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嵇康的“自然”思想研究

马会兰

“自然”是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有“道法自然”,“莫之命而常自然”,《庄子》云:“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在老、庄看来,“自然”是一种天然的、自然而然的、非人为的本然状态,是人之真性。嵇康继承了老庄的这种观点,主张顺应万物的本然状态,保持人的天性自然,同时又结合自己的时代背景,为“自然”注入了新的含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思想。yishujia.findart.com.cn

一、 嵇康“自然”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生活的魏晋时代战乱频繁、黑白颠倒。司马氏集团提倡儒学名教,标榜“以孝治天下”,却暗中阴谋篡位,对曹魏宗亲和不愿依附于自己的知识分子任意杀戮。“魏晋之际,名士少有全者。”名士常常无辜死于残酷的权力斗争,从曹植、到何晏、王弼,莫不如此。“刑本惩暴,今以胁贤”,国家政权本来是为惩罚凶暴服务的,如今却被用来胁迫贤者。士人们对政权失去了信赖和安全感,常常感到极度的恐惧。阮籍常常驾着车,漫无目的地走,直到走到了路的尽头再也无路可走,才痛哭一场,返回世间。刘伶每每边喝边走,让仆人背着锄头跟在身后,说:“死便掘地以埋”。嵇康写到:“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翮无所施。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崄巇”,天空到处都张着大网,世间的人就像小鸟一样,被世俗羁縻,难获自由,每天提心吊胆,不知生命何时会遭遇不测。yishujia.findart.com.cn

嵇康抨击司马氏集团的统治是:“继体承资,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又说:"昔为天下,今为一身,下疾其上,君猜其臣,丧乱弘多,国乃陨颠”。君位成了对世人最大的诱惑,世人莫不“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莫劝莫禁”。人们产生了私心杂念,纷纷迎合现存的名教。“是以不措为拙,以致措为工。唯惧隐之不微,唯患匿之不密。故有矜忤之容,以观常人;矫饰之言,以要俗誉。谓永年良规,莫盛于兹;终日驰思,莫窥其外。故能成其私之体,而丧其自然之质也”。只害怕秘密隐藏的不深,只担心欲望遮瞒的不严;所以才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来对待一般人,用虚伪做作的语言来邀取世俗的好感。自以为这是最好的处世良方。慢慢地,自然的天性便丧失了。yishujia.findart.com.cn

《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曰:“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及妻子,而宣五子皆服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遂致其罪。”赵宣为求个“孝廉”的名声,居住墓中二十年。但其间,却先后孕有五子。空有孝之行而无孝之实,色取行违,哗众取宠。当时有民谣唱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便是反映了这种名不副实、虚伪狡诈的社会风气。有名有位的人不一定道德高尚,才智过人。而真正的有识之士不一定能获得名位,甚至不一定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整个社会名实不符,黑白颠倒,统治者指鹿为马,在下者隐匿心志,降心顺俗。嵇康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以表面上的不守礼法来抨击礼教的虚伪荒谬,表达心中的愤激,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将目光转向了“自然”,在“自然”中寻求思想上的依据和精神的支柱。yishujia.findart.com.cn

二、 天地之“自然”

1、“元气陶铄,众生禀焉”。嵇康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生的。元者,始也。“元气”在嵇康的哲学中是万物的本原。天地间万物具体的生成过程是这样的:“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先是这个混沌的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了二仪,即乾坤,也即天地也。“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天地合气,生成了世间万物。他的宇宙生成模式可概括为“元气——二仪——众生”。魏晋时代的很多玄学家也讲“元气”,何晏提到“是观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意思是只看到泰山的雄伟高大而不认为元气浩渺无际,这里的“元气”是一种弥漫于宇宙之间的精细物质。王弼的《周易注》和《老子注》中也提到“气”,但都不是将“气”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在元气之上还有一个比它更根本的东西存在,将“气”导入以“无”为本的玄学体系,将元气论引向玄学化。嵇康是少数几个能够坚持实体性的元气本原论的哲学家。yishujia.findart.com.cn

