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中的瓷器:汝瓷器传达的信息(四)

探春屋内大案上陈设局部示意图

接上集,《红楼梦》中出现第三个汝窑器是汝窑花囊。在第四十回,作者是通过众人或者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三姑娘探春屋内陈设时,是这样描述的:

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按照前面的说法,汝窑器是权力的象征,是乎有些说不通。实际上,只要读者想想书中是如何描写贾探春的,也就会释然。在这里瓷魁和王者就传达了褒奖的意思。

贾探春是金陵十二钗之一,荣国府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的女儿,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贾府通称三姑娘。她精明能干,富有心机,能决断,生性豪放,敢作敢为,玫瑰花之诨名,连王夫人凤姐都忌惮她几分,她工诗善书,趣味高雅,曾发起建立海棠诗社,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大才女;她关心家国大事,有经世致用之才,曾奉王夫人之命代凤姐理家,并主持大观园改革,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改革家,这是一。

不管是镇海总制,还是粤海将军。不管是花名签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还是“众人道:我们家已有了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都说明,尽管贾探春的结局是悲剧,但粤海将军,从一品,是旗兵的最高长官,称为封疆大臣,独揽粤海军政大权,富贵已极,此其二。

前面说过,在红楼梦书中每次出现汝窑器时,都作了精心和细致的的描写,将其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读者看看第三个汝窑器出现时的描写可知:

在众人或者旁观者眼中: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房间的布置也与传统大户人家小姐闺房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在不通透的三间屋子中,没有小巧玲珑的装饰品,这些通常大家闺秀最喜爱的。所有器物都是大号的:“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设了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除了“汝窑花囊”是“斗大的”之外,还有大案、大幅、大鼎、大盘、大佛手,作者连续用了六个“大”字来描述房间布置的敞亮和大气,从而表现房间主人的性格和心胸,此其三。

有此三条,难道不配第三个汝窑器安排到贾探春的头上吗?那么为什么作者不在书中其他人物的描写上加入汝窑器呢?

以上是明确提到了汝窑器,并且将其安排到相应的人物头上。前面曾说过,还有的是没有明确写明是汝窑器的。没有明确写明的汝窑瓷器是什么呢?

李一之曾写有文章,认为美女耸肩瓶就是汝窑美人觚。该文认为这个汝窑美人觚在第五十回又出现了。

五十回的文字如下:

“……李纨笑道:‘我才看见拢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插在瓶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取一枝来,插著顽儿。’……一面命丫环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准备插梅……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本文部分同意这种观点,且五十回的文字出发,将说明依据什么同意该说法中的那些部分,不同意那些部分。

首先看看,该文章中,把美女耸肩瓶认为是汝窑美人觚的理由:

首先,李文认为这个“美女聳肩瓶” ,也属汝窑制品,后世又习惯称为“梅瓶”。因此认为:汝窑美人觚=美女聳肩瓶=汝窑梅瓶。

而本文认为:美女聳肩瓶=汝窑梅瓶尚在可以认可的范围内,为什么这么说呢?依据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2000出版的《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 》中的《介绍几件汝窑址出土的梅瓶标本——兼谈对汝窑梅瓶的初步认识》一文介绍:在汝窑遗址中出土过残破的梅瓶,以及汝窑梅瓶的标本。19893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宝丰县大营镇发现与发掘出一处瓷器窖藏中发现的。此件梅瓶,是截止目前为止,见之于公开发表的传世汝瓷和出土汝窑实物资料中,唯一的一件梅瓶,实属难得,为汝窑曾经烧造过梅瓶的器物造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大家知道:梅瓶是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因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你看梅瓶的一个特点是丰肩,是否就是活脱脱的一位聳肩的美人呢?


