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讲好浙江故事

导读

浙江省名城数量众多,但全省历史城市资源不仅限于这些名城,省内具有悠久历史与一定数量文化遗存的历史城市,也不同程度的保留了浙江原有的格局与风貌。浙江省住建厅委托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浙江省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评估与利用潜力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明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他历史城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情况,有效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


本文字数:6804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作者:张捷、骆文,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12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估总结大会。王蒙徽部长提出:构建完整系统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体系,讲好中国故事。


浙江省名城名镇名村资源突出,多年来保护工作有序开展。2012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条例》出台,建立“国家和省级两级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保护体系。目前浙江省拥有10处国家级、10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名镇28处、名村44处,省级名镇59处、名村102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50处[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10处[2] ,三普登录不可移动文物76804处[3] 


虽然浙江省名城数量众多,但全省的历史城市资源不仅限于这些名城,全省有11个地级市、19个县级市和34个县[4] ,这些历史城市也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一定数量的文化遗存,不同程度的保留了原有的格局与风貌。


为了进一步明确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他历史城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情况,有效指导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浙江省住建厅委托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开展《浙江省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评估与利用潜力研究》课题 

课题组成员包括:霍晓卫、张捷、骆文、吴奇霖、沈斌、赵超、李旻华、张乃冰和谢湘雅。参与调研的团队:清华大学王英老师团队和北京建筑大学张笑楠老师团队。

12月27日,在浙江省住建厅组织下,课题通过来自全国名城保护领域专家的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课题在同类型工作中有创新性:

“课题研究目标明确,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策略措施制定、规划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济大学教授 张松


“课题资料翔实工作深入,对浙江省历史城市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是一个创新性的研究。”                    

  ——东南大学教授 董卫


“该课题通过对浙江省文化脉络的研究,对历史城市社会经济概况和综合整合研究,通过对潜在申报城市历史资源的分析梳理及指标体系的分析,提出浙江省名城的申报建议,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创新性。”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委员 傅爽


“课题从资源和价值两个维度对浙江全省历史城市文化进行研究,资源维度强调空间整合,揭示山水城与区域自然人文的总体特征,价值维度聚焦遗产展示利用,为历史文化名城工作评价与预警提供参考。” 

——清华大学教授 武廷海



1

开启区域名城体系性保护与利用工作先河


课题注重省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体系性,尤其注重在浙江全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强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讲好浙江故事、展现全省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支撑性意义。


《浙江省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评估与利用潜力研究》技术路线图(自绘)


课题梳理城市文化脉络,研究认识历史城市体系生发机制。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地理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整体梳理浙江历史城市变迁脉络,提炼全省历史城市发展总体文化脉络、空间分布特征及不同时期、不同地理区域内城市发展特点,以帮助理解浙江历史城市体系形成及空间分布的历史渊源。


课题探索建立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和全域历史城市价值体系,提出可操性的申报与发展策略。在资源评估方面,课题结合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针对浙江实际情况,对现有评估体系指标进行了分析重组,建立起较有针对性的定性与定量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历史城市进行全面普查调研、综合评估,总结提炼出浙江名城的资源与管理的评价标准,建立全省名城文化价值体系,形成建议申报的分级梯队。同时,从资源保护和名城价值体系完善两个方面给出了各城市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具体策略建议。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对省域历史文化资源整合进行了研究,确定文化资源聚集区和聚集带,并提出了省域层面的整体展示利用建议。


2

课题研究对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体系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摸清家底、有效利用资源;

 有利于构建省域历史城市体系,讲好浙江故事;

 有利于理解现状城市体系,有利于认识和解决城市体系性问题;

 有利于找到城市群、城市带的内聚性,从而科学制定城市集群化发展战略;同时避免文化趋同,发展特色,各美其美;

 有利于通过文化整合来实现区域性经济社会整合。


3

浙江历史城市文化脉络研究


3.1

城市诞生的地理环境基础研究


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等是城市诞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孕育了聚落与城市的产生及发展,并成为塑造城市特色山水环境与城市性格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同一地貌单元中的城市具有相似的诞生背景,并具有较强的文化关联,而同一流域的城市在历史上则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交流,文化关联性也较强。当代地理学家根据地形地貌差异将浙江划分为六大自然区,根据河流水文差异又可以划分为八大流域区。


