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节气组诗(详版)
userphoto

2023.09.03 天津

关注



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另还有干支纪年法,岁星纪年法等。

阴历是太阴(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刻度指标。月亮一个周期三十天为一月,走过的轨迹称白道。
月有晦朔弦望(阴历每月初一是朔月。弦分上弦——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十五是望月。最后一天是晦月。)

阳历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刻度指标。太阳三百六十五天走过一个周期为一年,轨迹为黄道。每15度一节气,360度共24节气。
以地球角度观看,天球以青龙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玄武七宿,二十八宿为刻度。
五帝时代我们的老祖宗以春分这一天的初昏作为时间点,把四象的四个基准星与东、西、南、北的四方正向及与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分至点对应重合。
四象体系是一个四季、四方、四宫和四星对应的综合的时空体系。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一年分72候,24气。
其中24气又叫24节气,分为12节和12气。
月首的为“节”,也叫初气。月中的为“气”,也叫中气。
初者地气升,中者天气降。
这样一年就有12个中气,分在12月,如果某一个月中只有初气而没有中气,那这个月就不单独成为一个月,而是上一个月的闰月。
其实,阳历才最应该被称为农历,因为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活动联系紧密。

干支纪年。
什么是天干?太阳系尤其太阳系几大行星天体磁场的五行阴阳能量。
木星木磁场:甲(阳木)乙(阴木)。
火星火磁场:丙(阳火)丁(阴火)。
土星土磁场:戊(阳土)己(阴土)。
金星金磁场;庚(阳金)辛(阴金)。
水星水磁场:壬(阳水)癸(阴水)。
什么是地支?天体运行周期划分的区块。有太阳运行一年的周期黄道的十二区块,也用来地球运行周期一天的十二区块。
即黄道十二宫和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时、空交错,能量影响,所以生辰八字里才有可推演预测的信息。
干支纪年六十年一轮回,称一“甲子”。六十年也称一元。

太阳系七大行星,日,月,木火土金水五星,即七曜。
木星的质量最大,其次就是土星。在古代就把木星称之为岁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太岁。木星公转一周就是12年,为一纪。十二生肖轮值一个周期也是12年。
每隔20年,木星和土星会相会一次,这20年定为一运。
每隔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会一次于太阳的一侧,为一元。
每隔180年,太阳系的七大行星就会相聚于太阳系的一侧一个宫位内(比如丑宫),古人俗称“七星连珠”,为一个正元。天体运行,地划九宫,三元九运即是揭示此180年的天体五行能量在地的九宫演化规律周期。
如果把日月和五星重合的位置再具体化,由夹角30度的一个宫位变为夹角12.8度的一个星宿的宿位,则需要大致540年才能重合一次,即一个大元。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万事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则。所以精通易理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另有元会世运,此处略过。

天分四时、六气、廿四节气、七十二候。地分八方九野,万物品类不同。
天之所行,谓之气候。地之所分,谓之方物。此谓物候。
天地运行,物候随之变化,人体气机也随之改变。这其中对人影响最大的便是天之气候。所谓人生于地,命悬于天。

从鼻到肺到皮肤,这是人与天气沟通的系统。
从口到胃肠到肛门,这是人与地气沟通的系统。
故口鼻之间谓人中。
人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此谓出入。人体内部气机升降流通,此谓升降。
升降谓之神机,出入谓之气立。
黄帝内经说,四时阴阳者,天地之本也,生之本,本于阴阳。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伤于天谓之伤寒。伤于地谓之伤食。伤于人:其一谓之伤情(所愿不得),其二谓之伤精(房事、过劳)。此外还有伤于物(外伤)。
一般而论,老人小孩因体弱多伤寒、伤食。女子多伤情(肝郁),男子多伤精(肾虚)。女子治之在肝,男子补之在肾。
治内伤以脾胃为主,治外感以调候(肺主调候)为主,此谓培土调候,乃疗病之大法。

天、地、人、和。道不远人,人自远道矣。
百姓日用而不知,国人已多不知老祖宗大道智慧宝藏,甚至不知道了常识,故作二十四节气诗。
因有以前旧作,且历时一年多,主题并不统一连贯。所以有的也保留了原题目,以示彼时情境。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个月两个节气。上半年前一个节气在六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一号左右。下半年前一个节气在八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三号左右。此日期最多相差一二天。)







立春
——宸玮(释明·流)
古典立春阳历年,
易分黄道细查勘。
贪嗔无止招魔怪,
痴慢不修忘祖先。
全裁悲喜弘天理,
一任浮沉炼己丹。
识破相空颠倒处,
便为遗世大罗仙。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立春是阳历24节气之首,所以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古典立春阳历之年也。
而阴历正月初一为公历“元旦”。

