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满门忠烈谢枋得
  
  谢燕颉
  
  (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是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后世留下的豪言壮语,曾经激励过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而英勇献身。
  
  文天祥,号文山,与南宋另一位民族英雄谢枋得,号叠山者,因为他俩为同科进士,又同为江西人氏,同时为自己的祖国而英勇献身,而同为国人所敬仰,合称“文谢二山”。
  
  文、谢二人是肝胆相照的同志加战友,谢枋得曾与文天祥誓约:“宰相努力在朝,我等努力在野。”他们过从甚密,交情甚厚,文天祥的四大名砚,其中三方与谢氏相关,二方直接与谢枋得相关。
  
  一是“玉带生砚”,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开府南剑时,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的谢翱,倾家资募乡兵数百人前来投奔。文天祥对这位二十八岁的热血爱国青年特别器重,署为谘事参军,尊为弼友。第二年,在转战闽、粤,进军江西时,他们相别于漳水澹,依依难舍之际,文天祥将自己心爱的宝物“玉带生砚”送给谢翱作为纪念,并说了许多嘱托的话。从此以后,玉带生砚就陪伴谢翱颠沛流离于吴越各地,直到元元贞元年(1295)逝世,共有十八年。逝后葬于严子陵钓台之南,时至元至正十六年(1356),杨维祯司理睦州,道出桐庐,路经钓台才有人前往凭吊谢翱荒冢。还访问其遗迹,才在尘垢之中发现了此块玉带生砚,杨维祯大喜过望,待如上宾,谨置于“七客者之寮”,厮守以终。
  
  二是“日月星辰砚砚”,该砚质细腻微白,正反两面天然生成有日、月、星辰以及大极图之纹饰,砚台上还有其它的各种美丽的石纹,宛然大地山河,与日月同辉。右侧镌刻着文天祥自撰的铭文:“瑞石成文,星辰日月,不磷不淄,始终坚白,文天样识。”后传至清代,为湖南酸陵张氏所收藏。“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看见后,曾作《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以咏其事。
  
  三是“正气砚”,该色紫体方而长,背镌“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个字,却无落款,百年之后为谢枋得售得,见砚铭字迹熟悉,于是便取出家藏的岳飞墨迹对照,证实是砚为岳飞所有,便在砚背面加刻了“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和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枋得记”一行字。咸淳九年(1273)十二月十三日,谢枋得将是砚赠送给文天祥。文天祥亦在砚背镌铭以记此事:“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同时还在砚背撰砚铭文以明心志:“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因有三位民族英雄同在这方砚石上铭文,故被人们视为至宝。岳飞的是行书,谢枋得的是真书,文天祥的是草书。光绪二十年甲午年(1894)安徽督学吴鲁在皖南获得到此砚,遂将自己堂号“肃堂”改为“正气砚斋”,并在他的《正气斋文稿》中记录:“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八字之铭……,因名之日‘正气砚’。甲午秋,余得之皖南,如获重宝。”民国元年(1912)八月,吴鲁去世,其得意门生驻日大使许世英,特地从日本赶回来悼唁恩师,离别之前的一天晚上,吴鲁的儿子吴钟善将许世英叫到身边,给他展示吴鲁传下的平时秘不示人的一些珍藏,其中就有岳飞砚。没想到的是,待他们走后发现那方古砚离奇失踪了,于是吴钟善赶紧赶到日本东京支寻找许世英,使许世英感到十分突然,经询问方知吴鲁珍藏多年的岳飞砚不见了。后在许世英的通力配合下,苦苦追寻了一个多月后,才将那方古砚从东京追讨回国。原来此事是他的两个日本随从所为,这才得以完璧玉归赵,因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才与吴钟善约好,将是砚放在东京的一家华人商务书局的一书架下,让吴钟善自己到那儿去将砚台取回。吴钟善为了守住家父心爱的古砚,后来特地在砚面镌上“守砚斋”三个字以警。
  
  四是“绿端蝉腹砚”,是砚长宽各三寸多,因受墨处微凹,砚底圆而凸,宛如蝉腹,故名。文天祥柴市就义之后,流落各地,又为谢枋得所得。他在砚台的左沿边至顶部,镌刻着自撰的铭文:“文山攀髯之明年,叠山流寓临安,得遗砚焉。忆当日与文山象戏,谱《玉屠金鼎》一局,石君同在座。右铭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袭弘骨。’”攀髯,典故,传说当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迎,黄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其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被拔落地,百姓遂抱同时堕落的黄帝之弓与龙髯而大声号哭。玉屠金鼎,为文天祥所制的象棋残局之名。文天祥自制的象棋残局,从《玉屠金鼎》至《单骑见虏》共计四十局势图。“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袭弘骨”,说的是为春秋时期周大夫袭弘被杀后,其血泊经三年化为碧玉的传说。此砚后因战乱而失落于杭州临平镇附近河中,清乾隆年间为渔民网得,诗人王仲翟闻讯前去购得,后来将它转赠给“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袁枚宝之,为之作檀匣以贮,并赋诗以纪此事。
  
  以上砚石之交,已感人至深。通家之好,亦传留后世。南宋德祐元年(1275)乙亥岁二月十八日,已是直院学士左丞相的文天祥,在百忙中为谢枋得这样一个小小知府作谱序。他的《江西信州叠山谢先生谱序》,光耀了谢氏门楣。
  
