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浪漫派》【德】海涅




德国浪漫派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诗情的复活,中世纪的这种诗情是从基督教产生的,它是基督的血液滋养而成的一朵西番莲花。我不知道,在德国叫作西番莲的这种使人忧郁的花朵,。。。那是一种色彩特别怪异的花,人们看到它的花托上宛如画着把基督钉在十字架时曾用过的刑具,如锤子、钳子、钉子等等,它是一种完全不使人厌恶而只是使人觉得怪异的花。。。。它的外表甚至在我们内心深处激起一种令人畏惧的快意,就像从痛苦中产生的难以自禁的快意感一样。从这方面看来,这种花也许最适于作基督教本身的象征,基督教最可怕的诱惑恰恰在于对痛苦产生快意。 










因为每个时代都是一个斯芬克斯,一旦人们解开她的谜底,她就会堕入万丈深渊。 


如同衰老的荒淫之辈通过鞭挞萎缩了的肉体来激发新的享乐能力一样,老朽的罗马大概也是为了从苦行本身找到精纯的享乐,从痛苦中找到快乐而甘心用僧侣式的苦修来鞭笞自己吧? 


奥德修斯的流浪完全不是别的,只是意味着一个人的流浪,这个人就是拉埃底斯的一个儿子、贝内洛贝娅之夫,名叫奥德修斯;此外,我们在卢浮宫看到的巴克斯也不是别的,只是赛默勒的可爱的儿子,他眼神刚毅忧戚,圆撮而温柔的嘴唇流露出天神的欢乐。在浪漫主义艺术里就是另一回事了。在那里,某个骑士的浪游还有一层神秘的含义,它似乎一般地意味着人生陷入了迷途;那被击败的巨龙即是罪恶;那散发着馥香,使远来的英雄如此感到欣慰的杏树即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者同时又构成一体,正如杏核、杏肉、杏仁是同一个杏子。若是荷马描写某一英雄的盔甲,那就不过是一套精良的盔甲,价值若干公牛;但是一个中世纪的僧侣在他的诗里描写圣母的衣裙时,那就可想而知,他会在这套衣裙下面想像出许多不同的德行,在贞洁的年轻女性玛丽亚的圣衣里潜藏着一种特别的意义,由于她的儿子是杏核,她就理所当然地被歌颂成杏花。这就是中世纪诗歌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浪漫诗。 

古典艺术只表现有限事物,它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家的观念一致。 
浪漫主义艺术只是表现。。。它依靠的是一整套传统的象征手法,或者更确切地说,依靠的是譬喻,就像基督自己企图用各种各样漂亮的譬喻来阐述他的唯灵论观念一样。 


基督教对造型艺术却很少有利。因为造型艺术也得表现精神对物质的胜利,而又不得不用物质作为自己的表现手段,这样它们似乎就得解决一个悖谬的课题。于是在雕刻和绘画里出现了那些令人讨厌的主题:殉道者人像、钉十字架、垂死的圣者、摧残肉体。 


建筑和诗歌艺术一样,也表现了同样的譬喻说教的倾向。如果我们现在走进一个古老的教堂,我们无论如何也猜不出这些石头象征的神秘含意。总的印象使我们深感心情压抑。我们在这里感到精神在被抬高,肉体在被践踏。 


文学史是个大陈尸所,每个人都在那里寻找自己喜爱的或与之亲近的死者。假如我在许多不足挂齿的尸首中间看到莱辛、赫尔德的尸体和他们庄严的面容,我的心就会激荡起来。我怎能不急速地吻吻你们苍白的嘴唇就匆匆走开呢! 


施莱格尔先生不断把他的词句修饰得更甜腻和更矜持时,福斯的译文往往变得更加酸涩和粗犷,。。。以致如果说施莱格尔的诗章像擦得溜滑的桃花心木地板,人们在上面容易滑倒,那么老福斯的诗章就像刻有词句的大理石块,人们在上面也容易闪倒。。。。福斯为了竞争,也想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的翻译完全没有成功。只要施莱格尔先生的译文显得太柔和,只要他的诗句有时像溶化了的乳脂一样,人们拿到嘴里不知吃好还是喝好,福斯就把那里译得像石头一样硬,人家要是诵读他的词句,一定会担心弄坏自己的颚骨。 



每当世上有一种新的宗教兴盛起来,旧的宗教被挤到一边,道德总要发生变化。事实上,因为每隔几个世纪世界上总会出现一种新的宗教,当它转化为伦理时,就使自己成了一种新的道德,所以任何时代如果按照现时的道德标准评判过去的艺术作品,将会把过去的艺术作品视为不道德的异端。正如我们也亲身经历过的那样,善良的基督教徒把肉体谴责为魔鬼,他们看到希腊神像常常感到愤慨;满口贞操的僧侣曾给古代的维纳斯系上一条裙子;甚至直到最近还有人给裸体的雕像粘上一片可笑的无花果树叶;一位虔诚的教友派教徒曾牺牲他的全部财产,以便购买尤里奥·罗曼诺最美的神话题材的油画,并把它们全部烧毁。的确,他为此很配升天,在那里每天叫人用鞭抽打!如果有一种把上帝只安置在物质当中、因而只承认肉体为神圣的宗教,一旦它转化为伦理,就必定会创立一种道德,按照这种道德,只有推崇肉体的艺术作品才值得赞扬,反之,按照这种道德,那些一味表现肉体卑污的基督教艺术作品是定该斥责为不道德的。的确,在一个国家可能看作合乎道德的艺术作品,在另一个以另一种宗教转化为伦理的国家,就可能被看作是不道德的,例如,我们的造型艺木会使笃信的穆斯林反感,反过来说,某些在东方嫔妃后宫视为极端纯洁的艺术品,在基督徒看来,就会是一种讨厌的东西。由于在印度,舞女阶层并没有被伦理所摈斥,所以一出女主角是个卖身妓女的戏《瓦桑塔赛娜》在那里全然不被着作是不道德的;但假使有人竟敢在法兰西剧院(Thétre Franais)上演这出戏,那整个正厅座位上的看客就将狂喊起不道德来。这些看客天天心满意足地观赏那些勾心斗角的戏剧,戏的女主角尽是些年轻寡妇,她们在结尾都快快活活地改嫁了,并没有像印度道德所要求的那样,把自己和她们死去的丈夫一起焚身入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淺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清静为天下正
讨论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问题:苦恼意识及其出路
煮酒君:金庸小说里的明教存在过吗?
每天学点哲学|奥古斯丁(连载70)
中西方道德观比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