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庭坚的“道”——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

楔子“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这句词吟诵出口就有一种得道成仙的 画面感。为什么得道才能成仙?道是什么?好似很玄妙。老子在道德经中将道阐发为万事万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我对黄庭坚生平做了一些了解,认为他对于道家学说不止是道理上的认同更是情感上的依附。

文人士大夫从小受儒家道家百家杂说各种思想熏染。读圣贤书,立君子品 ,进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退则江湖之远。像庄子陶渊明,与大道附同,和自然为伍 。而大多数人往往进亦犹退亦忧,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会寻求平和心态的思想支撑。道家思想里的超乎外物,淡泊明志,乐观通达的思想本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从儒家思想出发,习禅慕道,圆融佛、道二教。道家思想占一定比重,因其个人禀性、学养及当时社会环境以及个人遭际都有一定关系。

学养与个人禀性

黄庭坚受道家思想儒染的途径是研读道家典籍《 老子》、《庄子》,为《老子》做注释,又做《庄子内篇》,论主旨及其重要性。对道家学说深刻的研究,思想自然受到教化。《庄子》一书中典型的寓言故事都被黄庭坚在其诗作中化用或引用,如鲲化鹏飞、庄周梦蝶、庖丁解牛、匠石斫鼻、隐几而坐、曳尾之龟、濠上观鱼、鱼相忘于江湖、朝三暮四、混沌之死等等,几乎囊括《庄子》中让人印深刻的寓言故事。

黄庭坚早年在家乡期间,受其叔父隐士黄襄的熏染,喜欢庄子、陶渊明隐逸的思想。陶渊明的诗歌反映的则是一种道家无为思想。他的诗醇美平易,物我相融,在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精髓“天人合一”。他一生几次出仕为官,最终归隐田园,甘心也好,不愿也罢,这一切都因道家思想在他内心的缘故。

崇宁三年黄庭坚写一诗:

远公引得陶潜住,美酒沾来饮无数……·道卿道卿归去来,明远主人今进步。

在这首诗中,他更将自己比作陶渊明,可以看出,对于黄庭坚来说,陶渊明所代表的,是因任自然,游于物外,这充分反映了其道家思想的发展。

黄庭坚在陶渊明身上看到了答案,那就是:远离官场,徜徉野趣,自得其乐,无所拘束,成为和谐自然的一分子,黄庭坚饮酒的目的是要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自由状态,乐饮又不放纵,可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正与陶夫子之道境界相仿佛。

水调歌头·游览

宋 ·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词人采用幻想的镜头,描写神游“桃花源”的情景,反映了他出世、入世交相冲撞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不愿媚世求荣、与世同流合污。

“春入武陵溪”,使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我欲穿花寻路”,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直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

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在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鄙弃世俗的清高,高蹈遗世之情态,大有放浪形骸之外的飘逸和潇洒

《叔父钓亭》:

槛外溪风拂面凉,四围春草自锄荒。陆沉霜发为钩直,柳贯锦鳞缘饵香。

影落华亭千尺月,梦通岐下六州王。麒麟卧笑功名骨,不道山林日月长。

此诗全以对比贯穿,利用垂钓展开联想,用了船子和尚与姜太公的典故,钩直比喻没有机心,无人赏识,所以白发而陆沉;而鱼之上钩正缘于饵香,象征天下士人为名利所驱,不得自由。一为世间,一为出世间,自然永恒与功名虚幻(生命短暂)形成尖锐的对比,最后完成了价值的选择:与山林日月终其老,推崇叔父的归隐态度。

社会环境

黄庭坚一生,在政治上与苏轼同进退,然而,对新党领袖王安石的才华与政治主张又极欣赏,以致旧党不重用他,新党排斥他。

黄庭坚性格耿直,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产生了格格不入的矛盾。在这时,道家思想安慰了他那颗落寞的心,在自然中他寻找到了本真。黄庭坚没有能力去改变社会现状,又不愿被这种社会风气改变,那他只有逃避丑恶的官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就在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中占据了上风。

在此思想影响下,其诗风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追求艺术上的“全”,显出超拔的理趣。

《杂诗四首》:

杂诗四首其一

扁舟江上未归身,明月清风作四邻。

观化悟来俱是妄,渐疏人事与天亲。

杂诗四首其二

佛子身归乐国遥,至人神会碧天寥。

劫灰沈尽还生妄,但向平沙看海潮。

杂诗四首其三

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

须知广大精微处,不在存亡得失中。

杂诗四首其四

黄帝炼丹求子母,神农尝药辨君臣。

如何苦思形中事,忧患从来为有身

“扁舟江上未归身”江湖归舟,是山谷永远的梦想,但是由于现实的困境一直未能实现。在观察自然变化、人事变更之后,他有了深刻的虚妄感,所以不再为世事荣辱烦恼,而是心向自然。

