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三):1960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戏曲电影的繁荣时期,特别是1960至1963年间,各剧种传统剧目佳作不断,其中许多影响至今。

 

1960  《团圆之后》(莆仙戏)  长春电影制片厂

听这剧名像一出现代戏,不想却是古装戏。

 

1960  《潘杨讼》(保定老调)  长春电影制片厂

杨家将戏。这张拍摄现场的工作照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1960  《空印盒》(丝弦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丝弦”是石家庄的地方剧种,和保定老调一样发展状况不太乐观。

 

1960  《杨门女将》(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这部影片由崔嵬、陈怀皑导演,曾被夏衍誉为戏曲片中无出其右的成功之作,周总理也很喜欢,看了好几遍。几位主演是当时中国京剧院四团初露头角的新秀,后来都成了著名京剧艺术家:杨秋玲饰穆桂英(上左、上右),王晶华饰佘太君(中左),冯志孝饰寇准(中右),孙岳饰宋王(下左),毕英琦饰采药老人(下右)。王晶华的老旦唱腔颇有特色,我很钟爱她那段“一席话恼得我火燃双鬓”,心灰意懒的时候听一听,顿时热血沸腾。

 

1960  《游园惊梦》(昆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这是梅兰芳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梅兰芳饰杜丽娘(左上),俞振飞饰柳梦梅(右上),言慧珠饰春香,华传浩饰杜母。据说1955年拍《断桥》时,言慧珠力争扮演小青未遂,所幸在这部影片中实现了为恩师配戏的夙愿。影片请来众多“传”字辈老艺人和崔嵬导演担任艺术顾问,果然意境幽雅,但唱腔之间为配合人物动作而加入了一些间奏,似乎有违昆曲本色。梅兰芳的昆曲唱工在我听来无甚妙处,而俞振飞先生评价其已得“静”字诀,即演《游园惊梦》的最高境界,此言有理。片中的众花神均由上海戏曲学校“昆大班”女学生扮演,华文漪、王英姿、杨春霞、蔡瑶铣等都在其中。杨春霞、蔡瑶铣二人不仅扮演大花神(右下),还是分别为梅兰芳、言慧珠试镜走位的“替身”演员。

 

1960  《秦娘美》(黔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1960  《女审》(淮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

由淮剧名家筱文艳(图)主演

 

1960  《关汉卿》(粤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马师曾饰关汉卿,红线女饰珠帘秀,这幅经典图片像是舞台剧照。红线女很喜欢张火丁,她这张剧照的扮相倒与现在的火丁有几分相似呢。

 

1960  《三滴血》(秦腔)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60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绍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一个老少观众都喜闻乐见的题材,主演是著名绍剧艺术家六龄童(六小龄童之父),他以猴戏而著称。

 

1961  《周信芳的舞台艺术》(京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两个剧目。“跑城”的演技真是绝妙,谁也跑不过麒麟童他老人家。《杀惜》一出中饰演闫惜姣的赵晓岚与周信芳搭档多年,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人称“麒派花旦”。

 

1961  《涧水东流》(眉户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从剧照看,现代戏的特色越来越凸显了。

 

1961  《荔镜记》(潮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这名女演员的容貌和气质很广东。

 

1962  《柳毅传书》(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柳毅传书》直到现在仍是南京越剧团的看家戏,“湖滨惜别”一折尤为著名。影片风格淡雅,唱腔和主旋律音乐很有特色,剧本也堪称赞,“夕阳西下晚霞红,骊歌声声催归鸿。劝君子临行更进酒一盅,愿与你再向人间陌路逢,重叙离衷,重叙离衷”,荡漾着一派诗意。越剧“十姐妹”之一的竺水招饰演柳毅,神韵极佳,她在十年浩劫中自杀身亡,该片为她留下了绝无仅有的珍贵影像。龙女的扮演者筱水招是竺水招的学生,扮相一般,但唱腔甜润,富有韵味。

 

1962  《三关排宴》(上党梆子)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2  《杨乃武与小白菜》(北京曲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曲剧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地方戏,但流行程度远不及京剧。这两年北京的媒体宣传力度比较大,但愿曲剧有振兴的一天。

 

