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宅门里出来的银行家

大宅门里出来的银行家


--作者:程乃珊


--《上海先生》选段


一、杭州朱庄後人 


 
朱博泉(右图)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金融史一代翘楚,既因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也与他出身显赫不无关系。他可谓是如假包换的含着银匙出生。父亲朱晓南本身就是中国早期银行家先驱。
 
朱博泉1898年生于杭州朱庄。杭州朱庄位于灵隐半山腰,在杭州城头,朱家老宅为一幢五进大宅院。朱家祖籍贵州,父亲朱晓南在清光绪年间任广西藩台(相当现今财厅长),还曾任浙江萧山知县,後调浙江藩署幕府(相当财政顾问),就此定居杭州。父亲思想开明,深受西方文明影响,弃官经商,投身实业,在杭州集资创办通惠纱厂及合义和丝厂。1909 年又与海上闻人朱葆三、岑春煊等创办官商合资的浙江银行,并任第一任董事长。
 
朱博泉母亲为杭州横河桥望族许家的千金。横河桥许家早在明末清初时已声名显赫,因而留下“百鸟朝凤横河桥”的佳话。许家大院也因此成当地一大景点。
 
可惜已拆除,原址建了一块“钱塘许积厚轩老屋原址”纪念碑。
 
在这样环境优美的大宅门内度过童年的朱博泉,7岁入私塾,自幼深得国学传承,虽13岁进洋学堂就读,後又经教会大学沪江大学熏陶,再留学美国,但他始终揣着一颗中国心,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会填词作诗,且酷爱京剧,与梅兰芳、程砚秋相交甚笃。每逢梅、程至上海演出,他都会亲临捧场,还设家宴接送。
 
衣着上他也是一贯的国粹装扮--长衫布鞋。说起穿西装,还是解放後才穿。因为在美国留学时曾西装革履,而被别人误认为日本人,这令他十分恼恨,所以从此他就是一袭长衫马褂布鞋。


 
 
左图:杭州灵隐寺後面的朱庄。 右图:现在朱庄大门的匾额上写着“武林健身院”
 
二、上海上流人士聚居区--范园
 
朱博泉十一岁举家迁居上海,从此没有离开过上海。
 
范园十七号,是他1926年至1949年二十多年内住得最长久的,这是他事业发达至巅峰,四十岁不到已拥有各种头衔108个,名驰上海滩。说来玄乎,他幼时曾算过一个命,谓他这一世是“行足大运到四十四岁”。那么四十四岁以後呢?相士只是笑而不语。那个时代,对一个小娃娃来说,四十四岁似太遥远了,且人过四十其人生已定局了。岂料人生莫测,朱博泉至四十五岁被蒋介石套上汉奸之罪始,声望地位就一落千丈,可以讲从天堂跌到十八层地狱,倒霉倒足四十年。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他当年在沪江大学的学生(四十年代他曾出任过沪江大学校长)、金融商界同行的老朋友相继回上海打听寻找这位当年上海李嘉诚的下落,他自诩“像出土文物一样又重见天日了”,然後又像乘直升机,地位名声又节节高升。在他百岁寿诞之时,英、美、法等八国领事专程请他去北京,轮流为他祝寿,可谓十分风光。
 
如果说人生如戏,房子就是舞台,一出出的悲欢离合,人世传奇就在房子里上演。为什么老建筑总是那样令人觉得神秘令人浮想连连,就是因为在绵绵的时空与生命的对话中,如太上老君炼丹,汇聚了天地人景的精华而成。
 
在上世纪初,上海西区(今华山路1220弄八五医院现址)在今华山路江苏路交口处,绿荫丛中散落着一座座精致典雅的西式小洋房,名为范园。老上海人只要一听到说“家住范园”,就知对方身份非同一般,为上海滩银行巨头、实业巨头,名律师名医等上流人物家居之处。


 
 
