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逆“城市化”思维,建立现代农村

解决“三农”问题和新城镇建设要有新思路

             ――陈东有专访“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先生

 

陈东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三农”问题中一系列“硬骨头”难题都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予以解决。改革任务越是艰巨重大,越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纸上谈兵,必须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破解难题上。今天我们专访在“三农”道路上“敢闯者路无止境”的李昌平先生,请他针对长期制约“三农”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把脉”、 “开方”。作为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一、 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建设要有另类视角和理念

我们国家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建设都是很好的,但如果采用一些另类的视角或者另类的方法去做的话,可能就不会千篇一律,可能会搞得更有价值。

 

陈东有:昌平先生,您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对“三农”问题常有独到的解读,很想听听您对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建设的见解。

李昌平:我们国家现在的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建设都是很好的,但如果采用一些另类的视角或者另类的方法去做的话,可能就不会千篇一律,可能会搞得更有价值。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出现逆城市化,我现在正在做的一些试点的视角、理念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做农村城市化,我是倒过来,适应逆城市化的趋势,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样我们建出来的农村就非常有历史、文化、品位、格调,就非常适合现代城里人的消费胃口,它未来的发展就会很好。以这样的视角和理念做新城镇建设也同样会别具特色。

即使未来依然长期保持7%的增长率,每年进城1500万人,我预计再过30年在乡镇以下的乡村依然还要生活56亿人,所以,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依然是长期的任务。

在逆城市化背景下,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城镇、什么样的农村呢?一般的想法是乡村城市化,住房结构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精神文化城市化,千遍一律、方方正正、大拆大建、农民上楼,抽水马桶、垃圾桶,都搞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这些都是我们搞新农村建设的常规思路。农村就是农村,城镇就是城镇,要适应逆城市化的趋势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城镇,要建设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先进和公共服务齐全、共同富裕的新农村、新城镇;要建设农村村社共同体、村镇共同体,民主自治的新农村、新城镇。中国传统的农村就是三生共赢的,它不产生垃圾,不产生污水,低消耗,循环利用,持续了几千年,是可持续的文明。它里面有非常宝贵的东西,要把它开发出来、利用起来,要把它现代化。 

 

二、解决农民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

要缓解“三农”问题,千万不要只凭感觉,更不能拍脑袋,那只会加剧“三农”问题。

 

陈东有:照您这么说,“三农”问题30年后也依然存在?

李昌平:“三农”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是无容置疑的。要缓解“三农”问题,千万不要只凭感觉,更不能拍脑袋,那只会加剧“三农”问题。举个例子,内蒙古前几年出现的土豆过剩,中央电视台公益广告卖土豆,专家分析说农民不懂市场等等。我告诉央视说你们不仅没有帮到内蒙农民,反而害了全国农民,这是一个非常蠢的行为。为什么说是愚蠢的呢?因为一个局部的土豆过剩通过大媒体一放大就成了全国性土豆过剩,所有生产土豆的农民都紧张起来,以前挖地窖要储备的,他也不储备了,拼命往外卖。土豆收购商本来也会储备一些,现在他们也不敢了。土豆一级、二级批发商、零售商都不储备了。你会发现流通中的土豆由基本平衡变成全面过剩,由一个局部问题放大成为全国性问题。这怎么叫帮农民,这是把全国农民都害了。网络对产业发展是有好处,但不是绝对的,不实事求是,弄不好是会出大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要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帮助农民知道北京、上海等地的菜卖什么价格,用这个信息来指导生产。农民怎么可能凭这个信息来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呢?农产品的生产有滞后性,现在某种农产品的价格高,你一说,全国各地的农产品运到那个地方去卖,那不就过剩了吗?全国各地的农民明年都按这个价格盘算扩种,那是一年的过剩,不就把全国的农民坑苦了吗?

 

三、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尊重市场规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分散小农变成有组织的现代小农,成为强势市场主体,追求让农产品的价值增长和价格增长收益。

 

陈东有: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怎样去具体体现呢?