2、“自然之理。”“元气”生成万物的过程是客观的,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支配。万物生成之后,就会形成自身的规律,其发展、消亡,都按照自身的规律来进行,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愿而改变,嵇康称这种规律为“理”。嵇康的文章中有很多“自然之理”,如《答难养生论》曰:“狄食米而生癞,创得谷而血浮,马秣粟而足重,雁食粒而身留”,北方的戎狄吃了米就生癞子,生疮的人进食五谷就血流不畅,马吃了稻谷就四蹄失调变得不能走路,大雁为了吃五谷很容易身陷网罗。这些都是由自然之物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嵇康甚至认为,声音能够让人喜乐或哀伤,这也是声音本身具有的自然规律,客观规律,不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他说:“声音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音,得于管弦也”,“且又律吕分四时之气耳,时至而气动,律应而灰移,皆自然相待,不假人以为用也”,音声会随着四时之气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切都是由于自然的更替,有其客观的规律,不是人可以随意支配的。音乐的善于不善,和谐与不和谐,是属于音乐的,是在外的;悲哀欢乐是我的感情,是属于我的,是内在的,这就像我们对他人的爱憎:“今以甲贤而心爱,以乙愚而情憎。则爱憎宜属我,而贤愚宜属彼也。可以我爱而谓之爱人,我憎而谓之憎人;所喜则谓之喜味,所怒则谓之怒味哉?”1很明显,一个人的贤愚乃是由于他自身的品性,而爱与憎则取决于我们的喜好。物质的味道不同,是由其自身的性质决定,并不因为人的喜好而改变。嵇康在这里将主观和客观严格的区分开来,不把主观的东西强加给客观。声音、气味都是禀自“元气”的客观存在,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自身的规律。yishujia.findart.com.cn

人们在认识“自然之理”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够客观地去认识世界万物。“以多同自减,思不出位,使奇事绝于所见,妙理断于常论;以言通变达微,未之闻也。”世人往往认为常见的就是合理的,大家普遍认同的就是正确的,奇思妙闻都是怪异的,“殆玩所先习,怪于未知”,这些思维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样人们就很难去认识“至理”。因此,为了保证客观地认识“自然之理”,我们在分析事物时,就要祛除这些障碍,抛弃主观臆断,让对象仅仅呈现自身,“不以己为度” 。yishujia.findart.com.cn

三、人之“自然”

人也是禀受“元气”而生成的,“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因此,便不可避免具有自然的生理欲望,自然的情绪反应。正始名士王弼认为,只要是“人”,他就必定有“情”,必须具有这种生理性,“夫明足以寻极幽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颜子之量,孔父之所预在,然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又常狭斯人,以为未能以情从理者也,而今乃知自然之不可革2。”嵇康也不否认人的生理自然。

1、“从欲得自然”

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说:“难曰: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诚哉是言!”“感而思室,饥而求食”是向秀的观点。向秀认为,“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每个生命体都有自然的欲望,这是“天理自然”的。嵇康完全承认这一点,认为这种生理欲望是天生的,是“不须学而后能”,“不待借而后有”的:“口之于甘苦,身之于痛痒,感物而动,应事而作,不须学而后能,不待借而后有。此必然之理,吾所不易也。”这种随生而来的需求是本能的,生理性的,不掺杂思索和计度的。“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人本能的欲望是“性之动”,本身很单纯,仅仅表现为冲动、骚动,“饱则安寝,饥则求食,怡然鼓腹”,顺从这种生理欲望,才能得到人之自然。“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这里的“从欲”之“从”发音为cóng)。但是由于仅仅是“性之动”的“不虑之欲”仅仅存在于远古社会物质资源极不丰富的时候,现实中人的这种合理的欲望极易发生变质,成为“嗜欲”。这种“嗜欲”是否也合乎人的生理自然?是否也应当顺从呢?yishujia.findart.com.cn

2、“嗜欲”与“智用”

“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后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用者,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人的“不虑而欲”是本能的冲动,它很容易得到满足:“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但人作为复杂的社会性动物,他的行为并非只受到本能冲动的制约。面对自然和一定社会关系的压力,人们期望自己拥有的资源远远大于自己的实际所需,会调动整个智用为欲望的永久满足服务。正是由于“智用”的加入,人的欲望变得复杂,本然的“不欲之虑”变成了“嗜欲”。yishujia.findart.com.cn

嵇康认为:“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德之正”,嗜欲对身体是有害的,就好像木头上生的蛀虫有害于木头一样。“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盛则身枯”。嗜欲对精神也是有害的,“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耶?”,人心易变,欲望无常。随着欲望的不断满足,欲望的对象将会不停地变换。这样的人生是一场由引诱物支配着的疲于奔命的追逐,“倦而不已”,永远被外物役使。而世人多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纵欲求名,追求富贵,是源于本性的自然行为。嵇康批评说:“然则子之所以为欢者,必结驷连骑,食方丈于前也。夫俟此而后为足,谓之天理自然者,皆役身以物,丧志于欲,原性命之情,有累于所论矣。夫渴者唯水之是见,酌者唯酒之是求,人皆知乎生于有疾也。今若以从欲为得性,则渴酌者非病,淫湎者非过,桀跖之徒皆得自然,非本论所以明至理之意也。”嗜酒之人就沉溺于酒水而无节制,夏桀残暴、跖做强盗都是顺着自己的意愿,但这就叫自然吗?世人所谓的欢乐,是马匹成群、前呼后拥,山珍海味、极其丰盛。有这样的排场然后认为满足,并说这就是天理,这就是自然。嵇康认为这其实是“身为物役”,是在欲望中迷失本性,是“不识生生之理”。yishujia.findart.com.cn