华山路1220弄17号朱博泉住宅油画 
 
190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阡陌野地,是当时上海地产大王之一,洋人马立斯的儿子小马立斯策骑练马术的跑马场,这块地皮占地75亩。1916年,小马立斯以每亩三千两白银之价卖给上海地产商陈某等12人,建造了大小不等的12幢砖木结构、款式各异的欧式洋房:德国乡村式、北欧田园式、西班牙式…可谓一个小小的建筑博览园。25亩的花园环绕其中,因环境高雅、建筑讲究,一时沪上上层人士纷纷购置入住,入住范园的名人真是十只手指也数不过来:16号是交通银行行长钱新之,8号是浙江实业银行老总李馥荪,2号是中孚银行创始人孙仲立(孙曜东的叔伯辈),而18号、20号住的,则是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及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这房子原是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幼仪兄长张公权的,後来才让给张幼仪及徐志摩父亲住,张幼仪一直在此住到1949年才去了香港。
 
1917年朱博泉尚在沪江大学求学时,奉父母之命与当时浙江实业银行的驻沪督办千金蒋童祁订婚,思想新潮的朱博泉本来十分抗拒这种老式包办婚姻,然蒋小姐美丽大方、举止优雅,再者,丈人蒋抑卮对年轻朱博泉十分赏识欣赏,朱博泉也就应诺了。先订了婚,朱博泉想带未婚妻一起去美国读书,然思想保守的老祖母坚决不同意女儿家抛头露脸跑到国外去。
 
朱博泉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蒋童祁首次在上海发病,按理可以解除婚约,但朱博泉考虑到当时女子如被男方解除婚约,是十分丢人的,可能就此一辈子都嫁不掉。出于男人一种责任和对女方负责,他留学归来还是迎娶了蒋童祁,那时社会上也时兴纳妾,既然太太有痼疾在身,身边不少人,包括老丈人都劝他纳妾,但朱博泉坚决不允。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留学归来的新派人,一贯提倡废除纳妾陋俗,怎么又可以来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自己率先纳妾呢?


 
 
杭州蒋庄,与朱庄比邻 
 
此时,蒋童祁一家就住在声名赫赫的范园12号,蒋抑卮在1920年购入此宅。朱博泉从范园14号迎娶了蒋童祁,住在朱家位于今江阴路的一幢五开间石库门房子内。蒋童祁毫无怨言,离开范园12号入住石库门,正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蒋童祁是独生女儿,一个哥哥也是银行家,也住在范园14号,蒋父心疼女儿,一心想让儿女都住入范园住在自己贴邻,1926年恰逢范园17号业主要出让该宅,蒋父就将它买下来送给女儿女婿,从此,朱博泉在范园17号一直住到1949年。
 
据朱博泉的今年89岁的女儿朱蕴瑾女士对笔者回忆,范园17号为整个范园12幢洋房内面积最小的一幢,说是面积最小,三层楼大小房间加在一起也有四、五百平方。房子为清水墙面的英式小洋房,底层正门进入,就是南北相通的客厅和餐厅,客餐厅右侧通厨房,厨房很大,有三十来平方,与厨房相通的是约二十平方的膳食准备间。餐客厅左侧为过道、楼梯,过道顶端另有一小间放置冰箱餐具等,後面一间是家中共13个男女仆人吃饭的饭堂。说到家中那一大堆男女佣人,89岁的朱老太太自己也笑出来了。家中孩子多,洗衣搞卫生,光女仆就需八个,再加一个厨师二个司机一个花匠一个跑采购共五个男佣人。


二楼并排朝南二大间,一间连阳台的是主卧室,隔壁一间是全家进餐的吃饭间和起居间,朝北两间是孩子们卧室。三楼有一间是斜顶,即上海人俗称的假三层楼,也有大大小小四、五间房间,供女仆住及做箱子间等。花园那头正对主楼,另有一幢两层小楼,楼下是汽车间,楼上供男仆住。当时朱博泉有两架汽车,一架是紫红色的宝马,一架是微型奥斯汀,供接孩子们上下学及太太上街用,此外还有一辆黄包车备用。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租界地仍未被日寇占据,海路航空仍通航,朱博泉买好去美国的飞机票准备带着全家去美国避一避;此时,银行界的几位老前辈都恳切要求朱博泉留在上海。因为朱博泉在上海德高望重,人脉广通,特别在日本方面社交甚广,此时宋子文贝润生(贝聿铭之父)等银行家属已迁往重庆,如果朱博泉再走,上海金融界群龙无首,无人押阵,恐难以维持这非常时期的上海金融,以防日伪的染指。在前辈的重托和此非常时刻,为保护他自己一手创办的亚洲第一个票据所--上海票据交换所和由他监督的上海金融业,朱博泉毅然退掉飞机票留了下来。
 