属相应当从立春开始计算,而不是以现在的正月初一为界,因为属相对应阳历。
现在国人很多知西历而不知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符合天地运行规律的大智慧——阴历、阳历及干支纪年。

春秋时就有了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序之始。春分秋分昼夜均停。夏至昼最长。冬至昼最短。

立春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后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但是华南大部分地区仍是很冷,农村要抓紧对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冻保苗。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故不宜顿去棉服,春捂秋冻为宜。

春季五行属木,五脏对应肝胆,五味对应酸,五情对应怒,五色对应绿,五谷对应麦。
阳气初升草木生发木气过旺,宜食属金的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以平衡过旺的木气。
宜选择疏肝理气的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
少食酸收之味。
要力戒暴怒忧郁,保持恬愉好心态。

“立春决定属相,雨水决定命局”,很多人以春节定属相结果导致一辈子属相都是错的!
因为属相对应十二地支对应黄道十二宫,故属相应以中国的阳历即太阳一年运行周期黄道上的二十四节气为准。而生日如果在立春这一天,还应看此日立春节气的具体时辰。
现在的春节固然是中国的阴历新年,而中国的阳历新年则应该是立春。
万物分阴分阳,属相也有明暗属相,有相合相冲相害相刑。

可识相,可识空?可知知,可知不知?




雨水
——宸玮(释明·流)
节气徜徉临雨水,
边城四顾雪牵羁。
管他朝暮寒湿重,
恐尔周遭笑语稀。
只为春风能信守,
便由初志不偏移。
世间自有贤良者,
相会粲然应可期。


雨水,二十四节气中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己亥年于正月十五07:03:35。
雨水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说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

雨水三候: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则是干爹)
以前人们都有一个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惯,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
找干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的成长。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雨水节的另一个主要习俗则是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称为“接寿”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
送节的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

还有回娘屋: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

雨水节气中,地湿之气渐升,且早晨时有露、霜出现。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
此时又较阴冷,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等。

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易损脾胃。
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
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少食生冷之物,平时可多吃些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

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预防“倒春寒”。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禅鸣高树,清风有信。你若安好,我更无前。




惊蛰
——宸玮(释明·流)
惊蛰雷动敲金鼓,
唤起胸中百万兵。
测斗量星天作象,
寻龙点穴地成形。
历尽奇程抛胜负,
攒足妙悟记功名。
他时返道朝宸阙,
谁与笑谈大梦重。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
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

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

惊蛰节有吃梨习俗。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或因“梨”和“犁”同音的缘故。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另有祭白虎化解口舌是非,“打小人”驱赶霉运等俗。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草木生发,五行属木,五脏对应肝,五情对应怒。
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忌郁结怨怒。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
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

翻云覆雨,游戏人生。不迷不陷,进退自如。





春分
——宸玮(释明·流)
春分春色妆容半,
乍暖乍寒昼夜均。
调养阴阳结正果,
寄居天地了缘因。
流年飞矢勿留憾,
大道循环应悟真。
漫由万相演奇瑰,
踏碎虚空朝紫宸。


春分指太阳视黄经位于0°的时刻,在每年阴历二月十五日前后(公历约为3月20-21日期间)。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全球昼夜等长。
春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天球以青龙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玄武七宿,二十八宿为刻度。
五帝时代我们的老祖宗以春分这一天的初昏作为时间点,把二十八宿四个基准星与东、西、南、北的四方正向及与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分至点对应重合。
四象体系是一个四季、四方、四宫和四星对应的综合的时空体系。
四象分布四方。每时更一象限,四时更四象限为一周天。
在地心天球上,则表现为黄道与天赤道的交角,并被称为黄赤交角,
黄道与天赤道的两个交点,叫白羊宫(白羊座)第一点和天秤宫(天秤座)第一点,在北半球分别称为春分点和秋分点,合称二分点。
黄道上距天赤道最远的两点,叫巨蟹宫(巨蟹座)第一点和摩羯宫(摩羯座)第一点,即北半球的夏至点和冬至点,合称二至点。

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养生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一些非感染性疾病及当前在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心血管病和癌症的产生,都与体内物质交换平衡失调密切相关,究其原因,无一不是阴阳失调之故。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
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
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
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
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
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

习俗
春分竖蛋:“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吃春菜:岭南风俗“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春分其时常有挨家送春牛图者。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春祭: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
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
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到清明扫完。