  文天祥转战广东时,因拖儿带女不便,曾写信将二个女儿一并托付给给谢枋得,只可惜未能如愿,令人甚为遗憾。原来广东连平县太湖镇三角村苏坑北部山麓有一座横批是“仙宫”的古墓,墓碑上刻着:“敕封护国仙神烈女定娘、寿娘合墓”,墓中安葬的就是文天祥的二仙女儿。
  
  墓地拜坪碑座林立,中有楷书《文山二女墓记》和《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东西两边分立,记述其事。坪下有一小溪,溪上有一座小石桥,此为事故发生之处。
  
  相传文天祥的二个女儿因躲避元兵,来到苏坑,经过此桥时,因惧怕追及,随即投身桥下,妹牵姐衣,二人并溺而死。山民看见而捞起其尸,搜其身发现中有文天祥书一缄,遗谢叠山托顾其二女,方知为文丞相之女,遂具棺葬之。后元兵追寻至此,挖开其墓,仅见二块白石。后人因名之《仙女桥》。桥下溪的旁咫尺之地另有一圆形洼地,周围幽草丛生,被乡民传为《烈女井》。后在石桥南端荒坡上建有一幢《双烈庙》,俗称《仙娘庙》,占地面积约为四十平方米的。庙内正厅神龛上端坐定娘、寿娘二人泥塑彩像。
  
  文天祥另外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文夫人欧阳氏带着,一齐被押往北京,后同赴国难。此时谢枋得的夫人李氏带着二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侄子以及谢枋得的二个弟弟,还有二个婢女,一齐逃匿深山老林,采撷草木为食,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殊不知!谢枋得夫人,也同样是一位丝毫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她以无私的正气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赢得了古今朝野的一片称赞。
  
  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后人所崇敬,名登正史,《宋史》有传,传颂至今。象谢枋得夫妇这样一齐彪炳于《二十五史》的并不多见,满门忠烈的谢枋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也是谢氏家族的骄傲。
  
  (二)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载:
  
  谢枋得,字君直,信州弋阳人也。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徐霖称其“如惊鹤摩霄,不事笼絷。”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祖籍江西贵溪,卜居弋阳县周潭乡儒林里(今叠山镇)人。据宋代不著撰人《宋宝祐四年登科录》载:“二甲四十人,第一名为谢枋得,字君直,小名钟儿,小字君和,年三十,治赋兼易,一举本贯信州贵溪县,居弋阳儒林里。”(见《四库全书》史部·传记类·三、总录之属)
  
  谢枋得为人正直豪爽,处事毫不含糊。因为性格直爽,故而喜欢开口直言,他一与别人谈论起古今有关治乱的大事,定会手掀胡髭,腹抵桌几,手舞足蹈,兴奋不已。
  
  他一贯以“忠义”二字为怀,故南宋硕儒、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兼权左司的徐霖说他“如腾身冲天的云鹤,可直达九霄,似乎不受任何束缚羁绊”。
  
  谢枋得才华杰出,思路广阔、记忆超常,每次看书,一眼可同时浏览五行,看后却能终身不忘。又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曾编至今撰通行于世的国学启蒙经典《重定千家诗》,其中他却仅收录了自己一首: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这首《蚕妇吟》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他的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所著诗文合六十四卷,在明代辑为《叠山集》五卷。
  
  宝祐中,举进士,对策极攻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意擢高第矣,及奏名,中乙科。除抚州司户参军,即弃去。明年复出,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未上,吴潜宣抚江东、西,辟差干办公事。团结民兵,以扞饶、信、抚,科降钱米以给之。枋得说邓、傅二社诸大家,得民兵万余人,守信州,暨兵退,朝廷核诸军费,几至不免。
  
  宝祐四年(1256),年方三十岁的谢枋得中文天祥榜进士。礼部会试时谢枋得名列第一,而文天祥则排名第五。但是在殿试时,因为在对答考题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的对策中,他直率地当殿揭露时弊:“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并直言:“权奸误国,必亡赵氏”,把矛头直指当时的右相兼枢密使的董槐,和宋理宗的贴身内侍、人称“董阎罗”的宦官董宋臣,最后竟被理宗皇帝贬到“二甲第一名”,也只是任命他为掌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的抚州“司户参军”。你贬低我,我辞官可以走人,随即他弃官不做,回家继续读书去了,此举朝廷也奈何他不得。
  
  宝祐五年(1257),他又来参加朝廷更高级的考试,这次一举考中教官,还兼中经科,被任命为福建建宁府教授。
  
  没过多久,因受贾似道排挤而罢相被谪建昌军为江东、江西宣抚使的的吴潜,将他任命为军事机构中协助主官办理司内事务的重要官职“干办公事”。
  
  谢枋得在任上能积极团结当地的兵民,以捍卫自己的家园,地处赣东北的饶州、信州、抚州。他出资自筹了大量钱粮,以保障兵民的供给。还曾说合邓、傅二姓等社会团体的各大家族,征集上万人民兵誓死守卫信州。然而待元兵退走之后,朝廷在核实诸多军费时,却几乎没有减免当地半点税赋。
  