梅瓶

如果说,美女耸肩瓶与梅瓶类似,是作者以文学性语言将梅瓶描述为美女耸肩瓶,是汝窑器,这一点本文同意。但是如果缺少依据,仅仅是从名称上的类似,就认为汝窑美人觚=美女聳肩瓶=汝窑梅瓶,笔者是不同意的。但是,如果有依据考古资料,则笔者认同这个观点。

写道这里,假如有考古资料的支撑(因为到目前,河南宝丰的汝窑遗址还在第二阶段考古发掘当中,发掘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发掘成果还没有完成),即能够证实汝窑曾经烧造过汝窑梅瓶,以及前述分析,笔者是否可以认为汝窑梅瓶极有可能是红楼梦作者创作汝窑美人觚的原型呢。

到这里,读者可以明白了,书中没有明确地写明美女聳肩瓶是汝窑器

其次,李文从五十回众人在飞扬大雪中欣赏美女聳肩瓶中的腊梅时,白色世界里宝琴身披凫靥裘斗篷,金翠辉煌,后边一丫环抱着一瓶红梅的美好景象。细心品味,就可以领悟到这花、这人、这瓶、这景之间的和谐关系,由此才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更深层的故事情节。从某种角度上去想,或许这场景也正是对“美人觚”、“美女聳肩瓶”的一种艺术铨释。

李文的第二个理由,本文是同意的。而且这是与本文前面所说的:红楼梦作者无论是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诸方面,都作了那些精心和细致的的描写,从而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赋予他们很高的艺术表现力的手法,是异曲同工的。

下面来分析一下,这件没有明确写明是汝窑器的“美女聳肩瓶”,作者安排在这里的作用和所传达的信息。

首先说,这件明确写明是汝窑器的“美女聳肩瓶”的出场,是由李纨嘴里说出来的,而且是“一面命丫环将一个美女耸肩瓶拿来贮了水”,最后结果是是众人“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

由此可见,作者对这件明确写明是汝窑器的“美女聳肩瓶”的归属,也用了一种不明确写明的态度。任由读者来猜测。说句实在话,这种猜测十有八九是无法判断其归属的。如果从李纨命丫环拿来一个的语气和架势,是否可以认为,她还有第二个呢?

既然涉及到了李纨, 就说说她。李纨,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荣国府长孙贾珠之妻。贾珠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李纨青春守寡,心如“槁木死灰”,是封建淑女,是标准的节妇,是妇德妇功的化身。贾珠死后,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贾兰的培养上。但进入大观园后,恢复了青春朝气,不但带领诗社兴旺发达,而且把大观园治理成青春女儿的净土和乐园。其性格贞静淡泊、清雅端庄、处事明达,却又超然物外。

这样的人物,是否配把这个明确写明是汝窑器的“美女聳肩瓶”的归属她呢?本文认为在这里瓷魁和王者也传达了褒奖的意思。

说作者使用了一种不明确写明的态度,还因为这里又涉及到了另外一个人物薛宝琴

既然涉及到了宝琴,也说说她。宝琴,她长得十分美貌,贾母甚是喜爱,夸她比画上的还好看,曾欲把她说给贾宝玉为妻。王夫人也认她为干女儿。她自幼读书识字,本性聪敏,在大观园里曾作《怀古绝句十首》。后嫁都中梅翰林之子。她是一位近乎完美的人。她的美艳与纯真十分耀眼。

这样的人物,是否配把这个明确写明是汝窑器的“美女聳肩瓶”的归属她呢?本文认为在这里瓷魁和王者也传达了褒奖的意思。

故此可以说,在红楼梦书中,当每次出现汝窑器时,作者都作了精心和细致的的描写,将或明或暗的汝窑器与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由此传达出各种不同的信息。

最后,本文来简单地探讨红楼梦书中出现的汝窑花囊的形制问题。

因为红楼梦中描写汝窑花囊,仅仅用了一句话“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所以,这个“汝窑花囊”究竟是“假语”,还是“真言”;是“文学语言”,还是“实际描写”;是杜撰的汝窑瓷器,还是确有其物?

