黃點,後湊成一個,未開花者可治,已開花者切勿輕醫。治當平肝清肺,驅風解毒,宜用生地、六味,加防風、荊芥、薄荷、蟬蛻等藥,內吹以玉龍散。

===單松症===

此症喉鏡內起一片,或左或右,形如松 樣。初起三五黃點白點,後湊成一個,未開花者可治,已開花者難醫。左起治宜平肝,當用柴胡、白芍;右起治宜清肺,當用黃芩、桑皮。仍加入升提驅風發散解毒去膜之藥,內吹玉龍散。

===雙燕子症===

此症發在喉中之顎,左右俱有,滿口紅腫,形如燕子伏梁,頭向上,尾向下,其尾開有兩片,其膜色白黃紅,頭向出者可治,向入者難痊,若色黑者不治。治法用甘桔湯,加平肝清肺去膜解毒消風升提之藥,內則用玉龍散吹之。

===單燕子症===

此症發在喉內,或左或右,單起一片,形似燕子,仍有白膜黃膜起。治法左平肝,右清肺,余與雙燕子同。頭向出尾向入者易治,頭向入尾向出者難醫。急宜用升提等藥治之,緩則不救。

===雙鵝症===

此症生於 中,左右俱有一片,其形與 中三花相類,均結有核,甚痛,飲食皆不能下,是屬陽症。宜針刺患處出血,並刺夾車、少商兩穴,惟有尖起者可用針刺,不起尖者弗刺。治法宜用散血活血等藥,內則用玉龍散吹之。如有潮熱者,用甘桔東加去風藥治之。

===單鵝症===

此症與雙鵝相同,惟或左或右,單起一片,飲食不能下咽。治法左起平肝,右起清肺。

並宜用針刺出毒血,但患處起尖者可刺,不起尖者勿刺,余用藥同雙鵝。

===雙纏症===

此症發時喉內四圍紅腫,在 中左右,有白膜黃膜兩片,屈曲相纏,纏上者輕,纏下者重,若至日久,則難治矣。膜之邊弦上有紅絲絡者可治,若透底黑者定死。此是肝肺發來之陰毒,治法不可大清,宜用甘桔湯治之,內則吹以玉龍散。

===單纏症===

此症喉內四圍紅腫,或於 中左,或於 中右,單起一片,亦有白膜黃膜,屈曲相纏,纏上者輕,纏下者重,如脫後紅色者生,黑熟色者死,是為陰症,不可大清。治法宜用甘桔東加升麻、蟬蛻。惟左起宜加柴胡、白芍,右起宜加黃芩、桑皮。

===懸蜞症===

此症發在 中之前後左右,形如蝴蜞,(一書云:似魚膽。)懸懸浮起,其色帶黑,是乃心腎發來之毒。治當用清心解毒,升提涼血發散之藥,不可針刺,亦有用生地、六味,或八珍湯治之者。

===合架症===

此症多因大笑大喊所致。發在癤機左右,先起滿口腫痛,飲食不下,三五日後合成衣架樣子,其膜色黃白不等,此乃肝肺所發之毒,一二日內可治,久則難治。治法宜先在合車、合谷、少商穴刺出毒血少許,再以清肺平肝發散解毒去膜之藥治之,內吹以玉龍散。

===壙症===

此症發在 中內側壙(音HT )邊,或左或右不定,然俱有白膜黃膜,若不細心看之不能見,須將面掇起開關側目視之,色黃白者易治,熟黑者難醫。發左則平肝,發右則清肺。治宜去膜升提驅風解毒之藥治之,內則以玉龍散吹之。

===瘰症===

此症系頸上處處有核,移毒於喉中左右內外,其症從經絡發來,屬火屬痰。治法當化痰降火驅風解毒之藥,外用沖和散敷之,如膜白似豬油,黑如墨染,皆是不治之症。

===乘枕症===

此症生於癤機前正對鼻孔,緩緩發來,形為橫枕,其色黃白,關閉涎盛痰多,針刺無血出,不痛者乃屬內傷肺竅。宜用甘桔東加減治之,如鼻孔有血出及鼻塞頭痛目暈,便是不治之症。

===乘顎症===

此症發於上顎,紅腫者多,起白膜黃膜者少,有核用針,無核不刺。驟發者易治,緩發者難愈。針刺痛有血者可治,刺而不痛無血者不治。此是心經發來即傷五內之症。治法用連翹消毒飲,加秦艽、防風、荊芥。

===斗底症===

此症發在喉鏡鍋內,(即 中內面。)初發時有寒熱,鏡中有三五七白黑點子,二三日白膜浮起,對中胸前有毒瓦斯二路橫過,或直下,是乃陰症。由心發來者,宜先用針刺其經絡,去其毒血,後治以升提解毒清心去膜消風之藥,切不可攻下通利,或用地黃散治之,內則吹以玉龍散。若痰不止,氣響聲嘶聲啞者,十不過救一二耳。

===HT症===

此症發於舌根下兩邊,形如鈴子,不摻開不見,摻開舌根,其形乃見,不可針刺,如誤刺破,即不可治。治法宜用甘桔湯,加平肝清肺消風解毒活血化痰之藥。

===聯珠症===

此症生於喉中或左或右,單起一片,有上下二個,中心有紅絲透上下兩珠,結成膿血,穿後必連作一個,仍有膿血,出之可愈,是屬陽症。治宜左屬平肝,右宜清肺,當用甘桔湯,加消風升提排膿解毒之藥。

===破頭症===

此症發在喉鏡內,核本一個,卻破兩片,其色黑熟,口臭痰響聲啞,是乃不治之症。

===掩頭症===

此症發在喉中癤機上左右,先結核,結核後高尖處有白膜黃膜掩頭,不可針刺,此是肝肺發來之風熱毒。治當清肺去膜之藥。宜用甘桔東加羌活、防風,服之最效。

===大頭症===

此症因天時瘟疫瘴氣所發,必大寒大熱,口噤面黑,四肢軟弱,手不能提,足不能舉,頭大如斗,氣大而緊急,是乃三五日死之症,切勿輕易醫治。

===穿額症===

此症生於 中前內向裡面,有二三五黑點,大似烏豆樣。此是腎經傳來,不治之症,切勿妄治。

===魚鱗症===

此症生於喉掩間,形如松實樣。若魚鱗向下,聲啞色黑者不治。

===玉筍症===

此症發在牙關牙床肉上,形如三五肉筍,徐徐發來,針刺不痛。此是臟腑內傷,系不治之症。

===蓮花症===

此症起在舌上,生五七枝不定,或具紅黃白等色,形如蓮花相似,不可針刺。凡患是症,潮熱必甚。治用犀角地黃湯,加梔子、連翹、蒡子、花粉。

===梅花症===

此症發來滿喉俱有,紅黃白點形似梅花,痰涎壅甚,舌硬面紅,潮熱作渴,是乃大熱之症。治當清涼消風解毒去膜之藥,內用玉龍散吹之。

===黑疔症===

此症發在喉中左右,舌俱黑色,此乃腎經傳來,不治之症。患是症者,必大寒大熱,蓋傷色過度,腎絕故也。

===搶食症===

此症或發在喉中,或發在舌上,俱生紅 ,患者必面色紫黑,驟傷風熱,喉內氣閉,不能吞物。治宜先用針刺出血,後以生地黃東加解毒湯之藥治之。是乃誤食惡物之症,久則難治也。

===木舌症===

此症由心經大熱發來,其舌紅腫強硬,粗至寸余,不能言語飲食,痰涎壅甚。宜用黃連消毒散,加去風化痰除涎之藥治之,如舌出齒外者不治。

===重舌症===

此症發在舌底下重生一舌,本舌強硬,生來之舌亦硬,如生得過長大者,本舌卷入,便飲食不能進,此是心經發來熱毒。治宜用黃連消毒散,酌加解毒涼血之藥治之。

===舌症===

此症生於舌之上下,緩緩發來,其舌粗硬如石,結核成膿者可治。如不結核,口舌日見短小,至二三年後,舌忽失去,則雖有靈丹,不能治矣!此是內傷心經之症,如所爛之點黑色者亦不治。

