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三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思想情感的评价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思想情感的评价

一、(2020·河南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题衡阳隐士山居

杜荀鹤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竟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似君家。

【注】①三岛客:传说东海的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②争得:怎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闲居”点题,交代了主人公隐士的身份;“山门”则点明隐居之地。

B.颔联以传说入诗,显示出主人公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寄情自然的生活方式。

C.喝酒、煎茶、觅句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雅兴和意趣。

D.全诗语言率真朴素,平易质朴,给人亲切之感,与诗中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与世隔绝”理解不恰当。由“任人来看四时花”可知,主人公虽隐居山林,但平日并不排斥与人往来,主人公应是静己和交友两全其美的。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思想感情的正确步骤:首先要做到“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看有无与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关的注释及自己对诗人的一般了解,其次要清楚整首诗歌的大意,再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思,最后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内容,结合提问,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释然。尽管生活再“金多”,但也会因俗事而累,倒不如像隐士一样闲居自在。

②传达出作者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之情。结尾以问句作结,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0·华中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9分)

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二)

李商隐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圃,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注】①回中:在今甘肃固原县。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这年因有人作祟,诗人应博学宏词科不第,从京都回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中。②“前溪”句:前溪是南朝教习音乐的地方,江南声伎多出于此。此句用人的舞态描摹花之飘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诗人将石榴花拿来作比:请不要嘲笑石榴花开赶不上春天,牡丹虽然在春季怒放,它“先期零落”更使人愁。

B.颈联,诗人写环境与花败后情景,万里长空,阴云密布,气候恶劣,已非当年曲江旧圃之环境;花落委地,一年的美好生机,早付与污泥流尘。

C.尾联,“前溪舞”一典的运用,拓出了一番新境,“并觉今朝粉态新”,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

D.本诗借牡丹寄慨身世,把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融进物中,物我一体。把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丽的诗境,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形象和词采,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

【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C项,“言外之意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信心”错误。应该是“言外之意是今天的零落还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暗示将来之厄运更甚于今日,前途黯淡之感更加深沉”。

4.与李商隐的另一首诗《锦瑟》相比,本诗“锦瑟”意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要求对诗歌进行比较,指出异同。本题要求指出本诗与李商隐另一首诗《锦瑟》中意象“锦瑟”的作用有什么不同。《锦瑟》诗中,诗人年华易逝的兴感因睹锦瑟之形(五十弦)、闻锦瑟之声(弦弦柱柱所发的悲声)而生,所以下句“一弦一柱思华年”,既摹写锦瑟所奏的迷幻、哀怨、清幽、缥缈的音乐意境,又借助于描摹音乐意境的象征性图景对年华所历所感作概括而形象的反映。关键在于“年华”二字,意为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本诗颔联两句紧承首联,进一步描绘赏花人与落花的情牵意连:那点点水珠滴满花冠,如同泪洒玉盘,令人伤感;那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人睡梦。颔联无限怜惜的哀叹就由此而生:衰红满地的园圃笼罩着重重阴霾,今非昔比,一年一年的蓬勃生机化为尘埃,万事皆空。

答案:①《锦瑟》诗中,锦瑟既是诗人年华易逝兴感的凭借,又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象征;②本诗的锦瑟,主要是渲染气氛,营造萧萧风雨阵阵袭来,好似锦瑟哀弦惊梦的意境,为下文抒情张本。

三、(2020·济宁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濩道。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开篇平易地引入正题,用“昔时”“今日”点明光阴已逝、物是人非。

B.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饮酒醉坐、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诗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出仕、渴望“朝廷当世人”援引的心情。

D.诗歌通篇将送人、抒怀融为一体,毫无精工雕琢的痕迹,全凭真情自然流出。

【解析】选B。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B项,“以饮酒醉坐、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借陶渊明的典故,意在陈述自己目前隐居的情况,而非表达思乡之情。

6.诗歌的五、六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的题,考生要分析第五、六句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全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洞庭”是诗人居住的地方,“一叶惊秋早”是说诗人看到叶落而惊觉秋天已到来,一年又要过去了,惊叹时间流逝之快;“嗟”意为“叹息”,“滞”意为“停留”,这是感叹自己依然滞留在这江岛之上。这两句写洞庭湖上烟波浩渺,秋风袅袅,树叶纷然而落的景象,面对萧萧落木,诗人由“叶落”而感受到年华的流逝,想到自己的漂泊失意。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①诗人居住在洞庭,不曾想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惊”“早”二字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惊叹;②诗人以落叶自比,借其仍滞留江岛,表达自己功名未成、漂泊失意之情。(每点3分)

四、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九  日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解析】选C。C项,诗人未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也未表明自己愿意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8.“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句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答案:①“绿鬓”即青丝,借指青年;“黄华”即菊花,喻指诗人自己。

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青年人喜欢追随时俗,而自己偏偏喜欢像微寒的菊花一样直面困境。