本文从二个方面来探讨,首先要说明,笔者对瓷器和考古是外行,因此只能参考可以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

首先红楼梦书中谈到的花囊究竟什么形制的:

由于书中只有“一个汝窑花囊,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的白菊”一句话,所以这为判断此物的形制,增添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关于汝窑花囊的资料很少,所以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极为有限。即便是收书较多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这一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少。下面是一些相关的资料:

由祝基群编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插花技能》,在其《中国古代插花使用的容器》一节中,谈到了占景盘、宋代官窑青瓷花器和宋代花囊。

我国插花自古瓶盘并行。盘容量比瓶大,易于发挥,但长梗花枝无从挺立。至五代时,郭江洲发明占景盘,清《异录》称:“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可留十余日不衰。”


占景盘想像图

同样,《中国名物大典》也是如此记载的。

官窑青瓷花器。此为宋代产物,其形体不大,壁仿占景盘作八瓣莲花唇,纯净高雅。中间有通空管柱,用以穿插支柱,以备花材支绑时用。管柱外缘饰以小莲叶,间横小槽,以资花材穿绑。它设计精巧,美观实用,为古代极为特殊的一种花器。


宋代官窑青瓷花器

宋代花囊。有上下两件,一般用于厅堂或宴会场合。尖底瓶花摆置用上层,免于颠扑。遇瓶底宽大时,则用形似盘座的下层。


宋代花囊

可惜的是该书没有给出详细的资料和图片,只有示意图。


台湾故宫博物院有一个类似的元--明龍泉窑青瓷褐斑三足花囊,与上图相比,只是由盘式或者圈足改变为三足。

马冀良马冀武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典》中说:创烧于雍正,有大小之别,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顶面开有三孔或多孔,用以插花,有仿官釉、仿哥釉、青花、粉青釉、炉钧釉等品种,另有一种撇口、扁腹、圈足,肩有三圆系,腹下部有凸起的菊花纹。乾隆时的花囊器型由雍正时的圈足演变为露胎三乳足式。许绍银,许可编著,2013版的《中国陶瓷辞典》中可知:花曩,一种花插的称谓。始于清雍正时期,器有大小。平面盘口,收颈,扁腹,圈足,顶面有三孔或多孔用以插花。另一类器形为撇口,扁腹,圈足,肩有二或三圆系,腹下部凸起菊瓣纹。乾隆时的器形由雍正时的圈足变为露胎三乳足。华文图景企划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瓷器收藏实用解析》一书,也持相同的观点。


三足花囊和圈足花囊的图片

此外,看看一些研究者所持的观点,关于汝窑花囊的资料很少,所以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极为有限。即便是收书较多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这一方面的资料也比较少。可以举例为证:《红楼梦学刊》从出刊到目前已经有165期,按每期30篇文章计,一共近5000篇文章,在数据库中检索结果,专门讨论红楼梦中的瓷器的文章,大约为千分之一(因为有的文章收录不全,故此这里只说大约),在超星中搜索亦如此。

《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4期有张咏梅所写的一篇文章《红楼中古瓷名品评析》,该文是所有红楼梦学刊文章中专门研究古瓷较为全面的文章。该文在分析汝窑瓷器时,是这样说的:“汝窑瓷是宋代官、汝、哥、定、钧五大名瓷之一,汝窑器为天青色釉,色泽淡蓝如月,清雅含蓄。瓷质花觚仿青铜觚的形制,喇叭口、束腰、圈足,如美人婷立。花囊为插花器。但从传世器和目前考古成果来看,汝窑不见这两种器形。”从这里可见,对美人觚,作了简单介绍,但是没有详细分析汝窑花囊,只是说“花囊为插花器但从传世器和目前考古成果来看,汝窑不见这两种器形。”因此结论是“因此,王夫人房中的“汝窑美人觚”、探春房中的“汝窑花囊”宋汝不见这两种器型,应是曹雪芹所见到的乾隆仿汝器。”

另外,艺术家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蔡和璧著的《陶瓷探隐》一书中有一篇《曹寅家·瓷器·红楼梦----从美术工艺考证《红楼梦》八十回以後非曹雪芹所写》文章,其中对红楼梦中出现的很多瓷器进行了论证,但唯独对汝窑花囊却只字未提。

