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晏子学勤俭

编者按: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向晏子学勤俭,有理有据,融思想性与深刻的理性思考为一体,且极具借鉴意义,倾情推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崇俭”的思想,经历世代沧桑,它凝固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后人尊称晏子),就是以清贫节俭著称的一代名臣。

  晏子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可谓功名卓著。但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还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城邑、新宅、车马和衣裘。“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孔子曾说:“晏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司马迁也不无赞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作为“三朝元老”的一国之相,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却时时做到身体力行,处处以节俭为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足以看出他“重于齐”的缘由了。晏子这种俭以养德、俭以立身、俭以治国的品质非常值得后世学习。

  一、缩衣节食拒赏戒奢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因此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六记载:晏子虽贵为相国,吃的是粗糠米、烤鸟肉、颗盐、苔菜而已。景公听说后到晏子家吃饭,看到了晏子的饭食,说:“咳!先生家里如此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罪过”。晏子回答说:“因为世上还有吃不饱的,能吃饱粗糠饭,就是我的第一点满足;能吃上烤鸟肉,是我的第二点满足;有盐吃,是我的第三点满足。我没有高于别人的德行,却有这些食物,您的恩赐很丰厚了,我家不贫困。”有一次,大夫梁丘据到晏子家,见他家午餐吃的是粗茶淡饭,肉食很少,于是就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便要将都昌封给晏子,晏子拒而不受,说:“有钱却不骄傲的,没听说过。贫穷却不遗憾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贫穷却不感到遗憾,是因为把贫穷当做老师。如果封给我土地,就等于换了我的老师,老师太轻,封赏太重了,请允许多辞谢封赏”。晏子居住的房屋十分简陋,低温窄小,并且靠近市场,门外人来人去,暄闹多。齐景公曾多次为晏子调换房子,都被晏子谢绝。后来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但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晏子一直乘坐破旧马车,有一次,他驾着劣马乘坐破车上朝。齐景公见了问为什么乘坐这么差的车马,晏子回答说能吃饱穿暖,用破车劣马对我来说已经满足了。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大车和四匹马。往返了多次,晏子始终不肯接受。

  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五记载:庆氏逃亡后,齐国的大臣们瓜分他的封邑,把邶殿一带三千多家分给晏子,晏子不要。大夫子尾说:“富有,是人人都愿意的,为什么偏偏您不要?”晏子说:“庆氏的封地足够而满足了他欲望,所以逃亡。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欲望,把邶殿加上,就满足欲望了;欲望满足了,离逃亡就没有几天了。逃亡在外,一个城邑也不能拥有。我不要邶殿,不是讨厌富有,是怕失掉富有。富有,就像布帛一样有一定宽度,给它规定宽度,使它不能改变。百姓都想生活富裕,用器便利,因此就要用品德加以限制,让财富不要匮乏,也不要过头,这就叫限制私利,私利过了头就会招致祸患。我不敢贪多,就是所说的限制自己。”

  “君子无欲则刚”。晏子不以山珍海味为食,因为他体察百姓冷暖疾苦以清贫为修身养性的老师;不以高大封邑居住,因为他深知以广厦千万间聚民众欢颜才是己任;不以豪华车马出行,因为他明白奢侈之风只会导致上行下效败家亡国;不受邶殿三千赏赐,因为他怀有人心不足沟壑难填是灾祸之源的清醒睿智。正是晏子淡泊物欲,公私有度,才成就了其一世英名。

  二、安贫乐施不侵民利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记载:一次,晏子正在家里吃饭,景公派遣的一位使者正好前来,晏子见他还未吃饭,便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见晏子身为齐国的重臣,竟然连接待宾客的饭食都没有,感到很惊讶,便将此事报告给景公。齐景公听后也颇感讶异,十分感慨自责。于是,景公特地派了官吏,拿了千金与市租要赐给晏子。然而,晏子却再三推辞不肯接收,并讲了他拒绝赏赐的理由:“我将君王的恩赐予以父、母、妻三族,又延及交往的志士,救济了许多百姓,您的赏赐实在是太厚重了!臣下家里并不贫穷啊。我听说,拿君王丰厚的赏赐,再厚施给百姓,这好像拿着君王给予的恩惠,去与君王争取百姓的爱戴,并不能使百姓感恩君王,忠臣不会这样做,还不如君王自己将此恩惠施于百姓,可使上下和睦,赢得民望。若是得到君王的厚赐,却只是藏起来私用,看到亲友们遭受贫困漠然不顾,仁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您既使再赏赐,我也会将赏赐全部用于救济需要的人,仍然是节俭地生活。而隐退又赏赐不救济于人,身亡后留于他人,就像把君王的财富私藏起来,更是大逆不道了,智者不会这样做。而安过晚年只要有几尺布、一盘饭菜就足够了。”晏子拒绝景公赏赐很有些艺术和智慧,却也不乏其扶危济困和为国理政的崇高思想境界。

