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摄影先锋论坛】李樯:面对故土

李樯:

本名李强,1959年生于陕北定边镇,1981年开始学习摄影,1985-1987年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1992-2000年在西安、北京、银川、榆林做过编辑、记者和自由摄影师,2001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副教授。



主持人:

各位《蝴蝶效应摄影先锋论坛》的朋友,周日晚上好,今天我们为您请到的是影像艺术家李樯,他1959年生于陕北定边县,1981年在定边县工作期间开始学习摄影,1985年至1987年就学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2001年开始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

  

在这30多年来,他间续的拍摄了包括《陕北的乡村生活》、《北方风景》、《远方》、《流逝》等系列作品,在2008年底,他也重拾了绘画,绘制有“北方故园”系列水墨和油画作品。曾出版作品集《家园》、《风景的肖像》、《李樯现代摄影作品集》、教学用书《专题与实验摄影》,图文集《故乡为原点的风景》、《大地的背影》。


今天他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李老师晚上好。

 

李樯:

佳雯好,感谢刘铮老师和你的邀请,我拍照片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还是从一开始的一些经历说起吧。

   

陕北比较偏僻也比较贫穷,所以我小时候最清晰的一个记忆就是,在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一有零钱就会到新华书店买小人书,我记得最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就是我大概在九岁以后,仿照小人书用毛笔画成幻灯片,晚上演给小伙伴们看,觉得挺开心的,这也是最开始追溯影像的一种萌动吧。

    

1981老人与土地


1982上学路上


1983 小学生


1983 祖母


我出生在定边县城,当我学会说话和走路之后,就由我的祖母抚养了,住在山里的一个叫李崾岘的村子,我奶奶给我打开了一个很纯真、浑厚的世界,我现在许许多多的影像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所以我的导师是我的祖母,是陕北的大地。1981年我复员回到定边县城做新闻工作,就有机会接触了照相机,我除了拍新闻照片之外,还要拍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今天我在梳理我照片的时候,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照片都是我在读鲁迅美术学院之前拍的。

 

从艺这么多年,总有一些非常让我感激的事情或者感激的人。1985年时,当时鲁迅美术学院的院长王盛烈先生,也是中国著名的人物画家,他推荐我去了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西安美院从法国和德国留学回来的艺术家杨敬松,杨先生邀请我到西安美术学院执教。

 

1983看牙口


1983墙头的杏花


1983送别亲人


1983娃娃和狗

 

我自己有一种弃政从艺的感觉,因为我当时在定边县委做新闻工作,后来做副部长,其实就是一个科级干部,后来我决定要自己出去了,把自己放逐到西安、北京、银川,还有一些地方去做编辑记者,自己也做了影像工作室,就是拍商业人像,我想用商业养活自己,然后再去拍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种漂流的感觉也是我对故乡的追忆开始的。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想法,我觉得摄影仅仅作为记录,很难满足我那种内心对艺术或者对影像需求,所以我认为摄影最可贵的地方,最厉害的地方是它的真实性和见证性,我们不能违背这一点,我没有把摄影的真实性和见证性作为目的,而作为一个手段,我其实拍照片更多的时候,除了记录之外,在画面里面有许多的想法。


1984花马池的老盐工


1984碾米


1984牲口市场的交易者


1984栓马庄前的娃娃

 

当我在2000年结束了这种流浪和漂泊的生活之后,我其实是想借助于陕北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做一些类似绘画那种表现主义的东西,但是我在拍的过程中,面对故土、故人那种环境、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生活,让我情不自禁地就拍他们真实的生活了,也使得跟我八十年代拍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衔接上了,一直到今天。我自己的体会是,在八十年代的,陕北的人和土地是非常和谐的,那么今天,人对土地只有索取,所以说我觉得唤醒人们对土地的尊重,不仅仅是陕北,这个问题在整个中国都很迫切。

    

1987年,我刚刚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也拍摄了北方的风景,和一些北方的少数民族,还有就是我拍陕西,我起的那个名字叫《流逝》,我想拍时间对自然和人性的一种剥逝,《家园》是我关注时间最多、投入经历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系列照片了。2008年,台湾著名的摄影家张照堂先生在网上看到我的作品,他非常推崇我的作品,给我的《家园》做了序,并且帮我编辑出版了有27年间的影像《家园》,我非常感激他。


1984张崾岘 回娘家


1986鼓手

1986旱船演员


1986帽盖

 

