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祖父和他的京剧评论(十七)


 

 

 

      祖父的京剧评论文章至今已整理考释四十余篇,很少没有批评的。今天的文章却不然,对高派的创始人高庆奎却大加赞扬,从学戏登台到一泡走红,纵横京剧舞台二十年,料想高庆奎五次南下祖父都看过。


       今天发布祖父在1948年五月留下五篇评论,主题是高庆奎,所涉及的内容却很多,如刘鸿声穿洪宪副龙袍唱“斩黄袍”及民国九年演“目莲救母”陨于上海大舞台时的景况,对马连良演珠帘寨时的服装提出批评等等。


        歌坛偶忆(四十)  

        1948年5月12日耕云

        高庆奎扫边出身   空城计一泡成名


     伶王谭鑫培,晚年在故都演剧,二路老生一角必择高庆奎为配,空城计之王平、盗宗卷之张苍、洪洋洞之杨继业、八意图之公孙杵臼等,应付裕如,颇受绿叶之助,而高于辅助之余,遂得亲炙谭艺,融会贯通,洞其深奥,凡谭派所有之剧,无不穷硏力学,刻意摩仿,一艺之成,天赋人力,各参其半,要亦机缘造成之也。


    谭殒之后,余叔岩一唱成名。同时庆奎亦乘机崛起,应本工须生戏,俨然与叔岩分庭抗礼。民国七年偕青衣高秋萍第一次南下,隸上海四马路丹桂第一台,声势浩大,盛极一时,首夕打泡空城计,麒麟童降格为配王平,张鹤楼起赵云,冯志奎起马谡,应宝莲起探子,搭配之佳,一时无二。是夕予与老友冯小隠苏少卿等一同往观,在空城计未出场之前,小隐谓予曰,往年在京,每观老谭之空城,必用庆奎配王平,今日以唱王平者唱孔明,心有所感,终觉怅然若失也。予曰士别三日,未容以常理测之,况庆奎根基深厚,挟技南来,当必有以骚人之望乎?比空城计开幕,四将起霸后,庆奎之孔明在满场掌声中登场,神采静穆而温雅,台步正而小,上身略向前扑,手执羽扇,文而不火,恰合武乡侯身份。念大引“羽扇纶巾四轮车快似风云,阴阳反掌定乾坤,係汉家两代贤臣”,字正音醇,极抑扬顿挫之妙,“轮”字卷舌而转入鼻音,悠扬悦耳,“车”字“坤”字均用喷口音。“汉”字为开口音,垫一“哪”字,就腔转音,咬出“家”字,“贤”字拉长,如潭水秋波,起伏有致,再垫“哪”字而转出“臣”字,苍劲激越,余音不散,满堂彩声,亦如春雷乍动,予间小隐曰,如何?彼莞然而笑,曰:诚如子言,当刮目相看矣。全场演毕,看得酣畅淋漓,满载而归,而庆奎亦从此成名。

                歌坛偶忆(四十一)  

               1948年5月14日  耕耘

               赵匡胤穿洪宪龙袍   刘鸿声唱“十殿归天”


     高庆奎天赋歌喉调吃乙字,唱谭派戏之外,汪孙两派之戏,亦常优为,更擅刘鸿声之“斩子”,“斩袍”等戏,当高未成名之前,刘鸿声自恃嗓音高亮,专唱“三斩一碰”,(即斩子、斩袍、斩谡与碰碑),压倒侪辈,而三斩之中,尤以“斩黄袍”一出,赵匡胤第一场出台,用洪宪遗物副龙袍一件挂神以自炫,(据闻刘与袁项城长子克定交最莫逆,袁死后克定将副龙袍一袭,赠送刘氏,为专唱“斩黄袍”之用),大家认为难得赏识之物,而此剧之唱,最多“流水”、“快板”,尤为鸿声称心之作,故每演此剧,莫不万人空巷,争相传诵。但刘氏此剧,极为珍秘,不愿多漏,凡有搭班,除首夕打泡,及临别末夜必唱“斩黄袍”之外,平时绝不肯多唱,犹忆民九南下,隸上海大舞台,“三斩”打泡之后,第四夕大轴排演“目莲救母”(反串老旦)中轴加演“雪盃圆“一出,是夕卖座之盛,突破该台历年纪录,予特提早于七时进场,而铁门已闭,三马路上人如潮涌,乃改由偏门而入后台,探首向台前一望,足容四五千人之偌大园子,自三层楼起以至偏厅角落,层层密密,万头擁簇,不露一丝缝隙,此种盛况,为刘氏一生登台所未经过到者,九时正,雪盃圆上场,刘氏之莫怀古上装已毕,蓝褶子、黑方巾,场面起小锣,刘手持黑三,向耳际一挂,甫欲跨步出台,突然蹲坐倒地,值场者急趋扶持,已目瞪口呆,面色惨白,移至床上,即气绝身亡。此时后台同班,相顾失色,惊惶无措,而前台看众,因久未见出场,不知闹什么岔子一片喧嗷之声,震天价响,秩序因之大乱。幸此时该台经理童子卿适在场,急命前场停锣,挂出水牌,略云“刘艺员因急病身故,今夜暂时息锣,所有售出戏票,准在三日内向本台退回”。一场纷闹,始告平静。当时有人谓是夕戏码适为目莲救母游十殿,刘鸿声已代“刘青题”而先游地府矣。生死前定,殆有识兆者非耶?而刘氏一生走红,亦未尝有如此番之轰动者,物极必反,孰料在万众争看风采之时,竟慳一面之缘而遽尔西归哉?此中玄理,诚有不可思议者矣!此为予所亲自目击者,因偶谈庆奎之唱刘剧,而忆及刘氏临死之夕,故述其当时情形如此。


