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下上海话剧市场观察

此文刊发于《新民周刊》717期(1203-1209),文中对话剧市场的有关统计,采自2011年11月中旬和2012年10月下旬上海全市在售话剧剧目。篇幅所限,发表时略有删节。以下为原文:

 

"繁华"背后的危机与责任
--当下上海话剧市场观察
元味

 

"630次笑声、140次掌声"、"浓缩阵容,加倍笑料"……不知从何时起,"笑点"成了话剧市场营销的关键词。说起话剧,恐怕很多业内人士在数年前都不会想到,现在的上海演出舞台上平均约每两场演出里就有一场是话剧,可谓繁华盛况。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些话剧演出中约半数是以"爆笑、逗乐、惊悚、麻辣、悬疑"等为主题的娱乐性剧目。同时,整体原创贫瘠,包括国内团体改编搬演在内,超过一半为境外剧目。原创作品中接近八成为娱乐性剧目,多有直接从网络段子等"简单加工"的"拿来主义"作品。首演剧目不足一半,将过去市场反响不错的剧目重新打包销售的"炒冷饭"现象屡见不鲜。


好的戏剧犹如匕首一样刺向反映社会和生活的纵深,并引起观者内心的共鸣。但现在要么是供人游戏的"玩具刀",要么是仿制的"工艺品",玩具和工艺品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却远非生活的主流。社会减压需求构成了当下娱乐化现象旺盛的重要因素,但不应成为话剧创作迷失方向的借口。因此目前的话剧市场只能说与过去相比是"大而不强",并且有价值迷失的危险。

 

实际上近几年上海话剧舞台上不乏佳作,但几乎都与本土原创无关。比如康索尔剧团的《红舞鞋》从儿童的视角表达反战的主题,手法新颖效果震撼,是来自德国的欧洲获奖剧目;香港话剧团的《洋麻将》以两个人物十四幅牌局生动刻画人性深处,是源自美国七十年代的获奖作品;禾剧场的《死亡纪事》从一则社会新闻延展成文化冲突思考,是台湾和马来西亚的作品;上海话剧中心的《十二个人》,直面国家法律制度,改编自电影《十二怒汉》;洛杉矶剧院的《绝密》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呈现国家政治制度演进史上的重要事件,是来自美国的作品;最近感动了很多人的面具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则是西班牙剧团的作品;而台湾孙丽翠的代面默剧《山海经》和香港毛俊辉的《情话紫钗》则都在向传统文化致敬和表演样式多样化方面作了相当宝贵的探索。

 

本地原创的娱乐化、速食化和消费型倾向,致与戏剧精神本质渐行渐远,不仅造成艺术水准难以提高,而且与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充满多元张力并亟需正能量引导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使得观众几乎只能通过更多的'仿制艺术品'来获取情感的交集和心灵的吐纳。

 

原创的贫瘠进一步带来了市场的畸形。众多的话剧演出里,部分剧目的票价令人惊讶。像几部台湾话剧的上海票价就与台北本土票价相当。但根据公开资料,2010年台湾全岛人均GDP是上海的1.68倍,台湾人均年收入是上海的3.96倍,如果按前者类推,上海的票价应该是台湾的六折,而若以后者类推,则应为二点五折。由于台北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整个台湾,而上海相关数据中未包含农村人口,因此,实际票价差距应该更大。话剧《暗恋桃花源》的最高票价达到1280元,如果按照人均年收入类推,在台北就可以买一部苹果手机。不可否认,这两部都是来自台湾的好剧,但在上海得到一次心灵享受的代价是台湾的四倍,这就极不正常了。

 

如此,一个新的文化市场的现象值得警惕:在制造业领域的"粗放式发展"现象已开始在话剧市场中出现。即:自己制造的产品数量很多但多在"低端"徘徊,而高附加值、高质量产品的知识产权和高额利润都不属于自己。地方政府花费巨资建造的场馆更多成为了演出的码头而没能成为艺术发育和原创的重镇。而这种发展方式,恰恰就是我国目前正在努力转变和摒弃的。

 

好在仍有一批戏剧人在坚持着。上海话剧中心坚持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戏剧节,已然成为沪上优秀话剧作品的"集中营";下河迷仓等民间戏剧场所和草台班等民间剧团常年坚持从最朴实的民间汲取创作能量,反映社会现实;戏剧人袁鸿常年坚持为观众引进票价亲民的好戏,今年将荟萃了境外优秀剧目的"爱丁堡前沿戏剧节"带到了上海。后者在观众中引起的热烈反响以及在上海话剧中心"后浪--小剧场新运动"开票当日排起的长长购票队伍都告诉我们,从来不缺好的观众,而是缺少好的作品。

 

今年春天,一班七老八十的老话剧人重新集结在话剧舞台之上,在焦晃老师的率领下重现了莎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的辉煌,以如今已不多见的艺术敬畏心和职业敬业心为当今的话剧界上了生动一课,并成为最直接的精神薪传,他们以回到原点的方式告诉世人,什么才是真正的话剧,什么才是话剧舞台应有的艺术观和价值观--这是优秀作品产生的一切前提。

 

难忘焦晃老师在演出谢幕时的掷地有声的发言:上海文艺界从来就不是娱乐界!一年前,中央通过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上海"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文化大繁荣绝非文化消费的大繁荣,文化大都市也远非娱乐大城市。在看似花团锦簇的盛况之下,占据上海文艺演出市场半壁江山的话剧界任重道远,话剧艺术的真正繁荣振兴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责任。

 

新民周刊文章链接: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15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hao123
上海的文化衰败与上海话剧
“第五届上海市中学生话剧节”精彩剧目火热征集中!
“流量”们争演戏剧,是好事吗?
2018静安现代戏剧谷,云集众星的3部作品都在美琪了。
清末老宅和先锋戏剧在“南强街88号”相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