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中医邵一亭


  邵一亭(1909~2002),是慈禧太后的御医、孟河医派陈宝康、马培之的衣钵传人,是中国中医学的领军人物,曾任丹阳市中医院第一任院长。他善用经方而不拘泥于陈规,六经辨证而灵活施治,在用药上以轻灵化裁为主。他行医七十年,经验丰富,秘方独特,擅长内外科,精于妇科,驻颜有方。
  
渊源
  邵一亭是我远房的伯父。母亲常说,她的命就是邵一亭救的。因为亲戚的缘故,邵一亭每年的清明节都会来我家的后山扫墓,也必要到我家里坐一坐。我十一二岁时,曾跟随着父母去过他家,在现在的省丹中对面房子里。
  沿街的木门,进去是客厅,放着一张八仙桌,一张木圆椅,他就坐在那里,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会看着我问些琐事,父亲总是憨厚地笑着帮我回答他。再后来,我进城读书了,母亲就常常把自留地里收获的芝麻、乌豇豆选些好的让我带给他,他也总会送些甜饼之类的让我带回来。省丹中马路对面拆迁的时候,邵一亭搬到了姜家园的护城河对面,新民西路的旧房子旁的断垣残壁上,还有他的好友著名书法家顾莲写的“邵一亭寓”四个红色大字,下面一个红色箭头指向他的新家。我的大伯父秦国鼎于1939年2月2龙抬头那一天拜邵一亭为师,成了他的开门弟子。伯父秦国鼎学习非常刻苦认真,且聪明勤快,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三年后,伯父秦国鼎学成,开始在燕子巷挂牌行医。秦国鼎在行医的同时与人合伙开了家照相馆,因为去南京进器材,没钱回丹阳,就爬了南京往丹阳方向的货车。可是,火车到了丹阳站不停,于是伯父就跳车,可跳下来后被巡逻的日本鬼子发现了,用大头皮靴活活地踢得只剩下半口气,等祖母找人把伯父抬回家,请来邵一亭时,邵一亭也回天无力了。伯父秦国鼎在学医时,常帮着邵一亭抄录处方。他死后,邵一亭每提起他,总要长吁短叹一番。邵一亭也一直保存着他抄录的医案墨迹,直到十年动乱时才失散。因为这样的渊源,使我得以知道邵一亭其人、其家、其事。
  
出生
  邵一亭生于全州镇邵胡村,中医世家,到父亲邵时林时,家里已经拥有良田十余亩,农忙时节会雇请一、二个短工。邵胡村的东、南、北都有相连的水塘,邵一亭家的房屋就被这马蹄形的小水塘包围着。每逢秋季,满塘的菱花菱角,塘边依依的柳条,是典   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邵一亭出生不久,其生母即病故身亡,据说是因为生了邵一亭这个儿子,哈哈一笑,笑死的。
  于是从小失去母爱的邵一亭就由祖母照管,由奶妈喂养长大。由于房前屋后都是水塘,邵一亭少时就有很好的水性,是村里游泳高手,这使得他有了良好的体质,也使他得以度过后来的逃难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困难时期。
  
求学
  邵一亭自幼聪慧,1923年进入邻村徐家跳念私塾,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论语》、《中庸》、《大学》、《朱子家训》,以及《古文观止》等。及至三十年后,邵一亭仍能将少时所读书中的“人之初,性本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有则改之,无则勉”,“闻过则喜”,“温故而知新”等名句格言背给儿女们听。读了五、六年私塾后,他父亲就考虑邵一亭的谋生出路的问题,后决定让他拜师学医。开始,邵一亭对学医情趣不浓,但父命难违,只好顺从。1927年的一天,御医陈保康下乡出诊,他父亲就将路过的陈宝康请到家,恭恭敬敬地携着邵一亭跪拜在陈宝康的面前,恳求陈宝康收邵一亭为徒,但陈宝康借口邵一亭文化低不肯答应。以后,他父亲又多次托人,带邵一亭登门拜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终于得到陈保康的点头,邵一亭成了他的徒弟。由于当时学医的费用开支很大,为了邵一亭的学医,四年间,他父亲典卖了好些良田。
  
