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都文史:红色村庄城台

1935年农历9月的一天早晨,父亲发现一个红军战士躺在门前。脚腿冻得紫黑,麻鞋烂得不成样子,身上的单衣补丁摞补丁,还比不上老百姓的穿戴,显然这个红军战士是负了重伤。9月的天气已经阴冷,何况他的衣服这样的破烂!父亲赶紧把红军战士背到屋里,放在炕上,又用棉被将他焐在炕头暖身体。接着又和了三碗荞面,烙成饼子让他吃。

这个战士从昏迷中醒过来,就对父亲说:“我是中央红军,掉队了,和部队失去了联系,我叫李延峰,摸爬了一夜,才来到这里”。

当时缺医少药,只能让他慢慢休养。父亲对伤病员犹如亲人,千方百计用偏方给他治病,还给他缝了羊皮袄。经过一个多月的伺候护理,红军战士李延峰恢复了健康,感恩不尽,便与父亲一起磕了头,结成干兄弟。

李延峰对父亲说:“多亏了你们,不然,我就没命了,将来我一定会报答您的”。李延峰思念部队,向父亲告别,除了带的枪,他身上一分钱也没有,他说:“我们红军有纪律,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更不能吃了老乡的饭不给钱,否则是要受处分的。现在我确实没有钱,我给你写张欠条,等将来有机会,一定上门答谢您!”说着便在红布上写下了欠条。并送给父亲一个盛香烟的银制小方盒,留作纪念。

父亲拉着李延峰的手说:“兄弟,红军都是好人,为咱们穷人把命都搭上了,吃几天饭不算个啥,你就放心走吧。”

三个月后的一天,那位叫李延峰的战士又来到了我家,硬是给父亲放下六块大洋,作为饭钱和答谢。此事虽已过去了70多年,但当年红军与百姓的鱼水之情却不曾中断过,见证历史的“欠条”还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显得愈加珍贵。它像一块足金,熠熠闪光;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红军的光荣传统;更像一本大书,写满了军民鱼水之情。

(摘自《志丹红色村庄纪事》,曹文广口述 呼亚娜撰稿,本文原题《城台村》)

来源:微安塞-志丹党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沿途亲历者忆长征卷:良马献红军
1929年湖北老农借给红军400大洋,2015年孙子拿着借条讨要
河南80岁老妇病逝,孙子在遗物中发现一子弹,揭开隐藏74年秘密
校园专栏 | 徐奕琪 | 做红色江山的接班人
一个充满柚花香的红色村庄
铭记:让路——数百红军齐刷刷地给挑着重担的汉子让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