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凡的岁月,非凡的灵魂

                                                                                   文/汉婴
  
       大剧落幕了,余音袅袅。
       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重燃起许多人几近偃息的青春之火,心底的热望再一次从无尽的苦难中升腾起来,仿佛,我们从那一瞬间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力量。
       路遥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三年了,《平凡的世界》作为一部史诗般的宏篇巨作也已问世二十七年了。这二十多年以来,路遥身处的黄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革来源于时代和这个时代所承载的伟大精神。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讲述了居住在陕西省贫苦的原西县双水村孙家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的事,反映了该地城乡历经文化大革命和粉碎“四人帮”以后,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人们挣脱思想束缚,破除僵化教条,步入改变自己命运的艰辛之路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态。
       《平凡的世界》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一种深刻的思想启示,一个人可以居于平凡,但不可以甘于平庸而满足现状。
       当握紧沧桑却离落了岁月时,我们拼命找寻那条可以驶往青春的路,失望让我们颓然而返。于是,许多人在已成暮年之时恨世事维艰,也有人怨自己怀才不遇,多少人两鬓青丝却老大伤悲,蹉跎了岁月,也辜负了大好青春。
       看躬行于巷道中,奋战在掌子面的掏炭男人孙少平。一颗年轻的心中时刻澎湃着青春聚起的潮涌波涛,激荡起一股笃定前行的巨大力量,那是一道划过暗夜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人生,也照亮了曾经痛苦呻吟的灵魂。
       孙少平在原著当中是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人物性格、思想刻画的最为全面、最为丰满的角色。他虽然年少,却比他的哥哥孙少安受过更好的教育,对生活、对苦难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是一个对内心精神世界有追求的年轻人。他虽然因为家境窘迫而无缘大学,可他的精神世界一片繁荣。在那片异常贫瘠的土地上,孙少平忍受着赤贫与饥饿,为了生存与尊严,他顽强地苦撑着屡次因营养不良而晕厥的羸弱身躯,艰难地跋涉在求学的路上。让人颇为感怀的是,少平虽家境贫弱却拥有许多殷实人家不具有的高尚美德,独立而自强,善良而正义,即不被蝇利而驱,亦不为善诱而贪,品性高洁而濡染,朴重而厚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实乃君子之风。唯此,让人不禁想起孔子有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他的品格已经超越了他被世俗贬毁的出身的卑微,在他高扬的精神旗帜下熠熠生辉,这是他战胜自卑、突破自我的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他灵魂的劫后重生。
       对于生活的苦难,剧中有一段旁白剖析了少平深邃的思考,“……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当我们看到这里时不禁深为感叹,这是一种怎样的灵魂啊,即使没有月光,他的内心也是一片皎洁。他是那种可以自由驾驭自己内心的强者,也是那种又能放飞自己灵魂的智者,对比那些芸芸众生,他“既不懈地追求生活,又不敢奢望生活过多的报酬和宠爱,而是理智而清醒地面对着现实,”不得不说,这个年轻人不仅接受了现实,更参透了生活,他知道生命之中的许多无奈和惋惜,来过的无数苦楚和伤感,化作凄风苦雨浸蚀的落寞一定是沧海横流之水,定会静静地漫过那些流金岁月和曾经触摸理想的年轮。
       他是如此的执着,而且执着的简单。那些年,当他一本本吃透了哺育他的精神典籍以后,他的内心不再平静了,他知道外面有一个大得超出他想象的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精彩纷呈的,充满了幻化的风情,像磁石一般难以抗拒地吸引着他,使得他不顾一切地想要亲近这个世界,探寻它的全部意义,即使是在他最为艰难的时刻,几经彷徨的他终究还是没有放弃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以便于他与这个伟大的世界保持一种灵魂上的等量齐观,正像他自己所言,“当我的巴特农神庙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从这遥远的地方也能感受到它的辉煌。”此时的孙少平已经懂得生活包含了更为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内心是否充实;也不在于来自哪里,更不会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他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写道:“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永远不要鄙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的意义。”
