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标题:电影中体现的自我同一性迷思和心理连续性演绎副标题:——以《前目的地》《穆赫兰道》《致命ID》为例的多角度考察
在所有艺术中,人是表现最多的元素,探讨人的命运,思考人的生死,是一切艺术不可回避的主题,电影艺术也同样。而表现人最为深刻的着手处,就在于回本溯源地挖掘人性,展现人心理和精神的内部发展变迁,以及它们和人类命运的关系,这样的电影,自然就具有了哲学思辨的意味。例如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海因莱恩的小说《你们这些回魂尸》改编的科幻电影《前目的地》。

1945年,女婴简被丢弃在孤儿院门前,1963年少女简遇见一个男人,相恋而后怀孕,但那位男人竟悄然无息地离开了简,之后简产下一个女婴,但是手术时大出血不得不切除子宫和卵巢,此时医生意外发现简体内还有一套男性生殖系统——即简是双性人,为了让其拥有一个正常性别继续生活,遂通过一系列变性手术将其改造为男性,同时简也改成男人的名字约翰。不幸的是,简生下的女婴在医院育婴房被偷走,从此简(也即约翰)开始了一个人散漫无依的生活。1970年,约翰在酒吧遇到一位神秘的时空特工,时空特工表示可以带约翰回到1963年,杀死那个当年背弃自己而去的男人。随后约翰回到1963年,却无比惊讶地发现自己就是当初还是少女的自己所遇到的那个男人!并且他爱上了当初是少女的自己,重蹈了一遍爱情的覆辙。之后神秘的时空特工秘密穿越到1964年,去医院的育婴房偷走了简生下的女婴,然后带着女婴穿越到了1945年的孤儿院,把婴儿放在了孤儿院门口。接着,时空特工又回到1963年,劝说热恋中的约翰离开当年的自己(少女简),并把约翰带到1985年的时空局总部,培养约翰也成为一名时空特工,去阻止过去时间中出现的一名屡次作案的恐怖分子“炸弹客”,约翰在那次任务时毁容,濒死关头终于安全穿越回到1985年的总部,接受整容后,他的面貌竟然就是在酒吧里碰到的那位神秘的时空特工——约翰自己成为了那个特工,或者说那位特工就是约翰,也是少女简,也是孤儿院门前的女婴,他最后一个任务是去到1970年的酒吧招募自己,此后便可退休,去往另一段时间里度过余生。可是意外的是他根据种种线索终于找到“炸弹客”,却更加诧异地发现“炸弹客”竟然是年老后的自己!他惊骇之下表示难以接受,毅然开枪杀死了“炸弹客”,也即是杀死了年老后的自己,随后的岁月中他因精神问题,自己终究还是变成了“炸弹客”。至此,一个关于“自我”的“闭环”就已完成。

影片里出现了同一个人的五个不同时期的不同身份:孤儿院门前的女婴、陷入热恋的少女、变性术后的男人、中年的时空特工、老年的炸弹客。而电影中上演的时间线闭环即为:我诞造了我,我爱上了我,我背叛了我,我杀死了我。

此片最显而易见的哲学意味就是宿命论,封闭的命运构成的单面莫比乌斯环,自我重复、自我循环,因此下一个目的地也是“前目的地”。但我想特别提出的,即该片以隐喻暗示的方式涉及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哲学命题:自我同一性问题。或者说“我何以为我”、“以何构成我”。心理学认为,自我同一性是身份证明的过程,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的自我。简单理解就是把自己“众多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这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当然这仅仅包含了意识层面,从唯物的角度来考察,一个人的同一性还当包含实存躯体的同一性。这势必会引发一些疑问:究竟是肉身的躯体定义了一个人,还是精神意识以及情感定义了一个人?人的精神意识总是同一的吗?

本片的主人公简(或约翰),不管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状态,比如先作为女性存在,后作为男性存在;先作为时空局的特工,后作为炸弹客;年轻的自己、中年的自己、老年的自己彼此之间发生矛盾尖锐的正面交锋,这些无不暗示了一个人的“自我”,并不总是“同一”的。这些情节当然是借助“穿越时空”这一科幻的手段来使之发生的,但其隐喻之处在于,即便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人的自我也依然不同一。身体的年轻强健和病弱衰老会展现出两个极端的差异形态,而意识的变化则更为惊人——热恋中的情侣对彼此的浓烈爱意,在分手之后可能转而化为敌对尖刻的恨意,年轻时所爱的人或事物可能会在中年后淡忘,曾经所不齿的东西很久之后可能会习以为常。因此,当我们在谈论“我”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个相当不稳定的、内涵模糊而难以确定的、晦暗不明的主体,这种“不同一性”是多层面的。