  晏子不仅乐善好施,而且从不以官高权重而侵害民利,时时处处都十分注意维护百姓的利益。《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二记载:景公几次想为晏子调整住房,都没有办成。一次晏子出使到晋国,景公就趁他不在家为他改建了住房。晏子回来时,新房已经建了起来。新房比原来的房子大了许多。但晏子据理向景公谏争,最后还是把自己的新房拆除,恢复了原来旧宅的样子,按照原有的样子为邻居们建了新房,又把邻居们都请回来住。

  其实,晏子本身并不贫穷,但他将君王给予的俸禄救济了父、母、妻三族的亲人,得到晏子帮助的外亲近戚约有五百多家。他也将俸禄帮助那些仁人志士,救济齐国百姓,因此只会过清贫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晏子的眼中心里,看到的想到的只有国家社稷,只有平民百姓,自己却只需解决个人温饱即可满足了。晏子能安于贫困,安于本分,安于勤俭,正是他能以贫为师,以济为乐,为俭为德,使得其人格魅力为后世所称道。

  三、打破陋习革新旧制

  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晏弱死去。当时,卿大夫的丧礼是非常隆重的,且不说小殓(为死者穿衣)、大殓(再次为死者穿衣并以尸入棺)、代哭(死者家属轮流哭丧守灵)、迁柩朝祖(将棺柩迁入祖庙停殡)这套繁文缛节,单就送葬规模来看就已十分惊人:送葬时,在前面和左右两侧牵引柩车的人成百上千,为使送葬队伍顺利通过,出殡前常常需要重新拓宽道路,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筑设施。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丧仪,除能维护贵族的体面外毫无意义。

  为矫正时弊,警醒世人,年轻的晏婴顶住世俗的压力,勇敢地对传统丧仪做了改革。按照礼制规定,为晏弱送葬时应有遣车(装载随葬牲体的送葬车)五辆,晏婴却只安排了一辆;按规定灵柩下葬后主持丧礼者还要请参加典礼的宾客们聚会一番,举行繁琐的拜宾、送宾等仪式,但晏婴减掉了这套程序,安葬完毕即刻返回家中,让送葬的亲朋好友自行离去。在停殡期间,晏婴身着粗布丧衣,脚穿草鞋,每日以粥代食,夜晚睡在临时搭成的草棚里,下铺粗苫,头枕茅草,连晏氏家臣也觉得过于俭苦。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婴也做了大胆的改革。按当时的礼制规定,大夫一级贵族祭祖时应当采用以羊和猪为祭品的“少牢”之礼,而晏婴却自降一级,采用了只以猪为祭品的士级祭礼,而且一反注重牲体肥壮的传统用牲习惯,只用病瘦的小猪充当祭品。为此有人讥讽晏子说:“晏平仲可真是节俭到极点了,他用来祭礼先人的豚肩(猪腿)连小豆(一种器物)都盖不过来,这样的人简直没有器量!”

