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辑:我心中的经典】之一:《无耻混蛋》(上)

影片信息:

片名:《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 (2009)

国家/地区:美国

语言: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伊莱·罗斯 Eli Roth (segment "Nation's Pride")

主演:布拉德·皮特 Brad Pitt,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Christoph Waltz,梅拉尼·罗兰 Melanie Laurent,黛安·克鲁格 Diane Kruger

 

【光影触动】

《无耻混蛋》—— 一位电影雅痞的顶级“艺术”

The ‘Master-pees’ of QUENTiN TARANTiNO

(文/Liberalist)

关于Quentin Tarantino这位电影鬼才,实在有太多的扯淡谈资。像这样一位由录像店小掌柜晋升大导的传说哥,不难理解他的作品为何都是如此痞气十足、个性鲜明了。如果说他的《低俗小说》像一份囫囵吞枣的劲爽快餐,那么《无耻混蛋》就是在这盘快餐上浇围了陈年旧酿的法式干红,表面上跃居大雅之堂,实质则“本性难移”:古典与现代、紧张与戏谑、恶搞与优雅的有机混搭赋予影片极大的张力,而QT独有的个性风格已经为自己的“艺术”贴上了入木三分的标签。即使不如前作那般露骨,但《无耻混蛋》的“别致恶俗”,好比一座镀了金的痰盂,足够让昆汀借着它“扛鼎”而风光一时了。
《无耻混蛋》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人交口称赞的大气之作,普通观众可能无法接受它的怪异手法、就连QT的忠实影迷也或许会感到一些不伦不类。毕竟,在这样一部布景雅致、色调幽暗,充斥着小语种的唇枪舌战而几无粗口的电影中,实在难以一眼看出昆式的“低俗”元素,倒是多了一份文艺小资的装13倾向。然而,当我们仔细思考着电影中呈现的一切,却发现堂堂外表下遮不住的仍然是那个“衣冠禽兽”;正如经过恶搞的电影大名Inglourious Basterds一样,“阴沟里要死”的无耻痞风才是属于QT的永恒本真。


(下文套用QT惯用的分段叙事手法对电影进行多角度的详细评述,也算是本人对于QT个性“艺术”的小小致敬罢)


意淫二战?

《无耻混蛋》从题材上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战争片,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战争类型片相比,它的“叛逆”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视神马史实的束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编排这些真实历史人物的命运。极端的思维逻辑赋予极端的创作灵感,于是乎我们瞠目结舌地看到了一幕幕不可思议的情节:被血腥割下的死尸头皮、被强行刻上的纳粹额标、被棒球棍爆头的无畏军官、被机枪扫射打烂成橡皮泥的德国元首...一系列恶搞下的战争意淫,爽歪了昆汀自己、也震碎了观众的眼球。YY二战而形成的极致观感使全片的劲爆点十足充沛,而戏谑桥段中的揶揄讽刺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每一位观影者:此品只应“嘲人”有。没错,QT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嘲人”:嘲战争、嘲“混蛋”、嘲自己。然而,就是用这种嘲戏态度玩转严肃的历史题材、与战争的残酷结局反差成巨大的剧情张力,让人在肾上腺素激增的同时,产生一种违心而强烈的病态肆放。你可以说,昆汀的YY二战是一场无法无天的闹剧,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喜欢还是厌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情不自禁地投入其中、随着剧情发展一起癫狂、一起沉沦。颠覆传统的反类型题材、东抄西抄的桥段创意、混搭不乱的编导整合,并聚成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表现“艺术”——一种独属于昆汀的瞎拼八凑与自圆其说。

谁是混蛋?

《无耻混蛋》,顾名思义,影片的中心人物即是“混蛋”。然而,在这部多线索、多角色的群戏中,要确切指出谁是最大的“混蛋”,显然是混乱而没有头绪的命题。正如影片的英文原名Inglourious Basterds一样,这里的“混蛋”必然不是“个人荣誉”,而是属于所有人物的复数形式。纳粹上校Hans Landa是个混蛋,油口滑舌、笑里藏刀的Jew Hunter最后却为了个人利益而无耻叛变,恶哉!美军游击队头头Aldo是个混蛋,把割头皮当战利、把刺标记当艺术,恶哉!德军演员Fredrick也是个混蛋,奸杀数百敌军不喘一气、把妹不择手段廉不知耻,恶哉!还有那位用棒球棍爆头的Bear Jew,越帮越忙、不时短路的德国女间谍,火烧影院的犹太妖姬,甚至是剽悍到不用解释的希特勒、戈培尔...无数“混蛋”的错综交战于此,没有谁和谁最无耻,只有谁比谁更变态!

但是,当一切都硝烟散尽、横尸遍野,“混蛋”灰飞烟灭之末,内心才会悄然顿悟道:其实最“无耻”的“混蛋”,恰是战争本身。 炮弹横飞、鏖杀肆行,私欲与贪婪的漫溢、敌意与仇恨的爆发,令“无耻混蛋”的存在成为必然。在这一幕幕混蛋闹剧的背后,隐现的是创作者对于“战争”——这种原始而特殊的社会现象的讽刺与谴责,以及对于以下这个更深层次原因的尖锐拷问——

人性本真?