浙江省六大自然区示意图(自绘,底图摘自谷歌地图)

浙江省主要流域图(自绘)


3.2

历史城市建置与地区开发进程研究


历史城市的形成是“浙江故事”一个侧面的生动演示,历史城市的建置过程可以反映整个浙江省的地区开发进程。在建制沿革中,最具有地区开发指示意义的是县的建制。县是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州郡置罢,分并无常,境界盈缩不恒,县则大致与时俱进,设置后少有罢并,比较稳定。因此,学界普遍将置县作为地区开发到某一程度的标志。


根据浙江省设县的时空序列,可判断出浙江全省的区域开发进程为:浙江省总体呈先北后南,先平原后山区,先下游后上游,先内陆后海边、海岛的开发序列层级。


浙江省历代置县分布图(自绘)


据此可知,浙江省整体开发进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在历史上,区域水环境的治理与改善、地方割据政权的经营、北方大量移民南迁和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是浙江省区域开发的主要动力。


浙江省区域开发进程表(自绘)


本节重要参考: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


3.3

省域疆界范围确定及与周边区域的沟通研究


浙江作为一个省,其省域范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缓慢形成的。考察这一过程有助于理解当今浙江省文化上的内聚性,以及与周边文化区的内在联系。而从古至今区域与区域间、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交通则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文化等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城市面貌及文化特色。


明代之前,今浙北与苏南地区同属同一政区之下,从来没分开过。洪武十四年(1381)明廷觉得浙江太小而直隶太大,才把嘉兴、湖州二府改隶浙江,此人为省界,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浙江省中九大地级市和杭州市辖境,基本沿袭了明清时代的府界。浙江各府辖界决定于县治析置的来历。譬如清代金华府八县都析自秦乌伤县(义乌),它们同属浙江中部盆地区(金衢盆地)。


金华府各县析置过程

(自绘,底图摘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


省内各区域间、省内与外省相邻区域间沟通主要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进行。在沿海地区,海路也是重要的交通方式。而近代陆地交通则经历了从传统驿路到近代公路、铁路的转变,也对省内城市体系、个体城市兴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江南运河与历史时期海洋交通示意图(自绘)

(上图底图摘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下图底图摘自谷歌地图)

浙江与福建、浙江与江西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自绘)


本节重要参考: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长水集》(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


3.4

文化分区与历史城市体系研究


考察浙江的文化亚区有助于理解现代城市体系形成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有利于找到城市群、城市带的内聚性。


明代王士性根据浙江内部的文化差异将其分为浙东和浙西两区,又将浙东分为“宁绍亚区”“金衢亚区”“台温处亚区”。现代历史地理学者朱海滨则根据民间典型信仰、岁时风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方言、民间戏剧、进士、学风等,提出将浙江分为杭嘉湖宁绍区、温台处金衢严两个大区,杭嘉湖宁绍区又分为“杭嘉湖亚区”和“宁绍亚区”,温台处金衢严区又分为“温台处亚区”和“金衢严亚区”。


朱海滨文化区划示意图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期,第21页 

根据朱海滨:《近世浙江文化地理研究》 绘制


两种划分方法重合度很高,王士性的分法主要依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和实地观察,而朱海滨则依据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统计测算。值得一提的是,王士性还有一种强调地理环境基础性作用、并带有一定经济地理眼光的综合分区方法,即“泽国之民,杭、嘉、湖;滨海之民,宁、绍、温、台;山岭之民,金、衢、严、处”。


浙北泽国之城示意图(自绘)

浙东滨海之城示意图(自绘)

浙西山岭之城示意图(自绘)


3.5

线性文化遗产串联的城市体系


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等都是重要表现形式。线性文化遗产是解读区域历史城市体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往往是今日城市带发展的内在文化纽带和促进地区整合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串联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设计开发文化旅游的天然主题性线路


