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纪游文学的兴盛与《徐霞客游记》的诞生

  在许多研究论述徐霞客生平著作的文章中,常常称徐霞客是“千古奇人”,他一生从事的考察游历是“千古奇事”,而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则是一部“千古奇书”。这“三奇”之说,出于对徐霞客一生弃绝仕途,数十年如一日地对祖国山水奥秘的执着探寻,而倍尝艰辛不惜生命的献身精神与杰出贡献的一种称颂,本无可非议。但若因此而把徐霞客看成是从天而降的“孤云野鹤”,独行于山水间的“超人怪杰”,那就有失偏颇了。

  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他还说:“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徐霞客是明代晚期的一个读书人,所以着重研究一下明代社会的人文状态与文化现象,了解一下他周围同时代人的言行喜好与价值取向,这对于我们研究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诞生,或许会有一种比较贴近历史事实的客观认识。

  明代是我国纪游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末清初,当《徐霞客游记》还仅仅是手稿的时候,就被人们转辗传抄风行于世。当时《徐霞客游记》是作为一部引人入胜的山水游记而引起世人瞩目,广为流传的。对于这部著作所蕴藏着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发现与研究,那是近百年以来的事。所以把它放在明代纪游文学发展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加以考察,也许更能还这部长篇游记产生的本来面目。

  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纷繁复杂,那真是千言万语也说不清。但若就其主流作品的发展演变而言,则可用简单的一句话来进行概括:“春秋策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话本?”但到了明代,情况就有一点儿复杂了。就主流作品而言,似乎应当首推由宋元话本演变而成的长篇通俗小说。众所周知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之外的其余三部都诞生于明代。

  但明代同时也是一个山水游记、散文小品大量涌现的时代,其作品的数量、质量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也不在通俗小说之下。文学史上称,明代是我国纪游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最近翻阅了一下近些年出版的《中国古代游记选》和《历代山水诗文选》等书所入选的作品,出自明代文人作家之手的约占三分之一,这绝非偶然现象。

  人们所熟悉的明代著名文人中,如宋滚、刘基、高启、李东阳、李梦阳、都穆、唐寅、乔宇、王守仁、杨慎、归有光、李攀龙、王世贞、王世惫、王叔承、王士性、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徐霞客、钟惺、谭元春、曹学侄、刘侗、张岱、王思任、祁彪佳、陈子龙、陈继儒、担当等,都是撰写纪游文学的名家高手。他们不仅有许多佳作名篇问世,而且还提出了不少如何写纪游作品的创作理论。

  如宋镰是明初纪游文学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代表作有《游钟山记》《看松庵记》《环翠亭记》《琅琊山游记》等数十篇。宋镰写的游记视野广阔,厚积薄发,左右逢源,舒卷随意,对明代纪游文学的创作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刘基是明代的开国元勋,官宦之余笔耕不缀,他的游记散文笔意奔放,锋利遒劲。其代表作有《松风阁记》《活水源头》等等,他与宋镰并称为明初文坛的一代宗师。

  明初的永乐年间,出现两位著名的旅行家。一位是吏部员外郎陈诚,他前后两次出使西域的哈烈(今阿富汗)等地,回国后著有《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记》两部涉外游记。另一位旅行家,就是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他的随从副使马欢、费信、巩珍分别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三部长途旅行游记,详细记述了他们亲身经历的沿途见闻、山川地貌、当地特产和异国风情,开创了明代长篇游记创作的先河。明初还有高启、杨基、徐贵、张羽等以撰写纪游文学出名的诗人与作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也非常流行。

  到了明代中期,在纪游文学创作这个天地里,更是人才辈出灿若星汉。其中尤以乔宇、杨慎、归有光、王世贞、王叔承、王士性等最为出名,形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群体。