诚然,《无耻混蛋》大体上就是一部关于战争的“恶作剧”,各路混蛋的针锋相对,手段之残忍、动机之野蛮、气焰之嚣张,无异于表现主义地丑化人性。但是倘若我们悉心思索其中的一些情节,不难发现QT其实早已埋下了辩证的伏笔:救人未遂而痛哭流涕的法国老农、杀人无数却时刻为兄弟遮风避雨的“恶棍”Aldo、对犹太姑娘产生朦胧爱恋的德军演员、为给儿子庆生而放下屠刀的纳粹士兵、以及最后放映室内的那一瞬良心发现、却招惹杀身之祸的怜悯探看...这些看似与主基调相背的剧情穿插到底是为了表达什么?既有江湖义气的两肋插刀,又有怜爱善意的美丽心灵。简言之,即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永不泯灭的那一抹人性的光辉。人性本真是具有两面性的,而战争的催化则让这截然相悖的两面特质同时发挥到极致,极善、极恶的交叉已经无法用简单的“优劣”来划分。细想,那些行径“无耻”的人物究竟算不算个纯粹的混蛋呢?显然绝非此断,因为种种细节表明,他们同样也有人性之善的一面,而高尚与劣根并存才是人性的本质。

QT其实一直在尝试通过他独特的戏谑风格表现一些有关人性的深层次内涵,正如本片中最为“露骨”的一个桥段:盖世太保与假冒德军的英国中尉掏枪对峙、互指Testicles,很明显是对男性“欲望源泉”的隐喻。人即使不断尝试着鞭挞欲望的根源,却总是无法阻止由它的无尽积聚而最终迸发的战争...人性的矛盾与鄙劣无疑在其中可悲地体现,而这个看似滑稽又猥琐的情节设计实际上却更像是对人性与战争根源赤裸裸的讽刺。

当然,QT不可能在这样一部反类型的战争片中大费周折地说教“人性本真”,不过难以否认的是,即使QT的戏谑风格十足“个人麻痹”,但是在闹剧背后的思想里,却无法掩饰他意识隐处对于“人性本真”的怅叹、无奈、理性,还有希冀。

何为“电影”?

“电影”是《无耻混蛋》中除去战争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元素,当然也是QT所掺杂进去的个人色彩最浓的元素。从影评人出身的英军中尉、到红毯佳人出身的德国女间谍;从战功累累、拍片扬名的德兵Fredrick、到纳粹电影的幕后大佬Goebbels;从故意剪辑胶片的犹太女孩、到最终“结束战争”的电影院大爆炸等等,影片始终离不开QT自己对“电影”这个名词、这类物体、这种艺术的认识与理解。“电影”是什么?这是QT在《无耻混蛋》中自问自答的终极命题。电影可以是一种思想交流的媒介,让德军演员与犹太女孩互相搭讪、让盖世太保与英军中尉对上了眼;电影也可以是一种政治宣传手段,戈培尔用它帮希特勒意淫、德军演员凭他为戎中自傲;但电影,它的本质更是一种介于虚幻与现实之间的艺术载体。虚实相间是它的显性特点,也是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在影片的末段,希特勒的无心自慰、“复仇片段”的发号施令、放映间内外呼应的枪鸣,以及“犹太魔头”映在尘埃之上的仰天狂笑,让戏里戏外的观众都不由自主地陷入迷幻之分不清何者是空中楼阁、何者为身临其境。

QT在《无耻混蛋》中充斥了自己作为一位资深电影人对于影史发展的知识积累与个性见解,比如第四章中英军中尉发表的对约瑟夫·戈培尔、路易·B·梅耶和大卫·O·赛尔兹尼克三者的纵向比较,以及多处对戈培尔的刻意丑化情节(戈培尔和情人翻译的那段闪回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QT这位拍B级片出身的导演对政治宣传电影和商业垄断制片模式的不屑。而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荒诞设计,像影评人和德国女星的介入导致“地下室谈判”崩裂、用硝酸胶片解决二战的种种意淫,既是对自己电影人身份的一种风趣自嘲,也试图用这些不靠谱的线索告诉观众:我也是一个“无耻混蛋”、一个热爱电影、玩转电影的“无耻混蛋”。

艺术“纯熟”?

相信每一位看过《无耻混蛋》的观众都会对其中的一句台词印象深刻:" 知道艺术来源于什么?熟练!",而影片最后“恶棍”Aldo得意洋洋地喃喃一语“这大概是我的杰作了”更是映射了此处的“艺术纯熟论”正是导演Quentin Tarantino的自卖自夸。确实,QT卧薪尝胆近20载才鼓捣出了这部大作 ,反反复复修订了剧本中的每一处细节,几乎每一个角色名字、每一张电影海报都有着像前辈致敬的意味,甚至一反常态、不惜重金地找来Brad Pitt,Diane Kruger这样大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以及Christoph Waltz,August Diehl这些影帝级别的“悍将”(连片中的德语翻译都是大名鼎鼎的德国导演Tom Tykwer),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QT这回的雄心壮志:它,就是我的巅峰之作了!

那么,《无耻混蛋》这部QT的“纯熟”艺术究竟有没有百炼成钢呢?事实上,电影节上的无限风光以及全球票房的可观结果都像世人证明,QT有理由对这部作品如此自信。而客观而言,除了不变的QT个性内核,无论是从导演能力、拍摄技法还是表现手法上,比起当年多少有些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低俗小说》,《无耻混蛋》可谓精致地更上一层,尽管《低俗小说》在一些方面的先驱性是它难以超越的。

这,就是QT自信的“扛鼎大作”《无耻混蛋》。惊悚还是杂耍,聪明还是坑爹、悠情雅致还是闲得蛋疼,在这部影片中可以两者兼有、也可以子虚乌有。对于这样一部既精致而又粗俗的“昆式”大片,只想在最后套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混蛋辞”来囊括自己的看法,即是:“服不服由你,反正,我是服了!”


(背景音乐:Ennio Morricone——Rabbia e Tarantella)

【细节精析】


注:

*本页为纯技术帖,篇幅极长,旨在深入解析影片中每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本人系电影菜鸟,初次创作偏专业型的文章,难免技术失误,望诸位高手海涵;也欢迎大家踊跃指出其中的谬误,以便笔者不断改进!