  五年,彗星出东方,枋得考试建康,擿似道政事为问目,言:“兵必至,国必亡。”漕使陆景思衔之,上其稿于似道,坐居乡不法,起兵时冒破科降钱,且讪谤,追两官,谪居兴国军。咸淳三年,赦,放归。德祐元年,吕文焕导大元兵东下鄂、黄、蕲、安庆、九江,凡其亲友部曲皆诱下之,遂屯建康。枋得与吕师夔善,乃应诏上书,以一族保师夔可信,乞分沿江诸屯兵,以之为镇抚使,使之行成,且愿身至江州见文焕与议。从之,使以沿江察访使行,会文焕北归,不及而反。
  
  宝祐五年(1257),丞相兼枢密使的贾似道奉行投降政策,向元军大量输币求和。时值蒙古大汗蒙哥刚死,发生内乱。在这种情况下元世祖忽必烈随机应变,答应了求和条件,自率领元军北撤,回家争夺王位去了。
  
  元军刚撤,贾似道就开始诬陷各地抗元将领,说他们贪污了军费,并逼迫他们交出所谓“赃款”,弄得很多抗元将领倾家蒎产。
  
  谢枋得正在京城建康担任考官,值逢灾变预兆的彗星出现在东方天空,于是他借机行事,以贾似道的政事为题向考生发问说:“权奸误国,兵必至,国必亡。”并且一再指出贾似道“窃政柄,陷忠良,误国毒民”的实质所在。
  
  因为漕使陆景思衔恨于谢枋得,于是就将其留下的底稿交给了贾似道。于是贾似道就以谢枋得在乡里横行不法,起兵时又突破预算下拨军费,冒用钱粮款项,还屡次讥笑诽谤朝政之罪,追夺谢枋得所任的两项官职,并降职到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听用。
  
  咸淳三年(1267),谢枋得遇赦被释放回家,后又诏任他任史馆之职。他声明说:“贾似道在引诱我了”,毅然不赴任。
  
  德祐元年(1275),因城破而降的襄阳知府吕文焕,被元廷任命为参知政事,行省荆湖,正在引导元朝大军东下鄂州、黄州、蕲州、安庆、九江,一路上凡是他的亲戚朋友或老部下,均被他诱骗到其麾下,接着进军并屯兵京城建康附近。
  
  谢枋得与当时兵部尚书吕师夔私交甚好,乃应诏上书朝廷,并以自己全族,保举吕师夔可以重用,并请求分兵给他,分得沿江各路驻军,任命他为镇抚使,让他便宜得事,以取得成功。同时自愿只身前往江州,去会见吕文焕,与他计议反正勤王之事。
  
  朝廷听从了他的上书意见,派他以沿江察访使身份出行,但是吕文焕此时已经奉命北归,未能见面,只得无功而返。
  
  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明年正月,师夔与武万户分定江东地,枋得以兵逆之,使前锋呼曰:“谢提刑来。”吕军驰至,射之,矢及马前。枋得走入安仁,调淮士张孝忠逆战团湖坪,矢尽,孝忠挥双刀击杀百余人。前军稍却,后军绕出孝忠后,众惊溃,孝忠中流矢死。马奔归,枋得坐敌楼见之,曰:“马归,孝忠败矣。”遂奔信州。师夔下安仁,进攻信州,不守。枋得乃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日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屡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天下既定,遂居闽中。
  
  谢枋得时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出任信州知府。
  
  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王朝已向元廷投降,诏令各地停止抵抗。那位被谢枋得看重的镇抚使吕师夔,也已不战而降,降元后担任了江东、江西大都督,知江州,正忙于与元总领于中央的枢密院世袭的“万夫之长”武秀共同分刮江东之地。
  
  谢枋得未应诏投降,并非无原则的愚忠,当接到从大都寄来太皇太后谢道清的诏书时,他说:“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
  
  谢枋得也太轻信人,还领着部队前去迎接那位一直视为同仁至交的吕师夔,并派前锋先行前往通报,大声呼叫:“谢提刑来了。”没想到这时他迎来的不是笑脸相迎的使者,而是飞驰杀来的元军,以及那齐刷刷疾箭。当箭镞已射到他马前,他才下令撤退入余江。
  
  德祐二年(1276)正月,宋叛将吕师夔与万户武秀分别占领江东地区后,谢枋得所组织的军队抵抗再度失利,被迫走入江西余江,去策动淮南名士张孝忠的抗元义军,前往团湖坪去迎战。
  
  当抗元义军战斗到箭已用尽,这位著有《野逸堂词》的文士,张孝忠还在挥舞双刀,斩敌一百多敌人。虽然这时敌人的前军已稍作退却,但敌军的后军却悄悄地绕到张孝忠后面去包抄他,致使义军将士大惊失色而溃败,张孝忠因中流矢而光荣牺牲。
  
  当他的坐骑自己奔跑回营时,在前敌楼上的谢枋得已看见了它,于是说:“他的战马都已自己回来,想必张孝忠定战败了。”无奈连忙撤军,逃奔到信州方向。
  
  三月,元军全面占领临安,逼近南宋投降,宋恭宗、太后全氏、太皇太后谢道清全都被掳往元朝上都。
  
  五月,南宋端宗皇帝赵昰即位,改元景炎元年,谢枋得已被任江东制置使,再次前往信州招集义兵,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终因寡不敌众而又遭失败。
  
  七月,谢枋得在攻打铅山时兵败,随即吕师夔挥军下余江,进攻信州。信州失守,谢枋得乔装打扮,改名换姓,逃奔到福建建阳县唐石里(今黄坑乡)。
  
  不久,他辗转到朱熹当年讲学的云谷茶坂,住在一家旅店里,每日里身穿麻衣,趿拉着鞋,遥向东方嚎哭,有时他又潜入书坊看书打探情报,因为当地的居民并不认识他,还以为他得了精神病。
  
  得知文天祥兵败被俘而英勇就义,以及南宋后主及其辅佐大臣的死难,给了谢枋得致命的一击,他怎能不朝南痛哭呢?
  