===回舌症===

此症發在舌上,腫大強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語,飲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經發來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黃湯,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藥服之。

===舌癰症===

此症發在舌根舌底,結核甚痛,是乃陽症,定要出膿後七日方愈,此由心經發來之症。

治宜清心升提解毒清涼之藥。

===驢嘴症===

此症發在上口唇,對住人中,先紅後黑,滿身潮熱,其症發之甚速,此乃脾經發來之風熱毒。當用甘桔東加白芍,並驅風解毒瀉脾之藥治之。外以烏騮魚牙 黑存性為末加冰片、青黛,蜜糖調塗之愈,或用茶油調搽亦可。

===魚口症===

此症發在口唇,形如魚口,氣出不臭,痰涎不收,是乃脾經發來熱毒。上唇屬脾,下唇屬胃。治宜石膏、白芍為主,佐以清脾瀉胃之藥,外用冰硼散塗之即愈。

===喉癰症===

此症發在喉內,或左或右,單起一片,耳底痛甚,七日成膿,是乃陽症。治宜左平肝,右清肺,加以升提之藥治之。

===喉疔症===

此症發於半頸喉內之中,結核成膿,不能針刺,聽其膿自出,但患是症者,潮熱必甚。

治宜用甘桔東加升提去風之藥。

===喉箭症===

此症發在 中左右,有白路黃路,頭大尾細,直落喉下,是乃險症,最要謹慎。治法宜用甘桔東加升提之藥,如毒以下肚,氣響聲嘶者不治。

===喉痹症===

此症生於喉中內隔,發之甚速,氣急而促,飲食莫下,茶入口中,由鼻內出。治宜升提消風解毒之藥治之。

===剪喉症===

此症發在喉管內,左右有核,飲食莫進。如面暗神慘頸腫,氣響無痰,目不轉眼者,不治。

===肥豬症===

此症發於兩牙關,外面腫大,內面腫,色淡紅,不結核。治法內用玉龍散擦,外用鍛石調醋敷之即效,或用虎骨磨醋塗之亦愈。

===鵝口症===

此系胎內受毒發來之症,小兒二三五歲之內常有患者,是症發在口角口唇,舌尾舌底下,舌面上俱有白黃點,兩牙關亦有點子,高處起核。可用針刺核出血後,隨以銀花、甘草泡水洗之,或用五倍子煎洗亦可。又方以前藥加硼砂、明礬共研細末常擦之愈。此症雖一二月猶可治。

===胎毒症===

此症三五月及月內小兒,皆有發者。其症發來滿口白膜,涎盛不收,乍寒乍熱,面色如黃紙,滿身起紅黃爛點,如肌膚脫落則不治。是乃胎毒,皆緣胎前不知謹節所致,或未滿百日而服酸鹹之味,並迭欲無狀,喜怒不常,皆能令子受患是症。壯者宜解毒瀉胃火,內以冰硼散吹之,並用五倍子煎水京青布蘸洗口內。

===鎖子症===

此症小兒百日內,以及二三歲皆有發者。發時滿口白膜黃膜,涎盛面黃,牙肉有白點。

要針刺放出黃水,黃水出散其毒,方治以甘桔湯等藥,並用冰硼散吹之。如舌尾下對中縫有白點黃點驟起,而身壯者易治。若久發起有黑紅,並脫肌膚,潮熱不退,氣響聲啞者不治。

===論症治法===

以上四十六症,須細心辨認,當清則清,當補則補,當提則提,當瀉則瀉,有風去風,有潮熱去潮熱,有涎除涎,有痰化痰,有膜去膜,關閉關開。其有白膜黃膜,紅爛點子,而氣不響,聲不啞,音不嘶,語不亂,喉不干,肚不痛,口不噤,言不狂,眼不紅,氣不躁,目不直視,神不暗慘,大小便順利,口臭無血,胸不緊,色不熟黑,針刺有血者,人雖傾危,毒未攻臟,藥尚能解。以上壞症,如患者兼有一二樣,切勿妄治。若主家再三哀懇,卻情不過,亦須言明此是不治之症,今順情下藥,功過皆在所弗受,方可免怨也。

===辨陽喉症訣===

夫陽喉者,陽氣發顯於外也。其色紅,其氣滾熱,其舌強硬,其胸緊氣急,大便堅硬,小便澀數,其面必紅,其內外紅腫之處必大熱,其口氣必滾熱而臭,其眼內必紅,其喉鏡內必起紅絲線經絡,其口唇必紅而粗濃,其陽分發熱潮熱必甚,其痰涎壅甚,其言語雄壯,其聲怒,則其症實乃陽喉也。可用清心平肝瀉脾寒涼之藥治之。

===辨陰喉症訣===

夫陰喉者,陰氣伏藏於內也。其色青白黃,其氣溫涼,其舌軟必卷縮,其胸寬,其大小便自通利,其面色青黃,其內外腫處青,亦復溫涼本色,其眼黃,其喉鏡內色淡,其舌色白黃,其陰分潮熱,或微寒微熱,其痰涎少,其聲溫和,其症則虛,是乃陰喉也。不可太用寒涼之藥,宜重用元參瀉虛火為主。

===看喉中辨臟色訣===

五臟者,心肝脾肺腎也,各載五形,各形五色。五形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色者,紅、青、黃、白、黑、也。相生者其病輕,相克者其病重。假如其色紅,則屬心;其色青,則屬肝;其色黃,則屬脾;其色白,則屬肺;其色黑,則屬腎;此乃五臟中形見於五色也。

開其口一觀喉中形色,即知其由何臟中發來,相生者易治,相克者難醫。此是傳授真口訣,切勿視為等閑語。

===辨毒攻臟訣===

毒攻心必狂言亂語,毒攻肝其眼怒直視,毒攻肺其聲嘶而咳嗽氣響,毒攻腎其聲沉緩而啞,毒攻脾頸上浮腫必結核,此乃余毒發來,外用沖和散敷之則散,不散則熟,用針刺出膿血即愈。以上系毒攻臟腑之症。諺云:毒攻臟腑為死症,古人不治,命由天。

===認死症歌訣===

凡喉症無痰者不治。痰響如雷者危。氣聲如拖鋸者死。聲啞者不治。色如腥熟者死。面黑神慘者死。口噤者危。齒腳肉包過牙者死。怒目直視者死。肚痛者死。鼻內出血不止者死。大便泄出黑色者死。潮熱不退者危。口動言語亂者死。喉內生肉筍針刺不痛者死。膿血不腥不臭者死。氣出無收者死。手不能提足不能步者死。滿喉盡膜者不治。氣臭者死。 中子白膜遮盡者死。牙齒脫者不治。失舌者死。痰火升喉痛者不治。瘰 火升喉痛者不治。以上皆死症,百中可救一二而已。

===治咽喉辨論===

夫咽喉之症,皆由五臟六腑發來。臟腑生病,其形色見於咽喉, 中以內者謂之咽,中以外者謂之喉,咽喉形色各有陰陽,虛實之毒,卒然發起,牙關緊急,痰涎壅盛,氣出不收,朝發夕死,是乃急症。醫者不明,往往謂此為痰熱,孰不知有陰陽虛實之分。外症為陽,內症為陰,虛則溫之,實則瀉之,有熱去熱,有風去風,有毒解毒,有膜去膜,有痰化痰,有涎去涎,關閉用開關藥,至內面紅黃白爛點,可用藥散吹之,外面紅腫結核,則用藥散敷,結核成膿用針刺,審症用藥勿慌忙。此真口訣也。

===論喉症治法===

─火症喉痹,悉宜以抽薪飲主之。

─火不勝者,宜徙薪飲主之。

─凡膽肝之火盛者,宜以芍藥、梔子、草龍膽為主。

─陽明胃火盛者,宜以生石膏為主。大便閉結不通,宜加大黃、芒硝之屬通其便,而火自降。

─凡火浮於上,而熱結於頭面咽喉者,最宜清降,切不可誤用升陽散風等劑,蓋此火由中發來,得升愈熾。經曰:高者抑之,正此之謂也,非火鬱宜發及升陽散火之義,學人於此最要體察,勿謂誤認其面目為囑。