 

跳转1:没有耐心的朋友可以直接略过本部分。

跳转2:《无耻混蛋》(下)

《无耻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完整剧情拉片大纲
(Liberalist 原创)


前言:《无耻混蛋》不是一部能让所有人都接受的影片,很大程度上也“归咎”于QT独特的“话痨”风格使影片篇幅略显冗长。然而,真正被这部影片的魅力所吸引的观众(比如笔者本人)并不会感到任何繁琐与厌倦,相反,在QT纯熟的镜头语言下包含的缜密细节和精妙台词是这部影片最具风韵的亮点,也正是这些特质造就了《无耻混蛋》这部耐人寻味的经典大作。

下文便是笔者通过镜头语言的技术分析作为切入点而实行的深入探索,试图在这种近乎偏执的细究中进一步品味经典的魅力。

第一章:从前,在纳粹占领的法国...
Chapter One : Once upon a time...in Nazi-occupied France


1、起幅:远景,某庄园农场,房屋与两棵树勾勒出画面主线,景色宜人。屏幕下方的字幕交代了故事起始年代。图中人物渺小,更凸显出大自然的广博、映衬出整体气氛的恬静。

2、一个上摇镜头,很自然地交代了主人公的相貌与“农场主”的个人身份。

3、女儿晾晒床单,出现了机动车引擎的画外音,迫使女儿掀起被褥查看究竟。这个镜头用了极其细微的后景变焦+上下缩回手法(同样的变焦伸缩手法在《低俗小说》中也有应用,详见该片02:02:46),透视汇聚感强烈,诡异至极却是妙到毫巅、即刻紧绷了观众的神经。随着极远景浮现车辆的身影,影片忽然想起了《致爱丽丝》的残篇,以逐渐营造紧张气氛、暗示冲突即将发生。

4、父亲闻声,果断放下伐木刀,神情严肃,似乎表达着不详的预感。

5、接着,勒令女儿迅速进屋。在这个画面中,半身景侧摄的“父亲”面色凝重、仓皇逃跑的女儿以背影作为后景,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一定程度上暗示了父亲心中正承受着激烈的挣扎。

6、用侧逆光拍摄的父亲面部特写,更为直观地印证了父亲心中的痛苦与不安。

7、“父亲”起身准备迎接。这个镜头的构图非常耐人寻味,别出心裁地将伐木刀与木桩作为前景,而把人物与房屋作为轮廓光拍摄的中后景。这似乎暗喻着纳粹军队即将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无情杀戮、以及对主人公和家庭的无限阴影与悲痛。

8、握手镜头特写。纳粹军官的手臂明显伸得更长,这凸显了在这场谈判中Hans上校所占有的完全主导地位。

9、握手程序的中景拍摄。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Hans上校面部是侧逆光,五官明亮清晰;而“父亲”的面部则是完全逆光,对比之下更显阴暗。面部光线的差异隐喻了人物心理状态的巨大反差,而反类型的人物身高安排增加了剧情冲突的张力。

10、进屋后的全景,三姐妹并排站于暗处,反衬出Hans上校所带来的威严与惶恐。

11、Hans上校进屋后发现气氛紧张,立即耍嘴皮子讨好几个女儿。在这个镜头中,女儿的逆光背影作为前景、Hans上校和父亲的侧逆光正面作为中景、后景则是窗户外明亮的田园风光。别致的色彩搭配,正像涌动的暗流,在一片静谧中隐藏着不可预知的危机。

12、随后镜头推半身景,女儿前去关窗。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窗外纳粹士兵戒备森严的景象,在窗外明媚的光线下更凸显出家人置于室内的被动。

13、Hans上校将牛奶一饮而尽。个人估计这个“喝牛奶”的情景多少借鉴了《Léon》,杀手风范隐隐外露...(顺便提一下,Christoph Waltz精湛的演技令人联想到了《Léon》中的Gary Oldman)

14、这句有心亦无心的赞美之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Hans上校的圆滑处事。在试图缓和气氛的同时,也展现出了作为一名谈判专家的深而莫测。

15、侧摄半身景:两位主角面对面互相靠拢,恰巧都置于局部光源之下。然而他们喃喃絮语的台词却是“私下讨论”,情节与画面相逆,这种荒谬的手法再次预警了新的冲突,多少具有些讽刺意味。

16、接下来则是一长段交叉了过肩与半身景的反打镜头。局部光源始终映射于桌面中央,反射到两位人物的脸上则呈现出略微不同的效果:“父亲”的脸部侧光面容清晰,而Hans上校则基本处于暗处,似乎隐隐暗示着这个人物向其本身反派角色的转变。


在这一章节中,Hans上校与“父亲”的谈判才是真正的重点。这段长达15分钟的谈话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步:Hans上校先从“父亲”口中套出对方对自己个人的看法,树立威信的同时,也应景地试探对方的态度,以便在之后作出最为得体的回应。


第二步:“父亲”质问:“我们这户已经查过了,为什么还要来?”Hans为避免真实意图过早暴露,煞有介事地拿出登记簿,并编造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借口,巧妙地将主动权牢牢把握手中。


第三步:逐渐切入正题,Hans表明了搜查对象是Dreyfus一家,却不急于表露真实目的。他先是将话语权转给“父亲”,通过所谓的“谣言”再次向对方施压。随后又佯装核对姓名,实则既凝固谈判气氛,又向躲藏在地板下的Dreyfus暗打心理战,试图让对方在压抑中自乱阵脚。


(这里是段类似于“绕圈”拍摄的长镜头,从多角度体现了两个人物神态上的巨大反差与变化)

(这个镜头巧妙地运用了“升降拍摄”[具体术语本人不甚了解,姑且按机位运动规律主观称之],摄像机沿竖直方向匀速穿越地板而呈现出地下空间,具有很强的设疑性和连贯性。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种技术最早是源于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轰动一时的经典大作《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第四步:Hans忽然转移话题,用闲聊的语气讲起自己的绰号,进而引申到那则精辟的“动物寓言”:老鼠和松鼠长得很像,然而人类对它们两的态度截然不同,缘何?因为你本来就讨厌它,没有什么理由,却是天生就对老鼠充满“敌意”。这就好比德国人痛恨犹太人一样:没有理由,就是骨子里的“敌意”。说这个寓言时,Hans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巧妙地偷换了概念。当“父亲”敷衍般地回答“这是个有趣的观点”时,Hans敏锐地抓住契机、反讽一辞“其实和你的想法一样”,便成功地将德国人的排犹意识瞬间灌输入这位木讷的法国农场主脑中。鉴于前面Hans早已通过各种谈判技巧将主动权牢牢掌握,“父亲”即使心中仍在挣扎,口头上也毫无还击之力,只得唯唯诺诺地接受这些“理论”,却不知一时的不坚定即将酿成大错。