首先是不同时间的自我意识的不同一。自我与不断变化的经验绑缚在一起,很可能不会前后一致、经久不变,信仰和欲望也不一定能和从前一样严丝合缝地对到一起。自我只是偶发的感官刺激与认知的集合体,而内核却空空如也。认为人性总是一以贯之的观点近乎一种幻像,因为它压制了自我内部的冲突。心理学强调青少年向成年过渡时的自我同一的完成象征着成熟,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总是“不具足”的,远未“完成”的,而很多文学作品也承载了这一理念,现代文学中很多人物都是反序列、反纹理空间的独自存在,是不确定的变体,不隶属于任何既遂的、固化的价值参照系,譬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主人公利奥波德·布卢姆,所为欧陆基督教氛围中的犹太人,作为出轨的歌剧演员的丈夫,一直在自我认知的身份危机中徘徊,全书一切情节虽都发生在18个小时之内,但仅仅在这18个小时中,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变化就已纷繁复杂。此外,博尔赫斯的小说也经常涉及身份的不确定性,正如其名篇《小径分叉的花园》中所说:“因为时间永远分岔,通向无数的未来。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能成为您的敌人。”而《前目的地》这部电影以科幻隐喻的方式完美贴合了“时间永远分岔”这一点,“时间永远分岔”实际上指的是人对于自身在时间中的行为的难以预知,不同的行为选择发展了不同的关于自身的可能的历史。

其次,在同一时间人的意识和潜意识的不同一。自弗洛伊德的学说问世后,身份的传统观念遭到挑战,据此观念,可感知的人生仅仅是自我的冰山一角,深层的自我处于通行的观念、情感、个性、道德观念,以及日常人际关系的反面。自我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驾驭的,它自有一套神秘的逻辑和运行轨道,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于真正的自己是全然陌生的。由潜意识主导的梦中的人,其自我不停地融合、分离、溶解,再次结合,秘密地交换无数碎裂的临时身份。关于潜意识的弗洛伊德式的理论,电影《穆赫兰道》的诠释堪称典范。这部影片采取了倒叙的方式,前3/4部分实际上是女主的梦境。《穆赫兰道》的女主Diane是一位孤独无助、只身来到好莱坞谋求发展的不入流女演员,因偶然的试镜认识了另一女演员Camilla,两人成了女同性恋人。但在Camilla的事业大红大紫蒸蒸日上,成为好莱坞的宠儿之时,Diane依旧落魄潦倒,只能出演配角龙套。此后,Camilla与知名的导演相恋,抛弃了Diane,事业感情双双受挫的Diane,在极端的嫉恨怨忿之下,买凶杀害了Camilla,在接到杀手完成任务的证物后,满怀惊恐、不安、愧疚、绝望的Diane身心俱疲,跌跌撞撞回到家中,倒在床上做了一个梦,这个梦即构成了影片的前3/4。梦中的Diane和Camilla都有了两个另外的名字,而两人在现实与梦中的形象正好相反。现实中的Camilla冷艳、高高在上。而在梦中她无助、忧郁,而这恰恰是现实中Diane的气质。Diane潜意识里希望自己成为强者,希望Camilla必须依靠着自己才能活下去。而现实中的可怕、恐惧、难以接受的情绪和心理,在梦境中都得到了巧妙的伪装和安抚。整部影片对梦境和现实的处理完全符合弗洛伊德释梦公式:梦=被压抑的欲望 伪装起来的满足,同时也体现了弗洛伊德释梦理论的“仿同作用”,即将自己代入另一个人,让另一个人代替自己释放压力、满足欲望。

由此可见,一旦认识到人类意识的深奥幽微,就难以再将其局限于黑白分明的疆域之内。意识会悄然越过边界,慢慢地渗入四周以及他人的自我。《穆赫兰道》中个人对身份的认同处于一种悬而未决、难以索解的状态,并且不确定的身份可能导致难以弥合的缺失和焦虑,最终体现在意识和潜意识的相反矛盾中,造成了自我精神层面的不同一。

