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离生宣 法力无边?

很多人从小时候学书法开始,都是在用生宣练习、创作。

但很少有人思考过,“书法是不是真的适合用宣纸,尤其是生宣来表现?”

其实,一个人能想到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书写介质和最终作品的表现效果之间存在决定性的关联。很不幸的是,也许目前很多人(包括部分从事书法教学的老师)都对这个关联不甚明了,导致选择失当。

某些宣纸卖家的宣传图 仿佛只要选了半熟就能天下无敌了 然而真相没这么简单

作为一个曾在生宣上练过大约1年行书的爱好者,我曾经的困惑是,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很好地控制笔划的质感,找不到古帖上的字那种干净、利落的感觉。

宋 米芾 蜀素帖局部 绢本

万岁通天帖局部 硬黄纸 唐摹本

当时也曾问过老师,未能解惑。直到后来自己试过了能买到的各种不同品种的纸,在博物馆见到了不少名家的作品,才惊觉:我们能见到的绝大部分的传世墨迹,都不是写在生宣上的。

确实,现今一提书画,就必提宣纸,“宜书宜画,纸寿千年”,这不假。但在历史长河中,宣纸长期是作为一种地方性的精品纸种存在的,虽然享誉国内,但从未达到过今天这种“一统江湖”的局面。而尤为麻烦的是,目前大家在提及宣纸时,默认指的是未经二次加工的生宣,这仿佛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只有现在的生宣才是正宗的宣纸。再用这个前提去推导,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链条:

宣纸适合写书法→宣纸指的是现在的生宣→生宣适合写书法

可以说是南辕北辙,谬以千里了。这里提出两个观点,以供参考:

1、今人所谓之宣纸并非古代书法的主体介质

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大概是沿着 麻纸→树皮纸→混料纸 这一脉络发展过来的, 在晋唐时期,麻纸是主流,由唐入宋,则楮皮纸、桑皮纸等以树皮纤维为原料的纸兴起,一些地方间或以竹纸闻名,再后来,才有混料纸。而按照目前的资料,宣纸大约是用青檀皮与沙田稻草两种原料,用不同配比抄成,按青檀皮含量的高低,分为特净皮,净皮,棉料等,也即是说,当今的宣纸配方显然属于混料纸,它出现的时代不会太早,这一点,在各大博物馆的书法馆藏中,可以得到印证。

潘吉星先生关于故宫博物院藏书法作品用纸的考证

从陆机平复帖用的麻纸,到苏、米等人法帖用到的楮皮、桑皮纸,它们在构成上,与现今的宣纸迥异。而王羲之所用“蚕茧纸”,虽今已不可考,但可以推断,性质应更接近于陆机使用的麻纸。

晋 陆机平复帖 麻纸纸本

这些纸张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构成纸张的纤维形态不同。青檀皮纤维的长度和透光性,明显小于桑皮和楮皮(桑皮纤维、构皮纤维、青檀皮纤维的平均长度分别是:9.88、5.25和2.92),而纤维的性质正决定了原始纸张的吸墨性、韧性、强度、厚薄、透明度和平滑度,这些因素对于笔墨表现力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纸张纤维结构对比

南宋白麻纸 实物

南宋白麻纸 局部放大 可以看到细长的麻纤维和粗糙的麻纤维束

南宋白麻纸 显微染色图

仅以唐朝为例,纸的产地和品种就极其多样,仅向朝廷进贡纸的就有常州、杭州、越州、婺州、衢州、宣州、歙州、池州、江州、信州、衡州等11个州邑。出名的原生纸种,据记载,有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韶州的竹笺,临州的滑薄纸等。只能说,当时的宣纸,是众多著名的原生纸品种之一,但并不是唯一。

在著名的小楷作品,笔法精妙、墨色淋漓的唐人的灵飞经写本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细长纤维存在,这个纸与我们今天所谓的宣纸有着天壤之别。

唐人 灵飞经局部 放大

2、此宣纸非彼“宣纸”