1940年3月汪伪南京政府成立,周佛海力请朱博泉与汪伪储备银行高层,给朱博泉绝然回绝。同年11月29日,在朱博泉乘车回家路上遭汪伪绑架,就关在范园西面的平武路棚户区一间黑屋子里,从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自己的子女在花园里玩耍,与家咫尺相离,却可望不可达,那种凄惶心情,朱博泉一生难忘!後经金融界各方人士奔走营救,朱博泉才得以释放。
 
1941年,孔祥熙自重庆通过钱新之送来一封亲笔信,对朱博泉“安定金融、主持正义”作了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共匡国难”,表示对他在敌占区忍辱负重的处境深表理解。岂知抗战胜利後,国民党又给他戴上一顶汉奸帽子。
 
抗战胜利後,范园十七号被重庆来的接受大员,司法院的吴祥麟和中华法学会占据,朱博泉全家被赶到三楼挤在一起,後来还是住在隔壁8号的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李馥荪看不过,让出二楼全层给他们住。
 
1949年朱博泉的哥哥全家去了香港,房子空了出来,就在与范园相邻的华山路1461弄2号,此时朱博泉全家才搬离住了二十三年的范园。
 
三、淮海中路1843号
 
上海市中心老区的西区,从来是西侨及高等华人聚居之处,除了上述的范围 外,原法租界的今淮海中路近武康路处,门牌号为淮海中路1843号是两扇紧闭的厚实的大铁门,沿街为大灰墙,墙头上,摆出浓郁遮天的绿枝,在终日充满红尘俗浪、忙忙碌碌的淮海路上,这抹翠绿的宁静和幽深,令人感觉一些神秘和好奇。
 
入得大铁门,方知里面只是一幢普通的欧式独立假三层小楼--屠格涅夫笔下著名的“带阁楼的房子”,就是这种假三层小楼。这幢小楼,是朱博泉的第二幢私宅,或者说,是朱博泉范园外的别墅。这幢小楼建于1920年,据说原是希腊籍德国船主鲍尔的私人寓所,是一幢朴实无华的红瓦白墙砖木结构小楼,坐北朝南,共八间房间,总建筑面积约七百平方米。
 
说实在,在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上海滩,这幢房子就其建筑风格样式,既称不上豪宅,也无什么特别,连设计者的名字都没留下,然它的亮点,恰巧就是这份低调的华贵--在寸土尺金的淮海中路上,占有这么一大片的绿地!
 
整幢小楼的格调极为精致,或许因为屋主十分怀念早年的航海生涯,所以整幢楼成船型,连屋顶的烟囱都似船上的桅杆,上面还有一条栩栩如生的鱼,如果细细观视,你会发现,小楼内的木质百页窗上,刻有精致的帆船图形。


 
   
淮海中路1843号整个花园面积为4333平方米,小楼就坐落在花园正中,以小楼为界,此面是一片大草坪,四季长绿,南面是花园,四周环绕着几十株香樟、雪松等绿树。如前文所述,这就是这幢住宅的亮点!
 