既然数据库和数字图书馆资料较少,转而求助互联网,运用E考证的方法。但互联网上的资料则观点各不相同。《红楼梦中清三朝瓷器刍论》中认为:宋汝窑器一般均为小件器,书中论之用词“斗大”,与史实明显不符,且北宋汝窑未见花囊器型,该器物造型是较为典型的清代风格,常见于雍正、乾隆及以后的瓷器中,今多称“花插”。该文认为,花囊是插花的用具,肚子和口径均较花瓶为大,囊口封闭,上有圆孔多个,便于插枝软而朵大的花。并提出了故宫博物院有藏品清乾隆仿汝釉花囊作为例子。见图


孟晖在《文汇报》20140209日发表的《秋爽斋的花囊》一文中,认为红楼梦中的汝窑花囊应该符合《遵生八笺》的“论定窑”一节里提及:“更有坐墩式雅花囊,圆腹,口坦,如橐盘,中孔径二寸许,可插多花。”说得非常清楚,“花囊”与一般花瓶的形制很不一样,外形是“坐墩”的样子,也就是上下收小、中间鼓凸的圆墩。更特别的是器口上加有罩盖—这个罩盖是连体式抑或活动式,文中没有交代清楚。但总之此盖状如一只盘碟,从边缘向内心处凹下去,在中心处则开有直径约二寸的圆孔。该文章没有提供图示。

经过查找,刊登于2006年第10期《收藏界》的《浅谈伊斯兰文化与元、明景德镇御厂瓷间的相互联系》一文中的一幅插图,图中的插画容器与上述的坐墩式雅花囊,或者在体积上与“斗大的”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这是元、明景德镇御厂烧制的瓷器,而不是汝窑瓷器。该图《五部作》第110页:madrasa里的情景。1494年作品,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左边是原图插花容器使用的瓷器,类似“坐墩”的样子,右边是放大图。

好了,就不多列举了。通过上述介绍,本文认为到目前为止,如果想确定汝窑花囊的形制问题,如果没有新的资料,无论是考古资料,还是历史资料出现,应该还是一个未定,或者是目前较难确定的问题。

其次,为什么红楼梦书中的汝窑花囊作者要这样写呢?

这里要特别指出,原文:“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的描述,问题可能就出在“那一边设着斗大的”这里。

“那一边”是指大案上,还是大案旁边呢?如果是大案上,则“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是否会使整个大案上的陈设氛围和格调有些夸张了呢?读者可以参看本文开头的示意图,可以想象一下:斗大一个汝窑花囊,且里面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而球状菊花花型大,由此可见花囊加上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其体积是相当大的。示意图的花囊与插着笔的笔筒比例大约为1.5,如果超过3,是否会使整个氛围变得不协调了呢?如果不是位于大案上,而是放在大案旁边的地上,则确实需要“斗大的汝窑花囊”,整个陈设氛围和格调是协调了,可是又难觅“斗大的汝窑花囊”,因为一般都认为宋汝窑器一般均为小件器。

据明袁宏道《瓶史》称:“大抵斋瓶宜小而矮……花囊、蓍草、蒲槌皆须形制减小者,方入清供。”又称:“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插花亦如此,清供需小的花囊,且不可插得太满。

作者在书中描写的探春则不然,不仅选择花囊大如“斗”,还要“插着满满的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这正是要与“阔朗”的书斋相配,同时也表明探春独具的胸襟。换句话说,实际上是作者不惜牺牲协调,故意夸张,从而写出一个“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其目的大概就是为了赞扬探春独具的胸襟而已。不如此,怎样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呢?

作者这样写,难道不清楚吗?亦或是明知夸张,而故意为之,那目的是什么呢。是否是为了强调而作的“文学语言”呢?经过上述分析,答案应该是明确的,作者是有意为之的。

所以说红楼梦作者无论是真实描写现实还是虚构夸张描写时,都能够做出精心和细致的的刻画,从而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赋予他们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即便是虚构夸张的手法也有同样的效果。

以上是本文的理解,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对红楼梦中的汝窑花囊,其相关的研究资料很少的原因吧。当然了,如果是因为所查到的资料少,而得出错误的结果,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的宋代瓷器(上)
装点在《红楼梦》里的汝瓷精品
花囊
汝 瓷
青花婴戏纹花觚
156 花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