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维桢与《干山志》
列于《明史.文苑传》之首的杨维桢,又是小昆山“七贤堂”中祭祀的“三高士”之首。1363年他写过一篇《干山志》,把干山列为九峰之甲,理由不仅是其在九峰中最高,还有传说中的干将冢,而山形也如“首昂脊弓”之奔马,所以又名天马山。后来,他在天马山不仅手植了“双松台”的双松,并筑有以求干将剑的“看剑亭”。1670年,太守林孟善把他葬在情有独钟的天马山,并把与之唱和的“三高士”中的另两位也相邻而葬,也算是一段值得欣慰的佳话了。

至正九年(1349年),松江大户吕良佐慕乡举里选之盛,举办“应奎文会”,聘杨维桢为首席评审。结果“山林学者,无不欲列名于其门”,使这场“征文比赛”盛况空前,东南之士以文投者七百余卷。从中评出优秀者四十卷成集出版。也进一步确立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并使他开始了在吕家璜溪义塾教诲子弟的八年生涯,直到被任命为杭州“四务提举”。至正十九年(1359年),他又应松江同知顾逖之邀,他携妻儿到松江,以授课松江府学为生。于是,三泖九峰间,元末四大家中的黄公望、倪攒、王蒙以及高克恭、宋濂、吴镇、柯九思、曹知白等,都留下了和杨维桢唱和游赏的身影。“海内荐绅大夫与东南才俊之士,造门纳履无虚日”,表现他心之所至的《干山志》,也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杨维桢的文艺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书法多以“乱头粗服”的“乱世气”独树一帜;其文也如门人贝琼所言:“务铲一代之陋,归于浑厚雄健,故其所著卓然成一家言”。成化年间章懋的《枫山集》评论说:当时“作者徒知从事声偶之间,而不能驰骋,以极夫人情物理之妙,其去古也远矣。独先生之作,逸于思而豪于才,抑扬开阖有美有刺。”文章强调言之有物,成为了一座奇倔而巍峨的孤峰。不过,才高必有诋毁者,也容易让人产生仰望高人的眩晕。王彝专门写了《文妖》一文说:“余观杨之文,以淫辞怪语裂仁义,反名实,浊乱先圣之道。”到了清人冯班的《钝吟杂录》里,就说:“杨铁崖诗不解用古事,剪截无法,比儗不伦,句法多不完整,工夫浅也。”简直一无是处了!杨维桢真正被人诟病的,是有妓女绣鞋“金莲杯”之类耽于声色的毛病。但宋濂解释说:“盖君数奇谐寡,故特托此以依隠玩世耳,岂其本情哉?”反而是“俨然有晋人高风”的表现。

各种有关他的记载,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谜团。祝允明在《野记》中说:“太祖召杨维桢,将用之。维桢八十余矣,作《老客妇谣》以见意。或劝上杀之。上曰:“老蛮子,止欲吾成其名耳。”又在《懐星堂集》中评论说:“其为《客妇》诗不恭也,匪为不恭,亦大愚矣。”但蒋一葵的《尧山堂外记》却说是:“杨铁崖不赴招,有《商山》诗云云,太祖阅之,乃云:“老蛮子,止欲吾成其名耳。”而所谓《商山》诗:“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是宋福建秀才邱葵的大作,杨维桢也没有活到八十岁。宋濂写的《墓志铭》说他“被命至京师,仅百日而肺疾作,乃还云间九华山行窝”,并说他死于“洪武庚戌夏五月癸丑也,年七十五。”贝琼的《铁崖先生传》则说是“洪武三年正月至京师,年已七十有六,有疾得请归,夏六月卒。”贝琼毕竟是比较贴心的门生,知道先生是小月生,所以虚岁七十六。《明史》只说他从金陵回来,就“抵家卒”了,也让人怀疑是否正常死亡,。郎瑛的《七修类稿》甚至毫无根据地说他“托疾固辞,作诗缢死”。但贝琼告诉我们,他正月到金陵,三个月后回来,六月病死,其间是有一段时间的。说明洪武初年,朱元璋虽然明白文人们用精神国度里获得的地位,在抗衡世俗的权威,但此时他确实没有太为难杨维桢。他说:“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这句话,也是数年以后的事了。
杨维桢从金陵回来,先到的是“云间九华山行窝”,后来病危了才移往“拄颊楼”的,现在,他的“九华山行窝”已经湮没无踪,我猜它原本也应该是在天马山的吧。
原载《旅游时报》2015年7月2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杨维桢之真
神奇的天马山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00,杨维桢
游松江天马山,观护珠宝光塔
【人文松江】古意盎然天马山
时光札记丨​天马山寻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