               歌坛偶忆(四十二)  

               1948年5月19日  耕耘

               响遏行云之刘调  人间能得几回闻


    刘鸿声初唱黑头,后改须生,身材高大,跛一足,人称刘跛。演黄金台踢灯,恆以手代之,至今资为笑谈。嗓音尖 锐嘹亮,衷气充沛,在“谭”、“汪”、“孙”、三派之外,独树一帜,擅长之戏,除“三斩一碰”之外,如“完璧归赵”、“敲骨求金”、“斩红袍”、“法场换子”等均能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因调门特高择配甚难,青衣吴彩霞,净角金秀山,均为刘氏之左右手,不能须臾离也。


    刘氏殁后,“斩黄袍”、“斩子”等戏,独高庆奎能传其衣钵,高于初红之时,嗓音甜润、清越,非常挂味,而身材适中,边式美观,一切条件,均在刘氏之上,唱“斩袍”、“斩子”,全剧拔尖提高,丹田嘎调,游刃有余,行所无事。而流水快板则一气呵成,字字爽脆,每聆一阕,能使人胸襟开豁,尘虑顿消,声色于人,每有同情,岂独予一人然哉?此二剧自经庆奎一唱再唱,遂成家喻户晓之剧,上至士大夫,下至青楼贩卒,莫不以哼“孤王酒醉桃花宫”、“怒恼杨延昭”为最时髦,流传之普遍,不亚今日之“借东风”、“追韩信”。戏因人红,殆匪虚也。时至今日,鸿声逝世已将三十年,而庆奎亦墓草青茂,响遏云霄之刘腔,早成广陵绝响。后期生角,无天赋特殊之佳嗓,决不敢轻动“斩袍”、“斩子”,即贤如马连良,当其嗓音初开之时,颇思一动“斩子”,终因无勇气而不敢上演,听其民十八年蓓开公司所灌之“斩子”唱片,哪一句不是走低腔取巧,就是“叫焦赞”之“赞”,亦拔不上来。不但连良如此,即从前名伶如宋筱宝、王又宸、言菊朋、贯大元等不唱“斩黄袍”而独唱“斩子”,(惟又宸则偶唱“斩黄袍”),但唱的均是谭派之“斩子”而非刘派之“斩子”也。谭调贵乎涵蓄蕴藏,以神韵取胜。“斩子”之唱,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尽情奔放,不知其所止,刘调之动人,就在乎此。今昔伶人,学“谭”最多,学“孙”“汪”已不易见,学“刘”则除高庆奎之外,绝无第二人也。

        歌坛偶忆(四十三)  

        1948年5月21日  耕耘

        高庆奎唱红收威  谭富英独霸歌坛



高庆奎 煤山恨 唱片


     高庆奎以金刚坚实之嗓,应付刘剧,故绰然有余,即唱大刀阔斧之“孙”腔,与悲壮激昂之“汪”调,亦能胜任愉快。幼功深厚,文物靠把,靡所不能,戏路之渊博,剧界称为全才,私房戏如哭秦庭、史可法、胭粉计苏秦张义等,大段唱功,连续不息,非有真实本钱,万难尝试。昔年隸沪所排戏码,往往一二月内不唱重复戏,除非烦演之剧,则在例外。识者讥其博而不纯,遂有“高杂拌”之称,高亦自认“杂拌”,常语人曰:“我唱扫边十余年,谭、汪、孙三大老板之戏,我都陪唱过,亲承罄欬,日久而心领神会,一唱某派之戏,不觉发自心而应之口也。加我以“杂拌”之名,我奚醉焉”。时至今日,予犹係恋“杂拌”行云流水之唱调,使回肠荡气一舒胸怀,然而不可复得矣!