  晏子用自己革弊祛奢的实际行动,回应了迂腐的封建礼教,这在当时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但透视出的,却是晏子一生笃行的反对奢侈、勤俭立身的可贵品质。

  四、珍视晚节以身为范

  晏子作为三朝元老,在当时世袭世禄的制度下,封妻荫子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漠视荣华富贵的晏子,并没有首先考虑自己的妻子儿女,而是时时处处以国家大局为重,保持了晚节,留下了风范。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八记载:晏子年迈,主动要求辞去官职,并要求退还封给他的城邑。齐景公说:“从我们先王定公到现在,为世所用人很多,齐国大夫还没有告老时要退还封编者按: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向晏子学勤俭,有理有据,融思想性与深刻的理性思考为一体,且极具借鉴意义,倾情推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出了崇俭的思想,经历世代沧桑,它凝固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后人尊称晏子),就是以清贫节俭著称的一代名臣。
  晏子是春秋后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在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辅政长达50余年,可谓功名卓著。但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穿缁衣,吃粗粮,驾驽马,居陋室,还多次辞绝君王赐予的城邑、新宅、车马和衣裘。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孔子曾说:晏平仲真善于同别人交往!人们同他相处越久对他就越加尊敬。司马迁也不无赞叹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意思是如果晏子活到现在,我即便为他执鞭驾车,也感到十分幸福!作为三朝元老的一国之相,算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却时时做到身体力行,处处以节俭为本,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足以看出他重于齐的缘由了。晏子这种俭以养德、俭以立身、俭以治国的品质非常值得后世学习。
  一、缩衣节食拒赏戒奢
  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之衣,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因此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六记载:晏子虽贵为相国,吃的是粗糠米、烤鸟肉、颗盐、苔菜而已。景公听说后到晏子家吃饭,看到了晏子的饭食,说:咳!先生家里如此贫困,我却不知道,这是我的罪过。晏子回答说:因为世上还有吃不饱的,能吃饱粗糠饭,就是我的第一点满足;能吃上烤鸟肉,是我的第二点满足;有盐吃,是我的第三点满足。我没有高于别人的德行,却有这些食物,您的恩赐很丰厚了,我家不贫困。有一次,大夫梁丘据到晏子家,见他家午餐吃的是粗茶淡饭,肉食很少,于是就告诉了景公。第二天,景公便要将都昌封给晏子,晏子拒而不受,说:有钱却不骄傲的,没听说过。贫穷却不遗憾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贫穷却不感到遗憾,是因为把贫穷当做老师。如果封给我土地,就等于换了我的老师,老师太轻,封赏太重了,请允许多辞谢封赏。晏子居住的房屋十分简陋,低温窄小,并且靠近市场,门外人来人去,暄闹多。齐景公曾多次为晏子调换房子,都被晏子谢绝。后来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但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晏子一直乘坐破旧马车,有一次,他驾着劣马乘坐破车上朝。齐景公见了问为什么乘坐这么差的车马,晏子回答说能吃饱穿暖,用破车劣马对我来说已经满足了。景公派梁丘据给晏子送去大车和四匹马。往返了多次,晏子始终不肯接受。
  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五记载:庆氏逃亡后,齐国的大臣们瓜分他的封邑,把邶殿一带三千多家分给晏子,晏子不要。大夫子尾说:富有,是人人都愿意的,为什么偏偏您不要?晏子说:庆氏的封地足够而满足了他欲望,所以逃亡。我的城邑不能满足欲望,把邶殿加上,就满足欲望了;欲望满足了,离逃亡就没有几天了。逃亡在外,一个城邑也不能拥有。我不要邶殿,不是讨厌富有,是怕失掉富有。富有,就像布帛一样有一定宽度,给它规定宽度,使它不能改变。百姓都想生活富裕,用器便利,因此就要用品德加以限制,让财富不要匮乏,也不要过头,这就叫限制私利,私利过了头就会招致祸患。我不敢贪多,就是所说的限制自己。