小楼内部设计也十分朴素,无豪华的宴会厅及汉白玉的大招手楼梯。正门前一小小门厅,进门是过道厅、客厅、餐厅、书房。过道厅有一小巧的L型楼梯通往二楼,每间房都装有壁炉。俗话说“地无恒产”,在小楼建成的几十年内,户主已换过几个了,直至1940年,户主是一个德国医生,1940年德国作为二战挑起国,令德国人在上海变得很不受欢迎,他的诊所生意也一落千丈,他想卖了房子兑现回老家。
 
作为这位德国医生的朋友,朱博泉听说他要卖房子,便斥巨资将其买下作为他的另一个物业。据他的长女朱蕴琴女士回忆,父亲买下这个物业,仍住在范园,淮海中路的房子只是作为宴请招待朋友,或者只是去度下周末。
 
朱博泉可以讲是个全才之人,他不仅在金融、教育(创办中国第一所成人大学--沪江夜大学),还涉足上海文化娱乐业,并创办了今日大众电影前身“亚洲影讯”,所以与当时的明星胡蝶、陈燕燕、金焰等十分谙熟,常在淮海中路此小楼内开PARTY招待影界友人。某程度,淮海中路1843号为朱博泉一个私人会所,亲朋好友、各界友人,都招待在此聚会叙欢。而一般家人孩子,轻易总不去那里的。
 
可惜这幢房子朱博泉也没住多久,抗战胜利後,这里被国民党政府中央情报局作招待所,蒋经国及当时任美国经济合作总署驻华代表等来上海都入住于此。後来一度,这里成蒋经国的私寓,後威慑于社会舆论压力,蒋介石发了手谕,将实质上已属蒋经国私寓的这所住宅,给在上海没有固定寓所的宋庆龄。从此,自1948年至去世,宋庆龄一直住在此宅内,现挂着宋庆龄故居的牌子。


 


   
在1948年,原属朱博泉的这幢私宅,估价为金圆贰仟柒佰壹拾肆万柒仟玖佰玖拾陆元。此时朱博泉一家也已迁出范园,住在华山路1461弄2号,虽无法与范园17号或淮海中路1843号比,然总归也属上海高尚地段的上好住宅。文革开始,朱博泉全家被从华山路1461弄2号赶出来,赶到相邻的平武路棚户区,正是当年他被汪伪绑架关押的那个棚户区。
 
四、玉屏南路天山四村
 
玉屏南路天山四村,是一幢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粗糙老公房。1981年朱博泉获平反,被分配到这幢老公房一个单元内的两间房间。与另外两户共享一个厕所和厨房,但在挤迫简陋,天天要倒马桶又没自来水的棚户区住了十五年的朱博泉一家,能住进有煤气有抽水马桶,而且两间都朝南的房子,朱博泉家已十分感谢政府的关心。
 
毕竟是来自上流社会,一旦平反恢复名誉後,朱博泉也恢复了追求生活质量的习惯。他毅然将两间朝南房间中的一间改装成一个宽敞的向阳的洗手间,内设淋浴和浴缸,还可以放一把大躺椅,朱博泉习惯天天在阳光中边听音乐边洗浴,然後裹着大毛巾躺在大躺椅上边休息边呷咖啡。 



   
有人善意向他提议,何不向政府要求买回淮海中路1843号房子,他笑言,该宅可以让国母孙中山夫人居住,并作为宋庆龄故居而作为市级保护建筑而得以留传後世,永久保存,他看到十分欣慰。再则,他也表现得十分实际,“这么大的房子要多少人来侍候,我哪住得起?”
 
当然,从感情上说,他对淮海中路1843号还是感情深厚的,其实至今里面的一些家具和瓷器还是当年他自己购置的。正国为他对这幢宅邸的熟谙,宋庆龄故居常派人接朱博泉去看“故屋”,另外,也可向他咨询一些有关这幢宅邸的结构装置,以作维修该宅时参考。(看起来该宅好像是被国民党劫收後,由蒋经国送给宋庆龄居住的。)
 
直到2001年朱博泉去世,他一直住在玉屏南路这幢普通的老公房内。
 
五、大光明电影院、香港路59号、圆明园路真光大楼二楼
 
一直为上海地标的大光明电影院,虽然不属朱博泉的私人物业,却也是经他一手扶植。
 
朱博泉不但在金融、教育方面的贡献非凡,还由于他个性活泼,这或应是早年在西童学校打下的基础,他酷爱体育,是沪江大学棒球、足球、网球队的队长,在九十岁高龄仍可远赴美国,还热衷跳迪斯科,因此也十分热心上海文化娱乐业。
 