─凡外治火症腫痛之法,宜以木鱉子磨醋,用鵝毛蘸擦喉中,引去其痰。或另少和清水,免致太酸,時時呷嗽喉中,不可咽下,引吐其痰為更喜。嗽後以代匙散吹之,仍內服湯藥,自無不愈。

─凡火壅於上,而食物之治,最宜梨漿、綠豆湯之屬為妙。若南方少梨之處,或以好蘿卜搗汁,和以泉水,少加元明粉攪勻,徐徐飲之,既可消痰,亦可清火。

─凡單雙乳鵝,若毒未甚,膿未成者,治之自可消散。若勢甚而危,必須砭出其血,庶可速退,此因其急,亦不得已而用之也。又古法治喉痹,用三針刺少商穴,血出即愈。

─陰虛喉痹。其症亦內熱口渴喉干,或唇紅頰赤,痰涎壅盛,然必六脈無神,或六脈雖數,浮軟無力,但察其過於酒色,或素稟陰氣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腎陰虧損,水不制火而然。火甚者滋陰八味煎,加減一陰煎之類主之。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硬,小便不熱者,宜六味地黃湯、一陰煎之類主之。若思慮焦勞兼動心火者,宜用二陰煎主之。

─格陽喉痹。由火不歸元,則無根之火寓於咽喉而然,其症在上熱下寒,全非火症。凡辨此者,但診其六脈微弱,全無滑大之意,則下體全無火症,而腹不喜冷,即是症也。蓋此症必因色欲傷精所致。或泄瀉傷腎,或本無實火,而過服寒涼以傷陽氣者,皆能患此症。速宜用鎮陰煎治之為上,八味地黃湯次之,或用蜜附子含咽亦可。若再用寒涼之劑,多致不救。

─陽虛喉痹。非喉痹因於陽虛也,乃陽虛因於喉痹也。蓋有因喉痹過於用攻擊之劑,致傷胃氣者。有飲食難下,倉庫空虛而傷胃氣者。又有氣體素弱,不耐勞倦,而傷胃氣者。大凡中氣內虛,疼痛外逼,多致元陽飛越。脈浮而散,或弱而澀,以致聲如鼾睡,痰如拽鋸者,此胃肺垂絕之候,速宜挽回元氣,以人參一味濃煎,放心徐徐咽下。如痰多者,或加竹瀝、薑汁亦可。如遲多致不救,若作實火治之,則禍不旋踵矣。

─格陽喉痹。但見其頭面浮火,喉頭粗極,氣急聲啞,咽腫口瘡,痛楚之甚。察其脈,細甚而數。問其言,則聲微似不能振者。詢其所服之藥,無非黃連、梔、柏之屬。此蓋以傷陽而起,復為寒涼所逼,以致寒盛於下,而格陽於上,即茶水之類,亦俱難入口,而尤畏煩熱。

余曰:危哉!再遲日子,必不能救矣。遂以鎮陰煎泡好,以冷水座冷,徐徐使咽之,甫服一劑,須早而頭頂腫痛盡消,遂繼用五福飲之類,數劑而愈。疑者始皆駭服矣。

─喉痹痛。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後復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針刺去血,然後用藥吐之,此為治之上策。若人畏懼,而委曲旁求,瞬息喪命。蓋治喉痹之法與救火同,不容少待。《內經》曰:發之,發之者,發散也。吐中有發散之義。出血者,亦發散之端也。治斯痰者,毋執緩方小方而治之。如曰吾藥乃王道不動臟腑,若遇疾之輕者可獲愈,疾之重者,因循死矣。豈非誤殺耶!─喉癬症。凡陰虛勞損之人,多有此病。其症滿喉生瘡,紅腫疼痛,久不能愈,此實水虧虛火症也,宜用前陰虛喉痹之法治之。若多咳嗽肺熱,宜以四陰煎之類治之。若滿喉生瘡破爛而痛者,宜用牛黃益金散吹敷之,仍內服滋補真陰之劑,自可痊愈。

─瘟毒喉痹。乃天行瘟疫之氣。其症則咽喉項腫,甚有頭面頸項俱腫者,北方尤多此病,俗呼為蟆瘟,又名鸕 瘟,亦名大頭瘟。此濕熱壅盛最凶之候,宜清諸經之火,或瀉陽明之熱,當察緩急而治之。東垣有普濟消毒飲,專治瘟毒喉痹,百發百中。

─伏氣之症。古方謂之腎傷寒。謂非時有暴寒中人,毒瓦斯伏於少陰腎經,始初不病,旬月乃發,脈微弱,法當以傷寒治之。非喉痹之病也,次非下利不可,按此症亦所常有,是必以少陰少陽之火,令太陽之寒,令太陰之濕,復兼令風寒之邪者,皆有此症。故治此者,不必治喉痹,但治外邪,其喉自愈。即如新方之柴胡飲及散陣諸方,皆可隨宜酌用。

─楊梅結毒。有喉間潰爛作痛久不愈者,此非喉痹之屬,乃楊梅瘡毒也。宜用仙遺糧湯,甚者宜以土茯苓煎湯,吞五寶丹治之。

─虛損喉痹。未易辨也。若一人因患虛損,更兼喉癬腫痛,多醫罔效。余診其脈,則數而無力,察其症則大便溏泄,問其治則皆退熱清火之劑,然愈清火而咽愈痛。余察之,既確知其本非實火,而且日前多用寒涼,以致肚痛不實,總亦格陽之類也。遂專用理陰煎及大補元氣煎治之而愈。

─鎖喉風症。時人以咽喉腫痛,飲食難入,或痰氣壅塞不通,甚奇甚急者,皆稱為鎖喉風。

而不知有真正鎖喉風,其甚奇甚急之處,而實人所未知也。余在襄陽嘗見一女子,年已及笄,忽一日在於仲秋時,無病而喉竅澀愈甚。及延余診視,按其脈,無火也。問其喉,無腫無痛也。觀其貌,則面青目瞠不能語也。聽其聲,則喉竅若細如針,抽息之窘如線,伸頭掙命求救之狀,甚可憐也。予見而疑之,不得其解。然意謂風邪閉窒喉竅,非用辛溫不能解散,遂用二陳東加生薑煎而與之服,毫忽無效。意復用獨參湯以救其肺,然見勢危若此。恐滋怨謗,終亦未敢下手。他醫見之,亦但束手而已。如此者一日夜而歿。後又一人,亦患此症而歿。若此二人者,余及今莫識其所以病,此畢生之疑竇,殊自愧也。然意必肺氣竭絕之故,倘值此者,恐非獨參湯決不能救。故特書此,以俟後之君子詳酌焉。

─諸物鯁於喉中,或刺或骨,必有鋒芒之逆,所以刺礙而不下。凡下而逆者,後而上之則順矣。故治此者,當借飲食之勢,涌而吐之,使之上出,則如拔刺之捷也。若芒刺既深,必難推下,非惟理勢不順,必致遲延,或飲食既消,無可推還,以致漸腫,則為害非細矣。凡諸骨鯁或以飴糖一大塊,滿口吞而咽之,或用韭菜炙熟,不可切斷,作一小束吞之,芒刺即裹而下,亦妙。

─小兒口中誤吞鐵釘痛甚,余以磁石(七錢)、朴硝(二錢)、熟豬油(二兩),加蜜糖調和藥末與之食,次日其鐵隨糞出,是誠可謂良方矣。

===論分經治喉症藥性===

─瀉心火用黃連;瀉肺火用黃芩;脾火須用芍藥;胃火定宜石膏;柴胡瀉平肝火;知母瀉平腎火;木通瀉平小腸之火;黃柏瀉膀胱火;大黃瀉大腸火;屈抑之火,生梔為君;浮游之火,元參為妙。