最后,某些极端情况下,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其自我意识仍然不同一。影片《致命ID》就展现了这样一个角色。电影主要篇幅讲述了一个漆黑的暴风雨夜,十一个彼此陌生的人挤进了一家偏僻旅馆避雨,却接二连三被谋杀的故事。这十一个人中有警察、犯人、旅馆老板、司机、女演员、妓女、一对夫妻、小男孩等等,到影片的最后才揭示,整个故事都是一个解离性身份疾患(人格分裂者)头脑中混乱局面的镜头化表现,而那十一个角色则分别是主人公的十一重不同人格,在治疗的过程中被迫彼此相碰。十一个角色接二连三被谋杀,对应着患者多重人格在不断减少归整。悲剧的是,那十一重人格的其中之一是连环杀手人格(小男孩),这个狡猾的杀手人格在治疗过程中一直没有被医生发现,最终正是这一人格暗中“谋杀”了其余所有人格,患者摆脱了人格分裂,成为了完全彻底的变态杀手。

这三部影片以想象的虚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昭显了现实层面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个体的意识是如此不同一,精神与心理的活动可能会极不稳固。那么从何寻求关于“我”的定义?“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还具有价值吗?谁能为“我”的行为负责?对于这一类疑惑,英国当代哲学家、伦理学家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在其划时代的革命性著作《理与人》中,给出了一个可能性出路,即抽掉“我”的概念”,不再纠结于“自我同一性”,而去关注“我”这个主体的心理连续性。原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由于我们把思想归属于思想者,所以思想者的存在为真,但是思想者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一个思想者的存在,只涉及他的大脑和躯体的存在,以及他的行动的实施,他的思想的思考、其他某些物理和精神事件的发生等的存在。因此我们能以非人称的术语来重新描述任何个人的生命,我们能描述在不同的时刻,所想、所感、所看和所做的事情,以及各种各样的事件是如何互联在一起的,只有在描述许多思想、愿望和记忆等等内容的时候,个人在此处才会被提及,个人不需要被当作这些思想中任何一个思想的思想者。”(德里克·帕菲特《理与人》)

由这段话可见,构成“我”的,构成自我意识的,只是一组又一组的心理事实、思想事实和它们之间的联结,是一连串的记忆、情感、心理上的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连续性。“我”只是一个包装袋,用来包装这些思想、情感、记忆等心理事实,即便抽掉“我”的概念,这些心理事实及其联系依然存在,我们需要考察的,只是一个人的心理连续性的强弱问题。换言之,人虽然会变化,但是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人,其心理上是具有连续性的,只是这样的连续强弱不一。比如《前目的地》中的未婚妈妈简,和依然想杀死变心爱人的约翰,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心理连续性就较强;而作为时空局特工的约翰面对老年的炸弹客,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心理连续性就较弱。《穆赫兰道》中的女主人公,她的现实意识和梦中的潜意识,看似背离,实则也同样具有心理的连续性和对应关系。而《致命ID》中那个人格分裂患者,他的十一重不同人格之间,完全不具有任何心理上的连续性,彼此的思想、情感、记忆都完全孤立,因而在审判席上被判无罪是合理的。这也是解释清楚“自我同一性”问题,引出“心理连续性”概念的现实意义,甚至影响了法理学的改革,即“如何考察个体的责任问题”。在法律上,很多罪名都具有时效性,也就是“追诉时效”,超越这个时间的罪行是无法再被追究的,从哲学角度来看,是因为当初犯罪的那个人,和如今的这个人,其心理连续性已经变得非常微弱,法律惩戒的不单纯是人的躯体,而实际惩戒的更多是策动躯体去实施行为的精神动因,亦即说,需要为人的行为担责的,是人的心理连续,一旦紧密连贯的心理连续不再,躯体本身承受刑罚就也就不再有意义,比如早上抢劫银行的我和晚上入睡时的我,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心理连续性很强,而早上抢劫银行的我和三十年后的我,这两个状态之间的心理连续性就很弱——就像《悲惨世界》中那位圣徒般的马德兰市长,和当初偷窃面包的冉·阿让已经截然不同一样,读者和观众都不会对他追加通缉。

由三部影片所泛射出的对人性、人格、自我意识的追问,在哲学中找到了逻辑自洽的解答,这体现了电影艺术作为第七艺术,其强大的负载力、传递思辨哲理的功能,也让我们看到艺术和哲学,和现实的万事万物的精密而巧妙的联系,因而哲理性电影的特点即是彰显镜头叙事魅力的同时,不乏哲学思辨的和谐共振,这一点本文谨作有限的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在火星上打印了另一个你
广东省2015年11月教师资格证考试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问题及其最新破解
人格发展八段论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读书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