1962  《野猪林》(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崔嵬、陈怀皑导演,主演李少春(林冲)、袁世海(鲁智深)、杜近芳(林娘子)。《野猪林》是体现戏曲电影优越性的一个成功范例,运用了大量分镜头和虚实结合的布景,对渲染气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又相当充分地突出了主演的唱念做打功夫。特别是“白虎节堂”一场,着力表现阴森恐怖的场面,通过林冲面部表情的一系列特写镜头(下图)刻画出了这位末路英雄的愤恨和不屈。

这出戏里的“大雪飘”一段是应剧情需要添加的,却后来居上,成了最经典的一段。相传这段唱是李少春吸收豫剧唱腔的特点创作出来的,过去的演员真了不起,自己能作曲,作得还这么好。程砚秋能把西洋音乐信口化用在《锁麟囊》的唱腔中,张君秋、刘雪涛蹬着三轮儿就商议出了《望江亭》的动人旋律……现在排新戏都要请专人作曲,还创不出好听的新腔来,实在遗憾。

 

1962  《孙安动本》(柳子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

 

1962  《红楼梦》(越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这部片子的影响力比起《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花木兰》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生不逢时”,1962年拍成之后只在香港火了起来,直到1978年才在国内广泛上映,尽显芳容。然而,仅香港一地的风靡程度就已经非常可观:从1962年11月21日起连续放映38天400余场,观众达40万人次,有些人连看五六遍;报刊在一个多月中发表了100多篇各界评论文章。国内重映后,不少地方仍然昼夜不停地放映。在我眼里,这部戏曲片几乎集合了好戏应具备的全部优点,题材、情节、演员、唱腔、表演、服装、布景,无一不佳。

主演徐玉兰(饰贾宝玉)、王文娟(饰林黛玉)当时都已年近不惑,王文娟为接近林黛玉的外貌而努力节食,瘦得弱柳扶风,以至于影片上映后收到热心观众寄来的补品。配角都是越剧界的名演员:吕瑞英饰薛宝钗,金采风饰王熙凤,周宝奎饰贾母,徐天红饰贾政,孟莉英饰紫鹃,整体阵容比舞台版胜出一筹。影片最富表现力的部分莫过于黛玉临死、宝玉成婚一段,凄清孤冷的潇湘馆与红火热闹的洞房交替出现,这种强烈对比很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感情。

 

1962  《碧玉簪》(越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这部电影上映后流传最广的大概要数周宝奎那段“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我最喜欢“母女会”和“三盖衣”两场,主演金采风(左上)把李秀英善良的性格、委屈的心境和小心翼翼的情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说到这儿,还不得不提及本片的导演吴永刚,他在“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受到很大打击,直到1961年才重新投入电影事业,把积蓄的郁闷都倾注进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因此,有学者戏言:“金采风理解了吴永刚?”(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

剧中人物的扮相很传统,与越剧通用的古装明显不同,旧上海“越剧皇后”姚水娟(右下)的参演更为此片增添了几分骨子老戏色彩。

 

1962  《尚小云舞台艺术》(京剧)  西安电影制片厂

名旦尚小云唯一的一部电影,包括《昭君出塞》和《失子惊疯》两出戏。尚先生的三个儿子尚长春(武生)、尚长麟(旦角)、尚长荣(花脸)在片中为父亲配戏。当今京剧旦角工尚派的很少,专工尚派的更少,究其原因,大概是尚派对演员的条件要求太高——既要有一身硬功夫(别忘了尚小云先生最初是唱武生的),又要有“铁嗓钢喉”。

 

1962  《齐王求将》(广东汉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1962  《红叶题诗》(琼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1962  《韩江花似锦》(潮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韩江花似锦》,名字听着欣欣向荣,可海报上竟然悬着几颗人头,扮相和表情都挺诡异的,莫非背后有杀机?

