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新释读19——龙、凤两族1


前文说到“华夏”一词很可能是表示“多而盛”的夏部族,之所以形成这样的观点,归结于夏朝完成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部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要说明这样的观点必须从“凤、风之误”说起。

凤、风的繁体鳳、風二字差异十分大的,从凤字我们能够联想到的是凤凰,中华民族眼里最为祥瑞之鸟类,从风字我们能够想到的有伏羲,中华民族心目中的人文初祖。千百年来凤凰、伏羲的传说在中华民族思想中根深蒂固,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伏羲传说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伏羲”的出现首见于庄子的记述,在更早的史籍中并没有“伏羲”,被视为源于夏商的《山海经》中也对“伏羲”只字未提,反而是后世对伏羲推崇有加。因此,有学者怀疑伏羲的真实性。

我在前文“新释读9”中已经分析说明“伏羲”一词所含有的祭祀背景,本文则以伏羲的姓氏为基点,从古今文字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文字与历史的结合。

关于伏羲的姓氏,有风、包、庖、炮、伏、宓、虙几种说法,因本文题目是“龙凤两族”,我们就从风字说起。

风,繁体風,是使用最为频繁的汉字,字义已经演化出了几大类,我们首先研究其字形特点。风字通常认为甲骨文中没有改字,甲骨文

(凤)被视作与风同。这引起了我的疑惑,凤、风的繁体鳳、風二字,一个从鸟,一个从龙,差异应该是巨大的,为什么会通用呢?我在研究甲骨形变规律时发现《康熙字典》所载的几个古文风十分重要,见下图:

    特别是这几个字中与日、百、缶有关的,令我很关注。因为我认为在甲骨形变过程中,甲骨文“口”按照它在相应的甲骨文中所表示的字义被周人分别重新厘定,“缶”是其一,“日”形讹之误,因此,甲骨文
很可能与风字有关,但不是与气象有关的风字;而甲骨文
很可能是
字的初文,是与气象有关的风字。

甲骨卜辞(屯南108):

释为:其雩于风京有雨。雩,《说文》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于声。《玉篇》请雨祭也。《尔雅·释训》舞号雩也。《注》雩之祭,舞者吁嗟而求雨。《礼·月令》仲夏大雩。《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因此,该卜辞是祈雨于风,京下雨。

从上述这些风字来看,我们使用的風字很可能是后人从形声的角度出发,把各式各样的“风”字全部统一于一个“风”字之下,这样做的结果就造成了我们对風字认识上的混乱。也就是说从字形上看,甲骨文

既然可以被引申为風,那么,字形与風更为接近的甲骨文
为什么不释为風呢?这就是我说的“凤、风之误”的由来。

我认为“凤、风之误”这里存在一个部族融合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族群关系等。

伏羲姓风,隐含的是伏羲部族属于龙蛇崇拜的部族,称之为龙族;包字所含的“巳”是“虫”的形变,包字会意手持蛇或怀抱蛇,也属龙族;庖字,《史记·三皇本纪》大皥庖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庖本义应该是会意在宗庙里做祭祀仪式,也属龙族;炮字,《诗·小雅》炮之燔之。《礼·内则》炮取豚若将。《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礼运》以炮以燔。《周礼·春官·大祝》九祭,三曰炮祭。《注》炮祭,燔柴也。所以,炮原本应该属于一种祭法,而并非把蛇蒸煮了,也属龙族。故我认为伏羲的风、包、庖、炮四姓都源自龙族的祭祀习俗,故可通用互换。甲骨文

被释为宠、宄、
,我认为或释为包、庖、炮,含有
的甲骨卜辞仅一字不能说明问题,
在甲骨卜辞中用法是祭法与庖本义不冲突,最明显是
含有这个甲骨文的卜辞很多,用法也基本相同,只是炮究竟是祭法还是刑罚还需进一步研究。综上,甲骨文“龙”或就是風字的本形,甲骨文含有“龙”的字,除了从“龙”部首着手外,也应从“風”部首入手。

那么,说到此处,“凤、风之误”究竟是怎么造成的呢?是夏商周三代的部族融合、民族形成的过程中造成的。从中国古老传说的点点滴滴看,上古时期的中国分别有崇拜神龙和玄鸟的两大族群,即龙族和凤族。伏羲从风、包、庖、炮四姓看,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伏羲明显是龙族,黄帝系也是龙族。而夏商周三代中,夏族、商族都是凤族,周族是龙族,与众不同的是,夏朝的建立开启了一次大规模部族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特征。

在《夏字研究》中,我已经说明“夏”实际就是三星堆人面鸟身神像的象形,同时,包括九鸟神树等都说明夏族实际上是凤族群,但是,大禹做了一件很了不起、很有远见的事,就是把龙祭祀作为了最重要、最隆重的祭祀活动,这等于将凤图腾与龙祭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这是龙族、凤族融合的象征,这也是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有力佐证。我们可以在大禹受禅让前后的活动看出一丝端倪,一是大禹巡游天下、会盟诸侯,接受“万国”的贺礼,这与五帝禅让后的情形不同;二是大禹在会盟诸侯时杀了防风氏的首领,理由是防风氏迟到了,我想其中原因很可能出在防风氏的“风”上,是因为“风”是属于龙族的,即接受了帝舜禅让的鸟族人大禹,杀掉了有所“怠慢”的一个龙族首领,以儆效尤。《竹书纪年·卷上》(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左氏博议·卷十九》昔禹致群臣于会稽之山,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身横九亩。《路史·卷二十二》防风氏後至,戮之以徇于诸侯。三是禹与人面鸟身的关系,墨子·非攻》对禹伐三苗记述:“昔者三苗大乱,……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待,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微)。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三苗也。”此外,《山海经》中有很多“人面鸟身”之国,说明鸟族也很庞大。但是,《山海经》里的“人面鸟身”之国均符合夏代鸟图腾、龙祭祀的特征,龙的地位略低于鸟。如《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蛇。”《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虢

从上面这些例子看,龙、凤两族是中国古代两大部族,在夏代开始形成统一国家之际,龙、凤一起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祥瑞之物。我在前面好几篇文章中都提到夏朝是神权高于王权的王朝,商朝是王权逐渐取代神权的王朝,周朝则是王权高于神权的王朝。正是由于周朝是龙族,龙的地位就高于了凤,凤不再是图腾了,但由于龙凤两族经夏商两代的融合,绝大多数已经合而为一了。而单就文字来说,自周朝,尤其是东周文字形变时期,本是龙族象征的風字逐渐滥觞,导致了今天我们见到甲骨文

时,只能想到龙,而不敢想它也应是風,反而敢大胆地将甲骨文
释为風。因此,我认为龙、虫、风三个部首是甲骨文“龙”字的形变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数典归宗——为国宝殷契甲骨文“四方风”正名(一)
黄帝内经: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甲骨文研究现状怎么样?
甲骨文里有“瘟疫”记载?(读书札记)
甲骨文四期合集三四零九一及其同字释读
中华龙文化的起源秘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