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展飞:他们在呼救,谁来救救他们?

昨晚写了一点关于教育的看法,表示对教育的不看好,今天想了一阵,是不是自己过于悲观了,最后的结果是,不是我悲观,情况可能比我想得更严重。

闹了沸沸扬扬一百多天的胡某某失踪的事件,终于以胡某某同学的自杀画了一个句号。但是回头望去,我觉得这个事件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一个孩子,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他是一种怎样的无助?

学校、老师、家长,有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无助?

我们是不是依然在用“谈学习”来解决所有学生出现的问题?学生情绪低落了,是不是不想学习了?学生谈恋爱了,是不是不想学习了?学生打架了,是不是不想学习了?学生得抑郁症了,是不是不想学习了……

仿佛只要把“谈学习”谈好了,学生的情绪就高涨了、就不早恋了、就不打架了,抑郁症也就不治自愈了。

“谈学习”,真的是万灵丹!

技穷至此耳!

胡某某同学已经逝去了,不在热搜上了,我想,后面还会有张某某、王某某、各种某某上热搜的,只要我们的教育不改变。

还有多少活着的胡某某!

我想,他们早已经发出了求救的信号,只是目前我们或者没有接收到,或者选择了无视……

回头看胡某某同学的事件,我思考了很多,其中一个词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次,那就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来源于心理学家做的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把一条狗放在笼子里,笼子底面是金属的,笼子中间竖着一块隔板。当狗在隔板左边的时候,笼子底面接通电流,给狗相当痛苦的电击,狗会本能的跳过隔板,跳到隔板的右边,如果右边笼子底面也给狗以电击,狗就会跳到左边……如此反复多次后,狗再也不会主动跳跃,而宁愿选择放弃所有努力,绝望地待在某一边,默默地忍受痛苦。

说白了,所谓的习得性无助,描述的就是动物(包括人在内)在多次受到挫折以后,表现出来的绝望和放弃的态度。

它有几个明显的形成过程:频繁体验挫折——产生消极认识——产生无助感——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

回头看胡某某同学,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他学业上多次受挫后,觉得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人际关系也不好,他其实是向父母和哥哥发出过求救的信号的,可惜得到的依然是父母和哥哥劝他安心学习的回应。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的学校里,有多少后进生的身上,有着非常明显的习得性无助的表现。

这些学生,否定了自己的能力、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甚至于有的重度抑郁、走向极端……

当下,如何去避免学生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的消极情绪,我觉得非常值得讨论,可惜的是,应试教育的大棒,早已让很多教育者丧失了理智,双眼通红,眼里除了成绩还是成绩,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并没有人关心。

我说的教育者,不仅包括老师,也包括家长,甚至包括这个社会。

有时我有些感恩上天,曾经让我在初中的时候走过两年的弯路,让我体会了一把差生的感觉,也让我见识了一些老师丑恶的嘴脸。

那两年的经历,对我的教育教学生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码,在我心中,我没有瞧不起差生,因为我自己曾经就是差生。

我相信,每一个差生,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即使我无力雕刻,他也有自己成器的那一天,不过时日的问题。

所以,为人师者,应该善待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是优秀生。

正如一个段子里说的那样,一位老教师对新来的教师说,你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因为,如果他的成绩是A,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科学家;如果他的成绩是B,他将来可能会成为你的同事;如果他的成绩是C,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如果他的成绩是D,你要对他更好,因为他将来很有可能去竞选州长或者总统。

虽然有些戏谑的成分,但是却又很有道理。

如果我们仅仅以成绩论英雄,用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我想这无疑是失之片面的。

以我这18年来数千学生来看,确实说明了这点。

我并不反对刷题,但是我反对由考试而来的频繁的给学生带来的挫折感——这是习得性无助的一个重要诱因。

换句话说,刷题,从某种意义上,就如前面实验中对狗的电击。狗在多次电击后放弃了反抗,孩子在多次考试失败后,也选择了放弃。

因此,要着重指出的是,在孩子年龄还小的小学和初中,更应该注意,差生的出现,与考试的次数,必定成正相关。厌学情绪的出现,也必定与考试的次数,成正相关。

至于家长,妄图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孩子进步的作法,无疑是蠢之又蠢的作法,更有甚者,还要用“别人家的孩子”的长处来对比自己孩子的短处。

这种作法,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这种作法往往都是让孩子情绪低落、思想消沉,甚至一蹶不振。

当然,最后还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挫折,积极地看待挫折。要利用好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体验,要让学生知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够或者方法不当,而这些都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如果学生能够归因于此,就不会产生无助感。

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各种办法,让学生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不要再让胡某某的悲剧再次上演了。

今晚写的有点多,两千字了,就到此为止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习得性无助
一个“虐待”狗的著名实验,深深道出了如何“管理人性”
五分钟心理学 | “我就算努力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算了吧”
习得性无助 百科
为什么人总是害怕失败?
初二物理:不要让孩子学习陷入“无助”的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