学医
  学中医首先需要较高的文化底蕴。中华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经典丰富,著作浩繁,博大精深,文字古体,艰涩难懂,没有厚实的文化功底,入门都是极其困难的。从师后,邵一亭才知道当初陈宝康为何嫌他文化底子薄,不肯收他为徒是有一定道理的。邵一亭很有自知之明,知道文化底子薄,也深知父亲的用心不易,所以在学徒时拼命看书,认真听陈保康讲课,反复探研,抄阅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及其授课记录,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及金、元、明、清等诸多医家的学说。那时候,晚上没有电灯,邵一亭就点着煤油灯,常常读书读到深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他父亲看了也心疼,常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没日没夜地看书。
  陈保康中医理论基础深厚,经常抽时间为学生讲课。
  每逢先生讲课,邵一亭都十分认真听,认真记。白天抄下的讲课要略,晚上拖的时间再长也要进行温习整理,从不把这事留着过夜。邵一亭看书时常要读出声来,其读书声大概含有鼻音,唱和读会连成一片,好像老和尚诵经文似的,听起来还很有一番韵味。此外,邵一亭还经常主动帮师母做些诸如打扫卫生之类的家务事。由于邵一亭勤快好学,深得先生和师母喜欢,师生关系非常融洽。陈保康一直看重邵一亭的勤奋与为人,视出道后的邵一亭为自己的得意门生。甚至陈宝康娶儿媳妇也都是邵一亭做的媒。解放后,陈保康在安徽中医院担任教授,曾多次要求邵一亭到学院任教,但均被邵一亭以子女多,拖累大的理由婉言谢绝了。
  
学成
  四年从师学医成,1931年,邵一亭租用西门大街4号的房子,正式挂牌,坐堂看病。时值瘟疫流行,邵一亭以伤寒大经辨证,结合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治愈危重病人多起。出道初试医术非常顺当,于是,求医问药的人一天天增多。再后来又陆续治愈了一些内妇科疑难杂症,声望日渐大了起来。当时,江南名医贺季衡有次看到邵一亭出具的药方中写的辨证论治要点,连连称是,认为开方人年纪虽轻,但辨证精辟,论治重点突出,并用邵一亭开的药方去教训自己的学生。当时他的学生中,就有颜亦鲁和张泽生。后来,颜、张两人于1956年调南京省中医院担任主任医师。贺季衡与丁甘仁(上海私立中医学校创办人之一,解放后改上海中医院)齐名,同为清朝末年名医马培之的得意门生,也是孟河派的。
  马培之也当过御医,还曾为慈禧太后号过脉,看过病。当时,北洋当局歧视、压制中医,甚至提出要废止中医,当年的全国中医界人士为此进行了不屈的斗争,邵一亭也与丹阳中医同仁联名上书抗议国民党当局取缔中医。
  
双喜
  1932年8月13日邵一亭娶妻徐小毛。有个下痢病人,大便中又是血又是脓,在一位名医那里看了两次都没有见效,就在邵一亭婚前的几天来求治。邵一亭用白头翁汤加减,两帖药下去后就大有好转,结婚的那天那病人又来出两帖,服下就痊愈了。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找邵一亭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对此,邵一亭曾回忆说,那时可是双喜临门啊,结婚是一喜,把一位名医看不好的病看好了,名气更大了,又是一喜。
  
逃难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那时,条件稍微好些的人家都到后方去躲避战乱。1937年底,丹阳沦陷前夕,邵一亭也携着妻子、长子及父亲外出逃难。开始准备到苏北暂时避一避,后转到郑州住了三个月。可是郑州还是不安全,于是,就又逃到了湖北石首县。在石首,长子患了百喉病,战乱时期,药品被封锁,无药治疗,邵一亭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长子死去。接着妻子也因失子加之得伤寒重症而亡。在当地难民的帮助下,邵一亭草草处理了妻儿的后事,含泪携父亲继续南行。途经九江至浙江蘅州才感到安全些。邵一亭破碎的一家在蘅州住了一个多月,晚上睡难民所,白天在附近的一个药店坐堂看病,赚些盘缠。后来听说家乡没事了,就携同父亲,经金华、温州,乘船到上海,在殷文汉那里落脚,殷文汉收留邵一亭在上海吃住了一个月,后邵一亭才回丹阳。殷文汉是丹阳殷巷人,上海资本家。殷的母亲就住在丹阳西门大街邵一亭看病的隔壁。殷回丹探母时认识了邵一亭。邵一亭出名后两人逐步熟悉,并成为了好朋友。
  回到丹阳,邵一亭发现原来在西门大街上看病的地方已经被日本鬼子炸平了。后来得到对面的邻居夏素清的帮助,在西门城隍庙附近找了两间房子,前大后小,中间隔着一个天井。夏素清十分看重邵一亭的人品,想把独生女给邵一亭做妻子,后托邻居殷文汉母亲说合,于1939年春节前把女儿嫁给了邵一亭。于是,夏素清的独生女季娟宝就成了邵一亭的妻子。夏素清三寸小脚,生得慈眉善目,待人宽厚仁爱。邵一亭后来的六个子女,大多是由她带大的。1939年、1941年,邵一亭的长女邵美玉,长子邵明川分别出世。期间,邵一亭业务收入较好,加上妻子的精打细算过日子,先后买了七亩五分土地。1946年、1948年、1950年、1953年,三个儿子明顺、明庞、明华和一个女儿小梅相继出生。
  
