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婴儿与母亲》听书笔记:如何做新手麻麻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123天的第123篇原创文章


还有几天卸货,最近几天在集中地听一些育婴的书,很感谢这些所学,帮助新手麻麻提前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今天先分享这一本《婴儿与母亲》。

作者温尼科特,英国精神分析学家。

他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

这本书是在温尼科特去世后出版的,收录了他在 BBC 电台的讲话、信件、从未发表以及散见于期刊和选集中的文章,内容主要聚焦在婴儿出生后那段最重要的时期。

“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生命之初母亲能否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那么,母亲要怎样才能为孩子营造最适宜的环境呢?”

这本薄薄的书就是探讨母亲应该如何与婴儿相处,以及如何为婴儿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一定要重视

婴儿出生后几个月的这段时间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基本在5岁之前就定型了。

在这段时间,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结出什么果实。在未来的人生中,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出什么样的行为,甚至于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都和这段播种期有关。

而温尼科特则把这段关键的播种期缩短到了婴儿出生后和母亲之间的那段“二元关系”期,正是这短短的几个月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这几个月,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完全是一种本能,我们在动物身上同样可以看到。例如,大熊猫的幼崽在刚出生时极度脆弱,要完全依靠母亲保暖,在母亲帮助下才能排便;野外的熊猫妈妈必须在生产后的头两周不吃不喝地把幼崽抱在怀里,一刻也不能撒手,否则,幼崽根本就没有存活下去的机会。

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母亲应该在婴儿刚出生的这段关键时间,播下哪些种子。

那么,这几个月,新手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新手妈妈应该怎么做?

1

首先要建立自信

相信自己的育儿本能

01
新手妈妈一定要相信自己

绝大多数新手母亲在面对婴儿的时候,都会手足无措。因为没有经验,可能连怎么抱孩子都需要指导,这就导致很多母亲在带孩子时缺乏自信,很容易被她们认为的权威人士,例如医生、护士、月嫂或者长辈牵着鼻子走。

针对这种情况,温尼科特说:

照顾婴儿是每个母亲天生就会的事情。这一点很好理解,动物都有抚育后代的本能,你只要看看电视上的《动物世界》,就会对此有深刻体会。

人类几百万年来积累的育儿经验随着基因一代代传递下来,这就是母性本能。凭着母性本能和直觉,母亲能和自己的宝宝建立无意识层面的交流,俗话说的“母子连心”,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母亲独自面对自己的宝宝,她会通过直觉而不是理性的判断知道宝宝的一些细微的要求,例如宝宝是否感觉舒适,是否需要喂奶,是否需要换尿布,并对宝宝的这些需求给予适时的满足。

温尼科特认为,母亲首先要信任自己的直觉与判断,不要受医生、护士、老一辈人的干扰,对自己真正的感觉产生怀疑,要相信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宝宝的人。

02
要相信母亲的本能和直觉

母亲的确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比如如何添加辅食、如何补充维生素、如何正确使用身高体重表、如何认识婴儿拒食等等。但这些知识只是一些有益的补充,有些东西是是学不来的,是需要靠母亲的本能与直觉去了解的,例如怎样与自己的宝宝交流,怎样敏锐地察觉到宝宝的需要。

然而,温尼科特的观点是,女性不可能通过学习学会做母亲,如果完全按照理论知识去做母亲,那将是一场灾难。女性必须保持并保护属于母亲的直觉,在保持育儿本能的前提下,再去学习医生护士所教的知识才安全,这些知识才有可能增加母亲的价值。

医生护士的作用应该仅限于提供一些生理方面的帮助,不应干涉母亲与婴儿之间具体的相处模式,一旦这类所谓的权威人士过度卷入母婴关系,结果往往不太好。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为什么母亲应该相信自己的本能与直觉,而不应该让理论知识或者权威人士过度影响自己。

