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二):1957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1957-1959年的戏曲电影以地方戏经典剧目为主,内容丰富多彩。

 

1957  《借年》(吕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海报的内容和格调令人联想到《拾玉镯》、《借红灯》等趣味盎然的爱情戏。

 

1957  《李二嫂改嫁》(吕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有个说法:吕剧最著名的剧目是两“嫁”——传统戏中的《姊妹易嫁》和现代戏中的《李二嫂改嫁》。真是“无爱不成戏”,谁叫吕剧是“小两口唱戏”呢!

 

1957  《蝴蝶杯》(河北梆子)  长春电影制片厂

河北梆子的旦角儿总给人以刚烈坚韧、慷慨悲歌的印象,就像海报上画的那样。

 

1957  《杜十娘》(川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57  《群英会》(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现在看来,这部影片绝对“拴角儿”,主演个个是大师级:马连良饰诸葛亮(上左),萧长华(兼任艺术指导)饰蒋干(上右),叶盛兰饰周瑜(中左),谭富英饰鲁肃(中右),裘盛戎饰黄盖(下左),袁世海饰曹操(下右)。郝寿臣担任艺术顾问。我并不喜欢《群英会》,因为这出戏里没有女人,但看着这几位好角儿演对手戏,实在够过瘾的。

 

1957  《借东风》(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此片的班底与《群英会》完全相同,但不知为什么没有和《群英会》合拍成一部电影。图为马连良饰诸葛亮。马先生穿着法衣的样子太帅了。

 

1957  《雁荡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在电视上欣赏过这出高难度武戏,但没看过电影版,不知能否拍出一种特殊的神话效果。

 

1957  《罗汉钱》(沪剧)  江南电影制片厂

这出经典沪剧是根据赵树理的小说《登记》改编的,由丁是娥主演。其中的“燕燕做媒”应用了沪剧传统曲牌“紫竹调”,很好听,流传甚广,杨春霞和茅善玉在文联春节晚会上唱过不止一次。

 

1957  《拜月记》(湘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7  《陈三五娘》(梨园戏)  天马电影制片厂

梨园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剧种,其“活化石”程度不在昆曲之下。

 

1958  《望江亭》(京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1958年,元代戏剧家关汉卿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因而其代表作《望江亭》改编的京剧被拍成了电影,主演张君秋(左上)、刘雪涛(右上)。“大跃进”时期拍电影也要“跃进”,拍得虽然快,却不失精致。通过这部片我们可以看到京剧《望江亭》创成初期的面貌,谭记儿在中秋切脍智斗杨衙内一折念的还是韵白,比起后来的京白显得矜持许多。张君秋先生在电影中之所以采用传统老扮(梳大头穿帔)而没穿凸显腰身的古装,据说是因为他的体形有点儿经不住电影镜头的“考验”。我特别喜欢张先生早年那种温厚而羞涩的气质,正如《牡丹亭》中春香形容杜丽娘的那句话:“嫩脸娇羞,老成尊重。”影片的缺点在于布景太花,有喧宾夺主之感。

 

1958  《火焰驹》(秦腔)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8  《穆桂英挂帅》(豫剧)  江南电影制片厂

豫剧名家马金凤的代表作,那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用她的唱腔来表现真是再合适不过,有老当益壮的气势,更有举重若轻的气魄。相比之下,京剧重在庄严,而越剧唱这段就完全没什么感觉了。

 

1958  《情探》(越剧)  江南电影制片厂

一个典型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故事,影片总体上还不错,但最精彩的“行路”一折偏偏没有处理好,令人倍感遗憾。越剧艺术家傅全香在舞台上把“行路”一折演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舞动四尺水袖,做工繁重,唱腔跌宕,充分表现出敫桂英魂游阳间捉拿负心人的急切、悲愤心情。在这种情况下,电影相形见绌,减短的水袖和不时插入的蒙太奇大大影响了意境的表现。可见戏曲电影也不是总能“高于舞台”。

 

1958  《下乡和赶脚》(河南曲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这部电影记录了郑州市曲剧团下乡巡回演出的两个小戏,从海报看,很有那个年代的农村味道。

 

1958  《珍珠记》(赣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8  《刘介梅》(楚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9  《三勘蝴蝶梦》(评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包公戏,根据关汉卿作品改编

 

1959  《窦娥冤》(蒲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舞台上的窦娥几乎都是这样一种形象。形容冤屈时,我们常说“比窦娥还冤”,但有人认为窦娥故事的核心不在于“冤”,而在于“感天动地”。这种说法颇有道理,毕竟我们不能忘了关汉卿原作的全名叫《感天动地窦娥冤》。

 

1959  《陈三两》(河南曲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9  《女驸马》(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细腻甜美,音乐性极强的黄梅戏似乎总有说不尽的魅力,继《天仙配》之后,《女驸马》又红遍了大江南北。严凤英是个勤奋好学的艺术家,在每一部新作中都绽放出新的光彩。

 

1959  《生死牌》(湘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湖南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又名《三女抢板》,不知是什么故事,总感觉有一股悲凉可怖之气。画家王叔晖绘制过同名连环画,我记得封面就是“三女抢板”的场景,裙裾翻飞,线条流畅。

 

1959  《百岁挂帅》(扬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著名的杨家将戏,京剧《杨门女将》就是据此移植的。杨家将故事是真正的传奇,寄托着中国人浓厚的英雄主义情结:杨门八子二女、众位家眷,个个能征善战,连烧火丫头杨排风也不例外;佘太君活到百岁越来越硬朗,为战争作幕后总指挥;穆桂英怀孕出征都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长期退隐后“复出”丝毫不减当年……从剧名和剧照看,扬剧突出的是佘太君,而京剧突出的是穆桂英。据说京剧《杨门女将》在美国演出时,美国观众一听到佘太君强调自己一百岁还要为国出征,就笑个不停。我们对于这种情节虽然也觉得离奇,但不至于发笑,到底是东西方文化土壤不同。

 

1959  《星星之火》(沪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沪剧名家筱爱琴、邵滨孙等主演

 

1959  《追鱼》(越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王文娟(左上)、徐玉兰(右上)主演。此片的名气固然不及她们1962年主演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但也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我对它的喜爱程度不在《红楼梦》之下。王文娟在剧中一人分饰两角——善良勇敢的鲤鱼精和娇纵冷漠的相府小姐金牡丹,后者应该是配唱的(听上去像陈兰芳)。这两个角色对簿公堂一折使用了拼接特技,产生的效果是两个王文娟同时在银幕上做着对称的动作,当时的特技手法还欠成熟,屏幕中央的一条细线清晰可见。片尾鲤鱼精忍痛拔下鱼鳞一段有激烈的翻滚扑跌场面,王文娟身手不凡,令人惊叹。徐玉兰戏份相对较少,然而也很出彩。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线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碧玉簪》(海燕电影制片厂)
100部经典戏曲电影
60年代电影海报展览,这些电影都看过的算你牛
越剧《追鱼》
老电影《洞箫横吹》由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摄制
越剧《五女拜寿》(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