─上焦有熱,黃芩、赤芍;中焦有熱,黃連、梔子;下焦有熱,黃柏、知母。

─上焦有寒,麻黃、桂枝;中焦有寒,肉桂、乾薑;下焦有寒,附子、沉香。

─梔子、黃連、麥冬、犀角,俱清心。黃芩、桑皮、羚羊,俱清肺。柴胡、白芍、膽草、青黛,俱平肝。知母、黃柏,瀉腎火。白芍、石膏、黑梔、甘草,俱瀉脾火。連翹、牛蒡能解毒。黃芩、花粉能解痰涎。防風、荊芥、薄荷、秦艽、羌活,俱祛風除濕,退潮熱,化痰。

口苦用膽草,口渴葛根。提毒用升麻。去膜用蟬蛻。涼血須生地。血中伏火丹皮、澤瀉。去口臭人中黃。痰盛牛黃。開關僵蠶、全蠍。載藥上浮,能達氣而下行者惟桔梗。止熱嗽,黃芩、桑皮。止風咳,麻黃、杏仁。止痰嗽,貝母、連翹。止虛咳,阿膠、白醋。能解咽喉諸毒,射干、豆根。能和諸藥,解百毒甘草。排膿白芷、南星。發散荊皮、獨活。打穿出膿則穿山甲。

===治喉用藥變化歌訣===

治喉甘桔是神方,細心體察辨陰陽。柴胡、芍藥平肝木,不論心肺也備嘗。黃芩同用桑皮是,加用花粉效非常。防風、荊芥能逐風,去膜蟬蛻用之良。喬蒡解毒痰俱化,驅風提毒升麻當。生地等件須無膜,豆根少許最為良。連、梔、犀角有時用,實熱無膜可主張。六味品中除棗肉,審症用藥莫慌忙。連、射、丹、梔雖難缺,孕婦遇之要謹防。此歌訣須讀至爛熟為要。

__抽薪飲__

治諸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黃芩 石斛 木通 梔子(炒) 黃柏(各三錢) 枳殼(一錢半) 生甘(二錢)

熱在肌膚經絡,加連翹、花粉。熱在血分大小腸,加槐花、黃連。熱在陽明,頭面燥煩便實者,加石膏。熱在下焦,小水痛澀,加草龍膽、車前。熱在陰分,津液不足,加麥門冬、生地、芍藥。

__徙薪飲__

治三焦火症。大凡一切內熱漸覺而未甚者,先以此劑服之。如火甚者,宜用抽薪飲。

陳皮(分) 黃芩(二錢) 白芍 茯苓 丹皮 黃柏(各錢半)

__滋陰八味湯__

治陰虛火盛,下焦濕熱等症。

淮山藥(四錢) 丹皮(三錢) 白雲苓(三錢) 茱萸(四錢) 澤瀉(三錢) 黃柏(鹽水炒,三錢) 熟地(八錢) 知母(鹽水炒,三錢)

__一陰煎__

治水虧火盛之劑。

生地(二錢) 熟地(二錢) 芍藥(二錢) 麥冬(二錢) 牛膝(錢半) 丹參(二錢) 甘草(二錢)

火盛躁煩,加龜板。氣虛,加人參。心虛不眠多汗,加棗仁、當歸。汗多煩躁,加五味子、茱萸。微有火者,加女貞子。虛火上浮,吐血衄血不止者,加澤瀉、茜根,或加川續斷澀之亦可。

__加減一陰煎__

治症如前,但火盛者,宜用此方。

生地 白芍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錢) 地骨皮(一錢) 炙草(五七分) 知母(一錢)

煩躁便結加石膏。小水熱澀加梔子。火浮於上加黃芩、澤瀉。血燥血少加當歸。

__二陰煎__

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

生地(二錢) 麥冬(二錢) 棗仁(一錢) 元參(錢半) 川連(三錢) 茯苓(錢半) 木通(錢半) 生甘(一錢)

__鎖陰煎__

治陰虛於下,格陽於上,真陽失守之病。

熟地(二兩) 牛膝(二錢) 澤瀉(錢半) 清花桂(二錢) 附子(五七分或一二三錢) 炙草(一錢)

如嘔惡,加乾薑一二錢。氣脫倦言而脈微弱者,加人參。

__四陰煎__

治保肺清肝,有陰虛勞損,相火熾盛等症。

生地(一二錢) 麥冬(二錢) 白芍(二錢) 茯苓(錢半) 百合(二錢) 生甘(一錢) 沙參(二錢)

__理陰煎__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一二錢) 炙甘(一二錢) 或加用上好肉桂亦可。

__大補元煎__

黨參(一二錢) 熟地(二三錢) 淮山(炒二錢) 杜仲(二錢) 當歸(二三錢) 枸杞(二三錢) 炙甘(一二錢) 茱萸(一錢)

如元陽不足多寒者,將本方加以附子、炮薑片、肉桂。氣虛,加黃 、白朮。血滯,去茱萸、加川芎。滑泄,加故紙、五味子。

__普濟消毒散__

治疫厲惡寒壯熱,頭面腫盛,目不能開,氣上喘促,咽喉不利,口舌乾燥等症。東垣曾以此方治大頭病,獲愈者以萬計。

黃芩(五錢) 黃連(五錢) 人參(三錢) 橘紅(二錢) 元參(二錢) 桔梗(二錢) 柴胡(二炒) 升麻(一錢) 生甘(二錢)

以上各藥共為細末,半用白湯時時調服,半用蜜丸噙化,服盡即愈。或加防風、川芎、、薄荷、細辛,水二盅,煎一盅服,可令熱速消。或熱極腫甚,先用刺出其血亦效。一方無人參。

__十二味玄翹飲__

治白喉初起絕妙方。

元參(三錢) 連翹(錢半) 山豆根(錢半) 銀花(錢半) 桔梗(錢半) 銀柴胡(一錢)

牛蒡(錢半) 蟬蛻(一錢,去頭足) 升麻(一錢) 花粉(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錢半) 生甘(一錢)

煎水服。

__治喉內無論兩傍上下__

生有白膜是乃白喉。玉 中如有白膜即難治矣,務要急宜調治,使毒不得攻於五內,或有回生之望。初用:沙參(三錢) 麥冬(錢半,去心) 赤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知母(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花粉(錢半)

煎水服。

__治白喉潮熱漸除白膜漸減方__

元參(三錢半) 麥冬(錢半,去心) 白芍(錢半) 釵斛(錢半) 銀柴胡(一錢) 女貞子(三一錢) 山豆根(錢半) 馬蹄香(二錢)

__治白喉白翳將見紅影方__

洋參(二錢) 元參(三錢半) 白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桔梗(錢半) 女貞(二錢半) 金釵斛(銀半) 北沙參(三錢)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如有咳嗽,加桑白皮錢半、杏仁去皮尖錢半。

__治白喉元氣虧損將全愈方__

洋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錢半) 女貞子(二錢半) 白茯神(二錢) 淮山(二錢)

北沙參(三錢) 元參(三錢半) 桔梗(錢半)

__治虛喉妙方__

熟地(三兩) 洋參(兩半) 麥冬(去心,八錢) 元參(兩半) 白芍(八錢) 女貞子(兩半) 釵石斛(八錢) 茯神(六錢) 菟絲餅(一兩) 淮牛七(七錢)

如腎陰虧極者,加枸杞一兩、北五味三錢半。脾陰不足者,加淮山藥一兩。以上各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四五錢,白滾湯下。

治陰虛於下,火浮於上,腹不受冷物,頭暈腰痛,手足俱冷等症。

熟地(六錢) 淮山(二錢) 茯神(一錢) 麥冬(二錢) 淮牛七(二錢) 北五味(五分)

清花玉桂(去皮,六分,另燉水沖服) 白芍(二錢) 高麗參(二錢,另燉水沖服)

__又方__

治腎陰虧損,火不歸元,氣浮越於上方。

熟地(六錢) 潛術(二錢) 麥冬(二錢半) 牛七(二錢) 北五味(五分) 附子(六分)

高麗參(二錢,另燉水沖服)

__治陰火方__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梔子仁(一錢)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生甘(一錢)

山豆根(一錢) 花粉(錢半)