3.“以智遂生”

嵇康主张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将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么如何才能使既满足人们自然的生理需求,又不压抑自己的欲望呢?这需要“智”来解决。人们对外欲的追逐导致的患灾与祸乱,主要是由于思想上的认识不清造成的。“世之所累,由见之不明耳。”要使人们认识到嗜欲对人的伤害,而弃之不顾;使人们认识到生生之理,而“向其所利”。这就是“以智遂生”之道:“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害,向其所利。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

“知酒色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纵令滋味常染于口,声色已开于心,则可以至理遣之,多算胜之。何以言之也?夫欲官不识君位,思室不拟亲戚,何者?知其所不得,则未当生心也。故嗜酒者自抑于鸩醴,贪食者忍饥于漏脯。知吉凶之理,故背之不惑,弃之不疑也。”知道酒色是穿肠毒药,所以弃之如敝履;知道名位是引你上钩的鱼饵,其背后隐藏了灾祸,“名行显患滋,位高势重祸基”,所以不去追求;知道她是自己的亲戚,所以不会想要喜欢她与她结婚;知道那样做对自己的身体会造成伤害,所以“自抑”于鸩醴,“忍饥”于漏脯。这些都是自己对自己下的命令,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是鉴于社会的要求,不是鉴于伦理的要求,纯粹是为了不危害自己的身体而作的选择,不是外界强制的结果。所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自觉的令嗜欲合于理,“令室食得理”。这里的“理”主要是生理性的。yishujia.findart.com.cn

“智用”在嵇康的“自然”思想中被提高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他认为,你只要知道了吉凶之理,就会自觉地去做对身体有益的事,远离对身体有害的事,将“自然”转变为了“自觉”,将“自然”内化在了人的心中,从而在“自然”中加入了人为的因素。

4、“各以得志为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是无法选择也不能脱离的。如何才能不被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束缚,从而保持“自然”、“自由”呢?嵇康认为能够坚持自己的“志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用屈从于社会,不用降心顺俗,不用言不由衷,便是坚持了自己的心志,坚持了自己的真性,这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自由的。

“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志”是人内心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的本质在于它的意愿存在于时间的延续之中,始终能够朝着它的方向。在受到外在的、内在的侵扰时,这一志愿从不改变自己的目标。“志”在嵇康的思想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家诫》中说:“人无志,非人也。”把“志”作为做人的一个核心标准。一个人只有遵从“志”,才能实现他的真正意义,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真性不丧失。

“唐虞世道治,万国穆亲无事,贤愚各自得志。晏然逸豫内忘,佳哉尔时可喜。”在远古时代,人人都有坚持自己志愿的自由,统治者不去干扰、强制人们改变自己的志愿,人们可以顺其自然的发展,“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每个人都可以按自己的自然本性生活。但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实现在嵇康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的。那个时代,虚伪、矫饰是常态,嵇康不愿从众,要“长于俗人别”。他说:“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如果随顺世俗的话,就违背了我向来的志愿,不符合我内心真正的感情。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的。他坚持保持个体的人性“自然”。虽然,最终也因此走上了刑台,但他临刑弹奏《广陵散》、随性自由的风骨已成为后代万千士人的榜样。yishujia.findart.com.cn

嵇康便是这样保持着自己内心的完整,保持着自己人性的真实。这种“志”,这种自然人性的坚持使得嵇康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他的容貌是自然不加修饰的,他的举止是纯净的,是心意的直接表达,是与他的心相同的,纯任自然,毫不做作。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十三年集·嵇康集》,鲁迅全集出版社,1942年10月10日。

[2]戴明扬:《嵇康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3]殷翔:《嵇康集注》卷一,黄山书社,1986年12月。

[4]夏明钊:《嵇康集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月。

[5]白化文、许得南:《阮籍嵇康》,中华书局,1983年1月。

[6]徐公持:《阮籍与嵇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

[7]童强:《嵇康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8]皮元珍:《嵇康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3月。

[9]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年3月。

[10]盧建荣:《魏晋自然思想》,1980年07月。

[11]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2000年8月。

[12]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中华书局,1940年12月。

[1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14]汤一介:《魏晋玄学论讲义》,鹭江出版社,2006年12月。

[15]牟宗三:《才性与玄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16]余敦康:《魏晋玄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7]许抗生:《魏晋玄学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

[18]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

[19]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20]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4月。

[21]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修订本。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人死后《广陵散》成为绝响,他矛盾的思想奠定了魏晋玄学的基础
【范曾登顶“2011胡润艺术榜”】-画家范曾个人网站
福建侨乡古田重建朱熹讲学遗迹蓝田书院
浅谈“越名教而任自然”
【米芾《多景楼诗帖》赏析】
萧耘春--谈章草(最全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