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都街巷系列(34)——府河北岸曹家巷(五)

成都街巷系列(34)—— 府河北岸曹家巷(五)


         


                                曹家巷近年来成了北门的闹市区

          成都街巷系列(34)—— 府河北岸曹家巷(五)

     接上篇说说“北改”时的动态。

     最近,成都“北改”热火朝天开动了,曹家巷作为“北改”的第一炮自然引发了媒体的广泛报道,想起自己在两年也去采访过那里的居民。

跟其他一些去过的关心民生的媒体一样,因为特殊原因稿件大多最后没有发表;而当地的居民似乎也早已经习惯了这样从“希望”到“失望”的转变。如今,当新一届政府确定将改造曹家巷的消息传出来时,媒体又开始不自主地大幅报道这里的社区设施是多么简陋,甚至危险,居民生活多么不便,看到真有点讽刺,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中国特色”——无处不政治……

        被都市遗忘了的红砖房2010年底采访摘录)

     这里位于成都市的核心地带,却有着与周围繁华不相符的些许落泊。这里生活着这个大都市最普通的一群人,在喧嚣的包围中他们恬静地生活着,这里是曹家巷,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原因造就了它今天的独特。


     曹家巷得名与鸡公车有关?(2012年初采访摘录)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成都北门大桥至一号桥的府河北岸,有条小街就叫曹家巷。随着建国之初成都建筑工人小区的形成,曹家巷延伸至府青路,从此被分为“内曹家巷”与“外曹家巷”,向东延伸的叫外曹,而老曹家巷则成了内曹。内曹如今则只剩下了一截“尾巴”还留在工人村内,其余的成了星辉路的一段。

    老曹家巷从北门大桥东头至马鞍南路口,约有一里长。

这里除了有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和宏发酿造厂外,街道两边是一色的小青瓦铺面平房。曹家巷因紧靠府河北岸,清代以来就是成都的一个烟码头,各地运来的烟叶在这里汇集后,又转运到各地去。上世纪五十年代,成都东郊工业区建设高峰,这里又成了木材水运码头,从岷江上游漂来的圆木便在这里被捞上岸。曹家巷的得名,据民俗专家蒋守文介绍,很可能是由于这里过去有一家姓曹的大户人家,因为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可能用它的姓给街道命名,
就如张家巷。但据《成都城区街名通览》介绍,曹家巷的得名却是由于重载鸡公车天长日久的碾压,把巷口的石板碾出了道道沟槽,于是就称此地为“槽家巷”。槽与曹同音,最后便成了“曹家巷”。对于这种说法,蒋守文认为可能不准确:“鸡公车的木头轮子有两种,一种包着铁皮,另一种则包着橡胶。由于老成都的城里有很多石板路,而正是为了保护路面,所以包铁皮的鸡公车是不能进城的。因此鸡公车把路面压出沟槽,所以得名曹家巷的说法可能不准确。”
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确认的,就是曹家巷在成都算是颇有点历史的老街区。

    这里的住户多为老建筑工人或贫二代”         (2012年夏采访摘录)

    曹家巷容易引起人注意的是在街口那朱红的外墙壁,强烈的苏式气息在高楼林立的街区显得庄严而又静默。而走进曹家巷,会惊讶的发现这样的红砖苏式筒子楼多达30多座,那这些房子是在什么情况下修建起来的呢。在曹家巷社区内,我们找到了几位曹家巷的老住客,而他们都是因国家第一个经济建设5年计划的需要,

从重庆到成都来支援建设的老工人,他们如今都已是80多岁的高龄了。

    “这片红砖房是在1956年修的,是建筑工人的宿舍。当时很扯成都市民的眼球,大家都来看,这个用的是苏联老大哥的标准型号造的,我们的预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万元定额来修的,就是一万元要用多少钢材,多少水泥。”当时是建筑工程部西南第一公司的机关干部徐大爷这样回忆道。