李昌平:比如,农业发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有没有办法保证农民增产也增收,减产也不减收呢?有。那就是尊重市场规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让分散小农变成有组织的现代小农,成为强势市场主体,追求让农产品的价值增长和价格增长收益。什么叫做农产品的价值增长收益呢?就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追求农产品的附加值;怎样追求价格增长收益呢?那就是农民组织化获得议价权或一定的议价权。以我们的台湾为例,台湾全岛大概有六、七个生产柑桔的农会,在农会之上有农协,这是专业性的协会。他们是一乡一品、一会一品,有共同品牌,统一销售。柑桔生产也有大年和小年,小年减产10%,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应该不会跌。遇到大年怎么办?台湾的农会轮流作庄,比方说今年我做庄,我把其它农会总干事(或会长)请过来,分析一下今年柑桔增产10%,价格可能会下降40%50%(水果的价格弹性系数为0.25左右),要保持价格不跌,那我们先卖一级品、二级品,一级品、二级品价格比去年要提高一毛钱,三级品暂不要上市。所以他把一级品、二级品上市,总量没有增加,能够卖个好价钱,增产也不减收。当三级品不能卖的时候我们就加工成果汁,如果果汁不能卖就倒到地里面做肥料,倒地里面肥田也是保护农民。 

有一年浙江滁州有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了杭州的某个大学,当时柑桔只卖2毛多钱一斤,他家里拉了一车柑桔到大学交学费,轰动全国。我就赶去调研,市委书记在杭州城打横幅、吆喝卖柑桔,市财政拿出3千万奖励销售大户,你销售得越多我就奖励你越多。我对他们说,你们这些办法解决不了问题,财政3千万元只能打水漂了。他们问为什么?我说,奖励销售大户并不改变总量过剩的现实,说不定你都是奖励给了关系户,关系户说销售了多少,你就给奖励,这可能只增加了腐败,增加不了农民的收入。市委书记吆喝销售柑桔,能卖掉几个?而且弄得大家都很紧张,加剧了流通中集中性的短期过剩,就和中央电视台销售土豆的情况是一样的。这怎么行!他们问我怎么办?我说现在不是2毛钱一斤吗?你用3千万收购柑桔,然后将收购的柑桔埋在地下作肥料,总量的问题不就解决了,柑桔的价格不是马上就起来了吗?你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他们说这样怎么行,我们没有这个先例。我说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只有这个办法。

这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学经济学要学到组织可以改变供求关系,组织化水平影响价格,就可以及格了。

 

四,内置金融是农民组织起来的根本,也是扩大农民财产权的根本

发展农民组织的内置金融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基础。

 

陈东有: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李昌平:发展农民组织的内置金融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基础。组织是需要成本的,组织没有收益是不能存在的。日本农协、台湾农会的收入的85%来自农民组织的内置金融。日本农协和台湾农会如果没有内置金融立马就垮,所以小农组织起来主要靠发展内置金融。比如日本,100多年来不允许任何人到农村搞金融,只允许农协搞金融,农协银行是日本最大的银行。我国的台湾也是不允许任何人到农村搞金融,只允许农会的内部搞农信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的农民用土地抵押贷款不是向银行,而是向农会内部的农信部抵押贷款。有很多人说,中国农民如果能用土地抵押贷款就好了,那农民就发展得快。土地为什么不可以抵押贷款呢?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法学家们说是因为土地没有私有化?我常常反问:越南土地私有化了20多年了,为何也不能在正规银行抵押贷款呢?现在所谓的私人村镇银行、私人小额信用担保公司、农业银行渠道支持农业发展,为农民提供贷款、发信用凭证等等,都是鬼扯。现在主流经济学家们鼓吹的土地私有化、让小农的农地在银行抵押贷款也是鬼扯。强调要组织农民,又不给农民组织发展内置金融的权利,同样是鬼扯!

我在河南搞试验时,在农民组织内部把金融建设起来,农民承包地立马就可以抵押贷款了,农民组织就逐步变得有力量了,成为强势市场主体了。

这次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很简单,就是在农民组织内部办金融。

 

五、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都是机遇

城市化是各种要素进城,产业等在城市聚集;逆城市化是各种要素向郊区、城镇、农村流动,产业等向城市外扩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是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这里边有太多的机会。

 

陈东有:全国的城镇(市)化建设正方兴未艾,您则提出我国的逆城市化也提前到来,而城市化和逆城市化都是机遇。怎么理解?又怎么去抓住这些机遇呢?

李昌平:城市化是各种要素进城,产业等在城市聚集;逆城市化是各种要素向郊区、城镇、农村流动,产业等向城市外扩散。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是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从城市化到逆城市化,是客观现象,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一说到城市,就看北京。我生活在北京,说句实在话,我们一家人准备马上跑到珠海去生活。为什么呢?除了交通拥堵,主要是雾霾太严重。中国的大多数城市,虽然城市还很年轻,但已经病得不行了,雾霾、拥堵、失业、老龄化等等。城市化还没实现,逆城市化就已经开始了。逃离大城市会成为一个趋势。当然,还会有人进大城市,特别是北京,北京还会长大,但几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文明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检验过的文明,而农业文明经历几千年是可持续的,因为它是低消耗可持续的文明,而大城市文明是高消耗的,每天都产生无数的垃圾,这些垃圾要靠消耗更大的资源去处理。我们的逆城市化已提前到来。我们的人口除了转移到大城市郊区,要向其他城镇和农村转移,将来会有相当多的人口生活在县、乡镇、中心村镇那个范围里面。

