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年08月19日

  高升桥

  水部,指古时福州水部门周边一带。这里琼东河穿过,引闽江潮水入城,人烟秀错,舟楫往来不绝;柳宅、荷宅、莲宅一带,更是柳树依依,荷花飘香,莲藕遍布,“柳倒大小桥”,就是这里一派水乡泽国的真实写照。我生于斯长于此,非常怀念童年的生长之地,常常行走其间,看看这一带的闽都古迹及文化遗存,仿佛回到了往日的时光。

  

  水部门遗址。

  水部、水部街道及水部门兜

  水部,旧名琼水,源于旧时福州城东南面的水步门,又名利津门,利津有商业繁荣的意思,自明代以后水步改为水部。

  当时水部门兜的河可直通大海,是福州水路通往城外的南大门。随着乘船的人逐渐增多,大量物资在此进出。长乐、福清、南台、仓山运送来的农作物也由此地进入福州城。水部门一带便形成了热闹的商业区,其中就有售水产海产品的鱼市等,不少商贩都云集在水部门兜一带销售各种商品。

  水部街道地处鼓楼区东南部,东临晋安河与晋安区交界,西至五一广场,南与台江区毗邻,北至福新路。面积1.31平方公里。

  福州的地名中有不少地方都有带“兜”字,例如南门兜、西门兜、水部门兜等,其实,这个“兜”在福州话里是“近,附近”的意思,指南门附近、西门附近和水部门附近。

  水部门兜旧址位于如今的福新路与五一路交叉口附近,这里车水马龙,道路宽阔,连接着五一路、六一路,东水路,交通出行十分便利。

  水部一带概况

  水部门是福州城的东南重要通道,唐宋以降为福州城的重要城门之一。福州第一条马路福新路及公共汽车线路的起点就在水部。琼东河是福州城区沟通城内外最主要、也是历史最久的护城河。

  水部一带是福州民国时期城外澡堂的最集中之地,鼎盛时期有20多家,承载着福州最正宗的温泉文化,著名的有德天泉澡堂(健康澡堂)、新沂泉浴室(工人浴室)、小沧浪、龙华泉、何木泉等。其中,龙华泉是福州第一家有广告的澡堂。如今,水部一带老澡堂仅剩下德天泉澡堂、新沂泉浴室、龙华泉(五一澡堂)这三家。

  水部有旧时福州的军队操练场——南较场,民国后成为体育场,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成为五一广场、五一广场公园,是福建省最大的群众集会地,福州市的地标中心。

  水部一带还有于山,又名九仙山、九日山,是福州城内三山之一,山上有六鳌胜景,白塔,九日台,炼丹井等名胜古迹。

  水部一带名人有很多,如居状元境的许将,福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居莲宅的近代大文学家、翻译家林纾;以及曾居住过高桥的曾点燃五四运动导火索的林长民;还有封号建威将军、中法马江海战后脱颖而出的福州籍水师名将——吴鼎,其故居的现址为先施大厦。

  水部一带的闽都古迹

  地名

  福新街:民国以前,福州连马路也没有。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巡抚使许世英议建福州第一条马路,特设“省会市政委员会”(后改为“省会市政局”),拆去地处水部的城楼,开辟福州城里至台江汛新码头的马路,路名取起、终点各一字为名,是为“福新街”,即福新路的前身。

  河西街:在琼东河之西,属水部门内大街,南通古仙桥,达于水部门,如今已被1959年5月1日建成的五一路所取代。河西街50年代还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的“福州女子师范学校”,1952年9月才迁到现址鳌峰坊。

  河东街:在琼东河之东,称为河东街,北起澳桥,南至得贵巷,经德政桥达于水部门,辛亥革命后改名光复路,有光复中学,是福州第十一中学的前身。该校诞生于1927年,原名“私立福建新时代中学”,后更名为“私立福州光复中学”。它是为纪念与传承“振兴中华、光复神州、走向共和”的辛亥革命宗旨而创办,解放后于1952年由福建省政府接管,定名为福州第十一中学。

  得贵路:源于得贵巷,元代以前,这里是一片渔村。明代,随着河东街的形成,民居也多,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弄巷,巷内倪氏三兄弟同榜进士,显贵乡进里,人称“得贵”,以为巷名。

  五一广场:其前身是一片沼泽地,与湖塘比邻。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以湖为壕,在于山脚下筑起一座城墙,称“夹城”,形同月牙,也称“月城”。到了明朝的福州府城,建起了七座城门,南门城外的一片空阔地,便是现在的五一广场,是明、清时期是练兵用的“南较场”。辛亥革命后,南门城楼被拆,建起了环城公路,成为群众活动的体育场。1968年12月改建广场,因1970年“五一节”竣工而名“五一广场”。这里一直是榕城之中心,成为福州市大型政治文化集会活动的场所。1984年改建成五一广场公园。

  五福巷:原址位于五福天桥北侧,巷内有一五帝庙,福州俗以为瘟疫之神,最敬五帝。现五福巷移至电信中心大楼的南侧。有福之州,福人共享,五福当是:福天、福地、福山、福水、福人。

  通天境巷:位于原水部门外,现五一中路。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拓外城,城东南立通仙门,至清时废,留下通仙境之名。因“仙”与“天”方言谐音,地名逐演变成通天境。

  香巷:在五一中路,北邻省科技馆,南邻正大广场,东西走向,长约100多米。古时这里是专门卖香的地方而得名。后来民居渐多,巷内仅有香烟店、茶叶店、邹瑞记兴化巾店等店铺。巷尾可通粪船尾(城里停靠粪船的道头)。