  乔宇,字希大,晋中乐平人。明成化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后因直言进谏得罪了明世宗,被夺官赋归。乔宇一生性好山水,撰写游记甚多。仅以记述他家乡晋中山水的游记就有《游恒山记》《游雁门山记》《游五台山记》《游鼓褪山记》《游滹沱源记》《游射姑山记》等,其中《游恒山记》是乔宇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纪游文学作品中的名篇佳作,历代文选编辑时,多将此文作为游记范文人选其中。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蜀中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试第一高中状元,授翰林院编修等职。嘉靖初,明世宗朱厚熄以武宗堂弟的身份奉诏嗣位,即位后他执意追尊他的父母为献兴皇帝、皇太后,祖母为寿安太皇太后,这事在廷议中遭到了杨慎的坚决反对。明世宗为此大怒,将杨慎廷仗下狱,后充军云南永昌卫永不许返朝。

  杨慎在云南待了35年,直到病逝。在此期间他在我国的西南边睡广为游历。埋头著述,作品颇丰。杨慎特别爱好地志,著有《全蜀艺文志》《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南诏野史》、《滇载记》《滇程记》等书。其中《滇程记》所写的是他离开京城充军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杨慎毕竟是状元出身,沿途又有许多当官的朋友与门生,押送人滇的解差对他的管束也比较宽松,使得这长达万里行程的迁谛之旅,成了杨慎一次纵目名山大川、访遍古迹名胜的极好机会。后来他将这一次所游所记的文字,全都编入《滇程记》一书中。杨慎的这一次人滇之旅,仿佛为100年后的大旅行家徐霞客,做了一次'万里西南行'的前躯和探索!

  《点苍山记》是杨慎游记中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历代纪游文学作品中的佳作名篇。杨慎与丽江土司木公交谊甚厚,常常以文会友诗词唱和。杨慎是最早着力描绘我国西南边睡和川滇风光的著名作家。他的许多边睡游记以及长途跋涉的旅行经历,对于后来徐霞客的“西南行旅”,恐怕也不无影响。

  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浙中临海人。明万历五年进士,官至南京鸿护寺卿。一生癖嗜山水,是一位游踪极广的旅行家。当时明朝全国政区划分为南北两京十三个布政司,共计十五省。王士性一生游历过其中的十四个省,只有福建一地没有到过。其游迹涉足之广,可以说与徐霞客不相上下。王士性尤爱涉足名山大川和西南、西北的边陲地区。每一次出游都有充分的准备,游览之后必有图、有诗、有记。后来他将这些图文记载整理成书,计有《广志绎》六卷、《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问世。

  王士性撰写的游记结构工整,用语典雅,素材翔实,视角独特。对纪游文学的创作提倡亲至亲历,注重调查研究。他在《广志绎》一书的自序中说:“皆身所见也,不则宁阙如焉。”这种走出书斋注重实践,到山水中去获取真知的文风,对明代的学者影响深远。王士性撰写的游记,涉猎面广,视野开阔,尤其侧重于人文风情的记载,它在地理学方一面的贡献,可以与《徐霞客游记》相媲美。

  太湖流域是明代纪游文学的发样地

  在浏览明代纪游文学的发展历程时,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明代的许多纪游文学作家或他们作品的诞生,有不少都发生在太湖流域。尤其是明代的中晚期,太湖流域简直成了纪游文学的发祥地。

  例如在明代文坛上颇有成就的散文大家归有光,便是太湖之畔的昆山人。其地与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可称是近邻。他游记中的代表作《宝界山居记》,写的就是太湖。后来他曾一度任过官职的长兴县,亦在太湖边上。归有光在纪游文学创作上的一个杰出贡献,是开创了一种生动活泼而又具有系统性的'旧记体游记'的新样式。这种体例像'红线串珠'一样,把一些片断的记载很有系统地组合起来,为形成大部头的游记巨着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载体。这里且摘录一段归有光用日记体形式所写的《游海题名记》中的一段文字:

  嘉靖己未中秋前二日,王永美邀予游海,午后登舟,至太仓。明日午,出州东门遂行,待沙船不至,宿天妃官。十五日,得沙船,行至海口,风雨大作,波涛际天,初犹见海中长沙,及涛高,沙反出其下,不复见,还宿天妃官。明日至海口,雨不止,使人问郭帅,已往新城,因宿其营,营前颇有战船,戌兵寥落,皆两粤人,营中寂然。半夜大风雨,波涛之声满耳,郭帅方自新城乘浪而至。明日留饮,及暮而别。

  如果将以上这一段文字与《徐霞客游记》中的文字作一番比较的话,会发现有面目相似的感觉。很显然这种日记体裁的游记写作方法,对徐霞客的影响很大。

  另一位明代中晚期的文坛盟主王世贞,是吴地太仓人。嘉靖年问进士,曾官至刑部主事。因他的父亲王抒痛斥权臣严嵩而被杀,王世贞便自请罢官,长居昊中,寄情山水,终老林泉。他一生写过许多出色的纪游诗文。其中《海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他还提出了不少关于纪游文学写作的理论。如'物相杂日文。文须五色错综,乃成华采;须经纬就绪,乃成条理'等等。

  王世贞的胞弟王世悬,也是明代嘉靖年问的进士。他一生喜欢游山玩水,游记着述颇丰,其中仅名山游记就有八种:即《东游记》、《京口游山记》(上、下)、《游鼓山记》、《游匡庐山记》、《游九鲤湖记》、《游二泉记》、《游漂阳彭氏园记》。此外,他还着有舆地志一类的书《闽部疏》、《三郡图说》等等。

  还有一位吴江人王叔承,中举后弃仕不就,一生钟情于山水,足迹遍及闽越、齐鲁、燕赵、吴楚等地的名山大川,是明代一位类似徐霞客式的布衣旅行家。着有《吴越游编》、《荔子编》、《楚游编》、《岳游编》等书。王叔承写的山水游记,灵动鲜活,信笔驰骋,即兴抒怀,融景情诗史于一炉,开晚明山水小品的先声。他的游记作品极富诗情画意,注重知识含量,对明代晚期的文人、文风影响极大。

  明代后期在太湖流域纪游文学的创作圈里,还有一位十分特殊而又颇有影响的人物,那就是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公安派首领的袁宏道。他是湖北公安人,按地域说与太湖流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他25岁中进士后,授官吴县县令,于是就来到了太湖之畔。后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便上书辞归。可辞官之后他并没有急着回到家乡去,而是客居于惠山脚下的古城无锡。这里离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可谓是近在咫尺了。袁宏道笔下许多描写吴越山水的游记小品,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后来袁宏道又北上为官,涉猎之地更多,视野就更加开阔。他一生所写的纪游诗文多不胜数,且多佳作名篇。他的两位兄弟袁宗道和袁中道,受他的影响极大,也都是喜山爱水的性情中人,妙笔生花的文章魁手。袁宏道在文学方面的主张,足高举起了'性灵说'的大旗。他对性灵说的解释,在《叙小修诗集》一文中说得比较透彻: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魂。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余则极喜疵处,而所谓佳处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习气故也。

  袁宏道所说的'性灵',其实就是人的性情和情感。所谓'独抒性灵',就是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显示自己的个性与本色。只有"一切从自己胸中流出"的文章,才能产生打动人的力量。袁宏道的这些文学主张,在当时文化人中影响极大。钱谦益曾说,"中郎(袁宏道)之论出,王、李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方士始知疏渝性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慕拟之病,其功伟矣!"(《钱谦益沥朝诗集>)

  徐霞客比袁宏道晚出生大约二十年左右,在徐霞客第一次拿起笔撰写《游记》的时候,也正是袁宏道的"性灵说"盛名于世之年。《徐霞客游记》中记述山水风貌的文字清新可人独树一帜,尽脱前人之案臼,自出心胸手眼,被称之为世间的"真文字",这不能不说是受了袁宏道"性灵说"的深远影响。