初服一二劑,用防風一錢、荊芥一錢、薄荷五分。若左起,加柴胡一錢、白芍錢半。右加黃芩錢半、桑皮錢半。有膜加蟬蛻五分,口內色紅甚,加生地二錢、丹皮錢半,口唇紅焦,加石膏一錢。

__治陰火驗方__

生地(三錢半)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知母(錢半) 澤瀉(一錢) 女貞子(二錢)

白芍(錢半) 連翹(錢半) 銀柴胡(一錢) 北沙參(五錢) 熟地(五錢)

一二服後,即除銀柴胡、北沙參。如有咳嗽,加桑白皮三錢、杏仁二錢去皮尖、丹皮一錢半。

__滋陰降火湯__

如無潮熱,方可用此方。

熟地(五分) 元參(三錢半) 麥冬(錢半) 生芍藥(錢半) 丹皮(錢半) 澤瀉(一錢)

北沙參(三錢) 女貞(三錢) 金釵石斛(錢半) 天冬(錢半)

治喉內有腫,兼有時寒時熱不齊之症。

生地(四錢) 連翹(二錢)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丹皮(錢半) 葛根(二錢) 沙參赤芍(錢半) 生甘草(一錢)

__治實熱症方__

牛蒡子(錢半) 花粉(二錢) 犀角(一錢) 丹皮(錢半) 麥冬(錢半) 黃連(錢半) 生地(三錢) 連翹(錢半) 澤瀉(一錢) 生梔仁(錢半) 射干(一錢) 山豆根(一錢) 桔梗(二錢)生甘(一錢)

左加柴胡,右加黃芩、桑皮。有潮熱加防風、荊芥、薄荷,熱退即除。初用提毒升麻一二劑,後即除。有膜加蟬蛻,膜退即除。開關僵蠶、全蠍,關開即除。至解毒藥,多服不妨。大凡喉症服清涼解毒藥,諸多轉手,用生熟六味,除萸肉,加解毒藥不忌。凡看喉症,不可除痰,只可解毒,不可攻下,只可升提,不可補托,熟煉收斂之藥,初用發散不散,則當排膿,其治大略,不過如此矣。

__凡患單鵝雙鵝,必有潮熱,當用此退熱涼血,消腫解毒方。__

生地(三錢) 赤芍(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錢半) 銀花(錢半) 山豆根(錢半) 花粉(錢半) 丹皮(錢半) 北沙參(二錢半) 柴胡(一錢) 葛根(錢半) 桔梗(錢半)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生甘(錢)

熱極者,加黃芩錢半。風甚者,加防風一錢二分、白芷一錢二分,或加薄荷七分。

__治楊梅瘡沖喉方__

生地(一錢半)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錢半) 知母(錢半) 鹽柏(錢半)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銀花(錢半) 土茯苓(三錢) 丹皮(錢半) 澤瀉(錢半) 女貞子(三錢) 山豆根(錢半)

如有白膜,加蟬蛻七分。有潮熱,加北沙參二錢半、柴胡一錢。

__治楊梅瘡沖喉藥丸方__

生地(二兩) 熟地(三兩) 元參(二兩) 麥冬(去心,一兩) 白芍(八錢) 知母(一兩)

釵斛(一兩) 土茯苓(二兩) 連翹(一兩) 牛蒡子(一兩) 銀花(一兩) 丹皮(八錢) 澤瀉(八錢) 女貞子(一兩半) 沙參(二兩) 山豆根(六錢) 生甘(六錢)

以上諸藥,純用日晒乾,共研極細,煉蜜為丸,每早晚空心服四五錢,淡開水下。

__治楊梅瘡較前症尤重方__

生地(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錢半) 白芍(一錢二分) 梔子(錢半) 丹皮(錢半)

澤瀉(一錢二分) 連翹(錢半) 牛蒡子(錢半) 北沙參(二錢) 銀柴胡(一錢) 女貞子(三錢)

馬蹄香(即沉香,二錢) 知母(錢半)

如無潮熱,即除去北沙參、銀柴胡,加大熟地五錢、洋參錢半。若不用洋參,加北沙參三錢亦可。

__治小兒陰虛喉有潮熱兼有些牙血出方__

生地(一錢七分) 元參(錢半) 麥冬(七分半) 白芍藥(七分半) 女貞子(錢半,鹽水蒸) 連翹(七分半) 沙參(錢半) 骨碎補(七分半) 銀柴胡(七分半) 丹皮(七分半) 澤瀉(五分) 馬蹄香(一錢)

如用洋參一錢,即除北沙參。

__治三十六種喉散奇方__

山豆根(錢半) 粉甘草(錢半) 川連(錢半) 薄荷(錢半) 寒水石(二錢,飛) 兒茶(錢半)

人中白(二錢) 白僵蠶(二錢半) 白蓮花(三錢) 白硼砂(二錢,飛) 青黛(二錢,飛)

大梅片(錢片) 川麝香(二分) 珍珠(一錢,飛)

共研極細,末如塵,罐貯勿泄氣,聽用。

__治喉症奇驗方__

老絲瓜仁不拘多少,晒乾研作如塵細末,每一兩加大梅片七分,研細末,乳和勻,罐收勿泄氣。如有喉症,以分許吹之,至多三次即愈。

__治陽喉散方__

白硼砂(三錢) 朱砂(二錢,飛) 雄黃精(一錢,飛) 川連(二錢半) 黃柏(二錢) 粉甘草(錢半) 薄荷(二錢半) 兒茶(錢半) 飛青黛(四錢,另包) 枯礬(錢半) 犀角(錢半) 雞內金(一錢) 大梅片(一錢,另研) 白蓮花(五錢)

口臭加人中白一錢,口黑加熊膽一錢,痰盛加牛黃五分、珍珠五分、琥珀五分,共研至無聲如塵為度,瓶貯勿泄氣聽用。

__治火症痘疳牙疳喉間潰爛金不換散__

人中白(五錢, 存性) 細柏末(三錢) 青黛(六錢) 玄明粉(三錢) 白硼砂(三錢)

冰片(三分) 西瓜霜(八錢,制法在後)

上為極細末,罐貯勿泄氣聽用。若爛處有深洞者,加龍骨、象皮、赤石脂各三錢,同研吹之。痘疳加川連、胡連、甘草、人中黃、銀粉霜,(即西瓜硝飛去者。)每金不換散一錢,每樣各加五分,共研末如塵,合搽之。喉癬喉疳,每金不換散一錢,加粉霜三分。

__治痰痹方__

滑石(一錢) 石膏(一錢) 薄荷(五分) 膽礬(五分) 粉甘草(三分) 炒僵蠶(五分)

大梅片(五分) 皂角(炙,盡五分) 牛黃(五分)

共研極細末,罐貯聽用。

__應驗鵝喉方__

平日遇有水瓜蜂,(即為竹蜂。)捉取不拘多少,以酸梅汁浸之。若生鵝喉則撬開牙關,取蜂用口含之,使口水漸漸咽下便愈。

__青梅丸__

大南星(十二個) 半夏(二兩) 白礬(一兩) 甘草(兩半) 桔梗(兩半) 陳皮(五錢)

朴硝(二兩,提過) 青梅子(一百個) 生鹽(四兩)

先將補硝研末,腌梅兩日,等梅汁出後,方將前藥末摻勻,晒乾,以瓷瓶收貯。遇有鵝喉及牙痛喉痛,取梅一個,含之立消。

__治陰白喉症散__

人中白(二錢) 兒茶(一錢) 黃柏(六分) 青黛(六分) 薄荷(六分) 硼砂(六分) 蟬蛻(七個) 大梅片(五分)

共研極細末如塵,瓶收勿泄氣聽用。

__治鵝喉口內含藥方__

荊皮(二錢) 花粉(錢半) 白芷(一錢) 山豆根(錢半) 七裡香(二錢) 馬蹄香(即沉香,三錢)

用滾水二碗泡,燉濃,另倒開半杯,和白酒少許,不拘時含,至滿口痰涎即吐出。

__洗口散__

五倍子(二錢) 硼砂(錢半) 白礬(一錢)