坐诊
  邵一亭最后个人悬壶行医的地方在新西路287号。房东邵景海本人以及家人常住上海,丹阳的房子空着。
  由殷文汉介绍,邵景海认识熟悉了邵一亭,于是,将丹阳的空房交给邵一亭全家居住。两进二房一厢二披一客厅一天井,后面连着一个占地近一亩的大园子,园子中还有一口水井。进门六扇长屏后的客厅,放张办公桌,一张圆椅,就成了邵一亭替人看病的处所了。
  
就任
  解放后的1951年,邵一亭带头走集体化道路。邵一亭与镇政府指派的政治指导员一起走访城内的私人医生。
  被走访的私人医生中就有颜亦鲁、张泽生、贺桐孙、姚震、林徽五等人,由他们组织成立了乔家弄巷联合诊所(1957年改城镇医院,2001年与丹凤医院合并)。邵一亭出任副所长,兼管总务。不久,城区卫生协会成立,邵一亭又出任第一届主任,并以协会名义,不断联络吸收社会上的个体医生进联合诊所工作。当时的黄元衡、吴莉君等人都被吸纳了进来。诊所起初只设中、西两科,后来又分别增设了妇科、眼科、牙科、儿科、皮肤科等等。那时,邵一亭除了要看病,还要抽出时间来管理杂物,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工作非常繁忙辛苦。这样的工作也就必然占用了他的休息时间,晚上也常常会有人找上门谈事情。每当这时,妻子总是把孩子们赶出去玩,怕影响丈夫的工作。
  
兼学 
  由于青霉素的发明,以及后来的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大量推广与应用,促进了西医声誉的日益提高。西医治疗效果快,一针一片剂即可退烧消炎。因此,诊所开办不久,中西两科中,西医的业务明显超过了中医。在这样的情况下,1952年邵一亭开始自学西医。他觉得学会了西医,就等于多了一门治病救人的武器,中西医两者相结合,疗效会更好。经过一年多对西医临床病例,对用药处方收集整理的探索性学习,邵一亭西医治病的技术竟与当时的著名西医儿科医生林醒晨齐名。对此,同事们既感到惊讶,又觉得困惑不解。他们不敢相信一个学中医的居然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西医,而且能学得如此出类拔萃。他们却不知道邵一亭的医学基础知识,加上他的聪颖和刻苦,使得他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授课
  1953年全国都开展了三反五反政治运动。运动开始不久,由于兼管着总务,邵一亭因此被怀疑经济上有问题而列为审查对象。可是经过反复审查,邵一亭在经济上清清白白,一尘不染。倒是诊所内的一名会计因被查出有贪污公款行为,被开除了公职,劳动教养去了。通过这次审查,邵一亭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更加高了。1955年到1957年,在邵一亭的倡导下,乔联诊所分别开办了西门和东门两个分诊所,邵一亭先后兼任分所所长,为拓展诊所业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这期间,邵一亭还先后带了四名学徒,后来这四名学徒都成了有关医院的业务骨干。六十年代初,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提倡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在这种氛围下,从1961年至1963年,丹阳在卫生学校分批举办了中医理论进修班。按分工要求,邵一亭应聘主讲《伤寒金匮》。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出的一部经典医著,是中医理论的精华。
  但是,著作是用古文写的,含义深奥,一般是不容易理解的。当时,邵一亭白天要照常上班,只好利用晚上别人休息的时间备课,编写教材,常常忙到夜深。讲课时,邵一亭对照经典著作,密切联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展开。学员和同事们对邵一亭讲的课评价非常高,认为邵一亭的中医理论基本功扎实,讲课条理清楚,系统性强,紧扣临床实际,语言深入浅出,容易理解。在讲课期间,邵一亭自己也阅读了大量的中医中药典籍,以及相关资料。其结果是教学相长,促进了自身中医理论水平的再次提高,这对邵一亭后来的40年临床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例如,邵一亭在用药上发挥“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之效用;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等观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在诊治内伤外感时,均顾及胃气,这些做法使治疗效果大为提高。
  1964年,邵一亭奉调进了市人民医院工作。十年动乱。邵一亭受到了错误冲击,被挂牌、示众、抄家、蹲“牛棚”,因为颠倒黑白,无中生有,而受到了无情的打击。虽身处逆境,但邵一亭胸襟坦荡,虚怀若谷,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他还经常安慰妻子和子女,使全家顺利地度过了那一段黑暗的岁月。
  