虽说留洋归来,朱博泉对京昆国剧十分爱好,闲时也玩下票,与梅兰芳程砚秋也私交私甚笃,令他对泓扬上海滩娱乐业竭尽全力。
 
1935年,由英籍华人卢根一手兴建的附设有咖啡、弹子房、舞厅的多功能娱乐场所大光明电影院因资金周转不灵濒于破产,由朱博泉任总经理的光明地产公司以200万银元购下大光明及与之相连的卡尔登剧场(现长江剧场)、功德林素菜馆等,令这一圈成为当年上海滩最豪华最时尚的夜生活圈,东方巴黎上海的名片。同时,在朱博泉的发动下,大光明还与国泰、南京、大上海等影剧院联营,成立了亚洲影院公司并由朱博泉任董事长,故而,朱博泉与一众电影红星十分熟谙。
 
香港路59号现址这幢上世纪初的欧式大楼,原为中国,也是远东的第一所票据交换所,也是由朱博泉于1933年创办的。由于朱博泉在美国接触了西方的金融管理机制,回国後发现上海银行间的结算方式仍十分落後,因而认定上海各银行应联合建立自己的资金储备机构和票据交换所,才能与外资银行抗衡,在经过一番艰难的协调工作之後,众银行合资购买了香港路59号大楼,成立了中国也是远东地区第一家票据交换所。八十年代,原址重新恢复运转。挂牌当天,有关方面特请朱博泉参加剪彩。旧地重访,已是半个世纪了,时过境迁,令朱博泉感触万分。


 
 
左图:旧上海的大光明戏院。中右图:当年的海报 
 
上海圆明园路真光大楼二楼的产权,一度也属朱博泉的。这也是得益于他当年留学美国期间,目睹西方国家成人教育的普及及得到重视,就萌生要办一家成人大学,令一些家境贫寒的青年可能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他在当时的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支持下,向银行界实业界募集资金,购置了圆明园路真光大楼二楼的产权,成立沪江大学,并亲任院长…
 
六、地无恒产,道有永恒
 
2001年3月19日,朱博泉走完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横跨三个世纪的103年,从一上含着银匙出身的贵族到富可敌国、才华毕露、三十多岁年纪轻轻已坐镇上海滩商场金融娱乐业的第一把交椅,身兼108个职务,享有“半个上海”之美誉到沦为平武路棚户区的一个接受群众监督劳动的杂务工,财产、物业化为乌有,然不变的,是他那份淡定悠然的生活态度,宠辱不惊、不怨天尤人、一贯的爱国爱生活。
 
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要回一些曾经属于他的物业?哪怕要回一层二层也好,他笑言:“物无恒产,道有永恒!”他说:世界上没有永远属于你拥有的财产:天灾人祸、世事风云…就算你拥有资产万贯,你也带不进棺材。你有没有发现,当婴儿来到世界上时,总是握紧拳头声嘶力竭地啼哭,他们是决心到人世闯荡一番,做一番事业。但当人离开人世时,他的双手再不是紧握而是摊开的,他什么都带不走,除了他的思想…(这也是个与人无害的人,却是被国民党整的。中国人都一样)
 
【作者介绍】:
 
小布尔乔亚程乃珊去世
 
秦怡称1946年出生的女作家程乃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後上海小资情调的开拓者,甚至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她还会很仔细地涂上亲戚从国外寄来的口红拍照,即使之後要马上擦掉。程乃珊因作品《女儿经》被搬上银幕而一举成名。2013年病逝,终年67岁。0



 
左二图:小资程乃珊。右图:白发老艺术家秦怡在葬礼上整理鲜花,以合小资情调。
 


原载于《上海先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增补版]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15号是“中国灰姑娘”马严君玲的家
上海淮海中路夜景
上海一路一景……淮海中路(二)
漫步高雅的上海淮海中路(请蓝光观看)
上海散步 (组图)六
006上海散步 6淮海中路金陵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