浙江省内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包括京杭大运河嘉兴-杭州段、浙东运河、唐诗之路、浙江海防体系、浙江海塘、近代铁路、陶瓷之路等。


这些线性文化遗产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浙江某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历程,比如反映唐代诗人追寻歌咏魏晋士人足迹的唐诗之路、大航海时代后明代海禁政策下的产物浙江海防体系、反映地区古代水环境治理探索的浙江海塘等;线性文化遗产也是串联起历史城市的天然线索,比如陶瓷之路对沿线各类型城市的串联;重要线性文化遗产甚至深刻影响了沿线历史城市的兴衰变迁,比如京杭大运河及浙东运河对浙江城市体系的塑造及影响、近代铁路对浙江城市体系的重塑。


浙江省域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分布示意图(自绘)

明代驿路与近代浙江铁路线路图(自绘)

古代杭州湾海塘分布图(王俊编著《中国古代水利》,第51页)

明代浙江沿海诸卫(自绘,底图摘自谷歌地图)

临海海防体系(清华同衡《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龙泉青瓷在浙江省域内运输路径图

(中规院:《龙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4

浙江名城评估标准的构建


本次研究并未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标准进行简单照搬,而是结合此标准出台的历史过程,对现阶段《评估标准》背后的逻辑进行了梳理及分析,从而拆解出更具有现实意义的几项潜力评估指标,并进行详细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标准出台历史过程演进示意图(自绘)


首先,《评估标准》里的定量部分的指标可以解读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管理”两部分。


这个解读的主要意义是,对文物、历史建筑和街区为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定量评估是名城的核心标准,需要根据资源情况进行较为系统细致评估工作来确认;而对于保护管理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在技术、法规和行政管理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局部改善这部分的分值。


评估及分析方式说明解析图(自绘)


其次,《评估标准》的定性部分经过分析归纳也可以分为三大块,即传统格局及历史风貌、名城价值、经济发展与名城保护关系状况。


其中,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也属于客观事实,可以通过现场和多专家评估的方式,来进行相对准确的定性,故而在评估中,课题将定量评估中的资源分与定性评估中的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两项合并,作为考量历史城市资源情况的综合指标。


而城市的历史价值是衡量历史城市自身独特性和完善区域城市价值体系的重要指标,则需要对自身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结合从区域文化体系的总体研究,进行恰当的总结和梳理。此外,经济发展与名城保护关系状况的主要关注历史城市申报为名城后应该实现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


资源状况大清单各栏在申报中的作用示意图(自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每个城市的评估结果拆解为定量评估总分、定量评估资源分、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价值关键词、经济发展与名城保护关系状况几个部分,制作成一张“资源状况大清单”


总的来说,定量评估总分、定量评估(资源分)及传统格局与历史风貌所组成的申报物质基础这部分在申报中起决定性作用,至关重要;价值部分是对研究对象城市在历史价值方面的概括,是重新认识历史城市的自身价值独特性和完善区域文化体系性的重要内容,是申报成果的关键内容(即使申报不成功,也是塑造历史城市特色文化发展传承的基础),这就需要在申报时按照关键词指出的方向仔细研究、明确特色,从而进行差别定位;而社会经济发展与名城保护关系状况的评估,则是用于为申报城市日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方向性参考意见。


5

探索建立浙江名城资源评估标准与名城价值体系


5.1

归纳总结浙江名城资源与管理评分标注


根据评估标准,本次研究为每个详细研究对象城市制作了详细评估表,并归入资源状况大清单,就定量评估与格局风貌部分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排序及分档,明确每个详细研究对象城市所处的位置,从而给出下一步申报策略建议。


所有详细研究对象城市定量评分统计趋势表(自绘)[5]

格局风貌保存情况的代表示意(上好、中较好、下一般)