当你现在明白什么叫逆城市化,就会发现,逆城市化过程中怎么去搞新农村建设,怎么搞新城镇建设,这里边有太多的机会。当你明白了以后,你也可以把新农村建设、新城镇建设搞得很好,会获得不一样的发展。

首先,在逆城市化趋势下,农业文明、农村文明有很高的消费价值,农业也可以成为服务业。比方说我们南昌周边的农村,它的农业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它是服务业的一部分,如休闲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等,要按照服务业的规律来搞农业才能挣得到钱。

其次,未来的社会更加重视食物安全,“我的食物我做主”和“食物本地化”运动要兴起。农业的环保、生态功能及社会性功能被重视,就是农业劳动者成为农业服务者。像南昌、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周边的农业劳动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是农业服务者。

再就是农业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互为服务。就是我作为这个产业链条中间的一环,我对上怎么服务,对下怎么服务,你的服务能力越强,那你赚的钱就越多。如果你在这个产业链条中间,你没有服务能力,你就不要搞。所以当农业进入高度发达的状态后,进入全产业链的时代时,每一个环节都是互为服务的,都是服务者,农业已成为服务业的一部分,要按照服务业的规律去搞农业。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了。

 

六、把解决农民问题和养老问题两大难题结合起来一并解决

让老人、让小农生活得有尊严,我们必须要探索中国模式,我主张把新农村建设和养老结合起来——建设大批生态养生养老村,同时解决农民问题和养老问题,一举两得。

 

陈东有:您说过,在咱们中国,农民问题,或者说“三农”问题是一大难题,还有一大难题是养老问题,您认为这两个问题可以一并解决,这个想法很有意义。

李昌平:我今年50岁,等到我老的时候,全国大概有45亿老人,数量之大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养老问题的确是我们国家的一大难题。老龄社会,老人太多,到哪里去养老?孩子太少,家庭养老靠不住。421的家庭人口结构,决定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靠不住。让老人、让小农生活得有尊严,我们必须要探索中国模式,我主张把新农村建设和养老结合起来——建设大批生态养生养老村,同时解决农民问题和养老问题,一举两得。

中国会有5亿老人,如果有1亿到2亿老人住在生态养生养老村里面养老,那么为此要建设3万个养老村。新农村建设和养老村建设是大有结合点的,可以建设大批的生态养生养老村,让城市的很多人生活在非常美丽的幸福的生态养生养老村,生活可以很丰富多彩。而生态养生养老村的建设,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解决低成本养老问题,还能低碳环保节能,缓解大城市病,这是于国家政府、于农民、于老人、于城乡多方面都有利的好事,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应该有极大的发展。

国家应该考虑扶持建设一批生态养生养老村。我以北京的老人为例,拿退休金3千块钱,在北京生活是很难的,福祉是很低的。而把房子一出租,拿3千退休金和房屋租金到一个生态养生养老村去养老,包吃包住2千块钱一个月,可以活得很好,可以唱歌跳舞吟诗作画游泳钓鱼种植养殖,什么都可以干。养老村还可以适应不同老人的需求,你说我要高档的服务,在一个村庄里面可以安排高档服务,我要低档的也可以安排低档服务,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到那个地方搞劳动。你退休了可以去当医生,可以去当教师,可以老有所为,在村庄里面都可以实现。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和贵州交界的地方遵义有个娄山关(娄山关大捷的地方),娄山关周围的村子夏天的温度比重庆市低8度,重庆市每年大概有30万老人住在娄山关周围的村庄度过4个月。我们去帮那个地方搞规划搞设计,目的是把它提升,看到了非常壮观的市场。重庆的老人在那个地方呆4个月,放暑假的时候都把孙子带到那个村子里来;周末,年轻人都是结伴开车来看望老人;村子里面的服务业、农业都带动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嘉宾名片:

李昌平,湖北监利人,经济学硕士,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体改研究会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曾就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任记者、编辑、副主编、执行主编,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著有《我向总理说实话》、《我向百姓说实话》、《大气候》、《再向总理说实话》等书。

(说明:本文原刊《江南都市报》专栏“江南新视野”第22期,2013122日,责任编辑:黄、黄浦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取消农业户口后,农村养老也改革,这些农民能领取上千元养老金
_定西市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难点和切入点分析_甘肃省统计局内部信息网_
实施三大工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乡融合人居与乡村振兴之路
未来中国农村将走向何方?
江苏省政府关于支持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