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

祭日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
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心正得静,心静得真,心真得道。





清明
——宸玮(释明·流)
清明时节纷纷雨,
思念心头漠漠云。
过去未来何必卜,
此情当下最堪珍。
不散华筵能几处,
长存至爱是谁人。
一朝失去空余恨,
杳杳茫茫怎转轮。


清明,阳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传说是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寒食节后一天即清明。
并且清明还融合了上巳节习俗,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饮食:
清明吃鸡蛋,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清明节还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

也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清明螺,抵只鹅”。
还有食用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食品的习俗。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所有的相聚,终将离别,多用力的思念,如何改写。我千锤百炼,破火海刀山,地狱也独来独往返,要与你相见。





谷雨(谷雨遣怀)
——宸玮(释明·流)
何事才情蒙上赐,
九天为小肆磅礴。
傲骄行处失珠玉,
幻梦醒时陷网罗。
家偕亲友酬其少,
诗与远方误我多。
谷雨洇开乡恋重,
始觉平淡是生活。


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度时开始。2019年于阴历3月16日16:55:10始。

《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生长。
插秧、播种,农民进入了农忙时节。

谷雨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
对于渔家而言,谷雨节流行祭海习俗。
南方谷雨摘茶习俗,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
北方谷雨食香椿习俗,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文祖仓颉习俗。
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传说以它洗浴可消灾避祸。
谷雨节禁杀五毒的习俗。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
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四川彭州多于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

谷雨养生:
气温虽然转暖,但早晚仍较凉,早出晚归者要注意增减衣服。
过敏体质的人这个季节应防花粉症及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在饮食上减少高蛋白质、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谷雨节气后要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使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生理环境)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此理。

贪嗔痴慢疑,木偶身上线。平淡是生活,生活是道场。
 






立夏
——宸玮(释明·流)
春未相谙忽立夏,
午纱暮袄换来频。
最欣骋目蒙蒙绿,
或恼遮阳漠漠阴。
万物运行一定律,
诸人应用各发心。
理清性澈命温养,
盗取璇玑返本真。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45度。每年公历5月5日左右。
2019年具体时间为阴历四月(小) 初二03:02。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
“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

立夏有尝新,吃蛋等节日活动。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以后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
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
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立夏出汗过多易伤“心”。
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
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伤心。
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膳食以低脂、低盐、多维、清淡为主。

烦恼,菩提,觉知,晋级。





小满
——宸玮(释明·流)
丽日熏风揖小满,
由来大道忌盈足。
花及半处香持久,
阳至极时阴起初。
入眼千般即我有,
袭心万种只其无。
此情此景刚刚好,
不待稻粱个个熟。


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5月20-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
2019己亥(猪)年四月十七号15:5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农家从庄稼的小满里憧憬着夏收的殷实。

三候: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

“小满大满江河满”,南方地区降雨多、雨量大。
“小满不满,麦有一险“。这“一险“就是指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粒籽干瘪而减产。
“小满动三车,忙得不知他”,这里的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
此时,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chong)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蚕要开始结茧了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sao一声)丝。
安徽、江西、湖北有“小满不满,无水洗碗”的说法;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区有“小满不满,干断田坎”的农谚;四川省还有“小满不下,犁耙高挂”之说。江河湖如果不满,必是遇上干旱少雨年。
预防干热风,雷雨大风。

节气习俗
祭车神。
祭蚕(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

饮食习俗
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
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

节气养生
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要有未病先防的养生观。
“风疹”,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
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博,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
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
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
风疹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发病迅速,皮肤上会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或成块成片,或呈丘疹样,此起彼伏,疏密不一,并伴有皮肤异常瘙痒,随气候冷热而减轻或加剧。
在治疗上应以疏风祛湿,清泻血热为原则。
饮食调养上对各种类似的皮肤病人,均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
忌食高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及油煎熏烤之物。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生长最旺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处于最旺盛的时期,消耗的营养物质为四季二十四节气中最多。所以,应及时适当补充,才能使身体五脏六腑不受损伤。

乾卦代表立夏节气的十五天和小满节气的十五天,但乾卦最正点的时间就是巳月正中间的小满。
乾卦是《易经》第一卦,卦象六爻全阳,乾为天,特点是刚健、中正、纯粹。

这时,天气稳定了,正常情况下不会再有寒潮南下。阴阳之争中阳胜了,此月的天地能量是刚健、中正、纯粹的阳能。
万物的注意力从外部转向内在,安静专注努力地生长自己。
忧虑和竞争暂时都过去了,在阳光灿烂的日月里,生长的力量一往无前。
在人事上,乾卦也象征着一段安心的日子。