  流亡期间,谢枋得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且艺术成就均极高。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痛斥了南宋的昏暗和大臣们的卖国求荣,也表达了对复国还乡的强烈愿望。他编撰的一本用于启蒙的课本《千家诗》,其中有王令的《送春》诗生动地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仍存希望: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因为元王朝已大赦天下,谢枋得才来到建阳县城关水南桥南端,挂起“依斋易卦卜者”的牌子,卖卜为生。有来占卜的,他只收大米和布鞋,若给他银钱,则概不接受。后来有人认出了他,很多人将他请到家中,让他与子弟讨论学问。
  
  天下既定,卜居他乡,却感觉元廷不会轻易放过他,在《庆全庵桃花》充分表现出了那种忐忑不安的心境: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果然,此后前来问津的“渔郎”接连不断。
  
  (三)
  
  至元二十三年,集贤学士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台将旨诏之,执手相勉劳。枋得曰:“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丞相义之,不强也。二十五年,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将旨如江南求人材,尚书留梦炎以枋得荐,枋得遗书梦炎曰:“江南无人材,求一瑕吕饴甥、程婴、杵臼厮养卒,不可得也。纣之亡也,以八百国之精兵,而不敢抗二子之正论,武王、太公凛凛无所容,急以兴灭继绝谢天下。殷之后遂与周并立,使三监、淮夷不叛,武庚必不死,殷命必不黜。夫女真之待二帝亦惨矣。而我宋今年遣使祈请,明年遣使问安。王伦一市井无赖、狎邪小人,谓梓宫可还,太后可归。终则二事皆符其言。今一王伦且无之,则江南无人材可见也。今吾年六十余矣,所欠一死耳,岂复有它志哉!”终不行。郭少师从瀛国公入朝,既而南归,与枋得道时事,曰:“大元本无意江南,屡遣使使顿兵,令毋深入,待还岁币即议和,无枉害生灵也。张宴然上书乞敛兵从和,上即可之。兵交二年,无一介行李之事,乃挈数百年宗社而降。”因相与痛哭。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廷集贤学士程文海举荐宋廷遗臣二十二人,其中就是以谢枋得为首。虽然程文海曾亲自登门拜访,但他就是不起。程文海也只好由他自便,在惜惜相别之际,他在卖卜砚上题字“谢侍郎砚”,告之降元可任从三品侍郎。
  
  至元二十四年(1287),江浙行省左丞忙兀台又奉旨前来征召,还亲热地拉着他的手,相与勉励、慰劳,但谢枋得还是不应诏,并明确说:“向上看有圣主唐尧、虞舜,向下看有拒绝接受尧让位于他们的隐士巢父和许由,我谢枋得的名姓并不祥和,因而不敢赴诏。”忙兀台被他所感动,故而并不相强。
  
  至元二十五年(1288),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又奉圣旨到江南广求人材,他的宗师是原南宋左丞相、元尚书留梦炎,又将学生谢枋得举荐。得知此事后,一直隐居在“后山堂“的谢枋得愤然立下遗书给昔日的老师说:“江南已无人材了,要求得一个象晋大夫瑕吕饴甥、晋卿赵盾友人义士程婴、赵盾门客公孙杵臼之流的这些容易受人驱使的奴仆死亡后,已经不可能再得到了。纣王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拥有八百邦国的精兵,却不敢正视二个儿子的正确议论,周武王、姜太公素来大义凛然却被弄得无所容身,才只好急忙兴灭继绝,以酬谢天下。殷商之后本能可与西周继续并立,即若能使本为防止叛乱的管叔、蔡叔、霍叔这三监和淮夷少数民族不背叛朝廷,那么商朝灭亡后被周武王仍让他管理商朝旧都殷(河南安阳),且又甚得民心的纣王的儿子武庚必定能够不死,殷商的命脉也就必不会就此终结。可恨那女真族对待亡国之君宋徽宗、恒宗二帝亦太惨酷了。而我大宋今年派遣使臣去诚心请求,明年又派遣使臣前往问安。还有那个出使求和的“假刑部侍郎”王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狎邪小人,竟说什么帝后的棺材随即可以回还,太后也马上可以回归。最终,则是二件事皆已合符其言。今一个王伦也没有了,可见江南已再无人材可发现了。今我年已六十有余,所亏欠的只是一死,岂能还有它志吗!”至终不应诏。
  
  那个随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的宋恭帝赵显入京朝见的郭少师,事后脱身南归,与谢枋得道及时事时说:“大元本无意于江南之地,故屡次派遣使臣阻止元军继续进兵,曾下令不得再深入重地,只待南宋偿还岁币就可以议和,无须枉害生灵。鄂州守将张宴然也曾上书,乞求收兵议和,也得到了元朝皇上当即许可。出兵交战已经二年,南宋朝廷却舍不得一些小如行李之类的物事,而拿着数百年宗庙社稷去投降敌国。”说至此二人相与痛哭不已。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见时方以求材为急,欲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卸(下加辶)来言,枋得骂曰:“天祐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祐,又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祐怒,强之而北。枋得即日食菜果。
  
  至元二十五年(1288),福建行省参政魏天祐看见当局正以广求人材为急,欲以举荐谢枋得以大建奇功,于是派他的友人赵孟卸前来劝说,当见面后谢枋得大骂道:“魏天祐出仕福建,没有毫发推行德政的意思,或返回一些银钱以救冶当地灾难深重的黎民百姓,还想让我们来作掩饰讨好上司吗?”
  
