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房对联闲话:一行作吏人不识,万卷堆胸兀相撑(中)

我们今天继续看清代学者何芝亭(生卒不详)先生的东坡诗句集联:

一行作吏人不识,万卷堆胸兀相撑。

这里上联“一行作吏人不识”,出自东坡先生的七古《再次韵赵德麟新开西湖》。既然是“再次韵”,那就说明前面至少已经“次”过一回“韵”了。这便是这一首《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其韵》。

今天我们就来看这一首,原诗如下: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先生自注:来诗云与杭争雄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朅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
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
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
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
(先生自注:德麟见约来扬寄居,亦有意求扬倅)

此诗作于元祐七年(1092年)四月,先生57岁,时任扬州知州。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也可以看作是序言了。其大意是:我作颍州知州(1091.8-1092.3)的时候,和通判赵德麟一起治理颍州西湖,工程还没干完,我又调任扬州知州。今年3月16日颍州西湖工程竣工,赵通判有诗寄我,我依其韵作了这一首。

下面详细看正文。

太山秋毫两无穷,钜细本出相形中。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先生自注:来诗云与杭争雄)。大意是:

所谓大、小都是相对的,你说泰山大,那还有比泰山大的呢。你说秋毫小,那比秋毫小的也多了去了。由此看来,万事万物谁大谁小,又怎么能说得清呢?一粒微尘可以生发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可以幻化为一粒微尘,以此观之,那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到底哪个更妖娆妩媚,也是说不清的嘛。

大家看,先生挥动如椽大笔,劈头便是一通佛道妙义。金圣叹曾赞先生之文:迅如秋江,峭如秋山,皎如秋日,旷如秋空。观此四句,亦足以当之矣。

这里“太山秋毫”两句出自道家典籍,《庄子·齐物论》中讲: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说的即是大小、寿夭的相对性。我们常讲“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是在说这个理。

大千起灭一尘里”出自佛学典籍,“大千”即口头常说的“大千世界”,在佛经中称“三千大千世界”。这里的“三千”不是3个1000,而是1000的3次方,也就是1000000000个,即10亿个。这里的“世界”,包括日、月、水、陆等,大致可以理解为佛学理论诞生当时人类已知物质的全部。因此,这个“大千”就相当于10亿个“世界”。而即使如此广大的10亿个“世界”,也会在“起灭”轮回中与一粒微尘相互转化。

大家看,佛学说的这个,和今天物理学的认识颇有相通之处:比如银河系中就有千亿个像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以及宇宙起源于14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根据先生自注“来诗云与杭争雄”,可知赵德麟原诗(已失传)曾提及“疏浚后的颍州西湖,可以和杭州西湖一决雌雄”。而先生这里在全诗的开头,即用“大千起灭”、“太山秋毫”这样的譬喻,对赵的“争雄”观点进行了回应。

大家看,先生这里的“次其韵”,不仅在文字上回应了原诗的韵脚,同时也在内容上回应了原诗的意思。这种两全其美的“次韵”,真可谓带着镣铐跳舞,非学富才高,真不容易写好。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fēng席卷苍云空。大意是:

我作杭州知州(1089.7-1091.2)的时候,曾大力疏浚西湖。当时侵湖多年的葑泥,足足清理了有二十五万平方丈。对于这堆积如山的葑泥,有人建议变废为宝、就地筑一条长堤。这个建议太好了。于是数月之间,一条六桥相连的长堤,就像横跨银河一般,将西湖南北连接起来。从此眼更宽、水更阔,无边云影,尽入湖中。老百姓看到这面目一新的西湖呀,都高兴得不得了,一时之间,大堤上万头攒动,男女们争俊斗俏,人欢马嘶,好不热闹。

这里的“争昌丰”,出自《诗经·郑风·丰》,其中写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悔予不将兮。”这里的“丰”、“昌”,即指青少年的身材之健、容貌之美。

这里的“二十五万丈”,即二十五万平方丈,按宋尺约0.31米计算,大约为2.4平方公里,略为今日杭州西湖水面的1/3强。2013年测量西湖湖面面积约6.39平方公里(见下卫星影像图)。

大家仔细看上图,先生这次疏浚西湖,真可谓将治水、修路与造景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西湖即使面积再扩大,如果水面一览无余,那也就索然无味了。这中间用长堤一隔,上植芙蓉杨柳,下有六桥沟通,内湖、外湖之间,遥遥看不清,隐隐又相通。正如颐和园的七百米长廊一般,一子落而全局活,一线通而万象生。先生这对民生工程与城市环境的经营,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贡献,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矣!