20世纪50年代前,西方流行的是冷酷无情的育儿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婴儿哭闹的话,不要马上就去抱孩子,因为这样就会惯出孩子一哭就要抱的坏毛病,就会强化孩子的哭闹。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在用猴子进行实验后发现,孩子如果哭闹,说明孩子需要身体接触所带来的安慰,这是爱最重要的元素,要想让婴儿身心得到健全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拥抱与爱抚,这个发现推翻了行为主义的那套育儿法。

凌然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总结说:

按照温尼科特的理论,当宝宝因为想要被抱而哭喊的时候,当母亲想要把宝宝抱在怀里的时候,她应该顺从自己的母性本能,立刻把孩子抱起来。

当哭喊得不到回应,需要拥抱却得不到满足时,婴儿就会对环境、对母亲失去信任,被无助感包围,这对婴儿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在宝宝出生后的那段关键期,如果母亲和婴儿之间那种亲密无间、融为一体的关系被人为阻隔甚至切断,会让母亲产生一种孩子被夺走的恐慌和愤怒。这些问题是每个新手妈妈都会遇到的,如果母亲能对自己多一点自信,这些伤害就完全可以避免。

母亲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育儿本能,相信知道怎么做才是对孩子好的。

2

过于追求完美从不犯错的母亲

反倒会剥夺婴儿的成长机会

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最有名的一个概念就是“足够好的母亲”,英文是 good enough mother。国内有好几种翻译,例如60分妈妈,刚刚好的妈妈等等。

温尼科特提出这个概念是为了和“完美母亲”,也就是 perfect mother相区别。他认为,“完美母亲”只存在于幻想中,而“足够好的母亲”是现实中那些平常的母亲:她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到完美,但她们会尽力去爱孩子;她们有很多不足和缺点,但她们会努力弥补,她们就是温尼科特所说的“平凡而奉献的母亲”。

所有的母亲一定都会经历几个时期:最开始,全身心投注在婴儿身上,但是一个月或者几个月之后,母亲难免要投入工作状态中,需要把一部分注意力投向外面的世界,这个时候,她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例如喂奶不及时,尿布更换不及时。

所以,很多追求完美的新手麻麻,就会很自责,认为这是对宝宝的疏忽和失误。

但是温尼科特确认为,麻麻没必要对自己的这种“错误”内疚,因为这也是婴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他们迟早要面对世界给予的打击,正是母亲的偶尔失误让他们有机会去适应外部的挫折。相反,那些过于追求完美、从不犯错的母亲则会剥夺婴儿的这种成长机会。

3

满足婴儿的所有基本需要

不要用自己的欲望代替婴儿的需要

满足婴儿的基本需要,看似很简单,婴儿的基本需要无外乎就是吃喝拉撒嘛,给他吃饱穿暖勤换尿布就行了。其实,还真的没那么容易。

比如,如何喂奶?书中专门举了喂奶的例子。

喂奶,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什么时候喂奶才是最好的时机?你会说,当然饿了就喂了。不错,当婴儿感到饥饿时,他会发出相应的信号,例如张着小嘴左右寻找、哼哼唧唧,最后嚎啕大哭。时刻关注婴儿的母亲会根据这些信号判断出需要喂奶了。

当婴儿发出的信号得到了想要的回应,他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确定而可靠的。

但有一些母亲,同样因为时刻关注婴儿,她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预知婴儿的需要,在婴儿还没有感到饥饿时就会喂奶,这样做其实就剥夺了婴儿发出信号的需求。温尼科特认为,这样的母亲表面上是个好母亲,却做了很糟糕的事情。

温尼科特有一个患者,在婴儿时期,母亲经常在他还迷迷糊糊睡觉时,就把奶嘴塞到他嘴里。温尼科特认为,这位患者成年后出现的成瘾问题就与这种抚育方式有关。还有一些不够好的母亲,她们会在婴儿已经嚎啕大哭了很久后,依然不喂奶,这会让婴儿产生巨大的恐惧,并认定这个世界不可靠、不可预测。所以,满足婴儿的需要也是有讲究的,需要时不及时给不行,不需要时就强迫给也不行。