       可以洞见,少平的内心已变得愈加强大,他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追求与田晓霞之间纯真而炽热的爱情,追求在精神世界获得更大的自由。当我们看到刚刚从井下巷道工作面上走出来的孙少平,提着录音机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聆听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时,他对未来的憧憬,对新生活的想往,对美好爱情的期盼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其实,孙少平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只不过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然而,这个看似平凡的孙少平却把追求更高生活层次作为一种信仰而植入灵魂,从而使他的内心世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奋斗与创造的激情和进取与改变的冲动。
       至此,孙少平这一角色已经变得非常丰满且有血有肉了,对于这一角色塑造的成功是本剧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也是小说的精彩之笔。
       相较之下,他的哥哥孙少安这一角色的刻画也同样精彩。少安是孙家的长子,承担着孙家上下老少三代的吃穿用度,是家里的顶梁柱。家境的贫困让少安辍止了读书而回乡务农,这让他过早地背负起养家糊口的家庭重担。少安的个性与少平不同,他更接近于他的父辈,性情耿直、仁善,为人敦厚、老实,有时执拗、固执,不会绕弯子,做事却灵活、机变,是一个典型的西北汉子形象。与少平相同的是,他不甘于贫穷,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求致富之路,而为了能使家人及村民老少有朝一日能够吃上热腾腾的白面馍馍,身为生产队长的孙少安不惜冒着坐牢的风险将生产队的耕地擅自做主私分给队内农户,事发后又大胆承担全部责任,表现出一种敢作敢当的男子汉气概。可是,在对待自己与田润叶的爱情抉择上他却表现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缺少了一种战胜自己的勇气。虽然,他与田福堂在他和润叶的婚事上产生过非常激烈的冲突,他甚至一度发誓非润叶不娶,可最终他还是放弃了这段让他刻骨铭心的爱情。他与润叶的爱情至真至纯,但却不幸输给了贫穷和自卑,输给了父母之命,输给了可悲的懦弱和滑稽的政治。当孙少安将田润叶送与他的手帕埋葬在他们定情的河边时,我们不禁为他们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痛彻于灵魂深处且无以自拔的殇。或许,孙少安与田润叶的爱情悲剧是那个时代酿造的一杯苦酒,是需要那一代人用人生去偿付的债,若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爱情不仅输给了世俗,而且也输给了那个造就悲剧的时代。
       田润叶这个角色自始至终充满了悲情,她与青梅竹马的少安哥情投意合,当她以一颗少女之心面带羞涩的将手帕赠予她的有情人时,其实爱情的厄运便已悄悄来临。父亲强烈反对,婶母努力拆分,叔叔态度模棱两可,心上人有心无力而临阵退缩,更有李向前一旁苦苦相逼,走投无路的田润叶在绝望之际被迫嫁给了她没有一丝感觉的陌生男人,开始了她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婚礼上表情呆滞的田润叶像一具没了活气的泥像,用她内心的话说,这场华丽的婚礼俨然是她爱情的葬礼,同爱情一起埋葬的还有她的幸福和人生。她活着,一个人痛苦,如果她死掉,会给众多的亲人带来痛苦,于是,她就痛苦地活着……
       而田润叶的堂妹田晓霞则是一位聪明美丽,自信而热情且拥有理想与信念的女生,在孙少平眼里,田晓霞是一位家境殷实、“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女同学,”少平在她面前感觉自己竟然真的像“农民一样笨拙。”然而,由于田晓霞出身于知识分子与干部家庭,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之下,她的思想境界和内在品质都远高于同龄人,用孙少平的话说,田晓霞“看问题往往和社会一般的看法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她在高中时就拥有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孙少平“每次和她交谈,都能使自己的头脑多开一扇窗户一样。”对于孙少平而言,田晓霞就是自己不可取代的精神导师,也是他生活中的益友和学习上的伴侣,更是孙少平灵魂世界的建构人,当他们畅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走出大山,探知外面的世界时,他们拥有了共同的理想,那是一种青春的激荡。迎着呼啸而来的火车,田晓霞激情朗诵,“我们原是自由飞翔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青春洋溢的活力和火热的激情挥洒在写满诗意的春天。他们相约在两年后的一天,像尤里纳吉宾的小说《热尼亚·鲁勉采娃》中的情节那样,在古塔山上的杜梨树下相会,以见证他们走过的青春和人生。他们相爱了,在滂沱的大雨中高声地呼喊,那一瞬间的相拥仿佛之间让时间停驻了脚步,只为两颗澎湃的心激情地跳跃。