  天时地利人和催生了《徐霞客游记》的问世

  明万历十四年岁末(公元1587年初),徐霞客出生在长江南岸太湖之滨的江阴乡间,一户温饱无忧的书香门第。这时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政治的黑暗、朝廷的腐败,使得一些正直的读书人都从官场里抽身而出,另找安身立命之处。更何况祖辈有过"科场弊案"的徐家,"仕途无望"的阴云一直笼罩着这个家族。

  于是这个生性倔强心灵聪慧名叫弘祖的徐家男丁,便开始寻找一条能让读书人成就一番事业光耀门庭的蹊径。也许是徐家藏书楼中,由他的祖父、父亲从四处搜罗而来的许多古今史籍、堪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记述冲举高蹈之迹的一些另类书刊,让他开阔了眼界,使他看到了一个瑰山丽水的新天地。于是在眉宇之间升腾起了一片灿烂的霞光,从此他更名为霞客。并立志要像汉代的张赛、唐代的玄类、元代的耶律楚材那样万罩远行,去做一个风餐露宿、舍命涉险、长途跋涉的旅行家。给世人留下一部异彩纷呈的旷世游记,重振徐家书香门第的昔日雄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涉足名山大川,游历古迹名胜,增长阅历见识"。这历来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优良传统。到了明代,这种风气已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一种时尚,本文前述明代纪游文学之盛可资佐证。所以笔者以为徐霞客当年所选择的"问奇名山大川"、"重绘山水图经"的人生之路,是合乎当时潮流的一种文化活动,这并不存在社会观念上的阻拦与人们意识的排斥。相反,他的这种抉择,得到了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的认同与支持。事实也正是如此,有的为他出谋划策拟订游览路线,或与他一起结伴同行;有的为他修书致函牵线搭桥,恳请远方的友人为徐霞客的远游提各种帮助。

  徐霞客的家人,对他的人生选择也没有什么异议。尤其是他的父母,对儿子的所作所为十分赞赏,并以此为荣。徐霞客的母亲王氏在丈夫去世之后,不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免除霞客后顾之忧,而且亲洽行装,送儿子踏上漫长的旅游征程。她鼓励儿子说:“志在四方,男子事也。即《语》称'游必有方’,不过稽远近,计岁月,往返如期,岂令儿以藩中雉辕下驹坐困为?"(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

  徐霞客的母亲目光远大,思想开朗,勤劳节俭。她按丈夫的遗愿,教子成就一番事业。儿子离家远游,自己操持家务;儿媳早逝,又承担起哺育孙儿的重担。她一人承担了多重角色:"代夫以父其子,代妇以子其孙,代子以克其家"。霞客对此深感内疚,有好几次有打消继续远游的念头。而他的母亲却说:"吾幸健,善饭足恃耳。男子生而射四方,远游得异书,见异人,正复不恶。无以我念!"董其昌<明故徐豫庵隐君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铭)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游未竞,我不啮指,去亡害。卯孙在,可伴也。"(王思任《徐氏三可传)这是一位慈母对游子的叮嘱与期盼!难怪有人评论说:"弘祖(霞客)之奇,孺人(徐母)成之"。

  那么徐母的这种远见卓识,是突发奇想凭空产生的吗?非也!那是时代潮流涌动的使然,是长江中下游发达的商品经济刺激下人们观念的一种改变,是太湖流域这片开放的土地拓宽了这位慈母的目光和胸襟,这也正是明清之际"世风渐变"的一种映照。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环顾一下与徐霞客同时代的那些文人,他们一个个笔走如飞,又在忙着写些什么昵?也许是行将灭亡的大明王朝,正处在一场险象环生的政治风暴之中,一些秉性高洁、洞明世事、又不愿坠入政治旋涡的文人,便抽身官场移情于山水。于是晚明游记盛行,山水小品灿若星汉。