第五步:在进行了前面一大段的铺垫之后,Hans开始展露锋芒:“老鼠可以隐匿在鹰都想不到的地方”,而本尊来的目的,就是完成这种不可思议的“壮举”,才能对得起本尊这给力的绰号呀!说完这段话时,很明显法国“父亲”已经完全跟不上Hans的思维节奏,接近于束手就擒的状态。


第六步:Hans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条件:“告密者活,逆我者亡”,这无疑是一颗即将投下的重磅炸弹,再加上Hans若无其事地掏出德国大烟斗来吞云吐雾、当面挑衅,“混蛋”腔势尽显,在多重压力下“父亲”终于崩溃,选择了妥协。至此,谈判结束,Hans可谓取得完胜。


(“对峙”这段用了反打的手法,从近景逐渐慢推至人物面部特写,节奏把握得极度紧绷。而通过两位人物的面部表情对比不难发现,Hans自始至终保持镇定,而“父亲”眼中流露的却是无尽的懦弱与绝望。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一目了然、深刻而明晰。)


然而在谈判过后,影片中还加入了一段“语言切换”的插曲。所谓“为了让犹太懦夫死得其所”而特意切换回法语模式,Hans这一招极尽傲慢与讽刺意味,再次升华了他在这一章中的“超级混蛋”形象。

(全片也不止一次地暗示了德国人在语言学上的优越感)


17、俯拍视角的机枪扫射,一段最原始的暴力“美学”。

18、由天花板悬拍切至地面仰拍镜头,充分展现了空间的局限与窒息的节奏,达到了出色的悬疑效果。

19、Shosanna勉强逃出而一路狂奔。这个镜头通过门口光线的巨大反差映衬出了人物逃脱黑暗魔爪、追求光明自由的迫切心境。另外,多路评论都认为,这个“门口逃脱”的镜头设计多少借鉴了John Ford的经典西部片《日落狂杀》(The Searchera,1956)

20、逆光拍摄Hans的背影,进一步妖魔化Hans的“混蛋”形象。

21、满面尘灰的Shosanna从死亡小屋中侥幸脱险,这一段跟拍镜头运用侧面特写,极具震撼力地表现了Shosanna此时的悲痛欲绝。

22、Hans的谢幕。一句皮笑肉不笑的“再见”,又将这位无耻之徒的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23、再次回到了田园风光的大全景,一切归为平静。

 

本章小结:作为一部电影的开场白,这一章长达20分钟的篇幅多少有些冗长,致使其无法恰如其分地把握观影节奏。然而,作为QT电影作品的一部分,这一章却富有QT个人风格的一切必要元素:话痨、隐喻、暴力、无耻...再加上“一反常态”的优美画面,很好地为之后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

 

本章“究极混蛋”:Col.Hans Landa

(本页背景音乐:Ennio Morricone——The Verdict [Dopo La Condanna] )

 

 

 

第二章:无良杂军
Chapter 2 : Inglourious Basterds


1、起幅:俯拍视角,“混蛋”军一字列队,其首领Aldo从镜头右侧逐渐走向中间。

2、随后切到正脸近景,Aldo开始发言。

3、从士兵身后拍摄的过肩镜头,机位向右平移。

4、再切向反面,用Aldo的主观视角拍摄列队半身景。由于Aldo身材高大,镜头方向略微向下倾斜,表现出Aldo巡视时所展的威严。

5、在一连串的3、4号镜头交叉剪辑后,镜头给了Aldo一个面部特写。在这幅画面的后景中我们看到了不与士兵同列的Donny,也暗示其“小头目”的身份。

6、后面直接给了Donny一个半身景镜头。人物诡异地一笑,也为后来其“暴虐纳粹”的情节埋下伏笔。

 

现在,我们仔细分析一下Aldo对士兵的这段“宣言”:

1、队伍背景:由8个犹太裔美国士兵组成,将被空投至法国佯装平民,以游击队形式执行任务。

2、行动目的:对纳粹疯狂杀戮(“任何身穿纳粹军装的人”),通过最残酷的折磨给所有德国士兵留下心理阴影。

3、杀戮方式:像“印第安人抵抗”一般残酷无情(“纳粹没有人性”),对战俘割下头皮作为战利品。

4、最终目标:每人100张头皮。

5、历史背景:反法西斯“舰队即将起航”,其实也暗示了战争即将跨入尾声、德军大势已去。然而在这种背景下,这支仅有9人组成的“混蛋”军仍然无畏地远赴德国(“由斯莫基山脉出发、穿过5000英里水域、横跨西西里岛、从飞机跳伞降落”),究其原因,无非是个人仇恨的发泄。这样庸俗而无良的杀戮动机无疑是奠定了“Inglourious Basterds”作为无耻之徒的基础。

 

在列队段落结束后,剧情瞬间由希特勒声嘶力竭的咆哮转而跳接至德军总部的场景。

7、在这一段镜头中,所有希特勒的半身景都采用了仰拍视角,以凸显出希特勒作为“元首”的绝对统治力和威慑力。

8、在这个画面中,背景的希特勒画像再次映衬出其在德军中鼓吹出的高大形象。

9、这段台词可谓嚣张到露骨的地步。还记得第一章中Hans的“老鼠寓言”吗?在希特勒的话里,犹太人更是只能给耗子塞牙缝、甚至连老鼠还不如!

