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影视分析 | 《我不是潘金莲》的镜头意蕴

正文共:4276 字

预计阅读时间: 11 分钟


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于2016年11月18日首映。影片讲述了一个因“假离婚”却不料假戏真做又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回公道最终却一无所获的故事。在李雪莲为了离婚真假与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十年如一日的告状过程中,官员面目、社会百态都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被暴露、被剖析,让观众去思考体味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其喜剧外衣下的讽刺内核。


一、方圆之间,圆润中锋利,方圆现本性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最大的亮点便是片中的圆形与方形构图,在方圆变换之间,镜头背后的故事像中国古典绘画一般娓娓道来。无论是李雪莲家乡的“圆”,还是描绘官场风情画时的都在诉说着隐藏在镜头后的深意冯小刚曾表示:“看刘老师的小说感觉很复杂一方面它特别写实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话像我认识的人但我又觉得它特别荒谬如果用特别写实的方式拍好像不太对要把荒谬感拍出来这个圆就感觉特别荒诞另一个是这个是特别中国的故事李雪莲这个故事放朝鲜和美国都不合适这是我们这个几千年的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中一个很轴的人的故事比如父母官这个说法就不是法制社会的所以特别中国的故事是不是要找中国的画幅?宋朝时期就很多圆形的画特别中国李雪莲生活的古镇也特别山水圆形可以表达这种诗意


从影片整体的连续性看,圆形镜头无疑是指李雪莲在乡村时如圆一般地没有棱角,一切都是圆润的、圆滑的,好像是那灰瓦白墙的房屋,是随波而行的小舟,是小桥流水人家般的静美风景。但是入京之后采用的是1∶1正方形画幅,因为北京是一个充满权力和规则的地方。方形充满了条条框框,北京也充满了规则,这种规则,是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延续中保留下的制度和社会体系,而不是很多观众认为的公正。李雪莲的确自顾自地认为北京是中正的象征,北京一定有明白人,在那里能找到公正,可她来到北京之后,无论是一开始“投靠”在北京当厨子的赵大头被保安驱逐,还是后来装病被警察强行带离汽车,都在向观众说明:北京是有规则的,不是里的人是无法在规则内行走的恰恰李雪莲的横冲直撞让这一切发生了一丝转机李雪莲因为在北京人代会上访的成功变得有了棱角有了刺她不再是原来圆润的妇女而成为这个社会制度规则的检查者与挑战者


影片的圆形画幅营造出一种窥视的整体感觉和氛围,让我们以一个陌生人的视角去审视、去窥探。果真如此吗?看过本片摄影师罗攀老师在知乎上的解答,似乎并不是有意为之。“使用圆形构图完全没有造成‘偷窥’的意图,实际上,在拍摄的时候,也尽量避免这种可能性。”圆形构图是冯小刚导演与罗攀老师在电影实践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并非为了营造偷窥的视觉体验。罗攀老师还另外提到了一点:“使用圆形画面是一种特殊的考虑,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风情画’的特色。”从影片效果来看,冯小刚导演的确借鉴了中国古典绘画艺术的一些构图方式和色彩元素,比如范冰冰扮演的李雪莲穿着雨披站在小舟之首,背景的虚化和小景深的效果加上昏黄的色调,都蕴含着中国古典美术宛如江南雨景一般的韵味和特色。圆形的构图也加深了“中国风情画”的这一特点,令人欣赏与陶醉。圆形镜头略微牺牲了观影体验,却换来了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构图,无伤大雅。导演凭借着圆形构图,造就了这部现实题材鲜明、风格荒诞幽默的展现社会本性的影片。冯小刚导演说,他这次想做一点出圈的事他想把大家认为的不可能变为可能给观众一个好故事给导演一个任性的权力