说到喂奶,就必须说说“定时喂奶”这个概念。

有很多权威人士认为,这是科学育儿的方法。他们认为,养成定时喂奶的习惯,不但让婴儿的生活有了规律性,也让母亲更轻松。不得不承认,固定给孩子每隔两小时或者三小时喂奶确实让母亲轻松不少,但是,这是在满足母亲的需要还是婴儿的需要?婴儿的消化功能不可能像刻度那么精准,如果不到两小时他就饿了,或者过了两小时他还没饿,这个时候喂奶,面对的就是“需要时不给,不需要时偏给”的尴尬。

难道养成规律不是好事?凌然解读说,能形成规律当然好,但母亲应该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母亲应该以满足婴儿的需要为前提,慢慢摸索出属于婴儿的规律,看他大概隔多长时间会发出饥饿的信号。

等到婴儿长大一些,在对母亲的回应有了信心之后,他也会适当地调整自己来配合母亲。就这样,在母亲和婴儿之间,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彼此都接受的规律。如果你反着来,非要让婴儿来适应你,可能到最后也能形成规律,但却隐藏着恶果。

4

不要过多干预婴儿的成长

什么叫干预婴儿的成长?


对婴儿的各种训练、立规矩都是在干预婴儿的成长。

比如拿排泄训练来说。

在没有纸尿裤的时代,估计能逃脱这种训练的人不多。把屎把尿是常态,有经验的母亲能够从蛛丝马迹判断婴儿要拉了或者尿了,立马抱起来把,就能省了换尿布甚至换裤子。但更多的情况是,婴儿扭来扭去,小身子绷得笔直,哭得惊天动地,就是不拉不尿。脾气不好的母亲会火冒三丈地在婴儿屁股上啪啪两巴掌,可能婴儿屈服了,努力挤出一点来交差,也有可能母亲把累了仍然一无所获,可刚把尿布弄好,孩子就大小便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排泄训练就是母婴之间的一场战争。

对此,温尼科特斩钉截铁地说,要尊重婴儿的自然功能,和前面说的定时喂奶一样,孩子会逐渐自然地形成排泄规律。母亲要做的是应该高度敏感地了解婴儿的感受,从婴儿的种种表现判断婴儿是否想要大小便,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排泄训练只是一个例子,有很多母亲为了让孩子听话、守规矩,在婴儿时期就会设定很多规则,过早、过于严厉地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制定的规则。这会干预婴儿正常的成长,导致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出现。

“假性自体”就是指一个人外表看起来特别听话守规矩,总是顺着别人的意愿行事,很会讨人喜欢,有礼貌有风度,但这不是真实的他,只是他的面具。温尼科特认为这样的人是没有创造力和内在生命力的。


综上,在婴儿出生最初的几个月,失败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很难被修复的伤害。在稍好的情况下,这些婴儿长大后,会将那些灾难性记忆永远埋葬,为了避免再一次体验这些痛苦,他们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经营自己的生活。而在最坏的情况下,这些婴儿的发展将被永久歪曲,导致人格障碍、性格缺陷甚至是精神疾病。

本篇参考学习:凌然解读《婴儿与母亲》。

马上预产期啦,不知道Queen什么时候发动,所有的新手麻麻都加油啦。


作者:申鹤

国士无双影视工场创始人&CEO

个人公众号“不在圈子里”

每天更新和创业、影视、体育、知识系统相关的原创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050】《婴儿与母亲》
学员问题解答(三)|温尼科特精神分析范式培训课程——成熟过程的第一阶段
母婴关系:只有完美的客体才值得攻击
文献解读|沟通与非沟通导致的某些对立面的研究(一)
年轻妈妈抱着10个月大孩子从8楼坠下!请温柔对待每一个妈妈
在中国做妈妈,你要比67个国家的妈妈更努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