       田晓霞是幸福的,她没有错过与少平的友谊,更俘获了她期盼许久又不敢轻易启齿的爱情;而孙少平则不仅是幸福的,更是幸运的,对他来说,田晓霞曾经是他仰望的圣女,那从学生时代萌生的若明若暗的一丝情愫也许刚刚浮现即被扼杀了,毕竟现实的差距让他不敢非分而想。而今,晓霞不仅成了他的爱侣,也是他人生之中的灯塔,照耀着他前行的征途。对于坠入爱河的孙少平,晓霞是电,是光,也是他整个人生之中能够幻化出精神力量的源泉,是他的情感世界的全部蕴含。田晓霞代表了未来,她是一种理想的象征,是完美世界的现实预兆,是精神领域活化的代言人,更是他信仰的存在。她对少平的一往情深突破了世俗一贯的框定,激起了那些卑微的心灵渴望美好爱情的想念。她的爱那样激越,那么炽热又那样的浪漫,让自己富于风情而变得玉润,从而以一种精致的情态与心爱的人共一场生死。
       当那场滔天的洪水无情地吞噬掉田晓霞年轻的生命时,如花一般绽放的美丽倏然凋谢,一个英魂瞬间即成永恒。孙少平悲痛欲绝,他伏在田晓霞的遗像前恸哭失声。
       “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都快成了黑炭头。想起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男人感到骄傲……”当孙少平读着晓霞写给自己的日记时,他强忍悲恸,依然决定准时赴与田晓霞的宝塔山之约。
       田晓霞在她短暂的一生当中用自己的全部精神和力量成就了她一世的辉煌,她把自己写进了足以照耀人们贫瘠的精神世界的不朽的史诗。我们痛惜她芳华不再的消逝,更于内心深处留存她的精魂,感佩她基于爱情的深刻,“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奋斗……”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田晓霞是原著当中理想主义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写真,是吸吮了作者精神与理想的乳汁而丰满起来的完美角色,她是读者们的思想家园,也是关于精神与爱情的信仰与图腾。
       《平凡的世界》让我们找回一种稀缺的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构成人文精神的核心织体,每一个鲜活的存在都不能忽略或摒弃其中之一,只有建立和不断丰富自己的观念才能看清这个纷繁的世界,把握住自己。我们信奉价值观成为一切观念的内核,形成一种思想和理念的体系,促进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觉醒。
       可回望现实我们会清晰地发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产生的财富的积累并未带来多少社会精神的进步或思考,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也让人们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平衡,以道德和伦理为标志的传统价值体系在呈现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时代已日渐衰落,难道不是吗,爱情已基本被物化了,甚至被贴上名目繁多的价格标签,理想主义被世俗嘲弄,奋斗的精神已死,而英雄主义也被利己主义所讥讽,曾经支撑我们信仰与灵魂的精神大厦如今已变得斑驳不堪了。
       《平凡的世界》让人们从落寞的精神废墟中重拾被遗失的稀缺的价值观,它让人们从中获得一种突破现实中思想禁锢的牢笼,打破灵魂层层的桎梏,用智慧和奋斗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力量。
       也许,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不能全景呈现原著刻画的那个伟大时代的社会生态与人们精神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相较于现今的影视剧,人们可能更喜欢看那些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不顾历史史实、毫无历史敬畏之心的时空穿越剧,味同嚼蜡、千人一面的都市剧,还有一些低俗、媚俗的综艺真人秀等等。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读艰深的路遥,他的著作中的那份沉重能否被更多的心灵所承载?相信答案很难获得,因为处于今天这个时代,生活已经便利到“轻轻一按”即可迅速实现的地步了,想要获得什么只需一次点击,而精神需求已经退居于物欲之后了。
       人是决定需要一种精神的,《平凡的世界》虽然说的是过去的事情,但是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就是经典的力量,这就是经典带给我们的启示。浅析《平凡的世界》人物,我们就能幡然觉悟并获得一种鼓舞,继而拥有力量,因为,信仰又回到了我们精神的圣殿。


                                                                                                              2015年4月8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尽千帆归来方懂,晓霞牺牲是必然,这是对孙少平和惠英嫂的成全
爱情是利他的---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启蒙】《路遥,我的“藤野先生”》王后
平凡的世界 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如果觉得生活太苦,就来看看这个不甘于平凡的灵魂
读书|百荷踪影:灵魂伴侣是世俗之见者难以逾越的高度/读《平凡的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