我上美院正好是1985年,当时在国内是“85新潮”,也可能是在美术学院学习的缘故吧,所以我更多的接受了一些绘画印象派之后的东西,渐渐的理解了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其实我自己觉得我根深蒂固是喜欢米勒,包括美国画家怀斯、卢梭、蒙克,包括弗拉马克和巴尔蒂斯。虽然米勒跟我生活的年代不同,但是我觉得对故土的情感是一样的。我发现我在八十年代看到的陕西乡村的场景,跟米勒十九世纪法国诺曼底老家的生活是一样的,包括劳作的方式都非常相似。对于拍照片我可能没有受到一个系统摄影家的影响,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那时候资料很有限,我们很少成系列的看到一些著名摄影家的作品,在陕北我有几个写诗歌的朋友,平常跟他们交流比较多,对现代诗歌也比较关注,我的摄影更多的是来自于现代绘画和诗歌。


1988敬神


1988闹社火的娃娃


1989春雪

 

1989黄昏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自己,先天素养很差,小时候上学整天学工学农也没怎么好好学习文化课,另外我自己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所以至少我不是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我拍照片、绘画,更多的是靠自己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去辨别自然、取舍自然,然后做自己的作品。

 

关于陕北影像,如果用一句话阐释我对陕北这么多年的行为,那就是“苦难之上的美好和温馨”这样一个朴素想法。在我的这些摄影作品中,我会借鉴许多当代艺术的东西,我也会关注当代艺术的东西,但是我不会被一些虚无和多变的东西所迷惑,学习、借鉴更能够坚定自己一种想法,就跟米勒和怀斯一样。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的影像中心不是北京,也不是西安,而是我的老家陕北定边的一个山村叫李崾岘,陕北有两个市,榆林市和延安市,我的影像几乎都是来自榆林市的12个县之内。

 

我拍照片不会考虑很多,不管是政治也好或者是艺术也好,我觉得首先是自己,在学院任教,有些时候我们的艺术教育也有一些迷失,大家成天都在研究观念,我觉得人最主要的是自己,无论拍照片也罢、绘画也罢,首先是自己。我不反对观念,但是观念来、观念去,最后不是自己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1990 城墙上的观众


1992高音喇叭


1995乡村教师

 

1998骡子打滚

 

主持人:

您拍摄故土三十多年,您通过拍摄或者跟人的接触,在这片土地上人有没有变化?    

 

李樯:

变化是很多的,在八十年代之前,人与土地是亲密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生活的所有来源都要靠土地,并且人也会为土地付出。今天我感觉人们对于土地只有索取,没有奉献,这个是很让我感到不安的。再一个,我老家石油开发也很火热,石油是给地方经济带来一些富裕,但是同时也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念,资源破坏了土地和人本身的东西。我现在的作品似乎还像八十年代拍的,其实是有一些变化的,比如服饰的变化等等,我的内心更愿意回到过去,但是回不去的。从影像本身来说我想用一种中国式的区别于西方的纪实摄影,比如说像布列松,包括像弗兰克这些大师,我想用我自己的一种中国式的视角,包括一些诗意的画面去阐释我对影像的理解和我要做的事情。


2003油灯和老人


2003原野生灵


2004老山的雪


2004葬礼

   

主持人:

李老师围绕故土的创作,无论是影像上还是绘画上,到现在已经有35年了,那之后还会一直进行下去吗?

    

李樯:

会的,至少我现在不会改变,故乡的东西我肯定会一直做下去的,比方说我72岁的时候,是我的故乡影像拍摄50年。


2015落日的小窗


2016 山间.飞鸟


2016崖畔的雪

 

主持人:

非常谢谢李老师的时间,今天能够作客蝴蝶论坛,跟大家来聊一聊他的作品,围绕“故乡”三十多年来拍摄的作品和一些对影像上的思考,我们也非常期待看到李老师今后的作品,无论是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都非常期待这样的摄影师能够去专注的根据自己内心想要拍摄的东西,按照自己的道路拍摄下去。非常谢谢李樯老师的时间,也非常谢谢各位的收听,那我们在下周三的《蝴蝶摄影论坛》再见,非常感谢您。

    

李樯:

谢谢佳雯,谢谢大家。





主持人  ▎佳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3丽水摄影节展览完整名录来了!
蜂鸟创影像第3期
黄河滩区:意义就是用途(黄利平摄影)
故乡是一个记忆的符号
陕北之行:李辛教授携东北弟子国画写生西北
民间陕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