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展飞——《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_
_
_

      最近大多数人都躲在了家里,外面的世界仿佛一下安静了下来。据说安静下来的时候,人容易进入深度思考。

      所以网上开始有人呼吁全体国人进入深度思考模式。那么,我们思考什么呢?

      在我看来,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把敬畏的心找回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敬畏”的文化,民谚有句话:"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孔夫子则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说的是敬畏之心对于言行的匡正作用。而明代的大学者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至于荀子、韩非子等人也有不少关于敬畏的论述。

      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所谓敬畏,其实就是人类对待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敬"为尊敬,"畏"为畏惧,合在一起是"既敬重又害怕"。"尊敬"这两个字是后天修为,"害怕"这两字是先天自带,与生俱来。一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

     我们回到夫子的那句话上来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即天道运行的规律,也指事物的法则、社会人生的规则。大人, 指有德有位的人。圣人,则既仁且智,“德合于天地”“穷万事之终始”。君子与小人对天命、大人、圣人之言态度不同,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天命, 也往往不知道敬重有德望的人。

      “畏”也是“敬”,《广雅》曰“畏,敬也”,二字可以互训。皇侃《义疏》曰“心服曰畏”。心服,即心里折服,心里敬服。《大学》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人懂敬畏,才能忠信。

      关于敬畏,我上课的时候经常跟学生讲这个话题。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相信有神明的存在,有的人则不信,由此就分出了所谓的“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

      其实这个区分不是很重要,因为信不信神这件事,往往取决于这个人所属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个人特殊的经历,很多时候是勉强不得的。

     换句话说,有没有宗教信仰,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不相信神的存在,但是不能不相信神圣。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依然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世间有任何的神圣价值,无所禁忌,为所欲为,我觉得这样的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了。因此,是否相信神圣,把人分成了高尚和卑鄙两个阵营。

      无知者无畏,无畏的人,往往也是无知的。不管是信神的人,还是相信神圣的人,在他们心中,总有一些东西,是他们的底线,是亵渎不得的。信神的人或许是畏惧惩罚,而后者则不肯放弃做人的根本。

      没有敬畏之心的人,什么都不敬,什么不怕,什么都不信,就什么都敢做。行无所止,对天地万物失去敬畏之心,就势必失去一个人做人的底线。所谓的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大概说的就是这种人。

      心存敬畏,不仅是是一种人生态度,更应该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懂得适可而止,敬畏天地,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规律,敬畏道德,敬畏一切应该敬畏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些事情,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的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

      当下,既然说到了“深度思考”,那么我想现在最深度的思考毫无疑问是反思。当然,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什么反思的说法的。

      所以,我觉得,找回敬畏的心,实在是当务之急。只有敬畏天地自然法则,敬畏个人道德使命,心存对民族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才能保持理性与信仰的平衡,才不会敬畏缺失、骄泰泛滥。

_
_
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随笔】常怀敬畏之心|龚 讯
三畏不离须臾也——《论语》悟读【418】
君子要懂得敬畏天命,什么是天命
《季氏篇》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