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卫星看“突厥”的族源线索》

作者:丁丁哥 2015/9/21
 
“突厥”的族源看似茫然,其实线索非常丰富,“突厥”其实也是黄种人,而且是源于先夏,按百度“突厥”词条:“‘突厥’是中国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而在我的研究中,“突厥”虽然驰骋扬名于西北及西域,但其族源却是与西南的“白族”非常亲近。
 
从卫星地图上看,与“突厥”历史最引人注目的相关地名是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这个地名的正解可以是“突部族居住的泉水处”,其产生有两个可能,其一,这里靠近先夏历史原点呼伦贝尔海泐水,“突厥”应是先夏部族大联盟的部族之一,这距今约5000年;其二,由于“突部族”的族源可能跟鲜卑有关,鲜卑是周灭商之后来到呼伦贝尔一带,而“突部族”是跟随到达这一带,这是距今约3000年;“突”最北的的地名在黑龙江萝北县的“滚突岭”和“滚突岑”,看起来偏重于支持“其一”。
 
如果“突部族”是先夏的部族之一,其在我个人视野中有关的明显地名,就是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的“突水村”,很巧,“突水村”这个地名的相关性正好有一个疑似佐证,因为四川凉山州竟然有一个地名叫“翁突山”,两者同样都是“翁”与“突”相关联,而且“翁突山”附近还有“勒突山”,因为“勒”与水族的“泐”相关,所说的这些字眼应该都是跟部族名相关,无怪百度词条是将“突厥、铁勒”并在一起的,所以,“突水村”应该不是无关的。
 
这很有意思,如果“翁”字真是有关的,由于“突厥”尚白,“白头翁”的鸟名很可能是与“突厥”有关,“突厥”的装扮特征可能是白头的外观。
 
最多“突”的原始地名聚集的地方,是浙江丽水市遂昌县,其非常典型:“大突、百万突村、樟突、九突、突背、驮突、黄麻突、梨树突、突头垟、突头村、突龙坑(龙!)、桑突头、皿坑突、上突头、山下突、枫树突村”,而丽水与云南丽江应该是有缘的,这很容易用DNA抽样核实的(韶关突水现在已经是讲客家话),丽江是白族聚集的地域。
 
用“突”字在全国地图的全幅面上搜索一下,带“突”字的地名与先夏从北到南大迁徙、之后又转向西南和西北的大趋势是基本吻合的,西藏有较多带“突”字的地名,新疆也有一些,只是少数民族语音的“突”不一定等于汉字的“突”,但这些应该都是“突厥”族源的重要线索。
 
最近,我又发现了与“突厥”族源有关的另一个重要视野范围,据百度介绍,“突厥”的前身曾是“锻工”奴隶,这个信息太重要了。
 
之前我在研究先夏历史时,发现先夏有一个以“段、叚、殷、般”等相近字形命名的小部族圈,其中的“段”先是在石器社会做“碫工”,后来进化到金属时代做“锻”或“煅”,这不仅表明了“突厥”专做“锻工”可能原本就是“段”,而且还指向了“突厥”能“碫”出许多散布于草原上的石人(包括湖南道县的大批石雕小人),“段”的历史非常悠久,因为与其同时的“叚”,就是约5000年前人类造字的主人之一,“段”也是造字时的相关部族。

五千年文明史上谁是“段”?

“段”其实就是现在的“白族”,“白族”在古代就是“碫工”,“碫、锻、煅”都是源于白族的“段”,所以,“白”与“段”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东北吉林省有“白城市(其1925年建的火车站叫‘白城子站’)”,而在陕西省有“白水县、白河县”,匈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的统万城也叫“白城子”,而“白族”建立的“大理国”就叫“白子国”,其数代国王都是“段”姓,“白族”尚白,据说“突厥”也尚白,只要对比一下百度的“白族”与“突厥”词条,就会发现海量的相关性线索。
 
由于“白族”的“段”与“叚”很近,“白族”是拥有造字能力的民族,谁是“叚”?很可能水族是“叚”,因为水族有很隆重的“敬霞节”,“叚”造了什么字?“叚”造了表音的“假字”,“叚人”就是“假”,五千年前造字初期,人类实际上是至少是造了三种文字,其中表意的汉字叫“真名”,是给先夏部族联盟的部族起名用的字,任何一个部族要加入联盟时,在没想好“真名”的“字”之前,就先表音字注音,这就是“假名”,所以,仅陕西“白水县”这个地方有很多与造字有关联的传说和遗迹,包括“仓颉墓”等,只是不知道“突厥”这一支系具体有没有带走造字的人,“突厥”的曾经相当强大,如果没有造字的能力相助真是难以想象
 
“突厥”的文字是“突厥文”,出现的年代约在公元6世纪左右,我国的史籍《周书·突厥传》记载“其书字类胡”,说的是“突厥文”与“粟特文”有相似之处,在不同的时期,“突厥文”所用的字母数目和形体不是完全相同,一般在38个到40个之间,除此之外,突厥文里还有一些突厥的氏族或部族的标志,比如生活中的表意符号“毡房、半月”等等,现存的突厥文的文献大多是突厥文碑铭,1889年,俄国人雅德林采夫带领考察队在鄂尔浑河流域发现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根据这两块石碑,丹麦的语言学家汤姆逊解读出了古代突厥文,我推测其应该从属于“佉卢虱乸文”,韶关约十多万人日常使用“虱乸话”可能是其语言。
 
另外,由于“大理国”之前的“南诏国”是蒙姓的国王,其实,“突厥”与“蒙古族”可能也有亲缘关系,蒙古族自认的历史原点是“斡难河”,而“斡”的原点应该是在西安附近的“斡尔垛”,其就在“白水县”附近,这些部族应该都是周灭商之后,开始离开原地而发展的,其族源应该多是与商族有关。

另外,东晋时期南凉秃发鲜卑的“秃”(秃发乌孤、秃发利鹿孤、秃发傉檀等)也可能与“突厥”有关,因为有介绍说,“突厥”跟很久以前极北地方的“穷发国”有关,而“穷”应该就是“无”,“无发”就是“秃”。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说,阿尔泰山下居住着一种“秃头人”、“秃头”、“穷发”很可能就是指某个民族不留发辫的习俗,意思相近,不谋而合。
 
“白族”人原本是敬仰“本主”的,其很可能是“苯教”的族源,所以,“突厥”的宗教信仰也是很有历史的,只是其后来可能演化或改信其它。
 
“白族”可能也曾被称为“标”,这可能是在胶东时被称为“彪”的人,其在青岛市偏东很近处有“大标山、二标山、三标山”,后来在济南市区有“标山”,再后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兵策儒剑说文解字】连载48 | 圭、秃、发
《由“莶”字发现上古史线索》
晋朝时的西藏
真的惊到了,这些稀有的姓氏,让人难以理解
五胡乱华之殇-4- 秃发鲜卑叛乱
中国历史概述(廿五)——西晋(二):北方各族的内迁与发展壮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