5.2

建立浙江名城价值体系,讲好浙江故事


价值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例外,历史文化价值评估是名城保护与传承发展的基本工作。一般来说,对名城的价值评估没有高低之分,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个体,在相似类型名城中是否具有独特性,以及对区域文化整体性支撑的不可替代性。从这角度来说,对于名城的价值研究,是完善浙江名城价值体系,讲好浙江故事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评估中,也十分鼓励价值独特、或者能填补价值缺环的城市进行申报。而在现有名城已经有一定数量的情况下,新申报城市必须仔细研究自己的历史价值,尽量细致论述自己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够提升申报成功率。


浙江历史城市十二大价值主题(自绘)

浙江历史城市十二大价值主题(自绘)


本次研究尝试完整梳理了浙江所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及研究对象共43座历史城市的历史价值关键词。


可以看出,浙江历史城市的价值基本可以分为十二大价值主题,我们将这十二大主题梳理如下,并将每一主题再细分为若干亚主题。城市在准备申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这十二大主题定位出自己所处的主题及亚主题,并找到同类相似主题的城市,从而可以进行与同类城市的细致对比研究,准确定位出自己的独特价值,进行申报。


即使不申报名城,通过历史城市开展的价值定位研究,对历史城市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城市设计、城市文化品牌等方面的城市特色塑造工作,以及发展文化软实力也大有裨益。


5.3

补充申报完善价值体系


从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与“浙江故事”即浙江历史城市发展关联性的角度,本次研究还发现,在浙江历史上较为稳定的明清十一府中,严州府由于种种原因消失在浙江行政区划图上。从省域文化价值体系完善角度来说,不管是浙江省已有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都尚未有历史文化名城代表严州府的价值,且尚未有历史文化名城代表富春江的价值。


古严州府,今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梅城镇(摘自谷歌地图)

清代严州府所辖范围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浙江分册》第53页)


实际上,原先严州府辖境内现状资源情况非常优秀且独特,尤其是在自然资源方面,拥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景观,这一景观由于《富春山居图》也被人们熟知;富春江-新安江是浙江省内面积最大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梅城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比较遗憾的是富阳离杭州太近,肌理几乎不存,且已是杭州的一个区,而狮城(淳安)、贺城(遂安)被千岛湖淹没了。


从现状来看,严州府所辖范围内的历史城市中桐庐资源状况最好,但横向比较资源状况还是不够理想。因此本次研究也提出了若干针对性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弥补严州府价值缺失。


5.4

定性定量评估,提出详细申报建议


经过研究,最终提出最具有申报潜力的第一梯队城市6座,第二梯队城市22座,第三梯队城市5座。建议近期5座城市可直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城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全部城市均给出了基于城市物质基础的申报工作建议、基于城市价值的申报研究建议以及基于城市经济概况的保护发展建议。对所有第一梯队城市均给出了具体的申报工作建议,同时所有研究城市都整理出了详细的调研档案。


研究成果示意图(自绘)


6

浙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整合分析及展示利用建议


本次研究还结合GIS手段,将浙江省域范围内所有高级别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不可移动文物以及有文化内涵的风景名胜区等)进行了加权赋值及密度分析


浙江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及聚集带分布图(自绘)


通过叠加行政图、地形图、水系图、历史交通图等,对现状历史文化资源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出浙江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构建的六个聚集区和四条聚集带


省域文化资源密度叠加产业带规划图

(自绘,底图摘自《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


最后将聚集区和聚集带叠加省域线性文化遗产、省域旅游规划及交通规划,从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区域历史城市群文化发展的角度,对旅游发展及交通设施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统计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网站公布数据。

[2] 课题组统计浙江省文物局网站公布数据。

[3]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http://www.zj.gov.cn/art/2010/6/12/art_1004_23902.html。

[4]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浙江省行政区划统计表http://www.zj.gov.cn/art/2017/11/3/art_932_2253804.html

[5] 根据省内现有国家级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打分情况,给出国家级潜力城市资源分分数线150分,省级潜力城市资源分分数线116分


本文来源: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自古就很牛,浙江拥有10座历史名城,超过全国1/14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杭州
一图看尽名城广州四十载
保护文化特色比修复古街巷更重要
中华名城纵横古今影响力排名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0---浙江湖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