10、在处理“犹太熊”的信息时,希特勒的做法可谓掩耳盗铃、欲盖弥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自我意识的无尽膨胀。这一点在末章中也有多处反映。

11、用轮廓光拍摄的德军士兵行走镜头,人物形象极其暗淡,凸显出人物心情的沉重与整体局势的紧张。

12、侧摄谈判桌。通过两人物之间高度的差距、视线的平俯、色彩的对比,可以看出希特勒在军中的绝对强势地位,“神圣而不可侵犯”。

 

在中士道出“无良杂军”的行径后,影片进入了当时几名纳粹被“混蛋”军残害的完整片段插叙。

13、平移侧摄全景,两边的拱形桥洞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纵深视效。

14、下移全景,交代了“混蛋”军根据地“四面埋伏”的景象,凸显出几位纳粹战俘身陷囹圄的窘况。

15、Aldo的机枪和靴子的大特写以后迅速切入人物正面七分景,展现了Aldo的领导地位。

16、德国中士Werner出场。这一段用了升格摄影,正面半身景的慢速跟拉中夹杂了一瞬间的主观镜头。

17、留意一下这两个镜头中的后景,分别是受惊的纳粹战俘与拿枪瞄准的“混蛋”士兵。所有这些细节的作用都是为了反衬德国中士视死如归的镇静与坚定。

18、跟拉镜头逐渐由平视转为略微向上倾斜的仰视角,将德国中士高傲不屈的气魄完全显现,可谓“霸气外露”。

19、一个下摇镜头过后,中士蹲下与Aldo平视,谈判正式开始。这一段运用了普通的过肩镜头反打。

20、Aldo提到了队中的刺刀杀手Hugo Stiglitz,镜头转换为鸟瞰视角,表现出人物的高高在上。

21、对站在山坡上的Hugo Stiglitz进行仰拍、配合Hugo嘲讽性地大笑,颇具戏谑效果。接着便是一段即兴的旁白插叙。

22、在插叙中,这个对着报纸的横向平移镜头侧面说明了Hugo巨大的残害力。

23、仰视角的正面跟拉镜头。德军降服了Hugo并送其入狱“作为榜样”,这个荒谬的行为其实也从侧面映射了德国纳粹的“了无人性”。

24、这段插叙以动作戏为主,剪辑十分快速凌厉,其中构图的最大亮点在于光线的对比控制非常柔和,而每个人物正脸光线的“阴晴不定”也模糊了类型片中所谓“正反派”的明确指向性。

25、解救场景。“混蛋”军参差战列,Aldo从后景走向中景,谈话时军中突然开火。这个场景层次分明,再配合滑稽的背景音乐,具有相当的悬疑性和讽刺意味。

26、Aldo侧身向Hugo套近乎、以求贤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纵使两人高度差距明显,但是面朝同向、视线更是同一焦点,这已经暗示了两人心思恰巧不谋而合。

27、插叙过后,Aldo与Werner中士继续谈判,镜头又回到了19中的交叉反打。这一段两者完全平视,氛围略显放松。然而,Aldo的谈判技巧显然不及第一章中的Hans上校,因为他几乎完全是直截了当地向对方提出利害条件,没有任何心理上的施压,而生活化的语言(比如“德国三明治”)使之更像一段闲侃。结果也是不出所料,德国军人“婉拒”。

28、本章的转折点在于此时突然出现的画外音——“犹太熊”的杀人魔棍。这时镜头突然切到一旁“观战”的战俘,惶恐的神情溢于言表,与谈判中的德国中士形成鲜明反差。

29、在Aldo的无耻条件下,一向镇静的德国中士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一句F*word不仅彻底打破沉寂,也将本剧中可能是唯一一位“非混蛋”的“高大全”形象毁于一旦。

30、镜头转为大全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上散落的德军尸体,整体气氛阴森恐怖。

31、正面仰拍Aldo起身让位,同时也可以注意到后景围圈的“混蛋”士兵,预示着Werner中士大难临头,所谓的“谈判”也就此结束。


在这一章节的谈判中,我们看到的是几乎没有什么高超技巧的Aldo和一位坚韧的德国中士,这无疑相较第一章少了不少亮点。然而,正是这样直白的风格,反倒是更凸显出“混蛋”军蛮不讲理的无耻行事,这和第一章中Hans的含蓄、狡诈大相径庭,但所取得的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别。所谓“换汤不换药”,无耻之徒的本质是无法被掩盖的。

32、接下来是组交叉剪辑,融合了Werner中士由近景到面部特写的慢推、黑洞由远及近的慢推、Aldo在一旁“咀嚼食物”的半身侧景以及另一位纳粹战俘方寸大乱的面部特写。这段镜头将Werner视死如归的无畏、纳粹战俘心慌意乱的无神和Aldo残忍冷酷的无耻所表现得淋漓尽致。

33、在一段后拉镜头中,“犹太熊”华丽登场,背景音乐也由诡异低音变成明亮的主旋律。

34、“勋章”的大特写,极尽藐视意味。

35、人物对峙时,Werner的特写是俯拍视角、“犹太熊”则是仰拍,两种技法分别突出了德国中士在重压之下的坚定不移、以及“犹太熊”对敌人的痛恨入骨,暗示着冲突即将爆发。

另外,这两幅画面仍然存在一个特别的共同点,那就是在拍人物面部特写时都没有从正面入手、而是略微带有一丝歪斜。个人估计是为了撑开面部在整个画面中的占有范围,更加凸显出对峙时空间的狭小、以增加整体的窒息气氛。

36、Donny“爆头”之后,摄像机全景外拉,周围的“混蛋”军一阵嘲讽性的大笑,给围困的战俘施加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这为后来战俘屈从埋下了伏笔。

37、在击毙了一名战俘后,新的一轮谈判开始。镜头不断地进行上下左右摇位,将四个拍摄对象:Aldo、翻译Wicki、纳粹战俘以及地图流畅地连贯在一起。

38、在短暂地切回“与元首谈话”的主线之后,镜头又继续重返“混蛋”军的副线。Aldo告诉战俘:“给你丫作个记号纯粹是为了宣扬俺们的V5”。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侧摄半身景:Aldo的囧字眉与歪曲嘴型极具挑衅腔调,似乎是刻意昭示自己的“混蛋”本质。

39、Aldo继续他那漫无目的地闲侃,甚至一开始还夸对方“孝顺”。然而之后Aldo亮明了自己的独特作风:“军装不能代表你!丫的你骨子里就一没有人性的纳粹,你这辈子就别想脱离干系!”讽刺与厌恨的思想尽现。

