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收复一战略要地,赵匡胤设立专项资金,并撂下这样一句狠话

959年,后周一代雄主柴荣病逝,统领禁军的检校太尉赵匡胤趁着北汉和契丹组团来犯的机会,上演“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赵匡胤虽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得位不正。但客观说,赵匡胤称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而且,与其他开国皇帝相比,他是少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皇帝,他没有诛杀柴氏宗族,对待开国功臣,也是温柔的“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接手的后周局势图)

赵匡胤接手后周后,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实现统一,其时,北有北汉、契丹,南有南唐、南汉,西有后蜀等,按照现今史学界的观点,终宋一朝,军事上之所以始终被北方游牧民族压制,很大原因在于,未能在游牧民族尚未进入上升期前的太祖、太宗时代收复作为中原屏障的幽云十六州地区,导致宋先天不足。那么这中间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赵匡胤在位时,与赵普等人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既先平南方,再北定幽云,但是实际上,一个很显然的情况是,南方如南唐、南汉等都是据地自守,不思进取的政权,对于北宋不会构成威胁,而在北方坐拥数十万精兵,虎视中原的河东军和契丹人,则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患。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这一点,雄才大略的柴荣看到了,因而柴荣选择先北后南,可惜天妒英才,他在北伐时病逝,留给历史一个巨大的遗憾和想象空间。而赵匡胤呢?

实际上,赵匡胤也看到了。赵匡胤其实原本打算先北后南,即位后,马上开始第一次北伐,不过可惜,北汉虽然已是行将就木,但是认了厉害的干爹——契丹。赵匡胤第一次北伐便吃了契丹人的亏,觉得这是块硬骨头,不好啃,这才决定先南后北。在灭了后蜀后,赵匡胤又想起北方来,御驾亲征太原,可惜就在北汉眼看要完时,契丹军又来急援,一时难以攻克。没办法,第二次北伐又作罢。

在基本统一南方后,赵匡胤又开始第三次北伐,五路大军摧枯拉朽,歼敌万人,直抵太原城下,可惜这一次,“烛影斧声”,暴毙而亡。未能完成北克幽云的战略规划。

那么,事情已经很清晰了,赵匡胤非常清楚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也从未放弃收复,可惜,先是时机不对,后是命运作对(亦或者是赵光义?)。留下千古遗憾1。

实际上,赵匡胤对于幽云十六州一直很重视,也一直在谋划收复的问题。为此,他还专门设立了专项基金。

为了收复幽云十六州,赵匡胤专门设立了叫做“封桩库”的基金,每年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存入库中,打算等到“库所储满三五十万,既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尽库充其赎值”,如果契丹不同意呢?“朕将散滞金,募勇士,俾图攻取耳!”。赎的回来就赎,赎不回就打!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赵匡胤收复幽云的决心还是很大的。

不过可惜的是,随着赵匡胤的暴毙,封桩库自然不了了之,继任者赵光义比之赵匡胤差了太远,两次北伐皆惨败而归,这其中,赵光义的指挥问题是主要败因。之后,游牧民族迎来迅猛上升期,而北宋则逐渐只能采取守势了。

就像是宿命一样,两位雄主都在北伐时暴毙,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燕云十六州”无法收复,宋太祖和宋太宗谁的责任更大
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的转折时代----简论五代与北宋王朝对处理契丹辽政权问题的不同策略
燕云十六州,宋朝的悔恨让明朝给报了仇
明朝仅用一年就拿回了燕云故地,是明朝太强还是宋朝太弱
这两次功亏一篑的北伐,如果胜利了中国历史会怎么走
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现在是哪个民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