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斗九星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一九《北斗九星》:'斗中复有尊帝二星,大如车轮.若人见之,寿可千岁.《玄门宝海经》:'北斗有九星,七见二隐.其第八、第九是帝王太尊精神也.''清徐文靖《管城硕记》卷二七《天文考异一》:'陶宏景《冥通记》曰:'北斗有九星,今星七见,二隐不出,常以二十七日、月生二日伺之,其形异见余者尔.'按徐整《长历》曰:'北斗九星,相去九千里.其二阴星不见者,相去八千里.'刘向《九叹》曰:'讯九豞与六神.'王逸注曰:'九豞,谓北斗九星也.'洪兴祖曰:'北斗第八星曰招摇,第九星曰玄戈.'其实北斗九星,谓七星与辅弼二星耳.辅一星在北斗第六星左,去极三十度,入角宿三度,常见不隐.弼一星在北斗第七星右,常隐不见.宏景谓二隐不出,亦非.'

   东汉铜六壬栻盘天盘中心的九个点代表着北斗九星,指的是北斗七星和招摇、玄戈二星。这是因为在两千年以前,人们看到的北斗星座不是只有七颗星,而是九颗星。这在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所著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里有详尽的介绍。现引用如下:“我国自古以北斗为极重要之星座。(《史记》)《天官书》曰:“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注:如图


来氏太极源于斗建体系,直露中宫之用,而通常阴阳鱼太极源于太阳直射点的年周期移动,昭显坤艮二土,二者本质上都源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整个中华文化乃是二者关系的纽带。

五行中金木水火居四方、土居中央者,首先出于斗建体系,地轴指向的北极星是不固定的,而分布于一个圆周区域内,这个圆周区域乃是中宫土存在的天文学根据。中宫作为地轴指向所成圆圈,还相关于赤道附近28星宿所成圆圈,即西方所谓黄道12宫,当化到黄道赤道平面时,可以临御四方四时,故在传统文化中,土杂四隅,谓四临。故在24山中,土分布于四隅---也当对应一个区域而非点,和北极中宫区域协同构成金字塔型,在古代历法中,土杂四隅和洛书源于斗建,戊己以及后天卦坤艮土---丑为东北,应罢极之说,坤为西南,在地理上阴阳转换明显处,也是土寄之位,因此二者在时空上各具特殊性----、河图等源于日行月运,实际相关于两位太极:天和地。二者统一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人,两套体系的分析互为补充,并行不悖)2000年前在黄河流域,北斗七星终年在地平在线,常明不隐,自足引起深刻之注意。但我国古代曾有北斗九星之说,梁刘昭注《后汉书》卷二十《天文志》有云:“珞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斗九星也。”其言出自《星经》。《黄帝素问灵枢经》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之语,唐王冰注:“上古九星悬朗,五运齐宣,中古标星藏匿,故计星之见者七焉。”孙星衍以为九星者,即现有北斗七星外加招摇、大角。《淮南子》卷五《时则训》:“孟春之月,招摇指寅,昏参中,旦尾中。仲春之月,招摇指卯昏弧中,旦建中……季冬之月,招摇指丑,昏娄中,旦氐中。”招摇离目前之北极51°左右,离西汉初北极亦40°。不特非现时终年所得见,即2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亦非常明不隐之星也。南宋王应麟引《春秋运斗枢》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机,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摇光即招摇也。”按《天官书》:“杓端二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招摇如为杓之一部,则天锋亦应属杓。《晋书·天文志》:“梗河三星在角北,招摇一星在其北,玄戈一星在招摇北。”《甘石星经》:“招摇在梗河北,入氐二度,去北辰四十一度。”是则招摇非摇光明矣,北斗杓三星玉衡、开阳、摇光相距自5°至7°而自摇光至玄戈,自玄戈至招摇亦各六七度。星之亮度,玄戈稍弱为四等星,招摇足与七星中天权相比,故玄戈、招摇殆为北斗最后两星距今3600年以迄6000年前包括右枢为北极星时代在内,在黄河流域之纬度,此北斗九星,可以常见不隐,终年照耀于地平在线。”由是可知,天盘上的九个圆点代表的就是天上的北斗九星。

  

(注:因为岁差,北极星随时间变动。古北极星为天一星、太乙、帝星、天枢。宋之后到如今勾陈一成为北极星。一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因为岁差,古希腊时期的黄道十二星座已增加到十三个(增加的为蛇夫座)。以北极星为帝星,代表北极天顶极尊极高之位,斗柄斡旋,表盘式流转,常人勺子对准自己,类似古代司南,尽性了命之时勺子柄指向自己)

  在开阳星旁边不远处,还有一颗被称作“辅星”的4等星。古代大气透明度好,通常观看4等星没有困难,但由于它紧邻开阳星,视力不好的人分辨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阿拉伯人称这颗星为“乘车者”,并用其作为判断士兵视力是否正常的标准。即使在现今城市灯光的影响下,视力好的人也能够判断出辅星的位置。在山东武梁祠石刻壁画中,载有一幅“斗为帝车”图,在图的中央刻有北斗七星的星象,开阳星旁,并附有一颗小星。小星旁有一个长着翅膀的仙人,他显然是辅星的象征。有一个帝王模样的人,端坐在斗魁之中。其周围有若干乘着云气的仙人,在向天帝朝拜。其右方刻有一辆马车,显然是“斗为帝车”的象征。那颗象征飞翔仙人的辅星,《荆州占》曰:“辅星,丞相之象也。”《春秋纬》曰:“辅星近、明,则辅臣亲、厚;疏、小,则辅臣微弱、无道。”故这颗辅星虽然不很明亮,在古代星占家的眼里,却是用以判断皇帝的辅臣是贤良或是微弱无道的标准:辅星接近开阳星而且明亮时,为辅臣贤良;当辅星远离开阳星并且微小时,则为辅臣微弱、无道,政治不够清明。这是提示帝王需要更换大臣、改革政治之时。

