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峰 │《禹临寺遗迹考》1

面朝艺海,春暖花开

《禹临寺遗迹考》1

文/寿州高峰 

     上一次去是十年前,阳春三月,万物萌发,没有拘束,心情大好。在禹临学校破败废弃的校园里,朋友小熊和他的父亲熊老师,把课桌拼在一起,让我们品味了一回地道的淠河农家土菜,饭后,熊老师意犹未尽,又拿出一截老朽木头让我们嗅闻,那是他珍藏几十年的从禹临寺那株参天古松上取下来的。一番酒肉饕餮之后,居然还能闻出一股淡淡的松香,仿佛我们身处的这间四处漏风的旧教室暗香浮动,忽然变成了香烟缭绕的殿宇,那松木之香一直持续到今天,这么恒久,令我不忘。回来后,急忙去翻《寿州志》,禹临寺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从那时起,我就想着还要去一趟禹临寺。

     机缘又来了。从禹临寺这块风水宝地走出去的朋友小熊,通过读书、打拼,“这山望着那山高”,最终谋职于深圳的证券投资行业,今年又获批人才引进并赴港居工作。清明时节,他回乡祭祖。知道我还在惦记着禹临寺,邀我到乡下转转,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古老的淠河发源于苍茫的大别山,它飞流直下,一路狂奔,过了六安州后,慢慢收敛了不羁的野性,逶迤而潺湲,马头集、隐贤集、迎河集……在正阳关入淮之前,迎河集的一个“迎”字和迎水寺的另一个“迎”字,是向远道而来的淠河张开的怀抱。淠水在这里分清而别浊,湾里湾外,清水如碧,绿草如茵,河道的宽阔令人心胸大开。清明时节,油菜花黄,麦苗青绿,平常异常寂静的河湾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村村通水泥路上,小车鱼贯而行,外出务工的子孙们又一次赶了回来,提着铁锹和箩筐,抱着香烛和纸钱,那是一个个家族在春节团聚之后,又一次在坟地团聚,给逝去的亲人坟头培土、祭扫。田野之上,那些履上新土的馒头般的坟堆上,落满了通红的鞭炮碎屑,与春天各色花朵相映成趣了。

      远古洪荒,大水茫茫,夏分九州,大禹治水,踏遍天下。这个远古时代的英雄,我以前只当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及至来到禹临寺村,面对这荒草杂树,瓦砾遍布的大禹遗迹,我的敬仰油然而生。淠河湾里,为避水患,先民们择庄台而居。庄台者,洼地里以土垒之,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也。人们世代在上面盖房造屋,种花植树,饲养牲畜,繁衍生息。传说当年大禹治水过此,忽降大雨,他在庄台上避雨。这时,淮水暴涨,峡山口告急,他连抽三鞭,劈开峡石,汇于正阳关的滔滔七十二水得以归流大海,两岸得以无患。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建寺祭祀,当年殿宇辉煌,香火鼎盛,禹临寺独占一座高高的庄台,相传大禹当年将平时用作拐杖的一截松枝随手插于地下,临行时忘了取走,日后长成参天大树。这就是禹临寺院落中那株千年古松,依托庄台,高过数丈,冠如华盖,有五、六人合抱之围,几十里之外即可观瞻,成为淠河岸边迎河集到正阳关的路标。更为神奇的是,松枝神奇,葆有异香,落下来的松枝,逢年过节,焚之烧之,清香弥漫。又传说民国时,一个地方武装的头目为了霸占禹临寺周边的肥沃庙田,砸烂佛像,烧毁殿宇,赶跑和尚。禹临寺从此香火渐息。那株幸存的古松,可惜也于上世纪五十年惨遭砍代,解成木板,沦为兴修安丰塘水处工程民工小推车的滑道。

