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轼刚做官的时候,宋朝朝廷原来是这样的!

嘉四年(1059)十一月,苏轼服丧期满,父子三人赴京,两兄弟是去做官,而不是去赶考。他们带了家眷,包括苏轼的乳娘任采莲,这位不识字的善良女人想必很快活,因为她的主人从不把她当外人看待。现在她伺候着两个小主人——苏轼和苏辙的儿子。
这回他们走水路,在眉山东门之江家渡上船,沿岷江而下,过嘉州,入长江,出三峡,船停江陵再弃舟北上。水路七百里,陆路五百里,他们整整走了三个月。苏轼在《初发嘉州》中写道: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沿途写诗就像写日记,记录景物也记录心情。有些诗广为传诵,有些诗只有学者光顾。这并不重要,苏轼写诗并不是写给后人看的。描写风景或凭吊古迹,全凭一时心情,“得于笑谈之间”。苏洵也写诗,更多的时候则是发议论。此去开封,他也有望做官的,朝廷已默许他,不一定非要经过考试。即使不做官,长住京城也挺好,结交名流,高谈阔论。他对婚姻生活已失去兴趣,无意再娶。两个儿子前程无量,他知足了。

苏辙是个比较奇怪的年轻人。他可以几个钟头一言不发。他坐在船头上,看山,看水,看父兄的脸,倾听他们的吟哦或高论。他心里有数,只是不善言辞。他比苏轼小三岁,性格不同,脸型也不同。他有一张圆脸,而苏轼有一张长脸——有诗为证:去年一滴相思泪,今春不曾到腮边。苏辙才气不如苏轼,生育功夫却在乃兄之上。婚后若干年,在他和妻子史氏的共同努力下,一大堆子女相继出世。在古代,生育同样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是成功男人的标志之一。苏辙后来官位比苏轼高,寿命比苏轼长,与他冲淡的性情有关。
他是凡事悠着来的那种男人,不容易闯祸,生命的张力却有限。船上的两个少妇看上去很娴静,她们的目光不时停留在丈夫和儿子身上,偶尔抬头看天,看远处的村落。王弗清秀,史氏健壮,两个女人的差异也正如苏轼兄弟的差异,但她们的心情是一致的,幸福的感觉是一致的。她们嫁的男人都出类拔萃。王弗生得纤弱。她嫁给苏轼好几年了,眼下却不过二十出头。她是情意绵绵的,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她当然不知道,她的生命只剩下几个年头。
一行七八人,走走停停,次年二月抵京师。不久,苏轼被任命为河南某县主簿。苏辙亦为河南另一县的主簿。主簿是辅佐知县的小官。两兄弟文章动朝野,却双双落主簿,未免有些失望。他们找到欧阳修,经这位恩师举荐,参加了朝廷的一种特别考试——制科考试。这种考试由皇帝本人任主考,是临时性的,通常不重文采,而重在政治眼光。

苏轼准备了五十篇文章,看来他在眉山居丧的两年半,并未闲着。苏轼要做个政治家,这是显而易见的。他和屈原、杜甫原属同一种类型,首先为天下苍生计,其次才是展示文学才华。“致君尧舜”,这是前提,然后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中国古代的文人,属这种类型的不少,不像近现代,文人渐渐变成了一种职业。另一面,文人投身政治又是一种悖论,古人未必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一再碰壁。今天的文人却是有了太多的体验,他们定位于边缘,既是不得已,又是一种自觉。

仁宗皇帝搞御试,苏轼以一篇《御试制科策》入三等。自宋开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两个人。值得一提的倒不是苏轼又一次排名第一,而是他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个年轻人显然目光敏锐,且出语惊人。在他看来,仁宗朝“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这是对皇帝本人不客气。宋王朝到苏轼所生活的年代,已近百年,承平景象仿佛随处可见。
有个叫柳永的才子,曾这样描绘当时的城市景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柳永这是写杭州,许多别的城市也可作如是观。难怪当时冒出了一大批填词高手。诗言志,词为诗余,大抵表达闲情。仁宗前后的词人,多是一副悠哉游哉的形象,比如张先、欧阳修、晏殊父子。像柳永这种仕途失意的浪荡子,满腹牢骚,尚且把城市描绘得般般入画,可见承平之类,不能说全是溢美之辞。

然而承平也是表面现象。朝廷面临的问题很多,而最大的问题就来自朝廷:“燕乐节,赐予无度。”“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中央财政拮据,又要维持繁荣,地方官就大刮地皮,百姓不堪重负。农民揭竿而起的,前有王小波、李顺,后有宋江、方腊。除开这两次大起义,还有各地的小动乱,苏轼后来为官各地,就曾多次缉拿“谋反妖贼”。民乱缘自官乱,一个历时百年的朝代,可谓腐败丛生。
首先官制就是问题,往往一官而有三人:居官的一人,去官的一人,同官的一人。官多职少,所以在位时要抓紧刮地皮,作为“闲居仰给之资”。去官的老家伙不时回头瞧,同官的年轻人拼命往前挤,如此景况,中国的吏治就一塌糊涂了。当时是贿赂成风,“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

国内问题成堆,边患又雪上加霜。柳永的一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惹得西夏国主要挥师南下。宋朝自开国以来,对契丹和西夏的侵扰只搞消极防御,动不动就进献大量财物,以求得边境的安宁。几十年渐成惯例,大大加重了宋王朝的财政危机。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书》中说:内顾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日以穷困,而风俗日以败坏。四方有志之士, 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苏轼在《策略第一》中打了个比喻,说朝廷像个病人,问他哪里有病,他自己也说不出。“其言语、饮食、起居、动作,固无以异于常人,此庸医之所以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望而惊也!”

国家像个病人,那么谁是医国手呢?写《岳阳楼记》的范仲淹曾于庆历三年(1043)推行新政,不到一年,就被逐出朝廷。新政来势过猛,涉及面又太广,遭到既得利益者的联手反击。范仲淹虽受皇帝器重,又有韩琦、欧阳修等重臣支持,终于还是支撑不住。这对苏轼的触动很大。眉山居丧时,想必他和苏洵、苏辙对此讨论了许多。于是他主张稳扎稳打。
王安石与苏轼不同,他是主张下猛药的,换成今天的说法,他要搞休克疗法。王安石是改革的急进派,苏轼是渐进派。苏轼说,要让白昼不知不觉地变成黑夜,夏天不知不觉地变成冬天,如果昼夜寒暑骤变,“则人之死久也”。王安石则认为国家病重,不下猛药,难起沉疴。两人似乎都有道理,而问题在于施治的对象。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在全国实行了,结果行不通,怨声载道。苏轼的主张仅仅是主张,是个未知数。

其时苏轼二十五岁,而王安石已是一大把胡子的人了,老者激进,年轻人稳健,这反差令人惊奇。王安石行事古怪,关于此人,得费些篇幅,所以暂且打住。苏轼是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于政治却显得谨慎。这二人既是对头,又是朋友,他们的关系很有戏剧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辙|我把皇帝骂到怀疑人生 后来却位极人臣
苏轼见到友人妻子漂亮,羡慕之余写下一首词,感动世人近千年
三千年一遇的妙人,至今找不出第二个
苏辙的一篇雄文,却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文人误国,比武人更甚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十四篇:大宋山河之翰林风月(五)宰相根苗
那一年,为了等一个考生,国考延期举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