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乐以忘忧”,是豁达还是无奈?

“乐以忘忧”,是豁达还是无奈? 

    孔子的青少年时代经历了许多坎坷,虽然“十五而志于学”,可为了生存还是干了许多属于社会底层的下等工作。给季氏看过仓库,喂过牲口。不过,他始终自强不息,“学道不倦”。没有进过贵族学校,没有固定的老师,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进而,他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才智,建立了影响中国千百年的私塾教育体系。

    钱穆先生这样评价孔子和他所开创的教育事业:

    孔子崛兴,以一平民,而把以前相传的贵族教育开始转移到平民社会来,开出此下平民讲学之风。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转乾坤一伟人。《国史新论》209页,钱穆著,三联书店20016月第1版)

    私学的兴起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也对中国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从此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孔子“有教无类”,颜回、子路、子贡、漆雕启等一批平民子弟,甚至是曾经做过牢的囚犯都成了他的学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从生下来就命途多舛,郁郁不得志。他的快乐和成就,都与读书有关,也与教书有关。读书,是自娱自乐;教书,是助人为乐。所以他自我剖析说:“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个“乐以忘忧”,与其说表现了孔子的豁达,还不如说显示了他的无奈。它的关键词在于一个“忘”字:以自我想象的快乐,遮蔽、遗忘无法排解的忧伤、哀愁、苦痛,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苦中作乐而已。圣人尚且如此,他那一代又一代的真假弟子们大概更是与快乐无缘了。

    孔子的教育体系是成功的,也是充满矛盾的。用李零的话说:“他培养学生,目标很明确,就是让他们干禄,找官做。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丧家狗:我读〈论语〉》369页,李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5月版)然而,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约束下,任何带有变革性的政治主张和理想都缺少真正实现的可能。他本人周遊列国,处处碰壁的惨痛经历就是这种矛盾的证明。结果,“学而优则仕”的成长模式,在作为底层人土改变社会地位阶梯的同时,也蜕化成了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力工具。特别是在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制度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之后,中国人更是渐渐丧失了独立思维的勇气与能力,从而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格独立。在这种自我矛盾与分裂的成长、生存环境里,他们自然也就难以寻获属于自己的快乐。(未完待续)

 

杨黎光网站:http://www.yanglg.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卫灵公篇》15.39 子曰:“有教无类。”
懂得适度,才能活得从容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弟子3000,为何有说他办的是丧葬技校,看完觉得真对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
快乐教育?别骗人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