大满,则意味着情势的逆转。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满招损、谦受益”,亢龙必有悔。
虽刚健、中正、纯粹,但是留有余地,不做尽,中庸之道。小满,才有自强不息的发展空间。

活在当下。每一刻都是丰盈的。一路的绚烂何必装入囊中。天上的飞机我过了眼眼了,就当我是坐过了飞机了。





芒种
——宸玮(释明·流)
芒种千家千种忙,
休言独我岁成荒。
胸中但有斑斓梦,
眼底再无凄苦乡。
播撒慈悲妆幻世,
揖迎道妙破笼缰。
时时觅取真金炼,
一路芬芳收满囊。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每年6月6日或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2019年于6月6日,阴历五月(大)初四07:06:18。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到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
“春争日,夏争时”,“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夏管。故而“芒种”也称为“忙种”,是农民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节。
按阴历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
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
中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

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及时抢收小麦、蚕豆、豌豆等在田夏熟作物,
加强禽畜夏季防疫,成鱼饲养管理,桑田夏伐施夏肥,检修江海堤防工程和排灌机具,注意防汛防旱等工作。

民俗
送花神。
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芒种已近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

安苗。
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种完水稻,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

煮梅。
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进入芒种以后,天气炎热起来,但北方气温仍不稳定。还要备御寒衣服,以免受凉。

芒种需重祛湿。在芒种梅雨时节,天气潮湿,湿气很容易乘虚而入。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
湿邪分寒湿和湿热两种,前一段时间属于寒湿,人的呼吸系统最怕寒,儿童尤要注意。
避免外湿伤身,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防淋雨。
天热易出汗,衣服要勤洗勤换,要“汗出不见湿”,因为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当人体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以防止血钾过分降低。
要经常洗澡,但出汗时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澡。
不要因贪图凉快而迎风或露天睡卧,也不要大汗而光膀吹风。
注意劳逸结合,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度运动。
起居要顺应昼长夜短的季节特点,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但要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旺盛的阳气,利于气血运行振奋精神;中午最好能小睡一会,时间以30分钟至1个小时为宜。

饮食宜以清补为主。多食疏菜、豆类、水果。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
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得以宣畅、通泄得以自如。

除伪见真,去矿留金,人人有玄珠,蒙尘不自识。





夏至(夏至五原行)
——宸玮(释明·流)
夏至阴生雷雨骤,
金乌至北视边疆。
清宵贵妇或嗔短,
炎昼农人却喜长。
锹铲锄耘承苦暑,
葵摇麦舞载吉祥。
天时地产谁在意,
节气田间似尺量。


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0日至22日间。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夏至点,目前处在双子座),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2019己亥猪年阴历五月十九23:54:09。
四序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
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

数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始十天为初伏,第四庚日始十天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十天为末伏。
如果夏至后立秋前有第五个庚日则此年伏日共四十天,中伏有二十天。
为什么叫数伏?
伏者伏藏,所谓伏藏,其实有三种意思,一指人伏藏;二指阴气伏藏;三指金伏藏。

人伏藏,说的是三伏天气异常炎热,人们要减少外出,伏藏在家中避暑。

阴气伏藏,古人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伏藏”。夏至一阴生,这时候本是阴气将起的时候,但由于此时阳气还盛,所以阴气迫于阳气,才会伏藏了起来。

金伏藏,就是说夏季属火,秋季属金,五行火克金,所以金气会在这个时候伏藏。庚为阳金。
春-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金水。金-水-木-火都是相生的关系,而火-金是相克的关系。
也就是说,季节转换中除了夏季到秋季是相克(火克金),其余都是相生。
相生就能平稳过度,相克就容易出事。所以,在夏季和秋季之间再安排一个属于土的“长夏”,就能达到火生土、土生金的平稳过度。
这个长夏就是数伏天。长夏另有几种说法的。
数伏就是用土来保护金,土把金伏藏起来。
所谓一年有五季,分别是春(甲乙木)、夏(丙丁火)、长夏(戊己土)、秋(庚辛金)、冬(壬癸水)。

气候特点
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正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长江中下游暴雨天气及江淮梅雨。
高温天气: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北方许多城市的历史极值都出现在夏至后。