  高桥巷:长约300多米,东西走向,因巷内有高升桥而名,是水部柳宅一带的重要通道。四面交通方便,可通往荷宅、莲宅、柳宅等地。现五一路西侧也有高桥路的地名,人皆知彼高桥路,却不知此高桥巷了。

  蛤埕:福州人将房前空地或道头边上堆集货物之地,称为“埕”。从前高升桥码头,河岸边的大片场地上,堆满了从闽江下游、沿海一带运来待售的蛏、蛤、蚶、蚌、蛎、淡菜等贝壳类海产品,成为旧时福州贝壳类海产品的批发集散地,因此俗称“蛤埕”。

  状元境: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1037-1111年)居处。许将,字冲元,福州人,宋嘉佑八年(1063年)状元,文武双全,廉洁奉公,深受宋神宗和宋哲宗的器重,曾担任明州通判、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等职,流芳千古,谥号文定。后人为了纪念许将,将他居住的地方命名为状元境。

  此外,因历代城市建设的原因,水部一带已消失的地名有阔埕街、灰炉头、粪船尾等,被移址的地名有五福巷。

  城墙

  旧水部门是保护福州城的重要屏障,明洪武时,福州府城进行扩建,并修建了东、西、南、北门与水部门、汤门、井楼门等七座城门。在今鼓楼交巡警大队内,残存着一段长不及丈的石城古墙。经考证,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在“夹城”城基上修砌的明“府城”。由于早年城墙上生长的一棵榕树与城墙融为一体,这段城墙被榕根包裹,幸得保存。这是水部门仅存的一段城墙,见证了当年“百货随潮船入市”的繁华景象。

  内河

  福州的内河大多与建城史息息相关,内河源于护城河,随着城池的扩大护城河变成了内河。如,称之为罗城大濠的琼东河、安泰河,以及夹城的屏东河、外城的洗马河等。这几条护城河如今仍波平练澄,碧水长绕。

  琼东河:原是“罗城”大濠,史载:王审知筑罗城,后又修夹城,凿护城河,其城东之濠就是此河。古时未名,俗称“旧河”,清代后此河称为琼东河。琼东河北接五四河,南汇晋安河,穿过水部而沟通城内外,穿过水部一带,是福州城区沟通城内外最主要、也是历史最悠久的护城河,全长4.75公里。

  水部门闸:在水部门东百步,俗称水关闸,引江水从河口入城,1929年城废,此闸尚存,以通舟楫。闸上铺水泥可走行人,1992年,水涧开发榕城花园成了断头桥;2019年,因建河边栈道,断头桥亦被拆除。

  津梁

  有河就有桥,水部一带水网密布,古桥众多,著名的有水部三桥。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水部一带的古桥有的尚存,有的成了旱桥,有的化成了历史的尘埃。

  德政桥:在五一中路同寿园的南面,得贵路西口。宋淳熙《三山志》称为“古桥渡”的德政桥,原为亦桥亦渡,桥为单拱平梁,东西走向,东接清水堰口,西则经古仙桥汇入安泰河中。

  古仙桥:在五一路上侨联大厦旁,因在护城河以西,初名河西桥。单孔石拱桥,旧时桥栏上镌有“古仙”二字,并配有八仙雕饰,与德政桥相邻。宋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倡导植榕,有政绩,故南宋绍兴年间改名“使君桥”,古桥栏上镌有“仁政流芳”四字。河西街被扩为五一路时,桥梁被覆盖。

  水殿涧桥:民国初年兴建的福州第一条马路“福新街”沿途有十四座桥梁,水殿涧桥便是其中第一桥。

  太平桥:在水殿涧桥以东,如今已是旱桥。用石灰涂抹桥栏的望板,依稀可见“嘉庆丙子年(1816年)重修”的字样。现太平桥已成为小区居民纳凉的场所。

  燕桥:在琼东河畔,龙华天桥北侧,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单孔石构、廊屋式平梁桥。桥高3米,长5.5米,南北走向。燕桥于2000年左右在开发中拆毁,“燕桥”石牌匾则被小区居民保存了下来。

  象桥:在燕桥之南,为新都会花园广场东南侧的立交桥下,民间俗呼“满洲桥”即是象桥的旧址。因为在清初,这一带曾划属旗营驻地。象桥正面朝东的高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匾,上镌隶书“象桥”二字。桥的南北面还建有高大宏敞的廊屋,象桥一带紧倚城池,民居鳞次,商贩云集,来往桥上的行人络绎不绝。该桥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古田路的扩建中。

  高升桥:高升桥又名刘公桥,位于蛤埕,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刘凤卿建造,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谷善信重修。该桥总跨度为15.2米,最大跨度6.2米。桥梁由12条长8.2米、宽4.45米石板条构成,桥面由54条石板横铺而成,东端石阶9级,西端石阶10级,桥面有望柱8对,西端望柱顶雕有石狮,其余为正六边形球体。桥栏板4块,长2.3米~2.6米,板宽0.485米,南侧中间刻“刘公桥”,北侧中间刻“高升桥”。上世纪50年代以来多次整修加固,至今雄伟坚固,桥东头建高升亭。

  以上除现存三座古桥之外,水部一带消失的古桥还有:菜头桥(传说郑堂在此卖福州花灯——菜头灯,1990年消失)、文华桥、柳桥、岛桥(也称倒桥,遗址在五一路上)、大桥、小桥(地名小桥巷尚在)。福州有一名联“柳倒大小桥”,即指水部一带的四座古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福州十四桥的身世秘密
上下杭,还值得逛吗?
福州上下杭近照曝光!网友:竟可以媲美三坊七巷!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卷二百四十八
【闽都风土】300岁福州高升桥与泡汤柳前巷
福州状元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