关于先生疏浚西湖事宜,《宋史·苏轼传》记载如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指西湖周长约15公里),为长堤(当时称“长八百八十丈”,即约2.7公里,与今天苏堤长度基本一致)以通行者。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下图为南宋《咸淳临安志》所载西湖全图(点击图片后可放大),供参考(当时苏堤上六座桥均为木桥)。

qiè来颍尾弄秋色,一水萦带昭灵宫。坐思吴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胧。大意是:

离开杭州半年后,我于1091年秋天来到颍州。这里颖水悠悠,河边建有昭灵侯的庙宇。颍州与杭州远隔千里,再想念杭州西湖也去不了啦。怎么办呢?那就借赵通判的大才一用,将颍州西湖疏浚一下,聊以慰藉我的杭州西湖之思吧。

颍州处于颖水下游,所以这里称“颍尾”。“qiè”是先生作诗的常用语,意为“尔来”、“从那时以来”,如同李白的“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这里“昭灵宫”指颍州的昭灵侯庙。此神生前俗姓张,曾自称为龙。大概是因为比较灵验吧,后来就逐渐成了颍州当地的守护神,熙宁年间朝廷下诏封其为昭灵侯。欧阳修、东坡先生均有祭之祈雨的记录,东坡先生还曾于1091年祈雨灵验之后,将其庙宇修葺一新。清代中后期庙宇废弃,原址也无从可考。

从昭灵宫的兴废过程,我们也顺便可见中国人对神的态度——只要你灵,我就供养你;哪天你要不灵了,那我就拜拜,再换别的。著名学者许纪霖先生曾这样讲道:

你想想,中国的神仙是不是管的事特别多、特别细。你周围可能也有朋友,逢年过节会去庙里烧香拜佛,求各路菩萨天神,保佑家人平安、升官发财。这些愿望,是不是都特别实在?假如他们的愿望实现了,他们就会觉得神显灵了,这就得去还愿,感谢神的庇护。

如果没有实现呢,说明这家的神不灵,那就换一个庙呗。我告诉你一个民国期间的真实故事。大学者胡适,家里有一个仆人本来是信佛教的,胡适有一天突然发现他改去教堂了,就问怎么回事。仆人说:先生,大家都说现在耶稣比观音更灵验,我就改信基督了!

——得到APP”《中国文化三十讲》

先生这里讲“借君月斧修朣胧”,说得既优美、又贴切。“月斧”典故出自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其中有一则故事讲,有八千多户人家专职修理月亮的凹凸不平,他们拿的斧头即为“月斧”。这里讲“修朦胧”,即是以修月之凹凸(月有凹凸、则生朦胧)来类比治湖之淤积——将颍州西湖的水草淤泥清理干净了,水面清澈了,不就“不朦胧”了吗?

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雷塘水干禾黍满,宝钗耕出余鸾龙。明年诗客来吊古,伴我霜夜号秋虫。(先生自注:德麟见约来扬寄居,亦有意求扬倅cuì。)大意是:

可谁知道颍州西湖工程还没完,我又调任扬州知州了。都说调到扬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多好呀,但我觉得这里的二十四桥再好,也比不上颍州新修的西湖呀。

扬州的雷塘虽也曾有盛名,隋炀帝也曾乘龙舟在此流连。但如今水已干涸、早成庄稼地了。老百姓耕地的时候,还偶尔能刨出炀帝嫔妃的破碎首饰呢。听说你有意来扬州作通判、继续和我搭班子,那太好了,那我就盼着和你一道、继续在秋夜畅听虫鸣吧。

这里的“二十四桥亦何有,换此十顷玻璃风”,系反用欧阳修诗句。欧阳修1049年由扬州调任颍州时,曾写诗道“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这样的句子,让人多少会感觉有点从一线城市调任二三线城市的不满(不过欧阳修很快就喜欢上颍州西湖了,后来退休后即终老于此)。东坡先生这样反用,则好像是在说:颍州西湖疏浚治理之后,那可真是今非昔比了,比那扬州的二十四桥可要强多喽。

这里的“扬倅cuì”,就是“扬州通判”。“倅”本义为“副”,也就是副职。在宋代,“倅”即为“通判”的代名词。

这里“伴我霜夜号秋虫”,则颇有先生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的味道:两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秋夜闲坐,静听虫鸣……何处无秋?何地无虫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家看,先生这一首诗,从杭州、颍州再到扬州,都聚焦在一池好水。扬州为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之地,系大宋王朝东西与南北的交通枢纽,舟接楫竞,繁华异常。“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不知是多少时人的痴心梦想。可先生对这样的热闹喧嚣、纸醉金迷,一点都不感兴趣。

先生感兴趣的是既不失都市之便、又可享山水之乐。据说先生主政杭州、颍州期间,就经常泛舟湖上,一边欣赏湖光山色,一边处理公事文牍。若问先生此两地之美,先生估计会饱含深情地说:

“不忍抛得杭颍去,一心勾留在此湖


参考书目:《苏轼诗集合注(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东坡传(林语堂著)》《苏轼年谱(孔凡礼撰)》《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未觉杭颍谁雌雄”
第五个西湖
文史踪迹|苏轼,一首诗作赞“三州” 神羊在阜阳 李援朝
苏东坡:历典八州行万里 神州大地遍知音
谁家西湖春色好?
一帘幽梦也是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