  钟惺和谭元春是晚明文学流派竟陵派的开创者,也是继袁宏道之后明代着名的纪游文学作家。钟惺生于1574年,比徐霞客大十三岁,湖北竞陵(天门)人,万历年间进士。他曾宦游四川、山东、贵州、福建等地,写下了不少山水游记。如《洗花溪记》、《梅花墅记》、《修觉山记》、《中岩记》、《游浮渡山记》等,钟惺在纪游文学的创作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在《蜀中名胜记序》一文中说:"以吾于古人之精神,俱化为山水之精神,使山水文字不作两事,好之者不作两人。"他认为只有全身心地投人到山水的怀抱中去,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时,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山水游记。

  谭元春生于1586年,比徐霞客年长一岁,也是湖北竞陵人。他一生写过许多纪游诗文,其中如《游亥岳记》、《游南岳记》、《再游乌龙潭记》等,都是非常出色的游记佳作,晚明竞陵派作家群中,在纪游文学创作上有突出成就的还有曹学栓与刘侗两人。

  曹学栓生于1574年,比徐霞客大十三岁,万历年间进士,官至按察使,后因得罪了魏忠贤党羽,被朝廷革职还乡。从此他寄情山水,笔走林泉。着有《石仓诗文集》、《蜀中广记》等。刘侗生于1593年,小徐霞客六岁,湖北麻城人,崇祯七年进士。与人合作由他执笔的《帝京景物略》,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本京城旅游通志。书中比较详实地记载了北京地区的园林寺观、陵墓祠宇、名胜古迹、风俗土产、岁时节令等等,开创了具有实用功能的"导游书籍"的写作先河。

  被称为晚明越地三才子的王思任(1574一1646)、张岱(1597一1684)、祁彪佳(1602一1645),均出生于浙东绍兴,他们都是当时游记散文、山水小品创作的大手笔。其中张岱的成就最大,他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部游记小品集,在纪游文学创作中独辟蹊径。别人写游记都游后即写,或边游边写,而张岱的这两部书中的游记,却都是昔日游览的所见所闻,被他自己戏称为"梦游"。因其形式新颖,文辞清丽,情致委宛,在我国纪游文学中独树一帜

  此外,在徐霞客的同时代人中,还有不少擅长纪游文学创作的名家。如担当(唐泰)、陈继儒(眉公)、陈子龙(大禅)、木增(丽江土司)等,他们后来都成了与徐霞客以文会友、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明代的星空仿佛因这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纪游文学作家的汇聚,而显得格外的光彩夺目!

  写到这里该打住了。笔者此文花了不少笔墨,来勾勒明代纪游文学发展的盛况,又不厌其烦地例举了许多明代纪游文学的着名作家与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理论。其目的只有一个,无非是想说《徐霞客游记》的诞生,决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所催生的一个产物。如果把明代纪游文学的蓬勃发展看成是一种大气候的话,那么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便是一块最适宜结出这一硕果的滋润土壤。只要有一颗优良的种苗植根于此,一株参天的大树便指日可待!正是这样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催生了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和一部辉煌的游记巨着,在明代晚期的太湖之畔诞生。它既是一个勇敢者天才与勤奋的结晶,也是历史长河千回百转、经年累月冲积而成的一片沃土。

  (陈光照、浙江绍兴人、1943年出生,长期从事报刊杂志编辑及文史类电视纪录片的策划编导等工作。历任:《风景名胜》杂志编辑室主任、《纪实》半月刊(风景旅游专版)主编、《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大型丛书执行编委、《中国重点历史文化遗产》摄制组编导兼制片人、10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徐霞客游记》编导兼制片人、10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历代名人胜迹》编导兼制片人、100集大型公益宣传纪录片《中国传统美德》编导兼总策划等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澧游记 袁中道(明)
赵伯陶:游记文学中历代散文巡礼
姑苏纪事:《徐霞客游记》背后的吴江人(上)
我的山水梦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万历名士袁宏道的自在人生
王福学原创丨公安“三袁”属于中国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