“但向平沙看海潮”通过漫长时间的修行,也不能断尽妄想,与其这样,不如以轻松姿态看风吹雨打,感悟自然中所蕴含的大道。

“小德有为因有累,至神无用故无功”小德之人与至人神人的差别,小德之人因为有执着,所以有目的性地去作为,而至人、神人并不追求有用于世,所以内心里“为而不恃”,没有了对“立功”的执着。存亡得失只是世间俗人的衡量标准,与“至广大而极精微”的道是不相干的。所以内心之中无须以这种虚妄的得失为虑。仿佛庄子笔下的至人神会于碧天之上。

“黄帝炼丹求子母,神农尝药辨君臣”黄帝炼丹、神农用药,都是执着于身体,而老子言:“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人生各种忧患皆从有身而来,所以不要再在自身的穷通荣泰上花费精力。把心地修炼得像水一样广阔、无为。

庄子的齐物论给了他消解现实痛苦的妙方。这两种思想皆消解了世间“立功”事业的意义感,纾解了作者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焦虑。

个人际遇

黄庭坚一生从政,从走上仕途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的思想,始终践行“不以民为梯,俯仰无所怍”的从政主张。他在叶县、太和、等地方官任上,适逢北宋政府推行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盐务专卖等改革,他深入体察民情,如实上报实施情况,竭力为百姓呼吁。

黄庭坚曾说:“为官的人不能不知道烂白菜的味道,更不能让老百姓面带这样的菜色。”

黄庭坚在太和县任知县,后移监德平镇。这一段时间他有机会深入底层,体察民情。在任期间,黄庭坚勤政爱民,他的从政理念兼有儒家的民本美政思想、佛教的慈悲情怀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理想。但是,作为一名只能执行政令的下层官僚,他在政策日益苛猛、民众日益穷苦的情势下,很难实现这种施政理想。

黄庭坚在努力做一个良吏的同时,内心里仍然向往着能摆脱羁绊,归隐江湖。作为一名地方官,他亲眼目睹了朝廷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内心也更加苦闷,在诗作中也屡屡毫不掩饰地表达现实。这时他的痛苦已经超越了个人仕途的不如意,而是体察到百姓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的失望,他经常在田垄上观察百姓劳作的场面。庄稼的收成如何,百姓当下的生活他都了如指掌,“民病我亦病,呻吟达五更”

他一直在试图寻求精神解脱的一条出路,逃避官场的浑浊,和历朝历代生不逢时的知识分子一样,一旦在仕途或个人情感上堕入失望的境地,他们就会走进道家的思想天地里。

他在《发白沙口次长芦》一诗中从自然景观中起兴:

……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一叶托秋雨,沧江百尺船。反观世风波,谁能保长年。念昔声利区,与世阙周旋。大道甚闲暇,百物不废捐。谁知目力净,改观旧山川。

在沧茫江河上,在风雨飘摇中,一叶孤舟显得是那样地无助,不能力缆狂澜。由此来反观世间的风波,不也是如此吗?在往昔的名利场上,黄庭坚觉得自己本来就缺乏与世周旋的能力。如果能从世事上超脱出来,大道是本自现成,于人人都是平等的,何不回到自然的怀抱呢?

作于元丰五年的《赠别李次翁》云:

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国好骏马,尽为王良。不有德人,俗无津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映彻万物,玲珑八窗。于爱欲泥,如莲生塘。处水超然,出泥而香。孔窍穿穴,明冰其相。维乃根华,其本含光。大雅次翁,用心不忘

“德人天游,秋月寒江”世界如此污浊,如何才能到达我们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呢?有德之士,就是世俗通往至真至善的桥梁。其下描绘了德人超脱的精神特质。

“天游”取典于《庄子·外物》:

“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意谓胞膜都有空隙的地方心灵也应与自然共游室内没有空的地方,人与人也觉得拥攘。心灵不与自然共游,则六孔也要相扰。庄子将外部世界的游,引向内心世界的游。人们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愿望就可转向内心畅游,所以称之为“游心”,心具有在自由想象中游观天地的功能,所以称之为“心有天游”。体现了词人超轶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而直探道家始祖庄周思想深处。

结语:

黄庭坚一生践履仁爱的儒家伦理道德,同时倾慕庄子超越名利、保全天真的逍遥之思。再加上他的天性本身就喜欢自由闲远的生活,时时向往着江湖归去,所以积极入世的理想蜕变成了一种与世周旋的态度,建立自洽的思想体系,形成了'超世而不避世'的人生态度。这由此定下了山谷生活方式的基调——“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在世俗中和光同尘,与世俯仰,但内心保持高洁。对待现实的态度既不逃避,也不迎合,在俗世中保持一颗超脱的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精神:缅想赤松游,高寻白云逸
张世英丨道家的审美境界
陶渊明轶事
细谈东晋玄言诗对东晋诗人诗歌的影响——以陶渊明为例
论陶渊明对道家贵真思想的接受(青年文学家)(魏小利)
老庄哲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体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