  九月十一日,谢枋得在建阳后山被魏天祐派人挟持到建宁路(治所,今建瓯)。当好友刘洞斋(字华甫)送来寒衣,他竟不受,抱定誓死决心,当即赋律诗一首,以表达此行的志操: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当他看见魏天祐时,傲然不与为礼,魏天佑与他说话,他坐在那里不答话,断粒绝食二十多天。
  
  至元二十五年(1288)冬,十月十八日,魏天佑派遣吏卒十余人,强迫将他押赴大都燕京。一路上他衣弊履穿,趑趄于雪野冻土之中。期间他仿照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只采薇而食的办法,只食蔬菜水果维生,高咏他好友所作的《和曹东谷韵》:
  
  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
  
  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
  
  不为苏武即龚胜,万一因行拜杜鹃。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欑所及瀛国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至元二十六年(1288)四月一日,谢枋得一到达京师大都,就立即问及太皇太后谢道清安葬之处,以及瀛国公赵显的大概所在,连连自称“大宋遗民”,向其方向再次参拜恸哭。
  
  不久得病,他被迁往悯忠寺。当他看见壁间的《曹娥碑》时,哭着说:“小女子犹能如此,我岂能不如你吗!”他的老师留梦炎让医生在给他药物中掺入米面,好让他进些饮食,谢枋得发现后大怒说:“我想死,你却想活我吗?”并把药和食物倒在地上,此时的师生见面只有尴尬而已。
  
  四月初五,在大都绝食了五天之后,谢枋得终于为故国尽忠。昔日的相知吕师夔,这才有机会为之备办衣衾棺椁,将他葬于京师文明门外。
  
  谢枋得有遗书称:“大元制世,民物一新,宋室孤臣,只欠一死。某所以不死者,以九十三岁之母在堂耳,先妣以今年二月,考终于正寝,某自今无意人间事矣!”
  
  八月,其子谢定之奉灵柩还乡。
  
  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九月,谢枋得被重新葬于弋阳玉亭乡龚原雷打石。
  
  元皇庆二年(1313)癸丑,他的弟子虞舜臣为纪念恩师,择地修建《谢文节公祠》。
  
  元延祐四年(1317)丁巳,经浙江行省奏请朝廷,将《谢文节公祠》改为《叠山书院》。
  
  元延祐五年(1318)戊午,元集贤馆侍制李道源为《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撰文:
  
  谢枋得,字君直,弋阳人,宝佑丙辰试中,礼部高等比对,力诋时宰阉官,抑置二甲第一,元师压江上,宋社日替,江东漕司犹试士,徵校艺,枋得愤贾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发策十问,辞甚剀切,大拂贾意,台评竟上谤讪,镌两秩,兴国军安置,因谪所之山自命叠山,守令皆及门执弟子礼,丁卯以史馆召不赴,乙亥授江东提刑,总其兵以守饶信抚,与元兵战辄败,遂易服负母走闽中,隐於卜按,丁卯系度宗咸淳三年,乙亥系德佑元年。
  
  明天启年间,纪念谢枋得的《叠山书院》重修。
  
  清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参观时,亲书《叠山书院》四个大字。
  
  (四)
  
  谢枋得之妻李氏,为饶州安仁(今江西省余江县)李梅山之女。美丽而聪慧,且通晓东汉蔡邕《女训》诸书。
  
  嫁给谢枋得后,服事公婆、奉命祭祀、接待宾客均能做到有礼有节。为了抗元,李氏全力支持丈夫,变卖了娘家赔嫁的所有妆奁,悉数捐献助军。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载:
  
  谢枋得妻李氏,饶州安仁人也。色美而慧,通《女训》诸书。嫁枋得,事舅姑、奉祭、待宾皆有礼。枋得起兵守安仁,兵败逃入闽中。武万户以枋得豪杰,恐其扇变,购捕之,根及其家人。李氏携二子匿贵溪山荆棘中,采草木而食。至元十四年冬,信兵踪迹至山中,令曰:“苟不获李氏,屠而墟!”李闻之,曰:“岂可以我故累人,吾出,事塞矣。”遂就俘。明年,徙囚建康。或指李言曰:“明当没入矣。”李闻之,抚二子,凄然而泣。左右曰:“虽没入,将不失为官人妻,何泣也?”李曰:“吾岂可嫁二夫耶!”顾谓二子曰:“若幸生还,善事吾姑,吾不得终养矣。”是夕,解裙带自经狱中死。
  
  谢枋得起兵保卫余江,因兵败逃入福建中部。那个曾与吕师夔平分江东之地的万户武秀,知道谢枋得是个了不得的英雄豪杰,非常害怕他再起变端,于是四方出榜悬赏通缉他,并追根到底,牵连其家人。于是李氏携带儿子、女儿、侄子,连同二个小叔子,还有二个婢女,一齐逃匿到贵溪山区,钻进了荆棘林丛中,日以采撷草木为食,夜来天当被来地当床。
  
  至元十四年(1277)冬,信州的元兵跟踪追迹来至山中。因为一时找不到他们,就对百姓下令说:“如果再不能抓获李氏,就屠灭这一带,让这个地方成为一片废墟!”
  