二、兜兜转转,起点即终点,开始即结局

在影片《我不是潘金莲》中,冯小刚导演继续发扬了独特的冯氏幽默,以其平民视角的幽默与调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用调侃戏谑的方式讲述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2]在抓住大众主流娱乐心理的同时,还能反映出人性的善恶,《我不是潘金莲》也在小人物故事的讲述中反映出对社会与人性的深层思考。


观影时全场观众二三十次的笑声足以证明冯导的幽默在片中运用的成功,比如说范冰冰与大鹏对戏时方言加上曲曲绕绕的“亲戚关系”摩擦出十足的“笑”果;李雪莲以“和你办那事”为好处找到了屠夫,想要其帮她杀人,但屠夫看到要杀这么多人时,又变得畏畏缩缩的情节;李雪莲上吊自杀时,因为怕糟蹋了自家果园生意,而以“不在一棵树上吊死”为借口来劝阻的果农......但这喜剧外壳下的深重含义,却使观众无法为之发笑。李雪莲攀地方法官亲戚“关系是为了能够在法庭上得到关照”;屠夫为了“办那事”的好处而不惜杀人,又体现出了小市民对法律的无知与对物质的纯粹追求,而看到要杀五个人时的畏惧和胆怯更是小人物畏缩、不想承担责任、害怕犯事的形象的生动写照;李雪莲在树上上吊时,果农的阻拦理由竟是不要影响自家果园生意,也让观众体会到了人性的自私和无情。“笑”只是负责遮盖的工具罢了,“笑”背后的深意也许才是每一位观众真正值得去深究的。回味着观众的笑声,又使人想到电影最后的那几句话:别人在说她,她也跟着笑,好像说的不是她。李雪莲已不再是李雪莲,更不是潘金莲,她成为我们每一个人,成为芸芸众生,就像是影片刚开始的那样。这使人联想到《我不是潘金莲》宣传曲来日方长中的几句歌词:总是妄想/借半生流离换某人怜悯/只怪那输得起的/遇不上看得起的/找谁对不起李雪莲在兜兜转转之中如同圆形遮罩下的构图从一点走起无论如何都会回到原点起点成为终点开始变成了结局半生在告状之中度过当秦玉河的死让一切化为虚无变得没有意义的时候李雪莲也不再在乎方或圆圆滑或是棱角都已无趣正如那拉开的画幅李雪莲变得没有了血性潘金莲这种事不提便不去回忆就当笑话一场答案不过是大梦初醒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也总要继续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的这种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类似于中国古典哲学智慧与方圆变通,即圆形构图时的窗户框、门框巧妙地隐喻着:在圆润的地方也暗藏锋芒,也被规则和程式所约束着。正方形画幅时经过的隧道洞口、桥洞,似乎也在表现着北京这个充满规则的地方,也存在着圆滑和漏洞。除去方圆之间画幅的转换,片尾的16∶9宽银幕也富有深意,片尾李雪莲在北京的店里又遇到了曾经的县长,此时的李雪莲笑了,似乎是看开了、看淡了,果真如此吗?拉开的画幅也象征着李雪莲能够敞开心扉,笑对人生了吗?我想并不是,正如最后的结束语:别人在说她,她也跟着笑,好像说的不是她。经过了方圆的变换,李雪莲变得麻木了,麻木到听自己的故事也像看别人的笑话,“潘金莲”的丑事真的成了笑话。李雪莲不是原来的李雪莲,也不是什么小白菜、潘金莲、窦娥,她成了众人中的一位,变得麻木不仁。正如尹鸿在其影评中所述:与其说那是一个圆圈,不如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我们看见的不是范冰冰,也不是李雪莲,也不是潘金莲,而是活脱脱的我们自己———固执、偏执、挣扎和无奈,也照出了生活不像一首歌,更像是一团乱哄哄的麻。