      珠帘寨一剧,沙陀解宝,本系净角正工戏,自继谭鑫培重编之后,加入二皇娘发兵,及收周德威各场,改名珠帘寨,为须生应工戏,故其唱腔大半由净调翻套过来,有一种浑厚沉穆之气,不勾脸,面部仅抹硃红,便于“懼内”“误卯”诸场,可以表现戏情。此剧老谭在民五末次南来,隸九亩田新舞台临别之末夕,曾唱过一次,余叔岩继老谭之后,亦偶一演之,因其文武唱做,靠把对刀,非常吃重,即王又宸、言菊朋等,亦均谢不敏未敢轻动,迨庆奎继起始将此剧唱红,“旧根由”、“五凤楼”、及三个“哗啦啦”等行腔,当时认为新颖别致,几于无人不学,但咬字不正,衷气不沉,水音不足,虽板准而腔不圆,似是而非,无足动听。马连良民八首次南下,第三夕打泡,即是珠帘寨,彼时嗓音甚低,仅够抓调,但运用得法,唱来似乎别有韵味,后段收威,竟着软靠上场,京朝大角,如此打扮,非驴非马,大为识者所笑。以后则并不常演,今则绝对不唱矣,所以此剧之在今日,惟谭富英独霸歌坛,落落大方,僥有乃祖气派,余则自噲以下,不足论矣。

 

        歌坛偶忆(四十四)  

       1948年5月27日  耕雲

       奇冤报嗓音变徵  高庆奎一蹶不振



绝版赏析——高庆奎


     高庆奎成名之后,纵横歌坛,垂二十年,一帆风顺,所至有声,不料至民国二十二年以后,嗓音渐呈“塌中”之象,(按伶人嗓子,在童年时失音,谓之倒嗓,调养得宜,可能复原,此蓋生理自然变化,不足为虑,如余叔岩、马连良等均倒嗓之后而恢复者也,在中年之后而倒嗓,谓之“塌中”,如王瑶、芙蓉草、王少楼等,一生无复原之望也。)予最后观庆奎之剧,大约在廿二年秋间,彼时与荀慧生同隸上海六马路大新舞台(即现在之天蟾舞台),唱的是全部“奇冤报”,“行路”两段原版,吃调仍高,至“服毒”,之后倒板,“霎时一阵心血乱”,“乱”字已觉翻不上来,予当时犹疑其避重偷懒,初不料其嗓子已起变化。后段“诉怨”之二黄,将调门竟减低“六”字以下,始勉强应付终场,但反二黄拔高之句已(  )呈竭蹶之象。幸其弟高连奎之琴衬托得法,未见裂痕,“公堂”流水,则更瘖不成声。曲罢归家,寻思平日聆庆奎之歌,无不充沛流利,今夕之“奇冤报”,嗓音突然变徵,岂已伏“塌中”之朕兆乎?或因感冒而失润乎?狐疑难决,为之不快终夕。


     其后所排戏码,则渐见凌乱,大概是侧重做工之戏,每日排演向不演唱之“九更天”、“天雷报”、“一捧雪”等,于是断定庆奎之嗓,“塌中”无疑,某夕聆其汾河湾一出,则唱白几不成声矣。伶人以嗓子为本钱,本钱尽则一生完,吾不禁为庆奎前途悲,而致无限之忉怛焉!


     大新约满,返平修养,嗓音一度略见好转,但终不能恢复原状,为生计所迫,再度南下,声誉已不如前,最后竟搭如大舞台屈居小达子之下,并为配“狸猫换太子”中八贤王等角,一世英名,至此遂一落千丈,而不能复振矣,此后即嗓音闭塞,不能登台,乃在平以教戏度日,世态炎凉,感触自深,而环境日非,不堪潦倒,终至郁郁而卒,时正故都沦陷之日也。其子盛麟,为“富连成”科班“盛”字辈弟子,习武生,派宗“小楼”,为后起俞派武生之最有希望者。

 (以下为文章影印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斩”闲话
高庆奎
京剧《斩黄袍》音配像高庆奎
京剧的行当与流派——生行:老生(二)
谈谭派
京剧老生名家解读之高庆奎与言菊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