  李氏听到后,大义凛然说:“岂可因我之故而连累于他人,我一走出去,什么事情不就全完结了。”于是就带着儿女一行,坦然走出丛林,被元兵抓去。
  
  至元十五年(1278),谢枋得尚在福建逗留,他的夫人李氏却被转移囚禁在原南宋京城建康。一天有人指着李氏议论说:“明天她也会被没入官府了。”李氏听后心知,罪犯亲属一入官就会被贱卖抚摸二个儿子放声大哭。左右处有人说:“虽然你被没入官卖,也将不失为官人的妻子,又何必如此伤心哭泣呢?”李氏说:“我岂可再嫁第二个丈夫啊!”她看着二个儿子说:“倘若你们有幸得以生还,一定要好好服事婆婆,我已不能再为她养老送终了。”当晚,她悄悄解下裙带自缢在狱中,一缕英魂飘向天际。
  
  另据《郭天锡诗文杂记》载,当时有一元军将官想娶她为妻,于是李氏骗他说:“你倘能脱掉我的枷锁,才可以商议此事,元将信以为真,就请求上下将她释出了监狱。李氏立即准备好香汤进行沐浴,与将官相约第二天出来见他。当晚她伺候二个儿子睡熟后,就解带自缢而亡。她被用草席草葬于建康城东壕。二个儿子也因此得以释放回家,数年后儿子谢定之复往建康将她裹骨归葬。
  
  跟随在她身边的次女和二个贴身女婢,也随李氏一起自缢身亡,随她而去了。谢枋得的挈友李养吾《赠李节妇》诗云:
  
  猝猝多羝屈,幽幽独雉经。借渠施粉黛,聊与照丹青。
  
  孤槥何年寄,重泉底处扃。有人能缩地,不隔短长亭。
  
  (五)
  
  关于谢枋得的母亲,据《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九载:
  
  枋得母桂氏尤贤达,自枋得逋播,妇与孙幽远方,处之泰然,无一怨语。人问之,曰:“义所当然也。”人称为贤母云。
  
  谢枋得的母亲桂氏,非常贤惠明达。自从谢枋得成为坚决不顺从新朝而逃亡的遗臣,她的媳妇与孙子又被幽禁在远方后,却能泰然处之,且无丝毫怨语。有人问起她,她则说:“这是礼义所关,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人们都很敬重她,尊她为一位难能可贵的贤良之母。
  
  桂氏(1194——1286),江西贵溪人,诰封正二品硕人,寿高九十三岁,当元军为了获得谢枋得而拘留她时,她慢慢地说:“我老妇人今天就当死,不应该教导儿子去读什么书而知晓什么礼仪,认识什么三纲五常之类大道理,才至有今天的患难。如若不知什么礼仪,又不知什么三纲五常,那来这么多为难事!老妇人但愿早点死去。”说话时仪态温文大方却又从容不迫,也无半点忧愁悲叹的意思。元军将官也没有办法,只好释放了她。
  
  据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载:“母桂氏,贵溪人,封硕人,生于宋光宗绍熙五年(甲寅),卒于元至元廿三年(丙戌)二月廿六日,寿九十三岁。元兵南下时,叠山先生率众勤王,溃散而遁。兵至上饶,拘谢母,必欲得其子。母曰:“老妇今日当死,不合教子读书知礼仪,识得三纲五常,是以有今日患难。若不知书不知礼仪,又不识三纲五常,那得许多事!老妇愿得早死。”语言雍容,无愁叹之意。主者无如何,遂释之。……。生四子,君禹、君直即枋得、君烈、君泽。”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载:
  
  伯父徽明以特奏恩为富阳尉,摄县事,时天基节上寿,大元兵奄至,徽明出兵战死,二子趋进抱父尸,亦死。
  
  谢枋得那位八十三岁高龄的伯父谢徽明,曾以特奏恩科进士任富阳县尉代理知县事务,当时恰逢“天基节”纪念承帝业登皇位,给皇上祝寿,此时元军大兵突然来到,谢徽明立即出兵抵抗,直至最后战死沙场,他已负伤的二个儿子谢君恩、谢君赐,一齐冲到父亲身边,抱着父亲的尸体放声大哭,最后均被元兵一一杀死。
  
  谢徽明,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得意门生。据谢枋得《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云:“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年,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
  
  谢枋得之兄谢君禹,字文德,任九江太守,德祐元年(1275)乙亥正月,与元兵战于九江,被执不屈,斩于市。字“文德”,而非“文得”?如“枋得”,又而非“枋德”,“运得”而非运“运德”,“正得”而非“正德”?待考。
  
  弟谢君烈,字运得,镇越学生,咸淳十年(1274)甲戌,在九江转运司运干使钱静斋处,与跟随文天祥起兵勤王且颇多建树而深受文丞相器的王炎午相识,二人携手进行了热烈的交谈,作家书以介绍,让他前往兄长之庐舍找他。景炎二年(1276)丙子后亦死于国事。
  
  弟谢君泽,字正得,镇越学生,景定五年(1264)甲子,负责修葺谢氏族谱,由谢枋得作序。他曾游学太学,早有声诗文,首推其《本邑彗星应诏书》尤其绝出,与著名诗僧释道璨有诗相唱和,见释道璨《和谢君泽题弋阳桃花寺并吊郑盘翁》。九江溃败后与李养吾书曰:“署为立礼生宋仁”,意思是“署名为站立死的司礼者为宋朝不成功便成仁”。景炎二年(1277)丁丑后亦死于国事,悲壮其志!
  