     史料记载,大禹治水的辉煌足迹,多在黄淮一带。诸如寿州禹临寺避雨,凤台县斧劈鞭打峡山口,怀远县的禹王宫、禹娶、台桑、望夫石、禹会……等等,故事传说,代代传颂。对于寿州来说,水是绕不开的一个情结,历史上因水而兴,因水而灾,不可计数,而寿州古城恃水而据,成为古人营建城垣的奇观和典范。寿州城北依八公山,环淝濒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有“水漫石狮头,水从孤山流”之说。寿州城墙与北门桥上石狮子齐高,石狮子又与淮河孤山口一致,淮河涨水,涨至石狮,淮水便会经孤山口泻下而城中无虞,故石狮头成为古城防洪的水文标志,这是古人目测还是心灵的感应?这是简朴中蕴藏的大智慧。不能说不与大禹曾经在此斧劈鞭打峡山口而留下的启示有关,如今在淠河之滨觅得禹临寺遗迹,更有特殊的意义。

      前年秋天,我在涂山脚下的禾泉农庄学习。一个闷热的午后,我独自一人沿弯曲陡峭的山路登临禹王宫,看山走死马,燠热使我赤膀而行。渐行渐高,一阵山风袭来,抬头一望,“望夫石”突然出现在面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妇望归,化为磐石。我肃然起敬,慌忙穿上衬衫。对望夫石的不恭,就是对大禹的不恭。进得山顶庙门,只见殿宇简朴,格局古奥,山风雾霭,犹如仙境。时值深秋,一树银杏,黄叶披掛,山风吹来,众叶倾垂,如黄河壶口瀑布,劈头盖脸,飞泻而下,让人躲闪不及。而此时俯看西天,浩大的落日将荆、涂两山夹峙的淮河染成红色,它平静如初,不舍昼夜,东流而去。 

     涂山之顶的禹王宫,已成胜迹,传承不衰。而地处淠河湾的禹临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沧海桑田,当年的殿宇早已了无踪迹。一块墓碑,横卧在春天刚刚萌发出来的荒草中,“临济宗第三十二代……”,这是禹临寺主持方丈的终止符,也是禹临寺命运的下下签。但是石头是坚韧的,土地是持久的,河流是永恒的,它们把大禹治水的记忆保留了下来,把禹临寺这个古老的地名保留了下来。禹临寺起自何时,毁于何时,已不再重要,重要是人们知道这是大禹治水到过的地方,是淠河岸边一个普通村庄的名字,有一条村村通水泥路可以到达。 

      我们正说话间,熊老师骑着三轮电瓶车从路的那头悠哉游哉驶过来,他去年得的“脑梗塞”,经过治疗,已没有大碍。眼下刚从卫生院“掛吊针”回来,手脚和口齿都还利索。他说,我这个“脑梗塞”毛病,就是医生采取大禹治水“疏通”的方法治好的。他还向我们“爆料”,楚考烈王熊完迁都寿春,我们熊氏,说起来还是楚国王室的后裔啊,正是如此,几千年,我们熊氏在此繁衍,又获机缘耕种安丰塘畔旱涝保收的禹临寺周边的福田。熊老师的话,厚朴中蕴含哲理。家世之说,底气十足,不可当真。我们念想的是,他上一回让我们闻到了珍藏多年的禹临寺古木的异香,这一回又抖落出心底的身世家族。我对这位僻居乡野又充满历史人文情怀的被我们反复叨扰的禹临学校退休老教师充满敬意。 

     上善若水,这是几千年来人们总结的对水的最高评价。而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当得到同样的称颂。上善若禹,能不能这样讲,我想应该是可以的。

作者

高峰,诗人,1965年生,安徽省肥西县人,公务员。“寿州诗群”发起人,曾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绿风》《扬子江诗刊》《青年文学》等发表诗歌,有诗入选中国年度诗选,出版诗集《水泊寿州》,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居寿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夏川:大禹治水之地!他儿子以此地为名,建立夏王朝
行走丨卢氏印象
中国朝贡制度的起源
大禹治水是否真实存在
鸿沟是大禹最早治理的中国大运河
14、大禹治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