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今天的文章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来自蔡玉说 14:30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作的。杭州通判到底是个什么职务?是不是相当于杭州文联主席?当然不是,事实上杭州通判这个职务还是很重要的,它是皇帝亲自任命并派到杭州知州身边的。让两个人同郡为官,同时通判的职务实际上又有监督知州的意义。从职责上来讲,通判要处理的具体事务没有知州那么多。苏轼当时只有38岁,正是创作精力很旺盛,思维非常敏捷,并且文学创作经验积累的比较丰富,同时又没有丰富到堵塞了自己的创作灵感的时候。就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同理,要写出著名的、贯通干古的好诗,那也要趁早。


我们现在都吃惊地发现,无论是王勃,无论是李白,无论是李贺,还是其他很多著名的诗人,他们的非常著名的诗篇,往往都是在他们比较年轻的时候创造出来的这就叫青春的文学史。《饮湖上初晴后雨》正是年轻的苏轼将敏捷的才思、对山水的热爱与西湖美景相融合,这不仅是苏轼的文学创作中奇美瑰丽的一笔,也是历代欣赏西湖、吟咏西湖、想象西湖中奇绝的一笔。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潋滟”是什么意思?就是水面上有微小的波纹。我们都看过タ阳西下的时候,タ阳照射在湖面上的景象,是吧?这个时候波光潋滟的景象往往是给人印象最深的,细小的波浪在平静的湖面上起伏,在タ阳的辉光照耀下,这些细小的波浪泛出点点金光。此刻,你和你媳妇漫步在西湖的边上,那是多么的幸福。苏轼所写的“水光潋滟”之景不一定在タ阳西下的时候,有阳光、有细浪的晴朗天气就都会出现这样的景象。请注意,在这句诗里,主题字是“晴”。这句诗的意思是西湖太美了,大晴天的时候,风景真美。


接下来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都知道,其实西湖的边上没什么大山,西湖边上要是弄出一个两干多米高的险峻的高山,那和江南清秀的山水就不调和了反而就奇怪了。西湖边上有的是小规模的山,一百多米、两百多米,那其实不叫山了,那叫什么呢?那叫小小的起伏的丘陵,就像辛弃疾在词中写的“玉簪螺髻"”一样是像女子头上戴的玉簪、挽起的海螺式样的发髻一样平缓低矮的那种孝山。“山色空蒙”就是说山的颜色看上去空空蒙蒙,一片虚无。它为什么空蒙呢?因为西湖下雨了,西湖一下雨,出现一片烟雨朦胧的景色,就像美人流下来眼泪,泪水蒙住了双眼,所以看不清远方的景象。这句诗里的主题字是“雨”,苏轼说“雨亦奇”西湖的风光显得更加的奇丽,别有一番风味。


《康震品读古诗词》

点击下方图片,立即订阅

▼▼▼


那年,我去了ー趙西湖,跟我一个朋友,而且是一位女性的朋友。我们两个人当时骑着自行车正在欢天喜地地奇自行车,忽然的一声打了ー个雷,接着就下了一场大雨。当时的行人们都成了落汤鸡,但是那时的雨真的非常干浄。就像有首诗说的“白雨跳珠乱入船”,那雨特别大,特别別的清爽,清纯。一刹那间,西湖和西湖周边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笼罩在了雨幕中。我们全身都已经湿透了,也就没必要再往前骑躲雨,所以就站在原地,看着眼前的雨中西湖。那是非常奇特的人生的经历。所以我读到“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想起了当年夏天的那场大雨。然而苏轼想到的更远、更有诗意,接下来的句子让我们更加的叹为观止。


三四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枚浓抹总相宜”,苏轼不像我站在西湖边上让雨淋湿的时候,想到的是:我旁边站了个女生,好像就心里都获得了安慰,我的境界不过是把身边的女生比作了西施。苏轼说,不管是天晴的时候,还是下雨的时候,西湖都像是西施,这个西子会淡枚,一会浓枚,浓妆的时候,也许就是天晴的时候;淡妆的时候,也许就是下雨的时候,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汝,西湖在我心中就像西施一样,是永远的美丽。你想这西施是在太湖边上发生的事。对苏轼而言却没关系,只因为这一个“西”字的联系,就能把西施移到西湖边上,这就叫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写的是应该发生的事,不是写已经发生的事。


好了,总的来看,这首诗就是一个关键字一“美特别美,美得就像西施一样,西施美得就像西湖一样。因为这个精巧的联想,以至于现在中国人看到西湖就想到西施,看到西施就想到下雨,看到雨后天晴,就想到“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就是苏軾天才的想象力。自从有了这首诗,我觉得一切其他写西湖的诗都可以作废了。在一个地方,在庐山写瀑布,李白的诗一首足够了;写庐山全貌,苏轼《题西林壁》一首就足够了;写西湖,这一首诗就足够了;在黄州的长江水边,有大江东去那一首词就足够了。这样细算起来,祖国的大好河山,其

实有那么几十首诗几十首词几十篇文章就足够了。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经典的作用就是以一当十,凭一首诗就让能想到全体、就能想到一生。



西湖这么美,却来得不容易,美总是转瞬即逝的。十几年之后,苏轼又来到了西湖边上。这回苏轼担任的职务变了,他不再是通判而是知州。苏報这次知杭州的时候,西湖因为淤塞、水草等等原因已经萎缩了。西湖对于杭州而言不仅是风景名胜,更是居民的水源和水上交通要道。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西湖是酿酒上税的重要的来源于是苏轼決心疏浚西湖,重现西湖的清朗。


可是由于长期於塞,怎么处理淤泥又是个棘手的问题。苏轼产生了ー个天才的想法,他下令用这些淤泥在湖里筑一道连接南北湖岸的长堤,堤宽5文长880文,堤上筑桥,这样把西湖分为内湖和外湖。这道堤岸既解決了堆放淤泥的问题,又方便了南北两岸居民往来。苏轼还沿着这条堤岸遍植垂栁,让这条堤岸完美地融入西湖的景观中,成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湖十景之ー“苏堤春晓”。


西湖的疏浚工作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每年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清除淤泥、水草。苏轼想出了ー个绝佳的办法,他将近岸的湖面租给农民种植角。种菱需要及时技除水草,维护水域清爽。这样一来,既免去了疏浚湖水的麻烦,又解決了农民的生计,租金还可以用于西湖的养护。为了防止农民种植菱角过盛,苏轼又命人在湖心筑了三尊石墩,下令石墩圏出的水域内禁止种植,这三尊石墩演变至今,正是我们所熟知的“三潭印月”。


这就是苏轼,既是知州同时也是文学家,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文人,他治理西湖,才能既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满足了一个诗人对美景需要。苏轼对西湖的改造,既是一次生活的改造,也是一次文学的改造,用文学般的审美对待生活,苏轼对西湖的改造就更成了次美学的改造。所以也有人说苏轼是接地气的诗人。人家年轻的时候写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过十几年之后来这当了一把手,还要把它要变成更加加美丽的西施在这我们讲完事之后,要为苏轼点赞,实干精神是我们面对工作学习都不可少,也提醒着我们可以把生活过得诗意而从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水光潋滟晴方好——趣话摄影2
63名师解读丨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太美,最后两句更是千古名句,极具空灵美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31《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全诗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