于是,通过近推镜头的大特写,我们第一次看到了这个贯穿全片的“人肉标记”。

40、本章落幅。以纳粹士兵主观视角的仰拍。在两位“混蛋”军的调侃中(把杀人当打棒球、把刻头皮当玩“艺术”),又一次见识了他们“无耻”与“变态”的功力。而这个镜头也与全片的落幅相呼应,使章回形式的电影不失连续性。


本章小结:本章是全片中动作戏较多的部分,在动作方面继承了QT偏好的凌厉风格,潇洒的剪辑以及升格镜头的运用营造出独特的观感。同样,丰富多变的台词也清楚交代了故事发展的细节,通过多角度全面塑造了这个故事的第二条线索:“无良杂军”(Inglourious Basterds)。


本章“究极混蛋”:Lt. Aldo Raine 

(背景音乐:Ennio Morricone——The Surrender [La Resa])

第三章:巴黎的德国之夜
Chapter 3 : German Night in Paris

1、相较于第一章,本章的起幅更为简洁。黑色背景直接衬出白色字母,交代时间:1944年6月。而这样的色彩搭配也为全章定下了阴沉的基调。

2、描绘“电影院”和女主角的长镜头。运用升降摄影、镜头略微外拉,由局部到整体地一扫全貌。其中镜头的焦点始终没有脱离人物运动,机位随着女主角下楼、上梯而相对应地升降起伏,同样很好地交代了女主的工作与身份。

3、展现对话时采用一段由仰拍和俯拍镜头交叉剪辑的上下反打,暗示了两人之间固存的差异。在这段对话中,德国士兵先从电影院聊起、道出自己“超级影迷”的身份,随后又有意无意地谈到了德国电影。

4、镜头切到仰拍视角的女主半身景。在这幅画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后景的电影院头图正是里芬斯塔尔《帕鲁峰的白色地狱》(Wei?e H?lle vom Piz Palü, Die,1929)的电影海报。士兵暗讽女主喜欢德国电影,这多少惹恼了本就不怎么舒心的女主。然而对于想和女主套近乎的纳粹士兵来说,这一招却受到奇效:女主下梯与他当面交谈。

5、一段平视角度的过肩反打。女主显然有些被激怒,但她仍然十分镇静地暗示德国士兵:“我们法国人不像你们这般无耻”,言辞架势中蕴含高贵之气。不过德国士兵同样反映敏捷,一句应景的“德国人也一样”迅速缓和了谈话中已初现端倪的政治意味。

6、侧摄半身景。女主用左手潇洒地抽出证件,眼神轻蔑而咄咄逼人,似乎在无奈中表达一种不屑的傲气。相对而言,德国士兵倒是处处谦让、满面诚恳,在些许羞涩中流露出对女方的好感。

7、倾斜视角的女主身份证的特写。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身份证上显示的生日为1926年5月,也就是说当时(1944年6月)女主刚满18岁。然而第一章中农场主LaPaditte曾称Shosanna已经18、19岁,4年过去后理论年龄应该是22岁左右。这个生辰的不对应已经暗示了女主“身份伪造”的细节。

8、在简单而略显尴尬的自我介绍后,德国士兵消失在夜色中。这时镜头给了女主一个正面半身景,她的眼神十分耐人寻味、紧张与仇视中夹杂着朦胧的善意。

9、这个场景也许是本片中最为柔和、最为别致的画面了。无论是从色彩搭配、光线布局、还是物品位置、人物神态,都达到了一种难以言尽的极致静态美感。只可惜对于身处乱世之中、心头交杂着复仇火焰的女主而言,这样短暂的闲适仅是一瞬奢侈的心灵慰藉罢。

10、德国士兵进入咖啡馆。镜头从两个不同的仰拍角度入手,突出高度与视线的差距,鲜明地体现了女主对德国士兵的冷淡态度。

在这一段对话中,女主一开始便礼貌地表明自己“不共戴天”的立场。德国士兵一度表示“我只是穿军装的人”、试图抛开政治偏见不谈以示真心。然而身为曾经亲眼看到家人被残害的犹太人,女主显然是不能接受一位纳粹士兵的殷情,于是反讽一句狠话:“如果你特别想找个法国女朋友,就去维希(Vichy)吧!”如果笔者没有记错的话,这里的Vichy应该是指1940年法国被德军占领后所建立的傀儡政府的根据地,即"维希政府"(Régime de Vichy)。显然,德国人可以在傀儡政府地区为所欲为,而这种状况,一定是法国本土人民(尤其是法国的犹太人)所极度厌恶与痛恨的。实质上,女主所说的这句话不仅仅是无奈中的反抗,更是对自尊心超强的德国人的一次刻意冒犯,这多少也为第五章中Fredrick在放映厅勃然大怒埋下伏笔。

11、然而,正当Fredrick无言以对之时,德国军官的忽然现身道贺成为了转折点。镜头中,德国军官的身影从琉璃背后一直移动到小门,最后开门闯入。这样的设计略显突兀、却不失连续性,很好地把握了转折的节奏。

12、随后镜头转到侧景,德国军官与Fredrick握手。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军官的平视视角与女主的仰视视角都聚焦在Fredrick笔挺的身姿上,而窗外建筑的后景更是在仰视角拍摄范围中显得相对低矮,更凸显出Fredrick此刻的高大英姿。

13、在“不速之客”的出现之后,女主对Fredrick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这个镜头中,近景表现了女主上抬的下巴及微皱的眉宇,一脸邪气又满面狐疑;而画面右侧几乎完全被失焦的黑色背影所覆盖,使观众对Fredrick的身份更加充满不确定的悬念。