共研細末,每用數分,以白開水泡出味,軟綢蘸洗,如有出牙血不止者,用此湯含口中,其血即止。

__三黃散__

治陽症用。

大黃(一兩) 黃柏(五錢) 生甘(五錢) 羌活(三錢) 陳皮(二錢) 梔子(三錢) 地骨皮(二錢) 青黛(二錢)

共研末,調白酒外敷患處。

__洪寶丹__

治陽症用。

花粉(三錢) 赤芍(二錢) 薑黃(一兩) 白芷(一兩)

共為末,或用黃酒或白酒,或清茶調勻,多熱敷之。

__陽毒散__

生南星(三錢) 蒼朮(錢半) 薑黃(二錢) 川貝(二錢) 白芷(二錢) 大黃(四錢) 雄精(三錢) 黃柏(二錢) 生甘(二錢) 防己(二錢) 花粉(三錢) 赤小豆(二錢) 豆根(二錢)

毛茨姑(二錢,去淨毛)

共研末,調蜜糖,清茶敷患處。

__治陽喉毒紅腫方__

荊芥(一兩) 花粉(八錢) 白芷(六錢) 大黃(六錢) 七裡香(七錢) 芙蓉花(八錢)

共研末,調白酒在核處搽之,略干,又搽十余次,即愈。

__沖和散__

治陰症用。

荊皮(一兩) 獨活(五錢) 赤芍(五錢) 白芷(三錢) 南星(錢半) 半夏(錢半) 南木香(二錢) 菖蒲(二錢)

共研細末,調白酒敷。

__黃龍散__

治陰症用。

草烏(二兩) 薑黃(二兩) 南星(一兩) 赤芍(一兩) 肉桂(五錢,去皮)

共為末,調黃酒敷患處。

__治陰毒青腫皮膚不燒熱方__

生川烏(六錢) 生草烏(六錢) 生南星(五錢) 生半夏(五錢) 生梔仁(七錢) 芙蓉花(一兩) 七裡香(七錢) 細辛(五錢) 白芷(六錢) 紅蓮花(八錢) 菖蒲(五錢) 生香附(五錢)

共研末,在核處搽。

__兩宜散__

半陰半陽冷熱不明者,用此治之。

荊芥 獨活 赤芍 白芷 菖蒲(各等分)

共為末,用黃酒調敷患處。若瘡面上有血 ,不可用菖蒲,恐破瘡皮,宜先用四味敷之,後用菖蒲末敷於面上,覆過四圍,而以薄紙隔截之。凡敷末藥,須溫熱,方能令藥氣透入。若干,再換濕者敷之。如四圍黑暈不退,瘡口俱無色者,其人必服涼藥太過,不可驟用黃龍散,因其膚肉未死,恐黃龍散藥力過峻,敷上更加苦痛,可於本方內加肉桂、當歸,以換起死血,血一浮面,即除去二味,只用本方治之。若痛不止,可取酒泡乳香、沒藥,以瓦器盛放火上,俟溶化,乘熱傾入藥內,調勻塗之,痛立止。若瘡口有突肉箭起,宜以本方加南星,用薑汁和酒調塗即落,此因胃著風故也。或有近熱之症,可合洪寶丹,以蔥汁、清茶同調敷。若遇陰寒之症,可合黃龍散調好酒敷之。

__制西瓜硝__

覓上號頭藤西瓜,或一個或二個,用稻柴墊好,放在干燥廚內,立冬日將瓜挖去腹中穰,取去七分,皮上肉剩三發,每瓜用皮硝二斤或半斤,看瓜之大小酌用。蓋好用線絡住,懸向背陰屋檐下,至冷凍之期,其硝自盡出瓜外,顏色如霜,用刷帚輕輕拂下,以盤盛之包好,至三五日一取,至春間將瓜內所剩之硝安好,候到立冬,將新鮮瓜盛之,再加硝半斤,或一斤,仍舊懸好。俟皮外飛出取之,如此二次,中間之硝亦不必再飛。可治喉癬喉疳諸火症,潰爛者吹之不痛。外皮飛出者名銀粉雪,其功可並紫雪。

__鎖喉症吹之立效方__

鏡面朱砂(飛,一分) 正廉珠(飛,一分) 珊瑚(飛,一分) 雄精(飛,二分) 青黛(二分) 硼砂(二分) 人中白(三分) 木 子(一分, 黑) 大梅片(一分)

共研細末,罐貯聽用。

__經驗鵝喉奇方__

木 殼(存性,五分) 鼻涕蟲(三十條,存性) 人中白(五分) 山豆根(取淨皮,一錢)

黑竹蜂(十六個,存性) 川連(一錢) 大梅片(一分) 白硼砂(五分) 生大黃(一錢) 青黛(二錢,飛) 肥豬(三十只,存性) 牛黃(五分) 明礬(二分) 麝香(五厘)

共研末,稱準分兩,再合研一二千下,罐貯封口,勿泄氣聽用。

__鵝喉急救方__

茜草(一兩二錢七分) 醋(一碗)

共蒸出味,與病患吞噬一口,牙關緊閉亦立開。

__治各種喉症效方__

人中白(飛過,三分) 青缸花(飛過,三分) 明珍珠(甘草、豆腐煮過,研,飛,五分)

黑竺黃(一錢) 正川連(一錢) 大梅片(二分)

共研細末,後入冰片,再研勻,罐貯勿泄氣聽用。

__治白喉症奇方__

此症,喉中先紅後白。

鴨糞瓦上隔火焙枯研末,白粥調服立效。如發寒熱,切忌表藥,誤用殺人。

=====口部=====

====治口舌生瘡====

吳茱萸為末,用醋搽腳心,過夜即愈,敷貼更妙。

====又方====

生附子研末,或用吳萸熱醋調敷兩腳心,無論虛實火,極神妙。

天門冬(去心) 麥冬(去心) 元參等分為末,煉蜜丸為彈子大,每含一丸,雖數年不愈者亦斷根。以生薑蘸蜜水揩洗,用薄荷自然汁同白蜜調敷。

====口唇生瘡日久不愈====

藍葉搗汁洗愈,若因氣鬱生瘡,用甑上倒汗水搽立效,並治小兒疳。或唇破生瘡,瓦松生薑汁搗融,入鹽少許,敷之愈。

====舌無故出血方====

花炒末摻。又方,香薷煎水含咽。又木賊四錢,煎水漱口即止。

====舌長數寸方====

冰片研末搽即收。又方,番木鱉四個,刮毛黃連一兩,同熬浸舌。

====舌瞠硬大閉咽喉====

皂礬五錢,瓦焙紅放地上,冷定研末摻之。若其牙關緊閉,用物撬開牙齒,搽藥。

蒲黃一錢為末摻,並治舌上出血。

====治羊須瘡奇效方====

羊須 存,加冰片少許,麻油調搽即愈。

泡濃茶一大碗,以患處浸茶內半枝香久即痊。

====加味甘桔湯====

甘草(三錢) 桔梗(二錢) 荊芥 牛蒡 炒貝母(去心,各一錢五分) 前胡(一錢) 薄荷(五分)

名加味甘桔湯。(盛者,宜服加味甘桔湯。)

====紫袍散====

(治十八種喉風)

青黛(水飛) 石青 雄黃(各一兩) 膽礬(三錢) 人中白 硼砂 元明粉(各五錢) 黃連(二錢) 真冰片(五分)

共為細末,瓷罐收貯,勿令泄氣,急時以二三分吹喉愈。

====甘桔湯====

(治風熱上攻,咽喉疼痛,及喉痹妨悶)

苦梗(一兩) 甘草(二兩,炒)

上每服二錢,水煎。此又一方也。

====玉龍散====

人中白(一錢) 硼砂(一錢) 竹蜂(四只,在竹內黑色者是也) 青黛(五分) 元明粉(一錢) 川連(一錢) 山豆根(一錢)

共為細末,取少許以銅管吹之。

====金鑰匙====

(治喉閉纏喉風,痰涎壅塞盛者,水漿難)

焰硝(一兩五錢) 硼砂(五錢) 腦子(一字) 僵蠶(一錢) 雄黃(二錢)