 

1963  《朝阳沟》(豫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栓保、银环、“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这出戏与《刘巧儿》一样,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农村的泥土清香。

 

1963  《花为媒》(评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现在看评剧常常觉得很俗,可这部老电影非但不俗,而且妙趣横生。我曾在豆瓣网上看网友对国产老电影的评分,《五朵金花》、《牧马人》这样的优秀故事片都不能获得一致好评,而《花为媒》却得到了八成网友齐刷刷的5分,对于一部戏曲片来说这真是不容易,也足见《花为媒》之精彩。

故事的题材其实无甚新意,就是类似《凤还巢》、《花田错》那样两对情侣间闹误会的事,因此全靠演员的表演了。片中先登场的是李月娥、王俊卿这一对儿(右下),李月娥由评剧名旦李忆兰饰演,看着她就已经觉得秀色可餐,不想新凤霞一出场(左上,这是她的第一个亮相),艳光四射,简直把我电晕了,“慢闪秋波仔细观瞧”一段中那些“无所不用其极”的外貌修饰语用在她身上是一点儿也不为过。男主角贾俊英的扮演者就是《刘巧儿》里的“赵振华”——张德福(右上,忽然觉得他挺像小沈阳),还是那样傻得可爱。赵丽蓉扮演的媒婆阮妈(右下)也可以说至今无人超越。

 

1963  《墙头马上》(昆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这么美的电影,我真想好好做几幅截图发上来,谁知光盘无法播放。看来光驱难过美人关,为言慧珠的姿容所倾倒,都不能正常工作了,因此只好上传这张囊括了大部分主演的黑白剧照。影片拍得很典雅,人物表演与布景有“若即若离”之感,有时借助布景较多,有时又处理为淡化布景、近乎舞台实录的载歌载舞,都恰到好处。俞振飞、言慧珠二位主演在墙头马上互相凝视的几个特写镜头简直美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我这儿“无图无真相”,就烦劳列位看官亲自去欣赏吧,一定过目难忘。

 

1963 《穆桂英大战洪州》(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繁华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刘秀荣、张春孝伉俪的代表作。海报画得真像刘秀荣。

 

1963  《牛郎织女》(黄梅戏)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严凤英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戏曲电影。严凤英饰织女(左上、右上),黄宗毅饰牛郎(左下),王少舫饰金牛星(右下)。制片方要求黄宗毅演牛郎,或许是觉得王少舫的扮相不够俊美。全片弥漫着悲剧气氛,织女与牛郎分别时的一段唱词耐人寻味:“三年日月浓如酒,乡中人好水也甜。我只说永作春蚕把丝吐尽,一生终老在人间。又谁知花正红时寒风起,再要回头难上难。”有人说这是严凤英悲惨命运的写照。“花正红时寒风起”,竟然成了谶语!

 

1963  《尤三姐》(京剧)  海燕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京剧中少有的红楼戏,童芷苓的版本与荀慧生的《红楼二尤》不同。这部片子没火起来,其实拍得很不错。吴永刚导演,演员均来自上海京剧院:童芷苓饰尤三姐(右下),黄正勤饰柳湘莲,王熙春饰尤二姐,刘斌昆饰贾珍。尤三姐的唱腔甚好,几个重要唱段还专门灌制过唱片。日后以演杨子荣而闻名全国的童祥苓,在这部影片中饰演浪荡公子贾琏,和孙正阳(《智取威虎山》中的“栾平”)饰演的贾蓉沆瀣一气(左下)。

 

1963 《武松》(京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

盖叫天主演,海报把他画得如此卡通。

 

1963  《双珠凤》(锡剧)  天马电影制片厂、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才子佳人的爱情传奇故事,我在戏曲频道看过,整体风格很像越剧,但唱腔比越剧还要俏丽,特别在某些尾音上。

 

1963  《毛子佩闯宫》(越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

没听说过这部片,不知是谁演的。

 

(待续)



美德智慧

投稿邮箱:

31989650@qq.com

平台热线:

13608925860

     关注“京胡艺术网”最快速的3个方法:

  • 1 点击右上角按键,查看公众账号,点击下方“关注

  • 2 在首页的朋友们,点击添加朋友,搜号码:jinghuyishuwang(订阅号)

  • 3 在首页的朋友们,点击添加朋友,再点击查找微信公众账号,搜“京胡艺术网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浏览京胡艺术网主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尤三姐》(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
​【在线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碧玉簪》(海燕电影制片厂)
戏曲电影片《尤三姐》(京剧)1963年
盘点新中国戏曲电影之四(八十年代)
老电影《洞箫横吹》由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摄制
越剧《五女拜寿》(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