另外,在这组对话中,当女主再次质问Fredrick的身份时,他巧妙地重复了自己的回答“我只是穿着军装的人”。与第一次回答不同的是,在与军官握手之后,Fredrick的形象博得了应有的尊重、不会再遭受女主的冷眼。而第二句回答“德国士兵都是别人的儿子”则更是其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14、不过,就当德国士兵已经与女主同座之际,又有两位“崇拜者”突然闯入。这时镜头主要集中在女主正脸近景与女主主观视角之间的交叉,Fredrick继续他那颇具绅士风度的言行举止,而从女主不断变化的眼神中不难看出,她从对对方的不屑态度逐渐转为一丝敬意。

但是,在这组镜头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细节是,那位索要签名的红衣女性竟然是极富浪漫主义的法国人!(从她转身说法语和签名上的一句‘Amour Babette’、还有传统法式贴面礼中可以推断)这一荒谬的行径多少引起了女主的反感,也为本场景戏最后的冲突作了铺垫。

15、重新同座后,又是一组摇摆于近景与面部特写的反打镜头,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双方神态上的变化。女主一开始透露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的崇拜。然而当谈话继续深入后,女主逐渐对庞大的杀人数字感到毛骨悚然,而当德国士兵无意间提到戈培尔和自己主演的电影时,对于电影特别敏感的女主被彻底激怒。短短两分钟的对话,德国士兵让女主刚刚对他产生的好感轰然倒塌,翻脸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不过,当我们仔细分析这段对话时,里面暗藏的不少细节确是可以解释女主这样的态度巨变。第一,Fredrick能把三天内每天所杀的人数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均为大数字),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纳粹惨无人道、把杀人当儿戏的本性。第二,德国方面称其为“德国中士约克”(German Sergeant York),实际上“中士约克”的典故来源于一战时期曾经单枪匹马歼灭德军的美国大兵Alvin York的事迹,“德国中士约克”这个名词本身就有很大的讽刺意味(试想,纳粹军自尊心如此爆棚,怎么也应该称那个美国人为“扬基中士左勒”啊!),而Fredrick更是廉不知耻地引以为荣,二楞气质尽显。第三,Fredrick答应戈培尔出演自传,自以为能成为下一个范·约翰逊(Van Johnson,美国著名演员,多次出演美军战争英雄),孰不知戈培尔乃第三帝国宣传部长,他的那句“很滑稽”(Comical)更像是他自己的政治概念极度模糊的直观体现。Fredrick本意一定是想通过电影这个共同爱好来讨好女主,却不经意间弄巧成拙,纳粹固有的本性配上举棋不定的政治方向令女主不仅颇受刺激、更倍感其虚伪面目。综上三点,形成了谈崩的导火索。(友情提示:本段完全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16、“咖啡厅”段结束后,镜头又回到了电影院,这时呈现的是俯视角的女主七分景,画面左侧的中景交代了胶片运输车和电影院的另一位工作人员——Marcel,同时也从谈话中得知两人较为亲密的私交。

17、一段以女主角为中心的慢速跟摇过后,镜头从人物右侧转到左侧并逐渐拉成仰视,当女主角视线朝向镜头时,出现了“刹车”的画外音,便自然而然地切换到地面场景、非常顺畅。

18、在一段交叉仰视角(女主)与俯视角(德国军官)的反打镜头后,女主下梯走向军官。这时画面用了过肩拍摄,第一幅以女主正脸为中心、在德国军官高大的背影前衬托出女主身形瘦小、势单力薄。切向第二幅则以女主背面的金发为中心,两位军官目光斜下聚焦,配合“大盖帽”的阴暗面部形象,更凸显纳粹的威慑与严肃。

19、随即切入宴席场景。先是一段以戈培尔为中心的慢速跟摇交代了出席的人物(戈培尔、翻译、左勒中士)。留意一下这时戈培尔交谈的台词:“美国奥运金牌都是黑人拼来的”,既表达了对美国的不屑、又暗藏了德国人对黑人的鄙视。(这一点在第四章“地下室”戏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20、女主进场。在这段以女主为中心的跟移镜头中,可以看到德军上校Hellstrom为她保驾护航,神情严肃、举止严谨,他的绅士派头已经初露端倪。

21、接下来两个Fredrick的镜头均运用了背面跟推,具有一定的设疑性。

22、简短的介绍后,戈培尔与女主握手。这个近景镜头中,仍然能清楚地看到,戈培尔仅仅用了三根手指头(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也就是第四章所说的the German Three),便轻松握住了女主娇小的手掌,这不仅是压倒性权势的体现、更是自我傲气的无穷外露。同样,本画面的后景、即戈培尔的翻译作无视状,也与戈培尔的轻蔑神情相得益彰。

23、在介绍到翻译小姐时,镜头给了女主一个正脸特写,接下来便是她脑海中YY的一段闪回(闪回内容太XX,在此免帖)。这个设计非常荒谬,因为女主想到这件事与主体情节几乎毫无干系,笔者至今百思不得其解。这个Flashback的最大意义也许只是为了讽刺性地透露该法国翻译其实是戈培尔的情人,毕竟大家都知道在场的Fredrick法语非常好且与女主有一定接触,根本就没必要画蛇添足地再多一个所谓的“翻译”。

24、全体就座后谈判开始,镜头再次以“戈培尔”为中心、沿着圆桌边缘环绕式移动拍摄一扫全景。这时可以留意到餐桌的最左端居然还摆放了一只毛色阴暗、龇牙咧嘴的宠物狗。姑且认为是为了暗示戈培尔和他“翻译”的贪婪本性罢。

(组合图1)

(组合图2)

25、第一阶段谈判(也就是Hans出现前的一段)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每个人物正面半身或近景的交叉剪辑(见组合图1)来细致表现角色的神态变化,但是也不乏一些特殊的空间设计,比如组合图2中的圆桌全景镜头以及女主背影的过肩镜头(可参见本章18号镜头),都通过人物的占位表现了女主所处环境的压迫感。又如组合图2中右上角上校Hellstrom的抽烟镜头,用有限的纵深描绘出女主被包围的状态,同样十分精巧。

简单整理一下第一阶段谈判的脉络:

