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甲骨文新释读25—黽—蟾蜍之误


殷商甲骨常见一种固定组合,见下图:


如何解释这一组合不仅是困扰甲骨文释读的大问题,也是争议颇多,久未统一。这三字的组合在甲骨卜辞中很常见,通常被释为“不午”、“不玄”,但词义不明。这三字除了甲骨文“不”字之外,还有两个字,字形如下:


左边的通常被释为“午”或“玄”,右边的则常被释为“”。然而,这三个字中“不”、“午”的字形非常稳定,唯独“”字的字形变化较大,见下图:


”的这些神态各异的象形,告诉我们并不能认定“”就是蛙的象形。我也始终怀疑那是蜘蛛的象形。那么,该怎么认识甲骨文“”的本义呢?

首先这些动物象形最稳定的部分是四足,而身体各不相同,因此,我认为象形造字的核心在四足并不在体型。其次,周人在完成甲骨变篆时,去掉了不起主要作用的身体部分,仅留有四足,故该字极可能是字的初文,属于甲骨形变中的意转现象。再次,

甲骨卜辞(明1515):甲骨卜辞(明1515):

。释为:

甲骨卜辞(乙4948):

。释为:…我十五。

甲骨卜辞(前6·24·3):

。释为:

,《唐韵》联也。《玉篇》连也。因以上卜辞内容断续,即使释后的内容并无冲突,但卜辞的具体意思并不能十分确定。

对于

,我的理解可能有些奔逸,但请作为一思路看待。

从象形的角度看像是木工、建筑工普遍使用的线锤。形是金属的锥头。见下图:


线锤的样式及其工作方式与

形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释为午字或玄字是不正确的。这个象形一定是在表达一种工作或工作的目的、结果等。形可以是锥头,也可能是铲头、钻头或尖头勺子,甲骨变篆时字体的上下结构存在位置变换现象,我把
形也翻转了一下,成为
形。这个字形立即使我想到了金字,《说文》所谓“(金)生于土,从土”,很可能是甲骨变篆时误将
视为两个
(甲骨文土字),变为
等形,因此,我认为金字的本义是尖锐、结实,字义起源于金属质地的钻头。而且,甲骨卜辞中确实也有不同于
的写法,见下图:

形与
相比明显缺少一个环形,
形更容易被变为金字。

这样一来,

岂不可以释为“不金”了?不然,
是金的初文,但甲骨文本义是与同义,故应释为
可释为“不鑚叕,意思是:不穿联(连)或不联(连)穿。这极有可能是为求得某种甲骨兆纹的寄语,本质是一种“钻凿”工艺。

而且,类似

组合还有其它一些,如《甲骨文合集》1775517756,见下图:

 

这一种组合可释为“不”,即不穿。

另,

合还有位置颠倒的,如《甲骨文合集》17759,见下图:


这一种组合可释为“”或“”,即穿,不连。或连,不穿。

之间到底是不是一种具体工艺上的差异,只有甲骨能够证明,这需要更为专业的机构去研究了。

其二,甲骨文

很可能是最原始的机具型钻头——木钻头。木钻的使用历史在我国是非常久远的。 南朝·梁·陶弘景《真诰·甄命授一》:昔有傅先生者,其少好道,入焦山石室中,积七年而太极老君诣之,与之木钻,使穿一石盘,厚五尺许,云穿此盘便当得道。 唐·章孝标 《道者与金丹开合已失因为二首再有投掷》诗之一:木钻钻盘石,辛勤四十年。

甲骨文

喻示着中国古代使用木钻的历史可能更早,而中国传统木钻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渐地消失。我为什么要提到木钻呢?见下图我们就会产生一些关键联想:


这两幅图就是下压式木钻的工作图,我认为图2中被绳线缠绕的木钻头就是甲骨文

的来源,即在商代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熟练掌握了木钻的运用技术了,至于是下压式、横拉式,手搓的方式或其它什么方式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考虑到运用于甲骨,应该使用的还是手搓式。

其三,有助于我们理解“在”字的本义及其字义变化过程。今天,“在”字真是一个无所不在的关键字,而且,字义以及字的性质也是很丰富的,那么,甲骨文“在”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字义与今天又有什么差异呢?

如果我们把木钻的图形翻转会得到另一个图形,如图:



这个图形与甲骨文“在”—— 

,几乎一样。这并不表示甲骨文“在”字也是木钻。从力学角度看, 
这个形制是一个很好的支撑方式,木钻运用的也是这种支撑方式。因此,我认为 
就是一个标帜,最初很可能是树立于部落中心的一根高大的柱子,起着标识部落中心位置的作用。后来随着人类思想中“神”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柱子的作用也发生了异化,被人们赋予了通神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金文“在”字的构型中看出来,金文“在字——
,在甲骨文“在”字基础上,附加了“土”字,其实那不是“土”字,而是“十(甲)”与“一”字,“一”表示地面;“十”通天地四方,即通灵。金文“在”字实际上说明了 
的用途是通神,这是诽谤木和华表的前身。

从甲骨卜辞中的“ 

到金文
,可以看出周人在甲骨变篆过程中对甲骨文的字和字素都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在甲骨文中含有

的文字还有一些,我们可以进行替换研究。

甲骨文

,释为。《说文》疾悍。一曰绾,好貌。《集韵》音追,义同。疾悍。甲骨卜辞(乙4677):
。释为:妣癸妣辛
的用法像是形容词,但疾悍、好貌不能确定。

除甲骨文

之外,还有几个甲骨文同样可以释读出来,如甲骨文
,或可释为惙;甲骨文
,或释为。至于
还有没有变体,或有多少变体则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的源头——甲骨文
商代是“毛笔字”时代,商朝人日常书写并非甲骨文
下面这块甲骨卜辞如何释读?反应了殷商时代哪些历史?
古文字理论(甲骨文)
甲骨文字“山、火”辨释
李平的甲骨文新释读(29-33炎黄嫘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