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庆特辑】夫妻间传染速度最快的病毒,你中招了吗?

你们发现没,朋友中总有那么一两对夫妻长得很像,拥有传说中的“夫妻相”。


其实,夫妻确实容易长得越来越像,但不仅仅两个人的脸,更是两个人的心情


开心的时候,

两个人互相逗乐、说情话,

越来越开心;


火大的时候,

两个人就互不相让,

越吵越凶,

越来越生气。


一起快乐、一起愤怒,于是就成了旁人眼中的心有灵犀、天生一对。

这里面其实有奇妙的心理学原因——情绪感染 。

美国心理学家Elaine Hatfield、John Cacioppo和Richard Rapson(1993)提出了“情绪感染”的概念,称情绪就像病毒一样会传染。


具体原理是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模仿身边的人的语言、声调、手势、动作,相似的行为刺激我们的脑中相应的神经元,从而引起与被模仿者类似的情绪 ,这个过程能在眨眼间完成,仅需短短21毫秒。


交谈时,如果其中一人笑了起来,那么周围的人很容易跟着笑起来,然后也会因这笑容感到开心,即使谈话的内容并能不让人觉得有趣。


而在婚姻家庭中,情绪的传染会有更长期的影响。


加拿大心理学者Matthew Johnson和他的同事们(2017)历时6年,调查了1407对伴侣,发现如果夫妻中的一位有着抑郁症状,那么一年后TA的另一半也很可能陷入抑郁。

原来,情绪就像病毒,不知不觉就会传染,我们要怎么从中保护自己,甚至反客为主呢?


1 不夸大负面情绪


负面的情绪比正面的情绪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也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染(Smith, Cacioppo, Larsen & Chartrand, 2003)。


正如吵架的时候,一方激动起来的时候,就会调动对方的情绪,使得争吵愈演愈烈。


所以,如果我们夸大负面情绪,向别人摆脸色,刻意表现自己的不满,希望对方能够意识到我们的情绪,做出妥协,这种策略恐怕不能奏效。


因为自己的闷闷不乐会传染给周围的人,对方会无意识地接受情绪感染,也变得不愉快,继而针锋相对,很难理智地做出让步。


2 伪装情绪也无用


情绪传染的条件是体会到自己的情绪,并且通过表情和动作表达出来;越是真诚的表情、越强的表达能力,就越能吸引别人的模仿、增强情绪的感染力(Hatfield, Cacioppo & Rapson, 1992)。


所以,真情实感才能感染别人。当我们遇到难过的事,怕身边人担心或是出于其他顾虑,可能会伪装成开心,但这种虚假的情绪并不能传递给别人,对方并不会因此感到真正的愉悦,除非是你发自内心的欣喜,否则对于激活他人的情绪毫无意义。


如果你确实遇见了糟糕的事情,不如直接将负面的感情说清楚,强颜欢笑并不能让你的亲人和爱人感到快乐。

3 让自己内心强大


我们在脆弱的时候更容易受到抑郁、孤独和焦虑的感染,例如,失去工作、遇到人际关系问题,此时更可能接收他人的负面情绪(Warren & Power, 2015)。


所以,让自己内心强大一点,或许就可以抵御情绪传染的不良影响。


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如果在婚姻中遇到问题,自尊水平较高的妻子能够得到丈夫更多的支持,因此更可能缓解压力、减少抑郁(Johnson, Galambos, Finn, Neyer, & Horne, 2017)


也就是说,自尊自爱不但让自己的内心更为坚强,还更有可能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4 用表情带动情绪


心情不好的时候,与拥有正能量的朋友聊天,或者看喜剧,可以利用情绪传染的原理,调节自己的情绪。


因为,喜剧中会植入笑声,当观众自发地模仿发笑,促动笑容的面部肌肉和神经会向大脑传达信息,让观众感觉快乐,哪怕情节不够搞笑,也会产生“剧情好有趣”的错觉。


 

情绪感染在亲子、爱人之间尤为强烈,越是关系亲近,越是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别人(Hatfield, Cacioppo & Rapson, 1992)。所以,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家庭幸福也非常重要。


今天开始,试着把快乐传染给家人吧!

参考文献:

Hatfield, E.,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2). Primitive emotional contagion.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4, 151-177.

Hatfield, E.,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96-99.

Johnson, M. D., Galambos, N. L., Finn, C., Neyer, F. J., & Horne, R. M. (2017). Pathways Between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 Coupl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4), 787-799.

Smith, N. K., Cacioppo, J. T., Larsen, J. T., & Chartrand, T. L. (2003).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Electrocortical responses 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stimuli. Neuropsychologia, 41(2), 171-183.

Warren, Z. J., & Power, S. A. (2015). It’s contagious: Rethinking a metaphor dialogically. Culture & Psychology, 21(3), 359-379.


课程预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调节负面情绪
情绪易感:你的身边也有情绪传染源吗?
夫妻之间少用反问句
如何消除负面情绪
失恋禁忌:无时无刻不想它
为什么越亲近的人,伤害你越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