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场 | 行走愚园路是打开上海的一种方式

咫尺弄堂走到底

年市井皆成戏

愚园路

4月20日下午,“艺行上海·愚园路上”一行四十余人,在上海历史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研究专著《愚园路》作者徐锦江的带领下,从“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出发,邂逅洛公馆,驻足于王伯群住宅的梅花窗前,眺望盛开百年的广玉兰,最后在岐山村的弄堂里流连忘返,一路漫步在愚园路的春天里。

“艺行上海·愚园路上”,是“艺行上海”系列活动的第五场,由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街道联合主办。通过线上申请及团体报名前来的四十余位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大学教授、文化史学者、企业高管、金融界人士,也有中学教师、大队辅导员、消防战士、IT从业者及媒体人。

为让参与者更好地理解愚园路,在正式展开“艺行”前,徐锦江作为“总导游”,在上海市文联文艺会堂做了一个“行前讲座”,介绍愚园路的基本情况、种种故事,并分享了自己研究愚园路时所采用的“三文一野”研究方法和阅读愚园路的“五步法”。

“一条愚园路,半部近代史”

自愚园路开始筑路至今已有159年。这条总长不到3公里的马路,横跨包括常德路、胶州路、华山路、江苏路等在内的11个路口,从郊野水乡,经越界筑路(一段在租界里),恒历一个世纪的不辍建设,最终成为当下充满现代性的大都市街区,是研究上海市民社会的一个典型样本。

徐锦江曾用三年的时间撰写《愚园路》《愚园路百年纪念版》(新增三分之一内容,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并出版散文集《愚园路上》等,对愚园路有很深的钻研。他说,愚园路有三多,即“弄堂多、名人多、故事多”,如果把愚园路看作一个人的话,那么最能代表这个“人”的气质的,首先就是越界筑路。“历史学家常把上海分成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个界来研究,但其实还有第四界,即越界筑路地区。一条道走东西,两边路故事多,警权常常三分,弄堂四通八达,人员五方杂处,这是作为越界筑路地区典型马路的愚园路的特点。”

其次,社区商业也是愚园路的显著特点。很多家住愚园路的人,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整个人生都围绕愚园路,生活基本需求都可以在愚园路上被满足。第三个特点是大雅大俗,这里既有大户人家深宅大院,也有新式里弄里的72家房客。第四个特点是弄堂生活,愚园路的各种弄堂里有着浓郁的上海市民生活气息。

“三文一野”是徐锦江研究愚园路的方法:看“文物(对愚园路来说就是历史建筑)”、读“文献”、访“文化老人”、做“田野调查(通过走街串巷,有现场感的接地气的考察)”。“荡马路”“穿弄堂”“入堂奥”“听故事”“有感悟”,则是他阅读愚园路的“五步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感悟上海城市自东向西的发展史,领悟上海城市建筑脉络的演变史,觉悟上海乃至中国的近现代史,体悟上海现代社会发育的过程,了悟历史人物命运的大开大阖,从而达到自身的达观。”徐锦江说。

第一站  “远东第一乐府”百乐门

“月明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1933年,一位上海滩的诗人写下这首诗来赞美刚落成的百乐门。如今它被铸刻在修缮一新的百乐门内,成为时代的烙印。

这座被誉为“远东第一乐府”的文化地标,是一代代人怀念老上海的情结。艺行团成员跟随徐锦江步入修缮一新的百乐门,仿佛穿过一道时间之门,来到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瞬间被阻隔在外。

大厅内黑白方格的大理石地砖、年代感十足的指针式电梯、蜿蜒而上的铸铁楼梯、晶莹璀璨的水晶大吊灯,以及百乐门黑金镶嵌的logo,处处彰显老上海的精致典雅。顺着扶梯而上,墙面上展示的巨幅油画,描绘当年百乐门开业时,无数名流前来助兴的盛景。1933年的百乐门,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娱乐与放松,同时也将世界上领先的、超凡的视觉、听觉盛宴带到了上海。如今百乐门里新设了可开合LED屏幕、可升降DJ台、爵士乐队舞台、真皮卡座、“玻璃舞池”都被一一还原。

第二站  洛公馆

洛公馆位于愚园路753号,传说是“现代主义之父”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沙利文在上海留下的杰作。1911年,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创办人约翰·D·洛克菲勒委托沙利文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了现在的愚园路753号住宅。不过1913年住宅竣工后,洛克菲勒家族成员并没有入住,而是作为当时在上海的美国投资家们,举办私人聚会的会所,一时赫赫有名。

1964年3月,“南京路上好八连”进驻愚园路753号。这座长宽仅几十米的小小院落,见证并记载了“好八连”迈进新时代的每一个步伐、每一则故事。江苏路街道岐山居委副主任干事叶宏告诉我们,2010年部队迁往大场,但“好八连”每年都会回到江苏路街道,参与社区公益活动。