  君子无欲则刚。晏子不以山珍海味为食,因为他体察百姓冷暖疾苦以清贫为修身养性的老师;不以高大封邑居住,因为他深知以广厦千万间聚民众欢颜才是己任;不以豪华车马出行,因为他明白奢侈之风只会导致上行下效败家亡国;不受邶殿三千赏赐,因为他怀有人心不足沟壑难填是灾祸之源的清醒睿智。正是晏子淡泊物欲,公私有度,才成就了其一世英名。
  二、安贫乐施不侵民利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记载:一次,晏子正在家里吃饭,景公派遣的一位使者正好前来,晏子见他还未吃饭,便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使者吃,结果,使者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使者见晏子身为齐国的重臣,竟然连接待宾客的饭食都没有,感到很惊讶,便将此事报告给景公。齐景公听后也颇感讶异,十分感慨自责。于是,景公特地派了官吏,拿了千金与市租要赐给晏子。然而,晏子却再三推辞不肯接收,并讲了他拒绝赏赐的理由:我将君王的恩赐予以父、母、妻三族,又延及交往的志士,救济了许多百姓,您的赏赐实在是太厚重了!臣下家里并不贫穷啊。我听说,拿君王丰厚的赏赐,再厚施给百姓,这好像拿着君王给予的恩惠,去与君王争取百姓的爱戴,并不能使百姓感恩君王,忠臣不会这样做,还不如君王自己将此恩惠施于百姓,可使上下和睦,赢得民望。若是得到君王的厚赐,却只是藏起来私用,看到亲友们遭受贫困漠然不顾,仁义的人也是不会这样做的。所以您既使再赏赐,我也会将赏赐全部用于救济需要的人,仍然是节俭地生活。而隐退又赏赐不救济于人,身亡后留于他人,就像把君王的财富私藏起来,更是大逆不道了,智者不会这样做。而安过晚年只要有几尺布、一盘饭菜就足够了。晏子拒绝景公赏赐很有些艺术和智慧,却也不乏其扶危济困和为国理政的崇高思想境界。
  晏子不仅乐善好施,而且从不以官高权重而侵害民利,时时处处都十分注意维护百姓的利益。《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二记载:景公几次想为晏子调整住房,都没有办成。一次晏子出使到晋国,景公就趁他不在家为他改建了住房。晏子回来时,新房已经建了起来。新房比原来的房子大了许多。但晏子据理向景公谏争,最后还是把自己的新房拆除,恢复了原来旧宅的样子,按照原有的样子为邻居们建了新房,又把邻居们都请回来住。
  其实,晏子本身并不贫穷,但他将君王给予的俸禄救济了父、母、妻三族的亲人,得到晏子帮助的外亲近戚约有五百多家。他也将俸禄帮助那些仁人志士,救济齐国百姓,因此只会过清贫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晏子的眼中心里,看到的想到的只有国家社稷,只有平民百姓,自己却只需解决个人温饱即可满足了。晏子能安于贫困,安于本分,安于勤俭,正是他能以贫为师,以济为乐,为俭为德,使得其人格魅力为后世所称道。
  三、打破陋习革新旧制
  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晏弱死去。当时,卿大夫的丧礼是非常隆重的,且不说小殓(为死者穿衣)、大殓(再次为死者穿衣并以尸入棺)、代哭(死者家属轮流哭丧守灵)、迁柩朝祖(将棺柩迁入祖庙停殡)这套繁文缛节,单就送葬规模来看就已十分惊人:送葬时,在前面和左右两侧牵引柩车的人成百上千,为使送葬队伍顺利通过,出殡前常常需要重新拓宽道路,甚至不惜拆除一些重要的建筑设施。这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丧仪,除能维护贵族的体面外毫无意义。
  为矫正时弊,警醒世人,年轻的晏婴顶住世俗的压力,勇敢地对传统丧仪做了改革。按照礼制规定,为晏弱送葬时应有遣车(装载随葬牲体的送葬车)五辆,晏婴却只安排了一辆;按规定灵柩下葬后主持丧礼者还要请参加典礼的宾客们聚会一番,举行繁琐的拜宾、送宾等仪式,但晏婴减掉了这套程序,安葬完毕即刻返回家中,让送葬的亲朋好友自行离去。在停殡期间,晏婴身着粗布丧衣,脚穿草鞋,每日以粥代食,夜晚睡在临时搭成的草棚里,下铺粗苫,头枕茅草,连晏氏家臣也觉得过于俭苦。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婴也做了大胆的改革。按当时的礼制规定,大夫一级贵族祭祖时应当采用以羊和猪为祭品的少牢之礼,而晏婴却自降一级,采用了只以猪为祭品的士级祭礼,而且一反注重牲体肥壮的传统用牲习惯,只用病瘦的小猪充当祭品。为此有人讥讽晏子说:晏平仲可真是节俭到极点了,他用来祭礼先人的豚肩(猪腿)连小豆(一种器物)都盖不过来,这样的人简直没有器量!
  晏子用自己革弊祛奢的实际行动,回应了迂腐的封建礼教,这在当时是需要非凡的勇气的。但透视出的,却是晏子一生笃行的反对奢侈、勤俭立身的可贵品质。
  四、珍视晚节以身为范