饮食习俗
多地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人们还大秀凉菜、生菜,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
江南还有“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的谚语,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
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
“冬吃萝卜夏吃姜”:“饭不香,吃生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
广东等地流行吃狗肉,称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
现在遭到很多爱狗人士谴责反对。
道家也有四不吃之说:
狗:终生随主,为主效劳,其忠也。
乌鱼:产仔时身极虚,两眼昏花不能视物,只待饿死,鱼崽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饥,其孝也。
牛:吃的草挤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乃义也。
大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或竟以死殉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乃贞也。
吃与否,各有人心情由耳。

夏至后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要注重水分及电解质的摄入。
绿豆汤、酸梅汤、赤小豆薏仁汤、竹叶薄荷茶、荷叶汤、生脉汤等汤品可清热养阴、祛暑敛汗。
补水要以多次、少量、慢饮为法,以避免短时间摄入大量的水,增加身体内脏器负担。

这天后地球开始内敛宇宙的阳能,一直吸到地心,吸到冬至就算完全吸满,所以冬天的井水是温的,而人也可吃凉的。
夏至开始收敛阳气,也就出现了第一丝阴气,这叫“夏至一阴生”。对应六十四卦的天雷姤卦。
大热天气,人穿的少,毛孔大开,冷不丁就会吸收点阴气,所以这段时间就是容易感冒生病。
外面热,体内阳能外放,体内是空的寒的,所以不吃冷的东西。
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正是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所以,不要因怕出汗而躲在空调房里;也尽量不要吃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
冷饮不但消不了暑气,反而会伤了脾胃。
茶,是解暑的最佳饮品。在伏天多喝热水,热茶,这样就可以把积攒在体内多少年的寒气逼出来。

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阳气盛于外。饮食宜清补。而在精神上也要注意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
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一阴生,现象背后有规则,后天之外有先天。色空不二,红尘怅然,梦蝶?蝶梦?





小暑
——宸玮(释明·流)
清净未忧小暑侵
时光扫过剩何珍
欲寻旧迹物非昨,
怎忆故交天比邻。
三生有愿普接渡,
亿众无情独返真。
戏梦营营多少事,
枕流塞兑懒相闻。


小暑,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公历2019年07月07日(己亥年六月初五) 17:09。
“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淤极点,故名也”。

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近入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小暑时节热浪袭人,雨量集中。有农谚:“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说。
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包括台湾地区的小暑节气,正是台风来临之际。“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台则常连日夜,或数日而止。……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
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忙田间管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
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

小暑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
夏季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在饮食调养上要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不良习惯。饮食应以适量为宜。
夏季饮食不洁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元凶,如痢疾、寄生虫等疾病,若进食腐败变质的有毒食物,还可导致食物中毒,引起腹痛、吐泻,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
小暑黄鳝赛人参,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冬病夏补,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Vc钾和膳食纤维比较多,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大暑
——宸玮(释明·流)
入静欲离大暑游,
回头处处地囚沤。
心修绚丽桃花岛,
身寄汪洋柳叶舟。
易悟玄禅一炁秘,
难担家国俩肩愁。
纵知万事南柯暂,
情义今生怎可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间,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20°。
'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候: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

高温天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
高温酷热,局地洪涝和泥石流灾害。

“禾到大暑日夜黄”,“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适时收获早稻。
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炎热日子里,中暑的人明显较多;多种作物害虫活跃。在高温下施药防治更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发生中毒事故。

大暑期间,汉族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
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
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
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
鲁南地区“喝暑羊”
浙江地区送“大暑船”。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全麦食品具有较好的防晒效果。其中富含的维生素B可以有效提高肌肤对阳光的抵抗力和复原能力,减少色素沉着;而且全麦属粗纤维食物,有清除体内积聚的毒素的作用,可以减少黑斑形成。
单论防晒能力,西红柿是最强的防晒食物。熟番茄比生吃效果更好。
胡萝卜、芒果、木瓜、地瓜、南瓜等,大多含大量胡萝卜素及其他植物化学物质,有助于抗氧化,增强皮肤抵抗力。建议每天吃2—3份水果,其中一样选择高C的猕猴桃、草莓或是柑橘类。
坚果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对夏季防晒也有相当大的好处。
补充水分也是非常靠谱的防晒建议。这方面,西瓜当然是首选。
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每日清晨饮用一杯新鲜凉开水,几年之后,就会出现神奇的益寿之功。
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饮食宜进补家禽: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生长刚成熟但未配育过的小公鸡;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后来也有专门的品种称为童子鸡。鸭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禽。“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
所谓“天生万物以养民”。大暑期间,市民应该多吃丝瓜、西兰花和茄子等当季蔬菜。吃姜的时间也有讲究,最好不要在晚上吃。
度暑粥补气消暑
“粳米粥为资生化育坤丹,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
“度暑粥”可以选择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
大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好,黄鳝补肝脾、除风湿等作用,不但能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适宜“慢”运动
而对于年轻人而言,游泳是夏天锻炼身体的首选运动项目。

