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尖上的金丝峡——瓠子

《诗经·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意思是说:七月来临可吃瓜,八月到来摘葫芦。顺应节气而食,直观的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意的饮食观。不同的蔬菜循着时序被端上餐桌,依时而食更不失为一种雅趣。“壶”是葫芦科植物的总称,与蔬菜相关,首先惊艳舌尖的就是“葫芦”和“瓠子”。《诗经》里“匏有苦叶,济有深涉”的“匏”指的就是葫芦。葫芦和瓠子同属葫芦科,但模样却大不同:瓠子扁长呈圆筒状,好似放大了比例的黄瓜;葫芦呈梨形,如圆滚敦实的大肚罗汉。每年春末夏初,墙角院畔,挖深坑数个,垫足农家肥,取经年的葫芦籽、瓠子籽数枚分坑而埋,然后静待种子发芽、牵藤、开花、结出惹人喜爱的葫芦瓠子。山里人对葫芦、瓠子有着特殊的宠爱:嫩葫芦就火腿炖汤泡馍堪称一绝,瓠子清炖煨汤妙不可言,瓠子丝制饼更是鲜美焦香,勾人食欲。葫芦、瓠子同出一科,外婆深谙她们的妙处,炒菜煲汤制饼,恰到好处。如果非要让我在舌尖上决出高下,我内心深处更倾向于瓠子。

瓠子,别名:甘瓠、甜瓠、瓠瓜、净街槌、龙密瓜、天瓜、长瓠、扁蒲。学界的解释是:被子植物门,葫芦科葫芦属下的一种,为本属植物葫芦的变种,一年生攀援草本。瓠子味道鲜美,以色泽绿白光亮、形体匀称、密生白色茸毛者为上品。《群芳谱》:“瓠子,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吃,夏日为日常食用”。《食物本草》:“主利大肠,润泽肌肤”。人到中年,素雅清供,最抚凡人心。瓠子入馔备受青睐,元代王祯《农书》云:“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云:“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可见对瓠子的钟爱,古今又何止我一人。周作人《瓠子汤》里说自己小时候,“夏天吃饭有一碗瓠子汤,倒是很素净也鲜美可口的。在我们乡下这是本末如一的长条的瓜,俗语叫作蒲子……壶卢与瓠子的汤都是很简单的,只是去皮切片,同笋干等物煮了加酱油而已”。夏日里一碗瓠子清汤,便再无它求了。葫芦生的呆头呆脑,瓠子纤细修长,好似细腰美人。现在想想,瓠子得宠的原因恐怕除了与葫芦相当的清淡素雅,还得益于她的美人细腰吧!

躲在藤蔓间的葫芦瓠子,一旦错过佳期便再难入口了。果肉快速木质化,木质外壳是小河人制“瓢”的原材料。苏轼《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葫芦瓢”、“瓠子瓢”就类似于这种“匏樽”。硬化后的葫芦瓠子,中间锯开,掏去籽瓤,就可以舀水装酒盛饭了。在古代,瓠子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与丝竹相当。《尧典》中有“匏”为八音之一的说法。晋·崔豹《古今注》中也提到:“瓠有柄者悬瓠,可以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则漆其里”。意思是说长柄葫芦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芦最佳。笙、竽等簧管乐器离不开葫芦,弦乐器或弹拨乐器亦可借助瓠子产生共鸣。由此看来,瓠子的美味是有原因的,除了美人细腰,还在于她不为人知的艺术基因了。

对葫芦瓠子的喜爱都源自外婆,年逾古稀的老人,最懂种瓜植豆,手中的粗茶淡饭养大了几代人仍乐此不疲。亲手种下的葫芦瓠子,眼看着发芽、牵藤,依墙而生,缘架而长,蓊蓊郁郁,生机蓬勃。不久,满绿的架上,娇羞的花朵藏在叶间,一朵朵白色的花,质如丝绢,十分怯懦。不经意间白花不见了,一个个“葫芦娃”参差的挂满藤蔓,随风摇曳,顽皮可爱。外婆看看架上的葫芦又看看架下的我们,说我们一个个就是那同一根藤上结出的“葫芦娃”,我们一个个相视而笑,借着外婆的比喻,幻想着有一天真能像葫芦娃一样腾云驾雾,喷水吐火。八月,葫芦瓠子长成,在外婆的指引下搬梯扶凳,爬檐走墙将水嫩生毛的瓠子割下,破瓷片刮去瓠皮,瓠肉切成疙瘩或细丝,一瓢清水,一盆面浆,熬汤制饼,让我们的舌尖对瓠子形成了别样的依恋。每次食瓠,幽幽平和的滋味,就像外婆挂在脸上的笑容,给人以安慰和生活的启迪,让人清心凝神,宠辱不惊。如今孩子们走南闯北,再难聚在外婆的葫芦架下了,我时常想起那架上的葫芦瓠子,分明看到外婆就是那根老藤,我们就是那藤上的一个个“葫芦娃娃”。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所记《素蒸鸭》,看似不经之谈,却道出了食瓠者的雅趣:“郑馀庆有亲朋早至,敕令家人曰:烂蒸去毛,勿拗折项。客意鹅、鸭也。良久,乃蒸葫芦一枚耳。”好友相聚,本就图一乐字,吃甚无关紧要,兴起而聚,兴尽而散。倒是这葫芦是如何变成“素烝鸭”的倒值得一探究竟。外婆制作的葫芦美食里有一道菜叫“素鸡子”,就是用瓠子切细丝,横刀切段。豆腐捣碎,加入蒜末、生鸭蛋、面粉,与瓠丝同搅,食盐简单调味,用筷子随意挑入油锅煎炸。炸熟的瓠子豆腐疙瘩两面金黄,好似炸鸡块,鲜美异常。土鸡熬汤,倒入炸熟的瓠子豆腐疙瘩,文火细煨,最后勾芡猛火收汁。起锅装盘,香葱点缀,就可以品尝了。轻夹入口,齿嚼舌咂,素鸡子裹挟着鸡汤的鲜香,终分不清是“瓠”是“鸡”了。“素烝鸭”与“素鸡子”,一鸭一鸡,变了的是称谓,不变的是瓠子的清新鲜美。有时不禁感叹,在美食上,古今是这般的殊途同归。