③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秋郊闲望有感

韩 偓

枫叶微红近有霜,碧云秋色满吴乡。

鱼冲骇浪雪鳞健,鸦闪夕阳金背光。

心为感恩长惨戚,鬓缘经乱早苍浪。

可怜广武山前语,楚汉宁教作战场。

【注】①韩偓,晚唐诗人,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②广武山前语:《晋书·阮籍传》:“籍曾登广武,观楚汉交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选取了富有秋天特征的“枫叶”“秋霜”“碧云”等意象,描绘了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深秋景色。

B.诗歌颔联形象地写出了鱼儿在水中冲浪健游,鳞片如雪;乌鸦在夕阳下自由飞翔,翅膀闪着金光。

C.全诗围绕“闲”字,写出了诗人悠闲地观赏眼前色彩斑斓、生机蓬勃的秋景,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

D.这首诗前四句描绘秋郊秋景图,后四句联系自己的遭遇,感时抒怀;以乐景衬哀情,脉络清晰。

【解析】选C。此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表现了诗人自在、悠闲的心态”错误,作者不自在,表面悠闲,心不悠闲。

10.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6分)

答: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分析诗人“惨戚”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诗句分析,概括答题要点,此题可根据诗中的“心为感恩”和注释①中的“曾深得昭宗器重,官至兵部侍郎”概括第一点;根据“鬓缘经乱早苍浪”概括第二点;根据最后两句和注释①中的“后为小人所忌,被迫流落至江西、福建等地”、注释②的内容概括第三点。

答案:①惨戚于皇帝的恩情、器重却无法报答;

②惨戚于身处乱世,鬓发斑白,岁月流逝;

③惨戚于小人当道,无法建功立业,渴望有新的楚汉战场,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

六、(2021·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小题。(9分)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宋]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宋哲宗元祐六年,苏轼出守颍州,作此词。苏轼恩师欧阳修四十三年前守颍州时作《木兰花令·西湖南北烟波阔》,苏轼作此词时欧阳修去世已二十年。次欧公西湖韵:依次用所和诗的韵作诗,也称为步韵。②长淮:指淮河。③颍:颍水,淮河支流。④西湖:此指安徽阜阳西三里的西湖,为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片写词人泛游颍河时的见闻和感受,时已深秋,故称“霜余”,“空听”一句移情入景,将眼前所见的实景人格化。

B.“三五盈盈还二八”一句与上片“佳人”一句呼应,写欧公当年所作诗词几十年后仍被芳华少女传唱,欧公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C.“草头”一句承接上片,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朝露”一句表达的含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两句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月见证醉翁在颍州的功绩。

【解析】选B。本题属于综合考查赏析诗词的能力。B项,“'三五盈盈还二八’一句与上片'佳人’一句呼应”错误,“佳人犹唱醉翁词”一句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说明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被人们铭记,也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思念恩师。“三五盈盈还二八”,“三五”指十五,“二八”指十六,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所以两句并不呼应。

1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准确把握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霜余”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佳人”二句通过写颍州人对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下片由景及情,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映在西湖水底的明月。

答案: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词人悲秋伤时之情。②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伤感。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伤感。③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怀人之思。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9分)

九 日 置 酒

宋 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B.诗人虽年事已高,但性情旷达,乐而忘忧,任凭风吹冠冕,只管举酒言欢。

C.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日色清淡,不显华彩。

D.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解析】选C。C项,“作者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

14.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6分)

答:                                                        

【解析】第一问要结合诗歌中描写太守的诗句,重点抓住“愚”进行分析。“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分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所以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是“愚”的表现。如“高台复帐驻鸣笳”,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其中的“高台”“复帐”“鸣笳”几个意象,描写出了场面的阔绰,气氛的热烈。当然,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登高赏景。可见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也是“愚”的表现。“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可见“任落风前帽”和“争吹酒上花”也是“愚”的表现。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再看“白头太守”,不仅说明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而且也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特别是结句“满插茱萸望辟邪”,可以说,从诗人的年龄和职位来说,这样的打扮确实有些滑稽,由此表现了诗人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的形象描写,不但承接说明了上句中的“愚甚”的自嘲,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尊重民俗的作风,这也表现出了诗人如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答案:(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辟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

(2)评价:①形象:“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不作感慨语,却满怀对生活的热爱;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形神俱出。②风格:尾联以议论作结,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八、(2021·四川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元 日 田 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本诗首联描写了乡村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C.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D.“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解析】选A。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间。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

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文章转载自:本文由语文试题与作文(stzuowen)整理,转载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诗词阅读:九日蓝田崔氏庄
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考冲刺】100所名校押题精选——诗歌鉴赏3
古代诗文阅读(59)
2017-2021北京重点区初二(上)期末语文汇编:诗歌阅读章节综合
【诗歌鉴赏】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附鉴赏口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