  晏子作为三朝元老,在当时世袭世禄的制度下,封妻荫子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漠视荣华富贵的晏子,并没有首先考虑自己的妻子儿女,而是时时处处以国家大局为重,保持了晚节,留下了风范。据《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二十八记载:晏子年迈,主动要求辞去官职,并要求退还封给他的城邑。齐景公说:从我们先王定公到现在,为世所用人很多,齐国大夫还没有告老时要退还封邑的,如今唯独您要退还,这就破坏了国家的先例,也违背了我的心意,这不行!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事奉君王的,衡量自己的德行接受俸禄,德行好就接受俸禄,德行差就辞掉俸禄,德高受俸,是为了显示君王明智;德行差辞去俸禄,可以使臣子洁身自好。我年老无能,德行又差,却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会掩盖君王的圣明,玷污下臣的行为,不能这样做。景公又坚持说:我们先君桓公,有管仲为国忧虑操劳。管仲告老时,桓公赏他三处土地,恩泽子孙。如今您辅佐我,给您三处土地,恩泽子孙难道不行吗?晏子却回答说自己辅佐功德不及管仲,并自责婉拒。虽然景公仍然不应允,但晏子改日上朝时,找机会交回了封邑,又归还了一辆车才完事。晏子这种一心为公,不图私利的裸退做法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人们敬重的。晏子死后并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财产,留给妻子的遗言是:吾恐死而俗变,谨视尔家,毋变尔俗也。他最担心的是死后俭朴勤劳的家风会改变。他在给儿子留下的遗书上写道:布帛不可穷,穷不可饰;牛马不可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仕;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意思是说,布匹丝绸不能没有,没有就没有衣穿;牛马不能没有,没有就不能耕种;人不能没有才学,没有就担当重任;国家不能贫穷,贫穷就不能追名逐利。他对妻子儿女的教诲是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家风,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要靠真才实干去为国家工作担当。这也无疑对厉行节俭风尚的时下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邑的,如今唯独您要退还,这就破坏了国家的先例,也违背了我的心意,这不行!”晏子回答说:“我听说古代事奉君王的,衡量自己的德行接受俸禄,德行好就接受俸禄,德行差就辞掉俸禄,德高受俸,是为了显示君王明智;德行差辞去俸禄,可以使臣子洁身自好。我年老无能,德行又差,却接受优厚的俸禄,这会掩盖君王的圣明,玷污下臣的行为,不能这样做”。景公又坚持说:“我们先君桓公,有管仲为国忧虑操劳。管仲告老时,桓公赏他三处土地,恩泽子孙。如今您辅佐我,给您三处土地,恩泽子孙难道不行吗?”晏子却回答说自己辅佐功德不及管仲,并自责婉拒。虽然景公仍然不应允,但晏子改日上朝时,找机会交回了封邑,又归还了一辆车才完事。晏子这种一心为公,不图私利的“裸退”做法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值得人们敬重的。晏子死后并没有给家里留下什么财产,留给妻子的遗言是:“吾恐死而俗变,谨视尔家,毋变尔俗也。”他最担心的是死后俭朴勤劳的家风会改变。他在给儿子留下的遗书上写道:“布帛不可穷,穷不可饰;牛马不可穷,穷不可服;士不可穷,穷不可仕;国不可穷,穷不可窃也。”意思是说,布匹丝绸不能没有,没有就没有衣穿;牛马不能没有,没有就不能耕种;人不能没有才学,没有就担当重任;国家不能贫穷,贫穷就不能追名逐利。”他对妻子儿女的教诲是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传统家风,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生活,要靠真才实干去为国家工作担当。这也无疑对厉行节俭风尚的时下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晏子春秋》卷6内篇杂(下)诗解28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德厚受禄所以明上德薄辞禄可以洁下)29晏子病将死妻问所欲言云毋变尔俗30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示之
《晏子春秋》与中国古代伦理秩序
小品百练:说苑·君道·齐景公问于晏子/晏子春秋
记载齐国名相晏婴传奇经历的典籍,《晏子春秋》
【正说晏子故事(六十则):49 告老还乡辞封邑】
《晏子春秋》【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