顺则人,逆则仙。人心死,道心活。梦中梦,天外天。消业力,转习气,返本来,岂易哉。






立秋
——宸玮(释明·流)
立秋暗叹岁匆匆,
何事运途劇转蓬。
岂教一生千日复,
应差微念太虚融。
素无景色堪相比,
才有诗情便不同。
因我天涯辑幻梦,
西风落叶也娉婷。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至9日间。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开始,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长夏是有几个说法的,此其一。

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立秋节,也称七月节。周代是日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举行祭祀少嗥、蓐收的仪式。
立秋这天除了戴楸叶、喝红豆汤,中国各地还各有不同的习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做社”、“敬社神”、“煮社粥”。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跑马、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
其他: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
“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七挖金,八挖银”

立秋以后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易干燥。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中医认为立秋的养生要诀是,护阳养心防暑湿。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摄入适当的补养之物,同时可多进搭配适当的汤水和粥品,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补养身体。
还要保证睡眠时间,有条件的都要午睡。
夏养心的“心”并非完全现代医学里“心脏”的概念,而是包括心脏在内“主神”的整个神经系统甚至精神心理因素,防止情绪起伏。
“春夏防暑湿、秋冬防肺燥”,涉水淋雨会造成水湿之邪气入侵人体;多食甘腻之品会造成水湿内停机体之患。

在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下列食品可供选择:
1、苹果。2、葡萄。3、杨桃。4、柚子。5、柠檬。6、山楂。
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原则,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下列饮食可供选择:
1、银耳。2、梨。3、芝麻。4、藕。5、菠菜。6、豆浆。7、鸭蛋。8、蜂蜜。

人生即旅途,本要赏种种不同风景,何拒曲折险峻幽暗迷雾呢。




处暑
——宸玮(释明·流)
处暑炎炎思妙方,
秋来夏往不须忙。
常闻大道意清静,
偶想小人心透凉。
有绿有红识色彩,
因恩因怨悟阴阳。
人生本是修行旅,
可忘筌蹄谢上苍。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处暑的到来同时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秋高气爽。“一场秋雨(风)一场寒”。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这种回热天气欧洲称之为“老妇夏”天气,北美人称之为“印第安夏”天气。“秋老虎”天气,虽然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
华南、西南、华西雷暴活动较多。

民间习俗。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竖灯篙,放河灯。
出游迎秋。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吃鸭子,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其因是老鸭味甘性凉。
开渔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
泼水习俗。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我国部分地区也有。

养生事宜
“处暑”期间,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
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还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适当的煮些绿豆汤也是不错的选择。

此时期,天气由热转凉,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适应“秋乏”。
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一些潜伏在夏季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暑湿困脾,而脾又是主管人体肌肉四肢的,当脾被湿困后,就容易感到疲乏。
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因为秋天筋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疾病预防
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
处暑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应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少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必要时戴上口罩。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但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身心。“叩齿鼓漱”,然后再把这些津液咽下去,久而久之,有利于健康。
大家都知道寒从脚上生的道理,却较少注意到肚脐也很容易受寒。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如果寒气直中肠胃,就会发生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如果天长日久,寒气逐渐积聚在小腹部位,还会导致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男性的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阳痿,女性的痛经、月经不调,严重的还可出现闭经、不孕。
因此,除了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晚上睡觉注意复盖腹部外,还可以按摩肚脐,方法是先将双手掌心搓热,然后上下重叠放在肚脐上,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揉按100次。
如果寒气积聚日久,病症顽固,还可以取粗盐(腌咸菜用的)0.5~1公斤,将盐炒热后装入毛巾缝制的口袋中,放在肚脐上热熨。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小人成就大人,磨你就是练你。

附五律处暑一首:
长山壕居迎处暑节气
——宸玮(释明·流)
运蹇潜龙祥,
却劳亲友伤。
逢凉忧日短,
处暑盼荫长。
当省平痴妄,
自能忘苦荒。
我心七彩笔,
所到尽诗乡。





白露
——释明·流(宸玮)
渐觉草木萧萧意,
白露为霜酿晓寒。
在水一方痴绮梦,
经秋半隅湿青衫。
岂无怨偶泣纨扇,
但有诗家赏玉盘。
天地不仁行序律,
人生得道释悲欢。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
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
“白露”,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寒生露凝。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上古时代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
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摄提格)月、卯(单阏)月、辰(执徐)月、巳(大荒落)月、午(敦牂)月、未(协洽)月、申(涒滩)月、酉(作噩)月、戌(阉茂)月、亥(大渊献)月、子(困敦)月、丑(赤奋若)月之始。