     另外一位刘大爷当时是塔吊指挥,黄大爷是工程师,他们都参与了成都很多老市政工程的建设,比如成都火车站的老候车楼、锦江宾馆、

岷山饭店等等,“那时候我们还用“干打垒” *的方法筑墙,虽然辛苦,但积极性很高,大跃进的时候我们三天不睡觉,修一栋楼。”

     公司最兴旺的时候是在70、80年代,那时每位员工都得到了公司发放的纯毛西服,惊动了成都。讲到这些,几位老人还是难掩当时的兴奋。

     随着90年代国企改制和下岗大潮,大多数老建筑工人要么失业至今,要么退休,靠退休金和低保度日。很多家庭都是三世同堂,前两辈人都是失业建筑工人,修了一辈子房子却买不起一套自己的房子.......

第三辈当然就是所谓的“成都贫二代”。现在这里很多地方地下排水不畅,房子严重风化,经历512地震以后,很多房子到处是裂缝。 “那个年代能住进这样的房子好得意哦,现在都不好意思说……”一位在这里居住五十年的住户告诉记者。

    其实,身边的人了解曹家巷大多还是因为巷口被网友誉为“成都最牛的苍蝇馆子”的明婷饭店,饭店横跨道路两边,一边平房是厨房,一边在露天挨着平房墙根摆了十几张圆桌,头顶上还有几个巨大的电扇。尽管你的座位就在乌黑的水沟边,但这里的服务员小妹会用一个很大的不锈钢镊子从一个正在煮沸的大锅里面给客人拿出新鲜干净的碗来,这里俨然成为了曹家巷对外的一口窗口,让奔驰、宝马和奥拓qq一起挤在巷子里烂墙边上,坐在露天里吃这么一顿。周围是曹家巷喧嚣的自由市场,人们在酒足饭饱之后,很少会有兴趣去看看里面的小巷,

进去了,或许会发现跟你想象的还是不太一样。

   从六十年前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人村”,到中心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再到依靠“北改”机遇成功实现自治改造,曹家巷的风雨变迁正是成都城市发展进程的见证。金牛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道:“要建一个陈列馆,曹家巷一、二街坊将以实物、图片、影像等资料记录下曹家巷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自治改造这段珍贵的时代记忆,建成后的陈列馆将作为展示‘北改’

的一个真实缩影。”

     前面说过,位于成都北门的曹家巷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四川省建筑公司和成都市建筑公司修建的一批职工宿舍,算得上当时成都市较早打造的“工人村”,多为红砖苏式建筑。此后的岁月,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红砖楼房已破烂危旧,居住其中的大部分是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和家属,或下岗失业人员、租住户。今年,随着“北改”工程的深入推进,曹家巷一、二街坊棚户区自治改造成功实施,未来,这里将建成现代城市住宅,配套有医院、广场、市场、学校等设施完善的新型居住小区。

      下篇说说掩盖在巷子深处的味道。

                                                                                                                                                         

         *“干打垒”——  60、70年代以前一种简易的筑墙方法,在两块固定的木板中间填入黏土。   

                                                         

      由于网络的原因,有些图片贴不上去,望博友们先了解个大概,以后网络修复后再补贴上去补充完整,请朋友们见谅。(2月27日网络终于修复正常,缺页的图片补上去了。)

          


                                      很难想象曾经辉煌的工人村(1)
          

                                       曾经辉煌的工人村(2)
          

                                       很难想象曾经辉煌的工人村(3)
           

                                      很难想象曾经辉煌的工人村(4)
           

                                     很难想象曾经辉煌的工人村(5)

          

                                     “北改”的喜讯传到了这里
          


                                      算一算  什么方式最划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成都丢不掉的曹家巷,总在陈旧的时光里泛滥
白家场的红叶婆
30年前的东风西街记忆(2)
关于成都街巷名称的101条冷知识,你知道几条?
【老照片】1923年的成都平原,道路泥泞,运输工具叫鸡公车
鸡公车,百年前成都的“出租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