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红叶青东风劲,天清气明又沾巾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有这么一首,首句便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首诗应该是写于暮春时节,按照自然规律,不管东风有力无力,百花都会凋残的。
抑或义山所言本就不是东风的事,只因春光将去,谁也无能为力,一句空叹,甚至是一丝埋怨:这东风和煦,不似寒风凛冽,按理说这娇艳的花不该凋落啊。
这一点倒是有点像柳永的《雨霖铃》,不是我想走啊,只怪“兰舟催发”。无论是李义山的“东风无力”,还是柳七的“兰舟催发”,实则都在说逝去的、注定要逝去的,我们往往是无能为力的,恰如逝者西去时,谁能多留半刻。
今天和初中同学聊天,忆起往昔旧事,才发现相识已经二十年。谈起青春往事,都觉得曾经竟然那么幼稚,然而也都觉得真真切切,不曾辜负青春,不曾辜负谁。
一晃二十年,青春已逝,那时盼着长大,急着去实现所谓学业或生活的理想,用一段真真切切的青春换来现在的生活,本该知足,却反倒想回去,回到以前真真切切的幼稚。
清明祭,于逝去的岁月或人事,也该算是一种祭奠。这种祭奠是汪峰歌里的“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

上学时,曾在古代文学课上读到屈原的《九歌·少司命》,老师从中拿出一句“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让几个已经有了一些生活阅历的学生谈论“生别离和死别离”哪一种更悲伤。
有的认为“生别离”更苦,明明想要在一起,却活生生的分开,这种会伴随自离开后的余生;许多送别诗中的悲,就是“生别离”。这种观点可能是忽略古代的交通和通讯要素吧,古人的生别离往往就是死别离。有的认为“死别离”更悲伤,相比生别离,至少此生还有一丝希望,还可以再相见,而“死别离”自此阴阳两隔,从此不可能再相见了。
清明祭,是一曲“死别离”。因为自此不可能再相见,人性又善于放弃不可能的事或人。加之生活太忙太累,我们总没有时间去想,去思念离开的人,所以有了清明,让我们在这个日子,逃离生活琐事,静心祭扫先人墓,寄托哀思。
现在反倒觉得,让人悲伤的无关生或死的别离,而是期望再相见的念想和如果当时不分开的假想。这是一种执念。只不过相比死别离的无可奈何,生别离的执念更深一些罢了。毕竟人总是对有意思可能的幻想报有更多期望,就像买彩票一样。
不知是新相知太多,还是生活太充实,我们不会用太多的时间去追忆,即便是茫然于当下,还用误读了的“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方得始终”来麻木自己。
这里,我并不是赞同“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别人替你负重前行”绑架式的感恩去追忆逝者;我也不认为“不念过去”,前路会更好。只是觉得既然“生别离”,大抵是受够了“相濡以沫”的困苦,那就更应该“相忘于江湖”,而“死别离”的逝者,倒是应该去铭记。
这种铭记,不是单纯的为了感恩,也不是因为念起以前的好而伤痛,而是正视逝者——先人也好,英烈也罢,或者仅只是自己的青春。那些曾经在自己的生命里驻足,现在已经逝去的,实则就是自己来时的路,不能因为光鲜亮丽而留念,也不能因落魄不堪而回避,应该正视、直面。不铭记来时的路,不反思走过的路,未来也不会走得多好。
清明追思,不该只是悲伤或后悔,还应该有更多的反思,领悟生死之间的意义,然后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将未来的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子规啼时,又是一年暮春。东风更劲了,窗外新吐叶的蔷薇随风摇曳,不知名花在骚动;春燕在风中冲浪,啄来新泥,找寻新的人家,曾几何时,它们是否也在王谢堂前安家。
此情此景,竟想起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人生一世,不知要看过多少春花秋月,只是年年相似,渐渐失了兴趣,不再对季节有太多感触,唯有感伤,只是“往事知多少?”花相似,人不同!
最新文章

别了,赵老师

慎独很难,却很能考验人的心性

留一段生命,给灵魂

适度攀比,才有勇气直面生活

朋友相处,也该和而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人的尊严来自人的精神
逝者
清明节:不忘来路,不失清明,不负韶华
早安心语:爱到最后,成全你的自由
励志诗
繁华依旧,红尘落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