周作人先生在《瓠子汤》一文中介绍了甜食“蒲丝饼”的制作:用瓠子切片煮熟,加面粉白糖和匀,入油锅煎熟,是祭祖供品之一。山里至今做七月半,祭祀祖先是少不得一盘“瓠子饼”的。嫩瓠刮皮去瓤,切丝备用。半瓢面粉制浆,依次加入瓠丝、蒜末、姜丝、葱花同搅,以面浆挂满瓠丝为宜,食盐简单调味就可入锅炸制了。裹满面浆的瓠子丝,平铺在油馍托子(山里炸油馍的一种专用器具)上,放入油锅煎炸,定型后就可进行下一块瓠子饼的炸制了。经油馍托子炸出的瓠子丝饼,薄而焦脆,瓠丝原汁原味,馨香鲜美。炸制的第一块瓠子丝饼盛入盘中,置于灶头,一双竹筷横在盘上,先祭灶神。外婆一边炸饼,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灶神爷保佑一家安康。瓠子饼炸制结束,连同新麦蒸制的蒸馍被一同摆在了贡桌上,祖先们就可以尽情享用了。祭祀完祖先,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新麦蒸制的馒头、瓠子煎炸的瓠子饼就可以享用了。漫长的等待,激发出的是强烈的食欲,孩子们低着头不说话,狼吞虎咽,外婆的笑容就像天空的月光映在我们的脸上。

八月瓠子采摘,对真正懂得食瓠的人来说,是少不得一碗瓠子汤的。用破瓦片仔细的刮去瓠子白绿带毛的外皮,熟绿的瓠肉就裸露在了眼前。那熟绿的细腻,让人对锅中的瓠子汤充满神往。瓠肉切成疙瘩,一勺猪油同炒,几颗粗盐就可文火慢煮了。瓠子疙瘩在猪油的激发下鲜香异常,鲜在舌尖,经久不息。儿时的我们是耐不得这份清淡的,央求着外婆拿出珍藏的火腿,切成肉丁,与瓠同煮。老火腿的酱香渐渐沁入瓠子,瓠子的清新被激发的越发浓烈。外婆一边熬汤,一边和粉炕锅盔,瓠子汤成,锅盔也可出锅了。盛一碗带肉丁的瓠子汤,就一块芳香四溢的锅盔,屋檐下一蹲,一口肉,一口馍,一口瓠子,一口汤,朴实而热烈。我们就是在这至味清欢里,完成生命的轮回,岁月的更替的。

瓠子潜生墙角地畔,藤蔓为我们蔽日遮阴,瓠肉为我们带来舌尖上的清欢。有人用瓠子的素雅来隐喻山里生活的青涩寡淡,我却乐在其中。而立之年,不管是舌尖还是心灵,都更倾向于一种平和久远。年少时的嗜辣重口,喜欢热烈,多年后才发现自己更享受这种寡淡。布衣粗食,素雅清供,才是真实的人生。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命不正是需要完成从青涩走向浓烈再走向淡雅的轮回吗?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jū),采荼薪樗(chū),食我农夫(《诗经·七月》)。偷得浮生半日闲暇,来山中做客吧!学农夫采野菜,摘野果,打柴垂钓。七八月间,山里瓜已熟,葫芦瓠子味道正好,这里有一场为你准备的清欢!

作者简介

章骥,男,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一级教师。陕西省精短小说研究会会员,2019秦岭最美是商洛·最美自媒体达人,商南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现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而立之年,笔耕不辍。教学之余喜欢玩味文字,抒写性情。有《东林寺的钟声》、《万山朝拜文碧峰》、《两件棉袄,暖一生》、《清风颂》、《舌尖上的金丝峡系列》、《陕西商南三角池大学堂系列》、《在课堂审丑中强化古诗文默写》等诗歌、散文、教研文章发表于《宝鸡文理学院报》、《商洛日报》、《金丝峡周报》、《教育学》等杂志。尝试新媒体系列写作,原创作品见于:文學陝軍、三秦都市报·三秦网、百度、搜狐、腾讯、凤凰新闻、华商网、东方新闻、陕西金丝峡景区官网、商洛旅游网,商南政府信息网、商南旅游网、商南广播电视台等新媒平台。

商洛通新媒体—温度+深度+情怀(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微博、抖音同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葫芦丝不能倒着吹,但是葫芦却能当菜吃,你知道吗?
这菜才两块钱一斤,这么炒好吃又下饭,又香又解馋,好吃放不下筷
今日食普352期: 蒲瓜、瓠子和葫芦,当心别中毒!
【我家菜地】瓠瓜怎么烧都好吃
中草药趣谈|葫芦
这个菜的名字,连硕士都不知道怎么念!却有异样的清爽甜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