各另為末和勻,以竹管吹患處,痰涎即出,如痰雖出,咽喉仍不消,急針患處,去惡血。

====頰車開不能合====

用皂角末吹其鼻,嚏出自合。

====下頰落====

含烏梅一個即止。

====舌蕈====

(生舌上,出血不止,即不救)

五倍子(一錢,炙研) 烏梅(去核,炙,研,一錢) 銅綠(三分)

共研細末,搽蕈上,小膏蓋住,日換一次,愈後乃止。

====上疳瘡口中爛方====

舊土牆上白螺獅殼,不拘多少,用水洗去泥沙,燒灰存性,香油調末搽之數次即愈。若牙關齦腫爛口閉者,用皂角末吹之即開。

====上疳方====

(上疳者,喉疳、牙疳、口疳瘡等症也,同用此方)

輕粉(一錢) 朱砂(七厘半) 冰片(二分)

共研細末,吹入口內,無有不效。臨吹先用薄荷湯,或茶漱口,愈後用銀花二錢、土茯苓五錢、甘草一錢,服數次。

====消瘰丸奇效方====

元參(蒸) 牡蠣(微 ,醋淬) 貝母(去心,各六兩)

共為末,蜜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已潰者九製首烏研末,蜜丸,每服三錢開水下,日二服。外以羊屎、杏仁各五錢,燒研細末,豬骨髓調搽。

用鴨油調半夏末敷之。

====舌下腫痛====

(即重舌之類)

蒲黃(五錢)

煎濃汁去渣,含口中數次極效。

====舌下痰包====

用無雜色的白馬糞,放新瓦上,焙乾研末,加頂上梅花冰片為末,敷上立愈。

====小舌生紅泡子與喉症不同====

蛇床子二兩,罐內燒煙,吸入喉中自消。

====補斷舌法====

(凡人偶含刀在口,斷舌已垂落而未斷者,用雞蛋內白軟皮套住,另以)

天花粉(三兩) 赤芍(二兩) 薑黃 白芷(各一兩)

為末,蜜調塗,舌根以白蜜調白蠟稀稠得宜,敷在雞蛋皮上,口敷數次,三日舌自接住,去蛋皮,再用蜜蠟勤敷七日。如跌撲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泔頻刷斷處,其血即止,或用瘦豬肉片貼之,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為末,蜜調成膏,噙化而安。

活蟹一個,炙干為末,敷上即能生肌。

活蟹(燒灰) 乳香 沒藥(各二錢)

塗之即生肉,如咬去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痛,宜預制備急。

====治舌下腫痛欲死====

皂角(二錢)

瓦上焙紅研末,好醋調敷即愈。

醋調百草霜,柴灶內的,敷舌上下數次,效,加鹽,用井水調塗更佳。

====重舌鵝喉====

川連 雄黃(各四分) 冰片(二分)

共研末吹入。

====喉風舌大如脬,不急救即死====

冰片(一分) 火硝(三分) 青黛(二分) 膽礬(二分) 僵蠶(五分) 硼砂(三分)

共為末吹之。

====舌腫四方====

皂角不拘多少,以新瓦火 至紅色,放地候冷,研細,將病患用鐵鉗拘開牙齒,以藥末搽其舌上即活。

百草霜和酒塗舌下。

用生蒲黃研末搽之。

用雞冠血塗舌上咽下即消。

====喉疔====

(形似靴釘,但差長耳,先以小刀刺點,隨用)

紫袍散吹之,再服加味甘桔湯,加鮮菊花一兩,用根亦可。若不能刺,以冰硼散箸頭蘸點六七次,再吹藥,服藥亦效。

====舌忽縮入====

銀針刺破舌尖,出盡惡血,以蠟燭油搽之即愈。

====舌硬生衣====

犀牛黃 朱砂(各一分) 玄精石(二兩)

共研細末,將舌尖刺出紫血,用此藥搽之即愈。

====舌下重生小舌====

舌根肉壅腫疊出,短小如舌者是,用黃柏和竹瀝泡一夜,取汁點之。

巴豆半粒、飯四五粒、共搗爛為餅,如黃豆大,貼在印堂中,待四圍起泡,去之即愈。

各項舌病皆效。

====木舌====

舌尖腫大,塞滿口中,直硬如木,不能轉動者是。用萆麻子肉搗爛,以紙取油將紙搓條,點火吹滅,以煙向舌熏之即消。若舌下腫起,用銀針挑破出血,以鍋墨煙,以燒草者更佳,以麻油濃調敷之,脫去再敷,或用水調敷亦可。

蒲黃研末,時敷舌上,其腫自消。

僵蠶為末,吹入,吐痰甚效。

====舌忽腫大腫硬====

即時氣絕,名曰 舌。

用皂礬同上舌腫四方並治。

====舌上生菌====

(此惡症也,初起如豆,漸大如菌,疼痛紅爛,無皮,朝輕暮重,由心脾熱毒所致)

硼砂 人中白(各五分) 瓦上青苔 瓦松 溏雞糞(各一錢)

用傾銀罐子二個,將藥裝入封固,外用鹽泥封好,以炭火 紅,待三炷香為度,候冷開罐取出,入頂上梅花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細末,臨用時先以磁針刺破血菌,用藥少許點之,再以蒲黃末蓋之,內服二陳湯,加黃連、黃芩、薄荷煎服。

====舌腫破爛====

黃連 黃柏(各五分) 青黛(水飛,一錢) 冰片(一錢)

焙乾為末,每用三分,吹之自愈。

====重舌脹腫====

(重舌木舌,皆屬心火)

用川連末一錢,燈草湯下,二服效。

治重舌脹,用鐵鍋燒紅,打下鏽。研末,水調噙之。

=====牙部=====

====牙癰====

此症發在牙關、牙床,結核已成,或左或右,耳底有痛,接上下左右照經絡治之。有腫要外敷,切忌齒落,落則不治。

====牙疔====

此症起於牙腳下,生有黑點,是腎經發來之毒。宜先用黃連消毒散,後用滋陰降火等藥治之。外用硼砂、石膏、甘草共研細末,擦之即愈。

====牙疳====

此症起在牙床,名走馬牙疳。最忌齒落,落即不治。宜依上經絡治之,內擦以玉龍散或冰硼散。

__牙瀉即牙根流血__

草決明煎水,含數次即愈。

__又方__

苦參、枯礬,各等分為末,擦牙即效。

__治牙痛不可忍__

火硝、硼砂、冰片,共為末,擦患處即愈。

__治牙痛方__

上好真清花肉桂切薄片,每用一分,嚼患處,立刻止痛,如桂不佳者,嚼之增痛。

__玉帶膏__

生真龍骨(二兩) 宮粉(一兩五錢) 頂上大梅片(二錢五分) 麝香(二錢五分) 淨黃蟬(二兩) 真硼砂(二錢五分) 陳黃蠟將上五味,研細末和勻聽用,先將黃蠟隔湯化溶,入前藥末攪勻,用棉紙將藥傾上,用竹刀刮勻,剪作一小指寬,一寸長,收貯瓷瓶內,封固聽用。

__治各種牙痛妙方__

隔夜濃茶,每早起以之嗽口,永無牙患。

__金星追涎丹__

治風火牙痛並治蟲方。

薄荷(一兩) 川椒(五錢) 細辛(一兩) 樟腦(一兩)

共研細末,放銅鍋內,上以瓷碗一個蓋之,文武火煉取霜用。

__苦瓜霜__

火硝(二錢半) 青黛(五錢) 檳榔衣(一兩, 黑)

共研末,先將大苦瓜一個,蒂旁切落一片,納藥於內,掛當風處,俟皮上起白霜,取貯聽用。

__牙齒疼痛方__

秋絲瓜藤(一兩) 槐花(三錢) 薄荷(一錢五分) 細辛(八分)

淨水煎濃汁,含嗽四五次效。

__治牙痛奇妙極效方__

好汾酒一小茶杯,入花椒一撮,用火點著,俟燒至一半,將火吹息,略候半刻,乘火熱含於口內,立即吐出,其患立愈。

__治牙出血方__

生地(三錢) 元參(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女貞(三錢) 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知母(一錢五分) 鹽柏(一錢五分) 碎補(二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沙參(三錢) 生甘(一錢)