  谢枋得的长女谢葵英,嫁于余江县通判周铨为妻,无子早寡,得知母亲死于监狱父亲又死于燕京,逐动了忿世轻生的念头,捐尽一切家中资产,托人在故乡余江画桥镇造了一座石桥。石桥一落成就携二贴身婢女一齐投水溺死,受乡人嘉奖,取名其桥曰:“孝烈”。此桥在1958年修建“烈女湖”时被毁。
  
  据《江西通志》载:“长女谢葵英,适安仁通判周铨,早寡无子。母父阖门尽忠于国,葬父后,遂尽鬻奁赀以造桥,桥成,投水死,乡人嘉之,名其桥为“孝烈”。至今存焉。”
  
  明皇佑五年状元宁都郑獬经此赋诗《孝烈桥》赞曰:
  
  笑筑桥成竟自沉,人闻俱为泪沾襟。
  
  至今溪上连宵月,照彻贞魂万古心。
  
  谢枋得夫妇一共生有三子二女,长子谢义勇,早夭。次女随母亡于监狱。
  
  次子谢熙之,景炎元年(1276)丙子,与母亲李氏携弟定之为避元兵追捕,藏匿贵溪山荆棘中,采草木而食,景炎二年(1277)冬,同被俘,景炎三年(1278)掳至建康监狱,母亲不屈,携次女与二婢女自缢死,兄弟二人后被移送广陵监狱,左丞崔某看见兄弟二人皆颈上带枷,就说:“莫非是谢提刑之子吗?”为证实命赋诗,他一挥而就。崔某说:“其父亲以忠君而逃亡,其子有何罪?”于是当即就释放了他,授省都镇抚的陈某,命自已的几个儿子随从谢熙之学习长达六年之久,后又资肋他回家。回家后立即携带弟谢定之前往福建省视父亲,遵父命谢熙之回家赡养祖母,谢定之则留在父亲身边服侍,与父亲日以卖木屐为生。至元二十五年(1288),又从自信州前来福建,看望父亲,父亲为坚定殉国决心,拒而不见,绝食时特作《崇真院绝粒偶书付儿熙之、定之并呈张苍峰、刘洞斋华甫》绝命诗给他们兄弟二人并呈好友:  
  
  西汉有臣龚胜卒,闭口不食十四日。
  
  我今半月忍渴饥,求死不死更无术。  
  
  精神常与天往来,不知饮食为何物。
  
  若非功行积未成,便是业债偿未毕。  
  
  太清群仙宴会多,凤箫龙笛鸣瑶瑟。
  
  岂无道兄相提携,骑龙直上寥天一。
  
  三子谢定之,约生于宋度宗咸淳元年前后,卒年当在元至顺后。当年遵父命兄长谢熙之归养祖母,自己留侍,日以卖木屐为生。随父亲颠沛流离,奉侍父亲跟前,至元廿六年四月初五夜父尽节于大都悯忠寺,八月谢定之得父亲门人南台御史李思衍及礼部尚书谢昌元的资助,护送父亲赅骨往返万里,归葬弋阳。谢定之贤达而擅文,累荐不起,终不仕元。忠孝两全,自古难之,美而兼之,概有祖德之佑,亦为本性之专!元延祐五年(1318),恳请集贤司直奉训大夫鄱阳周应极撰《叠山先生行实》,致语周应极转请集贤侍制闽中李道源撰《文节先生谢公神道碑》。谢定之之妻彭氏,子二,谢信孙、谢仁孙。有赞曰:“伟哉定公,本性诚专,贤而不贵,终不仕元。”
  
  “另据《漳浦文史资料第八辑》称:枋得还有一子,名寄孝,因初生时母李氏患乳疾,寄养姑父母朱朴家,此血脉传于漳浦、尤溪、长泰等处,台湾资政、前“副总统”谢东闵是其后裔。”(见谢宗楷宗长《谢氏谱牒知见录》附录1《谢氏源流及入闽简述》)
  
  谢枋得夫妇满门英烈,后裔遍天下。谢枋得、李氏夫妇生有二女四子,四子即谢义勇、谢熙之、谢定之、谢寄孝。谢枋得卜居福建达十年之久,前五年尚值壮年,是否另娶生子,待考。
  
  (六)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久无龚胜洁,人间何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在《别二子及良友》诗中,谢枋得以雪中松柏自比,比喻自己永远独立不移的民族气节,表明他为坚持民族大义,敢于傲霜斗雪的铁骨松风。
  
  据《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四论曰:
  