第三站  王伯群住宅

沿着愚园路一路往西,越过江苏路,再往前数百米,就到了长宁区少年宫。走进少年宫正门,一座气派的哥特式建筑,和一棵130岁的高大广玉兰即刻映入眼帘。这里曾经是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王伯群的私人住宅。在徐锦江看来,王伯群住宅是除百乐门之外愚园路上最著名的建筑。

在讲解建筑之前,长宁区少年宫负责接待的同志特意提醒艺行团成员注意楼前这棵130岁“高龄”的广玉兰。建筑建成后,主人便将她移植到这里。经历沧桑,这棵参天大树仍旧稳稳地屹立在屋前草坪上,静静陪伴着这座久历风雨的老建筑。

落成于1933年的王伯群住宅,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哥特式建筑,占地10.78亩,主建筑面积2158.8平方米,由当时留日归来的中国设计师柳士英设计。整栋建筑如今也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貌。2008年经过一次修整,也严格遵循了整旧如旧的原则,就连门上的紫铜开模拉手都是当时的原物。由于王伯群夫人保志宁喜爱梅花,屋内相应设计俯拾皆是,空铸梅花窗栏、梅花浮雕玻璃窗,处处体现屋主人的用心与情趣。

第四站  名人辈出的岐山村

本次艺行的最后一站,是愚园路1032弄岐山村。岐山村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江苏路街道台联会会长、岐山村的原住民霍白是这一站的特邀嘉宾,对于自小长大的岐山村,他头头是道。“从外墙就可以看到不同风格。有拉毛外墙的是西班牙风格建筑,外墙有贝壳纹图案的是希腊风格建筑。英式红砖建筑在当年是富贵的象征,因为中国当时只有青砖没有红砖,红砖是从英国运来的。”

对于曾在岐山村居住过的名人,霍白同样如数家珍。他回忆,作家、学者施蛰存曾逗趣地对他说:“我是把毛主席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诠释得最好的人了,因为我每天从二楼向上爬到四楼去读书学习。”在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的旧居前,霍白略带悲伤地说:“这个方向的弄堂可以通到傅雷先生的家,在我还读小学的时候,一天早上听到了敬爱的傅雷伯伯走了的消息。”111号是“导弹之父”钱学森旧居。在交通大学学习期间,钱学森就住在这里,直至后来成为第一个考上著名学府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亚洲人而赴美。此外,爱国人士杜重远、乔石夫人郁文、电影演员祝希娟、香港艺人沈殿霞等也都曾在岐山村居住。

夕阳西下,艺行团成员慢慢从弄堂深处折返而出。一路仿佛遇见了踩着自行车去交通大学上学的钱学森先生,每天在北山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施蛰存先生,待字闺中的乔石夫人,在东阳台上梳妆的祝希娟老师,走出家门去市三女中上学的15岁的沈殿霞……流连忘返于岐山村的庭院墙砖之间,感受着文人雅士在此的生活片段,回味无穷。

徐锦江表示,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可以成为上海历史文化的研究者。这次的“艺行上海”活动非常有意义,大家实地去走,亲眼去看,亲耳聆听。他希望能以这种与一般历史学家有所不同的方式,即邀请市民一起参与的“众筹”研究方式,通过更多市民的回忆,讲故事,考证史实,接近历史的真相。

艺行上海

由上海市文联媒体中心策划、组织的“艺行上海”活动,迄今已经举办了五场。2018年7月,首场“艺行上海”以“红色七一”为主线获各方点赞。第二场以“寻根云间”为主题于8月在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留下了“艺行”的足迹。上海书展期间举办的第三场“艺行”,与小读者们一道,开展了一场趣味盎然的书香之旅。第四场“文化七宝”走进闵行,在当地艺术家的带领下,探访不一样的古镇七宝。此次“愚园路上”则是该活动的第五场。活动力图将“上海名人”与“海派地标”结合起来,由艺术家全程导览,带领普通市民近距离地感受城市文化底蕴,探寻上海这座城市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文化掌故与历史记忆,是对“全力打响上海品牌”的一种行动上的呼应。今后,“艺行上海”系列活动还将持续进行,让每次行走都成为一趟文艺之旅。

作者 | 李 瑛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何亦平

摄影 | 蔡晴、谢皓军等

摄像 | 上海夕凡文化有限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周刊】城市之美之上海老马路:弄堂深几许 百年愚园路桂花犹绽放(09.12.24)
上海愚园路
上海低调的传奇马路,优秀历史建筑是武康路的3倍,位列全市第一
周末导览:荡马路荡到愚园路
讲座 | 徐锦江:对一条路的路史式研究,为了回家
喜欢上海的理由②|徐锦江:阅读建筑,收藏愚园路上的乡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