三、小大之辩,积小可为大,大不成方圆

影片《我不是潘金莲》除了新奇的构图和画幅变换,还有很多优点值得品味:多次分段落出现的评书式的介绍,比以往电影解说般的平铺直叙更加让人玩味,这也极大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有序发展;电影竖排字幕例如“喝茶”两个小字,暗讽着这体制内由上至下层层传达而层层变通的情形;而老夫老妻面对众人的阿谀奉承道出的一忍再忍都暗示出主角李雪莲在十几年告状路上的内心挣扎和忍耐......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从下向上的李雪莲告状之路另一条是自上而下阻挡李雪莲告状的官员百态两条线交会在一起擦出了奇妙的火花小大之辩也在两条线的交会中升华表现一面是小老百姓在圆滑的踢皮球过程中走向了锋利却终究被磨掉了棱角转了个圆圈后走向了最后的麻木;一面是官员们反思着我们到底是为了帮助李雪莲还是在保自己的帽子是李雪莲一个人的毛病还是整个社会体制机制和风气出现了问题?导演在讲述中也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这小大之辩的终极道理但它绝不同于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辩李雪莲在方圆之间的挣扎中走向了麻木和接受官员在讨论到底是在帮她还是在保自己的问题中由方形画幅走进了圆形走廊之中方圆之间小大之辩又似乎变得虚无而无意义无论是李雪莲还是各级官员都在各种权力和规则中苟活着尽管也做出过改变最后也都泯然众人


冯小刚在开机前几天对范冰冰直言:“电影里28个男演员给你搭戏,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他们,你是介绍人。”细想,冯导说得极有道理。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是一个十年如一日上访的村妇,但是这一个小小村妇牵动出了28个男人,其中有李雪莲的前夫、远房亲戚、街坊邻居、同学、各级官员等,正是这群男人构成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地位低贱的屠夫到高位在上的首长,他们每个人面对李雪莲的时候,表现出了社会百态,这其中有屠夫的胆怯慌张、老同学赵大头的趁机揩油、法官王公道不停的推卸责任、贾聪明的聪明反被聪明误、史惟闵的做事尽职而不尽心、秦玉河的忍耐和脆弱......每一个人,面对整个社会所有人都是小人物,都是个体,一个人撒米,一千个人在后面拾,却还是拾不干净。李雪莲像是一条导火线,小小的火星造成了整体的爆炸。而各级的官员,从一开始的帮助,到后来的害怕与逃避,官员们因为了李雪莲的上访没有了最初的规矩和原则,害怕和上一届落得同样下场,也变得不成方圆。刘震云在原著作品《我不是潘金莲》中写道:什么叫腐败?腐败并不仅仅是贪赃枉法、贪污受贿和搞女人,最大的腐败,是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电影中,各级官员都在貌似尽心竭力地“帮助”李雪莲,最后结局以秦玉河的死闹剧收尾,让这帮助似乎变了味,官员们都在保自己的帽子,并没有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尽职尽责,却没有做到尽心尽力。


综上所述,影片《我不是潘金莲》的上映,无疑为中国官员们上了一课,为群众办事不能为保住自己的帽子,不能保留着官僚主义不作为的气息,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尽力做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也许李雪莲的上访是出闹剧,是她自身的“法盲”因素,但李雪莲上访所引起的官员百态却是真实的,好像一个小石子投入水中引起的一圈圈涟漪,每一个官员对上级的畏惧和俯首,都是逃避责任的念头在暗暗作祟。简言之,影片《我不是潘金莲》无论是评书点评般划分的段落,还是有意而为之的中近景而非特写,总有人在这出戏中读出了喜剧的忧伤,读出了社会这场大戏的真谛,真正笑看方圆。在方圆之间,小大之辩中,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镜头背后的深意得到了凸显与揭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仍在方圆之内
《我不是潘金莲》:导演的真观点在“三种画幅五次变化”中
物道|就算你是西门庆,但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身陷“幽灵场”、“对赌”争议,冯小刚在资本的撕扯下注定无法纯粹?
不吹不黑,《我不是潘金莲》简直能让中国人脊梁骨发凉!
李雪莲发型变化史与地方官员沉浮录(又:《我不是潘金莲》到底改了小说哪些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