  刘应龙不附贾似道,冯去非不附丁大全,潘牥论皇子竑事,坎壈以终。洪芹讼吴潜,伟哉。赵景纬,醇儒也,而无躁竞之心。徐霖进则直言于朝,退则讲道于里。徐宗仁国亡与亡,异乎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危昭德经筵进对之言,悉载诸故史。陈垲能以意气感人,杨文仲当抢攘之时,犹能荐士,谢枋得嵚崎以全臣节,皆宋末之卓然者也。
  
  京官刘应龙不愿附和贾似道,时值灾荒又作《劝粜歌》,被迁为司农少卿,不久因被参劾而离开京城。宗学教谕冯去非不愿附和丁大全,唯独只有他,竟不肯在宋理宗为禁戒三学诸生反对丁大全任左谏议大夫的立石上书名,因而罢归庐山,从此不再出仕。太学正潘牥因为谈论皇子赵竑之事,致使困顿不顺终身。礼部侍郎洪芹因敢于诉讼右丞相兼枢密使吴潜,亦壮举伟然。显文阁待制赵景纬,属于纯儒士,而无意急于进取争竞之心。国史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政殿说书兼权左司的徐霖,进则直言于朝堂,退则讲道于乡里。权礼部尚书兼益王府赞读的徐宗仁,跟着小皇帝赵昺一同出走海上,厓山兵败死,国亡与亡,投海自尽,不同于那些怀着二心以事其君者。代理工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危昭德,在经筵上进对《易》、《春秋》、《大学衍义》,均载入故史。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陈垲,能以意气感人。代理工部侍郎兼权侍右郎官、给事中的杨文仲,在时局纷乱之时,犹能举荐名士。
  
  而谢枋得则以卓异出群的品格以全臣节,他们都是南宋末年的功名卓绝者,如正同他在《与李养吾书》中说:“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谢枋得之所以成为著名民族英雄,是因为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谢枋得的高祖父谢通灵,祖居会稽,子二,谢彦安、谢彦光。曾祖父谢彦安,子一,谢一鹗。祖父谢一鹗,子二,谢徽明、谢应琇。
  
  他的父亲谢应琇,任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的幕职广西浔州佥判,本来应当十分了解官场规则,但是在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戊申,因忤逆了上司时任广西广西运判兼提点刑狱的董槐,而被参劾而死,这年谢枋得已有二十二岁,这事将激发他产生强烈的愤慨和正义感。
  
  据《宋史》载:“宰相移书槐曰:‘国家方用兵,人臣不辞急难,公幸毋固辞。’槐即日就道,至邕州,上守御七策。邕州之地西通诸蛮夷,南引交址及符奴、月乌、流鳞之属,数寇边,槐与约无相侵,推赤心遇之,皆伏不动。又与交址约五事:‘一无犯边,二归我侵地,三还卤掠生口,四奉正朔,五通贸易。’于是遣使来献方物、大象南方悉定。”
  
  董槐所执行的是一套全新的民族政策,想必谢应琇只是做了执行这一新政策的牺牲品或者替罪羊,可谓冤屈至极。
  
  谢枋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重大影响而形成的。他从伯父谢徽明那里接受到了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的影响是最大的,从他的《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见《叠山先生文集》卷七)可知,“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曰:‘西汉人物也。’读其书,知其人,欣然其执节之想。乃今始与同志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见公之曾孙多英杰不凡,固知天于忠义有报矣。”“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朱文公所敬爱,每以‘股肱王室、经纶天下奇之,自负欲作何如人。”“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亦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本朝以仁为国,以义待士夫。南渡后宰相无奇才远略,以苟且心术用架漏规模,纪纲、法度、治兵、理财,无可恃,所恃扶持社稷者惟士大夫一念之忠义耳。”
  
  他撰写这篇《祭辛稼轩先生墓记》,可谓心潮澎湃:“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於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谢枋德辞世后,被门人私谥为“文节”,倒也非常确切。
  
  另外,谢枋得的从曾祖父谢彦光,子一,谢一珑。从祖父谢一珑,子一,谢与成。从叔父谢与成,例赠承事郎,子二,谢君举、谢君禄。
  
  从弟谢君举,字桢得,任大理寺评事,德祐二年(1276)丙子元军搜捕谢枋得亲属,他与弟谢君禄(字兰荪)遁迹迁居到弋北信定里(今谢源东山下)定居,泫然流涕说:“没有战死沙场,无法成其忠,没有世隐居于荒野,无法全其孝,但要为宗族祭祀计较。”于是他背负家族谱牒和祭祀器具,向北走入广阔的原始山林之中,进入重山叠嶂。写下“从此密林休斫却,不教人复见衣冠”诗篇。
  
  枋,古书上所说的一种树,其木材可做车,行走四方;枋,又为方柱形木,可做大厦栋梁。枋,古同柄,权柄。枋,音同炳,彪炳。得,音同德,德行。
  
  谢枋得阖门忠烈,彪炳青史。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王守仁赋诗《吊叠山先生》说得好:
  
  国破家亡志不移,文山心事尔相期。
  
  当时不落豺狼手,成败于今未可知。
  
  
  
  该文章转自[中华谢氏网]:http://www.chinaxieshi.cn/Article/xsrw/201010/2517.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宋最后的名士,死于1288年
谢枋得传
他的书法与欧阳询并列,唯一的传世墨迹是一份草稿
谢枋得《武夷山中》赏析
谢枋得《曹氏宗谱书后》辨伪
《国初事迹》[明]刘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