在下的第二个观点,是认为古代所称之宣纸,与如今之宣纸,不是同一个东西。

古代的宣纸,更多是一个地理生产标签,有记载最早出于唐,指代的是“宣州纸”,而宣州这个地理范围不小,因此完全可能出现多种不同原料用于造纸的可能。其实,在明代以前的记载中,宣州盛产楮皮,而对于就地取材的纸匠来说,很可能对楮树皮和青檀树皮不做区分,同时用于造纸。因此,彼时的楮皮,很可能也是“宣纸”的主要原料,直到清中期以后,宣纸的配方才纯粹采用青檀树皮。而现在能买到的便宜一点的宣纸,一般都不是手工工艺而是机制加工,关键的漂洗环节、纸药成分都还和传统宣纸不一样,这样造出的原纸,不仅性质和清中期的不一样,和明以前的肯定更区别更大。

第二种不同,则更为关键,那就是生熟度的区别。如今我们说到宣纸,一般都是默认指生宣,而即使是熟宣,一般也就是多个上矾工序罢了,十分简单。但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徐渭的大写意流派诞生之前,几乎没人用生纸干活。宋人邵博于《闻见后录》卷二十八写到:“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妍妙辉光者,其法不一。生纸非有丧事故不用。”说得很明确了,一次制造出来的原始纸张------不管是不是宣纸,只要是生纸,都不是拿来搞书画的。

而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谈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又有“开国工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这里面提到了当时著名的宣州纸,可是这个“宣纸”的主要用法,也不是直接拿生纸去写,而是在纸面上均匀地施上一层蜡质,这是为了使纸张更加“密润”,从而降低纸张的吸水性,又能提高纸张的透明度。

再有如历史上的徽州名物------李后主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可以说是古代书画用纸的极品了。清《江南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南唐主好蜀纸,得蜀工,使行境内,惟六合之水与蜀同,遂于扬州置务。”不过李煜还不满足,后来甚至直接在南唐皇宫“澄心堂”中,开设纸坊,亲自动手搞创造,最后,才得到了澄心堂纸。有人说这个纸也是宣纸,论产地这倒并不一定错,但请注意对澄心堂纸的描述:“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就这个平滑度和薄度,从形容词上就知道和今天的生宣有多大区别了。

澄心堂纸帖 宋 蔡襄 可以看到纸质极为细腻

那么,李后主为什么要劳神伤财,费这个力气?

在下的猜测是,他不是真的想当抄纸工,而是独创了一套纸的二次加工技术。把属于半成品的生纸,加工成了精美绝伦的熟纸。而这个再加工过后的纸,才是适宜书画的。

因此,不是宣纸不好用,而是生纸不宜书。

那古人怎么把纸变熟呢?

说到这个,我们就得清楚下面这个概念:涂布技术。

涂布,顾名思义,就是在纸张上刷东西。古代由于造纸技术水平的限制,原始纸张比较粗糙,直接在生纸上书画会洇得厉害(但其实古代生纸的洇墨程度只相当于现在的半生半熟宣水平,比现在的生宣要熟),因此机智地古人想到了给纸刷上涂层。这个涂层的配方可谓是千变万化,不过原理却差不多,那就是用涂料将生纸纤维之间的空隙给糊住,达到控制水分扩散程度的目的。而涂的东西多了,纸面不平不利行笔又怎么办?很简单,用光滑的石头在纸张上压、擦,纸张就光滑了,这就是砑光。

因此,与其用生宣和熟宣这一对局限概念来描述我们的书画用纸,不如扩展视野,用“生纸”和“加工纸”来讨论问题。之前也说过,我们能见到的绝大部分的传世墨迹,都不是写在生宣上的,那写在什么纸上呢?毫无疑问,就是加工纸。