名就
  1980年1月丹阳市中医院成立,邵一亭是第一届中医院副院长,主管中医业务。中医院创建初期,邵一亭已年逾古稀,但他仍不辞劳苦,不避寒冬和酷暑,常年坚持门诊,日门诊人次经常是50人上下,一直到77岁高龄还坚持每日坐诊。即使1987年退休后,他仍然是退而未休,慕名就诊者仍络绎不绝。
  因为亲戚的缘故,我母亲常去他家就诊,他从来都是分文不取。村上和隔壁村上的人都知道我家有这么个亲戚,那些妇女有了妇科病,也央着母亲也带她们去求诊。邵一亭见她们生活困难,不但不收取诊费,还带着母亲和她们去医院,自己花钱为她们配药。至今,我们村上的人只要提起邵一亭,没有一个不啧啧赞叹的。
  
功成
  1981~1985年在自然科学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中,他被省卫生厅评为副主任中医师、主任中医师。从1964年至1986年,22年间,邵一亭积极培育年轻中医骨干力量,后来带教中医学院实习生达30多人。现任丹阳市中医院老年康复科主任的副主任中医师孙春英,就曾师从邵一亭。邵一亭撰写的《中医诊治流行性出血热》、《麻黄汤桂枝汤的加减运用》、《麻杏石甘汤治高热咳喘》、《小柴胡汤治重症呃逆》等论文多篇,发表在了《江苏中医杂志》及《镇江科技》刊物上。由傅景华,单书健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机构志》 中1989——1023页里有记载邵一亭副主任医师“针灸科研制‘冬病夏治’胎哮喘,采用中医的传统治治疗”的内容。中医古籍出版社的《中国中医人名辞典》1991——1120页这样简介邵一亭——男,汉族,江苏丹阳市人,丹阳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副院长,从师于陈保康。
  邵一亭的一生是爱党爱国的一生。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直到1985年以76岁的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邵一亭曾多次当选为丹阳县、镇江市人大代表,历任丹阳县第一届至第七届政协委员,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辞世邵一亭一生不嗜烟酒,唯喜京剧,生活简朴,起居有常,养生有道,于2002年2月2日8时13分心脏停止跳动,享年93岁。从此,邵一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钵传邵一亭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子女们俱已成才。长子邵明川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现今为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授;次子邵明顺是原市兽医站站长,今已退休;三子邵明庞深得邵一亭的衣钵真传,为人厚道,医道精湛,原为市中医院医生,业已退休,如今在市人民医院河对面的海鑫大药房坐诊,用自己的医术行救死扶伤之大任,报纸上也多见他治病救人的事迹。四子邵明华,原是丹化集团医务室的中医,如今在界牌镇挂牌行医。
  结束语邵一亭在旧社会生活了四十年,在新社会生活了五十年。他的一生经历曲折,坎坷崎岖,但却始终以一颗平常人的心来对待一切,与时俱进,与世无争,顾全大局,团结友善。他的功德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院能不能独立存在
名老中医之路之(7 )肖龙友
当今中医界之怪现象
中国最好的中医院
中医被我们毁掉了(二)
中医发展--与时皆行(二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