1、戈培尔先恭维德国士兵,给足面子的同时,也变相地向女主施加压力。

2、戈培尔详细询问电影院的规模,女主的回答令他不甚满意。

3、德国士兵以“观众阶级群体”的名义说服戈培尔,让戈培尔重新考虑审查这个电影院。

4、戈培尔答应士兵并决定亲自去影院视察运营,随着Hans上校的出现,谈判结束。

在整个谈判中,戈培尔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但是最终的结局却与他事先料想的相逆。缘何?全是因为Fredrick的给力演说。就是这样一位曾经表态“这部电影很滑稽”的本色演员、一位政治意识模糊的二楞士兵,却突然在公众场合头头是道、说服众生,他这样无中生有的所作所为,其实说白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个合理的机会泡妞!孰不知这一番煞费苦心,反倒让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女主必须接下“首映式”的烫手山芋。Fredrick究竟本性是无知还是虚伪,我们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也是“电影院大杀戮”的始作俑者之一:出于“泡妞”的私人目的而怂恿所有德军高层共赴“火场”,思维真是一根筋得可以。所以,授予这位相貌堂堂、彬彬有礼却鲁莽自私的德国士兵以“混蛋”之名是丝毫不为过的。(友情提示:本段为自我胡侃,绝非刻意冒犯,观点仅供参考!!!)

26、然而Hans上校的突然出现打断了原本气氛尚属愉快的谈判。这时画面一个顺着Hans低头的下摇转到女主的近景,女主吓得一翻白眼,镜头便巧妙地叠化、闪回Shosanna 4年前死里逃生的悲痛记忆。短短的几秒钟便很自然地提示了Hans与Shosanna的世仇关系,为第二阶段的谈判奠定了基调。

27、Hans伺机控制住本以为躲过一劫的Shosanna。这个画面中,女主身边的人们均身着暗色外套笔直站立、达到了“遮天蔽日”的视觉效果,更凸显出女主此时被围困的尴尬窘境。

28、Hans强行摁下女主之后,泡妞心切的Fredrick试图上前狡辩,这时的谈话始终保持着“画外音”的状态,镜头停留在Shosanna的正面近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女主在其中有那么一瞬间的头部颤抖,这,是不经意间的恐惧?亦或是她对德国士兵犹存的一丝好感与怜惜的下意识体现?

29、又一场谈判正式开始。在这段谈判中,人物的画面表现主要为半身景过肩镜头夹杂少数的面部特写(主要是女主)。这些并非本段的精辟之处,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Hans开始聊正事之前的点餐。“一杯咖啡、一杯牛奶”,Hans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所点的“牛奶”恰恰暗示了Shosanna 4年前的那场灾难。然而与之前不同的是,第一章中Hans口口声声说自己“只喜欢喝牛奶”而拒绝了葡萄美酒,这回反倒是自己主动避嫌,不知他是变心了还是刻意为之?

其实在这段谈判中,仍旧有不少突兀的细节同样表现了类似的差异。比如Shosanna用餐时是右撇子标准的左叉右刀,而在第一章中用右手写字的Hans却是右手拿叉,且在用餐过程中根本没有用刀;又如两者的抽烟姿势,Shosanna是左手拿烟、Hans则完全相反。简短的用餐过程中一般不会仅仅为了展现这些细节而磨蹭半天,愚以为如此安排一定是别有用心的。

30、最后,还是这个“德国烟”的镜头略微体现出了Hans的一些表意:求同存异、保持距离才是“和平谈判”的王道。其实这段的一些镜头中暗示了Hans和Shosanna早已互相认出对方,然而深谋远虑的Hans显然不会为了一个漏杀的犹太女孩而搅乱已经初步定型的德军电影院计划,更何况从后章中也可得知Hans的终极目标并非为了帮助德军“排犹”,而是为了贪婪的个人利益。因此,这段谈判最终在一大堆突兀的细节中草草了事,仅仅拟定了Shosanna亲自当放映员的计划而没有其他的得逞,

31、预示谈判结束的特写。半支“德国烟”径直插入犹太女孩感觉“非常可口”的奶油中,讽刺隐喻尽显。

32、谈判结束后Shosanna的面部特写。紧张与悲痛繁复交织,也为后来她决心复仇埋下伏笔。

33、透过铁栏杆斜向拍摄的全景,表现来访的德国人带来的一种束缚的阴森感。

这段边走边聊中,Shosanna无意提到了一位自己喜欢的德国女演员Lilian Harvey,继而引发戈培尔勃然大怒。实际上莉莲·哈维一直是位反纳粹主义的旅法演员,多次帮助身边的犹太朋友躲过纳粹魔爪,作为纳粹德国的文化带头人物,戈培尔对莉莲·哈维的极度反感是显而易见的。

34、在接下来Marcel与Shosanna的对话中,再次采用了普通的交叉反打镜头。值得留意的是以平视视角拍摄Shosanna仰视动作的镜头,在画面中Shosanna上扬的尖下巴与上翻的眼白非常扎眼,主观上有相当程度的蔑视与仇恨之意。这个脸型也与最终她所制作的报复性影片中的造型相呼应。

35、在一段解释“胶片易燃性”的插叙过后,对话逐渐进入本章落幅:楼梯上七分景的俯拍镜头,Shosanna尖锐的眼神仰视着自己唯一的搭档Marcel,表明了制作报复性影片的目的,也暗示着自己将会是整部影片中的又一个“无耻混蛋”。


本章小结:平心而论,本章的故事是全篇起伏最小的一段。冗长的对话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而大量的人名典故以及若隐若现的细节安排也十足烧脑。然而,本章的作用却相当于全篇中的枢纽,充分的叙述将第一章与第五章的相关线索完美联系,是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衔接与铺垫。

 

本章“究极混蛋”:Pvt. Fredrick Zoll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食物链顶端的“流氓”导演
《Un Amico》附小提琴谱-电影《无耻混蛋插曲》
昆汀,一个被导演耽误的段子手
德国 Hans Thoma 油画作品欣赏
美国/德国剧情/战争/冒险片【无耻混蛋】
英文句子:Hans是一个学生 他是德国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