如下图几幅董其昌的作品,我们的感受是墨色分明,流畅明快。笔画边缘非常清爽,绝无滞涨墨痕,这就可以断定,他用的不是生纸,而是加工纸。

董其昌书法 局部 皆是加工纸

加工纸的方法和品类,可以说是极其繁多的,它的技术含量,往往比造纸本身还高,但很可惜的是,一些技术已经失传,飘散在了历史长河中。

比如唐代最著名的硬黄纸,我们今天见到的诸多二王摹本,以及敦煌经卷,都是写在硬黄纸上的,历经千年,墨色如新,可见这种加工纸的性能和耐久度------如果有的话,这种纸应该是最适合小楷和二王一脉书风的了。只可惜我们就算通过历史记载,知道了它有染黄、施胶、上蜡、砑光这些加工步骤,目前还是没有人把它给复原出来。

唐人 敦煌经卷 可以见到纸张清晰的涂蜡痕迹

在现在还能买到的加工纸里,洒金宣、粉蜡笺、色宣、药染宣等纸性比较熟的纸,都还算是适宜帖学书风的,写作品时可以考虑。

鄙人洒金扇面

粉蜡笺 书法效果

生宣熟宣都不好用,毛边纸太粗糙笔感很糟糕,而对于我们贫穷的劳动人民来说,动辄数千上万元一刀的高级加工纸又实在太贵,那又怎么办呢?其实,可以自己动手,尝试一些涂布实验,将廉价的手工毛边竹子、楮皮纸或者生宣,进行二次加工。可以往上涂的东西很多,以古为师的话,淀粉一类的都可以,有些东西很玄学,在此不一一详叙。反正给生纸刷上稀释过的豆浆,再用卵石打磨一下,书写效果就很不错。

用不同的纸刷不同的涂料 然后记录书写效果即可

当然,有时候尝试也会失败。比如下面这次,是用的纸张较厚、韧性很强的高丽纸生纸来做的,因为涂了两遍涂料,导致纸张吸墨性变得很差,墨迹最后浮在纸张表面上,仿佛被一层膜给隔开了。

但放大过后仍能发现,字的边缘比较平滑,墨色很丰富(这跟用松烟墨也很有关系),写的时候笔感很流利。也就是说,如果对涂层控制得当,这种纸就有很好的潜力,来表现想要的书风。

高丽纸 两层涂布阴干 字1.5cm大小

单字放大

此外,在下并不赞同把生宣作为练习纸(除非能搞到20年以上的手工生宣陈纸,应该不便宜)。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生宣的吸墨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如果要不洇,必须要运笔速度很快,这种练习,对于下笔力度和笔法控制是一种有损的习惯;而使用偏熟性的加工纸上练习,字的停驻、力度、连带关系都能控制,这给书者以更大的可能性空间,而更大的可能性,需要更精确的对笔的控制力,反而容易暴露线条和结构的问题,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有所提高。

总之,我们不能指望,长期用着不称手的纸,最后还能写出称心的字,那是受虐。仅就小行书来说,个人认为生宣的表现力,不如牛皮纸,牛皮纸还真能做到“取其流丽,便于行笔”。

牛皮纸上的书法作品

当然,说了一半天,也不是说生宣就不能用了。写大字的,写王铎、傅山的,追求飞白效果的,写篆、隶一类的,净皮生宣还是挺好用的。在下想强调的只不过是:不要认为在生宣上写书法,是一件理所当然的正确的事情。书法从来就不是为生宣而生,生宣只是拓展了书法的表意范围,我们不必削足适履,认为写不好生宣,就是写不好书法。

其实,在书法表现效果的呈现上,文房四宝中的纸和笔是影响最大的,墨次之,砚属于吉祥物,以后有机会再详说。

在下走的是民科野路子,理论粗鄙,字也写得不好,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才把这些值钱的干货分享给大家(笑),不只是搞哲学的要拿锤子,写书法也请拿好锤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宣纸的分类
技·宣纸工艺的秘密
5书法]--闲暇草书汇--生宣和熟宣的区别
毛笔用纸用墨
书法的载体 有它自己的故事
[收藏知识]文房四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