  按照星占家的意见,这颗辅星有近、明、疏、小的变化,它与开阳之间,真能发生这种变化吗?根据近现代观测研究,开阳和辅星的确是一对相互之间有物理联系的双星,它首先是意大利天文学家里奇奥利于1650年发现的,两颗星的距离为14'。后来进一步观测发现,开阳和辅星本身也都是一对分光双星。故开阳和辅星是一组聚星系统,从而位置和光度均可发生变化。由此证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目视观测是十分精勤准确的,早在望远镜和新的探测手段出现之前,就有许多重要发现。

   北斗九星之谜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曾经指出中国上古有北斗九星之说,但由于岁差的原因,使得八九这二星退出恒显圈,这是北斗九星改为七星的原因,但他未指出八九是两颗什么星。

  《宋史·天文志》说:“第八星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第九星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宋志所说的弼星,已经不见,难以评说。又曰第九星为开阳之辅星,则不明确。八九这两颗星,当在杓端之外。

  《史记·天官书》说:“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集解引晋灼曰:“外,远北斗也,在招摇南,一名玄戈。”由《晋书·天文志》及以后的星图可知,玄戈介于摇光和招摇之间,可见《天官书》“内外”的说法有误。北斗九星的第八星为玄戈,第九星为招摇。

  作为北斗九星指示时节的一个实证,《淮南子·时则训》有如下记载:

  孟春之月,招摇指寅;

  仲春之月,招摇指卯;

  季春之月,招摇指辰;

  ……

  季冬之月,招摇指丑。

  《时则训》用招摇星在十二个月中不同指向来判断时节,表明了北斗九星有利用其指向判断时节的功用。《时则训》使用招摇的指向,而非玄戈或摇光的指向,可以确定第九星是招摇而不是它星。因为若使用北斗九星判断时节,不可能排除第九星而用第八星。《时则训》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招摇为北斗九星的结论。

 

岁差周期是二万六千年
真正的北极星是岁差星,移动于恒星之间。所谓岁差星是春分在黄道上每年退行约五十秒之现象,地轴以垂直于黄道之方向为轴,约二万六千年为周期。 不同于西方以黄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中国古代发展了以赤道坐标为中心的天文体系,北极星在这一体系中处于天球正北,无疑具有独特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往往作为帝王的象征。但小熊星座α星并非自古以来就是北极星由于地球自转轴存在周期性的缓慢摆动。因此,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北极星的“皇位”也存在轮流坐庄的可能。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以每年15角秒的速度运动,在4800年前,北极星不是现在小熊座α星,而是天龙座α星,中国古代称它为右枢。到公元1000年,也就是中国北宋初年的时候,地球北极指向的天空离现在北极星的小熊座α星的角距还有6度。可见,那时它还远远不能作北极星。现在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离小熊座α星的角距只有约1度。到公元2100年前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和小熊座α星之间的角距最小,仅有约28角分。以后,地球自转轴北极指向的天空将逐渐远离小熊座α星。到公元4000年前后,仙王座γ星将成为北极星。到公元14000年前后,天琴座α星织女星将获得北极星的美名。地球自转轴这样摆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6000年。这说明一切事物都是在运动的,静止只是暂时的,是相对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的。而且在公元2000年后大约13200年后北天极又会指向小熊座α星(注:岁差约71.6年移动一度,也就是说以斗柄斡旋规定春分点会有误差,这种误差源于地球自转轴的摆动,而在易学上则相关于太极中宫土的存在,由于天心太极中宫的存在,由于中宫存在迈斯纳效应,内无任何场线,则使得在场线作用下沿场线方向的地轴指向不固定,而是存在一定的进动周期,该原理也可解释原子核的进动.太阳系绕天狼星公转周期约25800地球年。在地球上观测天狼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每一地球年移动0.01396度,这就是地球岁差。这是王锡玉老师21年前公开发表的《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准确位置及其运行轨道》一文中公开的数据,作为研究地球上大尺度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内证实例(转):师品一口茶,讲了一则小故事:那是在好几年前,他与释广宽师兄以及还有两位心密弟子在陕西长安县的南五台寺打七,凌晨四时多,他们同时觉得眼前一亮,看见从天上射下一道强光束,照在寺院子里他们打坐的旁边。他们向上一看,原来是北斗七星里一颗不常出来的辅星射下来的光,就象是芭蕾舞台上打在主角身上的光一样。师说,其实道家一直认为应该是北斗九星,因两辅星不常出来,故称“北斗七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天文学,你有什么值得一读的书可以推荐?
二十四节气,岁差、岁差纪年法
气机运动天文原理概念
瑞明 | 论语是教人反叛的-儒家的天文
你知道吗?找到北斗星就能找到北极星啦!今晚赶快去试试吧
在夜空中辨认方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