中国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玄鸟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羹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
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收清露,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渔民称为“水路之神”。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吃龙眼
福建福州有个传统习俗叫“白露必吃龙眼”。民间的意思是,在白露这一天吃龙眼有大补身体的奇效。

白露茶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
旧时南京人十分重视节气的“来”和“去”,爱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睐“白露茶”

白露米酒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

十样白
浙江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习俗。苍南、平阳等地民间,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
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与“白露”字面上相应。

吃番薯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自己,土之中央。本具阴阳,何劳外相。和合四象,不再断肠。





秋分
阴阳均半渡秋分,
勤惰浑然忆夏耘。
蔽日风云岐路恶,
释疑师友塔灯仁。
犹须勉力惜余岁,
莫再劳神悔旧因。
周处洗心三害去,
朝夕闻道亦欢欣。


秋分在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
秋分的含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
“分”示昼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样,此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相等。此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秋分,“分”即为“半”。秋分时,地球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天昼夜均分,各12小时。
在北极点与南极点附近,这一天可以观测到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
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中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
秋分棉花吐絮,烟叶也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抢晴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
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三秋”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

秋分是踏秋的正式开始,秋分习俗有:
秋祭月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北京祭月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秋牛
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

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必寿同天地一愚夫?




寒露(长山壕寒露节逢雪)
——释明·流(宸玮)
几时深夜北风激,
谁把玉瓶寒露滴。
竟逢一令冰霜雪,
何觅三候雁雀菊。
无言冷暖随机耳,
有美清扬适愿兮。
孤旅犹能诗作酒,
天涯相寄且相惜。


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今年今日16点14分37秒开始。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合理安排秋季衣食住行尽量与气候变化相适应对于身体健康十分重要。寒露脚不露,注意保暖! ​
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老年人应警惕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

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有情有诗有道,荒山孤旅清扬。




霜降(霜降日抒怀兼寄崔永元)
——宸玮(释明·流)
未忧天地冰霜降,
但恐人心入酷冬。
病遇寒湿招鬼魅,
义催肝胆显豪雄。
孤军铁笔荡云翳,
万众壮文擂鼓声。
更信春风无违欠,
且相珍重渡峥嵘。

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

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华,形成细微的冰针或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为霜。
霜只能在晴天形成,“浓霜猛太阳”即此理。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霜降之时在五行中属土。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中与长夏同属土,应以淡补为原则,且要补血气以养胃。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之后就是秋季了。
秋冬的寒冷不可怕,怕的是人心灰暗绝望。
有了疾病不可讳,何来皇帝的新装。
春天一定会来的,但在风雪中搏击方显英雄。








立冬
——释明·流(宸玮)
塞北立冬何所见,
无边萧瑟草枯折。
巡窗斜日踱慵步,
扫院尖风吼躁歌。
夜冻昼融冰反复,
沟存坡尽雪斑驳。
人间应有太平策,
俱免苦寒欢娱多。


立冬以太阳到达黄经225度为准,在公历的11月7、 8日。“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五行属水,主咸,心主苦。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
还有黑色、豆类五行属水,也可多吃黑豆等黑色食品以补肾。

人间自有太平策,只是愚迷识不全。




小雪
——宸玮(释明·流)
冬里何疑飞小雪,
鬓边因甚落轻霜。
怜无仙帚扫艰险,
幸有真心释冷慌。
随境而安筹盛世,
逆天方慧炼纯阳。
黄芽满室生春暖,
自省戏台百样妆。


《孝经纬》说:“(立冬)后十五日,斗指亥,为小雪。天地积阴,温则为雨,寒则为雪。时言小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
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其中降水是气候一个重要要素。
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
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

中国古人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农事活动
在小雪节气初,东北土壤冻结深度已达10厘米,往后差不多一昼夜平均多冻结1厘米。所以俗话说“小雪地封严”,之后大小江河陆续封冻。
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传统习俗
俗语云:“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小雪节气的习俗包括腌咸菜、品尝糍粑、晒鱼干、吃刨汤、酿小雪酒等。
小雪腌菜,主要是北方腌雪里蕻,渍酸菜。“冬腊风腌,蓄以御冬”。
在南方某些地方,在小雪前后还有吃糍粑的习俗。
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是用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
小雪酒是在小雪后,用新粮食酿酒,所谓“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晒鱼干,小雪时台湾中南部海边的渔民们会开始晒鱼干、储存乾粮。