如陰虛火旺出血,將方內沙參、黃柏二味除卻,加熟地五錢、釵斛一錢五分、洋參二錢,服之立效。

__治牙出血有頭痛潮熱方__

生地(三錢五分) 元參(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五分) 女貞子(三錢) 丹皮(錢半) 澤瀉(一錢) 知母(錢半) 鹽柏(分半) 北沙參(三錢五分) 銀柴胡(八分) 連翹(錢半) 碎補(錢半) 石膏(二錢半) 牛蒡(錢半) 生甘(一錢)

共煎水服效。

__蟲牙作痛__

五焙子煎濃汁,含嗽數次,其蟲立死。

__治蟲牙方__

生田雞去皮,含在患處,另以清水一大碗,放在桌上,良久俟口涎流出,吐在碗中,可於水內觀蟲,大小均見,如此數次,永無此患。

__治齒長數寸__

真白朮人乳拌蒸,服之愈。

__治牙齒長出分余__

用生地黃含之最妙。

__治走馬疳__

此症口臭牙上爛流涎,唇下如羊須。

生大黃(三錢) 丁香(十粒) 綠豆(一錢)

共研末,熱醋敷兩足心最效,若兼以真珍珠吹之更妙。

__治走馬疳__

人中白(二兩, 紅) 兒茶(一兩) 黃柏(六錢) 南薄荷(六錢) 真青黛(六錢) 大梅片(三錢)

研末,先用溫湯嗽洗,吹藥患處數次,內服銀柴胡、 蘆薈、胡黃連、川連、牛蒡子炒、元參、桔梗、山梔子、熟石膏、薄荷、羚羊角各五分,水二盅,煎服。

__治牙疳妙方__

咸馬腎子,並水含後吐卻,再服水一盅即愈。

__擦牙關兼去口中氣味__

大黃(五錢) 甘杜 香附(去毛,酒製) 白芷 生石膏(各五錢) 真川椒 綠豆(各四十九粒) 細辛(三錢) 青果核(十八顆, ) 淮鹽(八兩,火 ,過絹篩用) 牙灰(三兩,飛,晒乾)

共研細末,過絹篩,罐貯。每日清晨以之擦牙,不但永無齒疾,且可白如冠玉。

__取齒妙方__

活鯽魚一條,重十兩,以白砒一錢入腹內,放無風無貓無犬處,七日魚身發白色,用雞翎拂毛,以少許膏藥收之,每遇病牙,取少取膏藥,貼齒片刻,牙即落下。

__脫牙__

白馬肉埋地內俟生蟲,取出 灰,點牙即落。

__牙痛奇方__

蠟梅花熬水含之愈。

__又方__

檬果皮煲黑醋含之愈。

__治各種牙痛經驗神方__

寬筋藤(八分,切薄片) 連殼雞蛋(一只)

用山水兩大碗,煮數日滾,將蛋去殼,再煮至蛋極老,去蛋及藤服之,其痛立止。

__又方__

用生小蛤一只,剖開去皮,並頭足洗淨,遍蘸雄黃末,將蛤敷上患處,合口含住,俟覺腥悶難忍,然後將口涎吐出,其牙蟲隨涎出,再含再吐,以痛止蟲盡為度。

__少商穴圖式__

(左右皆同)

{{p05-c5a1.bmp|少商穴圖式}}

__刺少商穴法__

穴在手大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菜葉,刺入二分許,以手自臂勒至刺處,出血即消。若重者,及膿成者,必須針患處,否則不治也。

====附:骨鯁符咒====

第一句開天門。第二句閉地戶。第三句留人門。第四句塞鬼道。第五句穿鬼心。第六句破鬼肚。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p05-c5a2.bmp|圖}}

左手持杯,用香爐鼎手指盛杯,杯內載茶,用右手劍訣,面向東方,以畫第一畫,念開天門,第二畫念閉地戶,第三畫念留人門,第四畫念塞鬼道,第五畫念穿鬼心,第六畫念破鬼肚,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附:治鴉片煙飲奇效方====

服此方者,一面吸煙。一面服藥,至八日十日後,則可早可晏。可多可少,可吸可不吸,妙在不用劫藥,不用煙灰,其飲自化,應驗多多,爰序於下。

鴉片煙流毒內地,受害良多,其中亦有急思改悔者,又莫得其方。市肆中藥,於字義尚未辨明,何能奏效?縱有一二截止者,類皆劫劑。伐脾戕胃,貽害多端,譬諸作文,安有講書未明,而妄期佳構者乎?即如字義,世俗稱癮者,乃皮裡肉外之紅點,何得指為斯證?又稱引字,究屬何根?方為引動,模糊圖治,奚克見功?不知所謂飲者,乃飲食之飲,即醫書所論痰飲證也。夫濁者為痰,清者為飲,此理易知。治斯證者,總以滌飲化痰為主。或問此證,何由而生?予曰:凡人酣吸多則動脾家之濕,濕則生痰,蓋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藏痰之器,故此證總在脾肺二經。或又問曰:既系吸多生飲,何以吸之?又名曰過飲。予曰:煙乃通活之性,痰系周身上下無所不至,一經土壅,則或淚流,或汗出,或背脹,或欠伸,或嘔吐,或心慌,皆痰之為患,驟得煙以通活,則痰食頓開,而諸證悉平,斯謂之過飲,客為首肯,不勝欣然焉。予曰:憫斯人之沉 ,亟思拯救,乃細揣各名家書,體會數年,始得其訣,故特創一方,藥品沖和,純乎王道,俾戒飲者自製,不著絲毫煙灰,自能奏效。十余年來,獲益者不可枚舉,因刊以公諸同好,惟愿普世共渡慈航,回頭是岸云。

廣橘紅(白礬炒,五兩) 製半夏(四兩五錢) 川椒(七錢) 炙粉草(三兩五錢) 天南星(一兩五錢) 訶子(一兩) 白芥子(八錢) 塊雲苓(四兩)

共研細末,薑水泛為丸,桐子大,每日飯後一時之久,以白滾水吞下三錢,日二次,服至八天以後,自然見功,奇效無比。

__同治二年癸亥仲秋月上浣 湖北黃岡屠燮臣制方付梓__

上系桂林蔣小峰,於屠燮臣名道和,輯刊醫學六種之普濟良方內,摘錄轉傳,歷用經驗。南豐趙獻卿,吸煙已十八年,日需煙六錢,戊寅秋服是方,旬日痰少煙減,或偶多吸,即行醉嘔,平昔每吸必二十口乃過飲,服藥兩旬,每吸五口即得矣,遂接服戒卻,而痰盡面豐,飲食倍常,精神甚健。足征是方之果有益也。因捐貲梓印,以廣其傳,愿得之者或堅信自服,或轉傳濟人,切勿疑怠,則功德無量矣。再者如服是方,雖可一面吸煙,然須心存力戒,不可恃服藥而任意多吸,乃有益也。

====附:急救服毒良方====

一、凡誤吞洋煙,急取廣東之木棉花絮稱準四錢,用筆管夾之,燒灰存性,置茶碗中,再取食鹽稱準二錢,碾碎同置茶碗中,開白水沖之,攪勻灌下,一刻間大吐黑水而愈。在胃則吐,在腸則瀉,毒多或久,則連服二三次,吐瀉即愈。

一、凡誤服鹵水輕粉,一切毒物,急取木棉花絮六錢,燒灰碾碎沖服,不用食鹽,一吐而愈。

一、凡毒痢藥力不治者,亦取木棉花絮六八錢,燒灰,用山楂一二錢,紅糖一二錢,煎服即愈。

以上諸法,傳自江西,已活人數千,屢試屢驗。近年京都有吞洋煙者,亦此法全活多人,其應如響,伏愿諸君子廣為傳布,則功德無量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保生大帝100药签
咽喉秘集
明朝吴又可《瘟疫论》中药方剂集锦
【引用】藥症忌宜
验方新编卷十七眼部清鮑相璈
丹溪心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