真心可释冷慌,真性更无冷慌。




大雪(大雪节情思)
——释明·流(宸玮)
大雪节时无大雪,
凄清眸里尽凄清。
难寻雁已栖天际,
或盼人能遇梦中。
却叹重重山复水,
徒怜续续夜犹风。
得失荣辱皆尘土,
偏教痴情入此生。


“大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的12月7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大雪是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大雪时节,万物潜藏,养生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在“藏”字上下功夫。起居调养宜早眠早起,并要收敛神气。
大雪节令的特点是干燥,空气湿度很低。衣服宜保暖贴身不使皮肤开泄汗出,保护阳气免受侵夺。

道是无晴,却有晴。不负如来,正是为了不负卿。




冬至
——释明·流(宸玮)
复闻冬至一阳生,
可待惊雷唤潜龙。
澡雪精神尘世掩,
补天志气玉壶容。
十年磨剑未曾试,
万里浮槎何处停。
笑看风云终际会,
轻拨雾霭上灵宫。

冬至,太阳运行至黄经270°,太阳直射地面位置达一年最南端,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
阴到极点,即转阳生。地雷复卦,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七日来复”,第一爻为阳,其余为阴,表示阳气开始出现。人也当效法自然,开始补充自己体内阳气。
复卦六爻代表大雪至小寒的三十天。五天为一侯,一爻代表一侯。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以地球角度观看,天球以青龙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玄武七宿,二十八宿为刻度。
五帝时代我们的老祖宗以春分这一天的初昏作为时间点,把四象的四个基准星与东、西、南、北的四方正向及与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个分至点对应重合。
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

冬至,其中一个说法是数九开始的第一天。这时并不是最冷,因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储热量。“冷在三九”。而“九九”时已在夏历一、二月,因此“九九艳阳天”。
数九,另有一种说法为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开始。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冬至所在的那个月如果是小月,就从冬至当天开始数九;如果是大月,就从冬至后第二天开始数九。

那么哪种是对的呢?
冬至开始数九是根据阳历节气来的。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开始数九是根据干支历得来的。民间说法是根据阴历来的。
从冬至开始数九,比较简单好记。冬至一阳生,是数着阳气增强的过程。九为阳。
冬至逢壬数九,是数着寒冷天气的开始。冬季属水,壬为阳水,代表最强的天干之水。从冬至后第一个壬日开始进入寒冬,三九四九最冷。
这俩种说法都有道理,但从名称“数九”看,冬至开始似更合适,因为九为阳、冬至一阳初动。

“冬至大如年”,自古冬至拜天祭祖。
妇女向尊长敬献鞋袜,小辈拜望尊长。女儿出嫁后回家探亲的,此晚必要返回夫家。
各地有不同风俗,中国北方多有吃饺子习俗。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谁能知而行之,归根复命?




小寒(小寒·折腰体)
——释明·流(宸玮)
小暖小寒撩意绪,
大劫大运历娑婆。
只因离苦不相会,
却为情深欲向佛。
身心坐忘修真善,
山水行吟赏曲折。
莫教今生迷蝶梦,
瑶台尘世俩蹉跎。


小寒在每年公历一月五、六或七日。
太阳位于黄经285°。
今年于今日23时39分始。

名小寒,其实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因有“小寒胜大寒”之说。

小寒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日万物敛藏,养生就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五脏。
冬季和肾五行属水,则调节机体适应严冬“养肾防寒”。
多食用一些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

人生若明理,当知渡人渡己,方能瑶台尘世俩不蹉跎。




大寒(大寒节漫思)
——释明·流(宸玮)
彻骨大寒赋颂歌,
绝知天道定如何。
千年过眼梦无尽,
万象随心意几多。
长把明识寻玉殿,
即将猛虎摒猪窝。
人生一剧惊奇处,
看我演他系你魔。


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
今年于公历2019年1月20日阴历2018年十二月十五日16:59:27始。
大寒为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气,下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了。

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
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采集冰块以及祭灶、尾牙祭等。

本人明属相虎,暗属相猪,为虎落猪窝。
本诗作于己亥猪年,故有“即将猛虎摒猪窝”句。

是虎,扮猪。扮猪,忘了是虎。别忘了是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季有多少个节气,分别是那些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高清图片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金笔小知识】二十四节气之立冬
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2016年12月16日——丙申年十一月十八日
中华万年历天气日历官网:超过一亿中国人的选择【中华万年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